• 当前位置:首页 台湾剧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评分:
    0.0很差

    分类:台湾剧台湾2021

    主演:王净,范少勋,王柏杰,邵雨薇,姚以缇,曾少宗,袁艾菲,白润音,马念先,蔡嘉茵 

    导演:谢沛如 

    猜你喜欢

     剧照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1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2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3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4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5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6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16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17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18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19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唱片业高阶主管柏翰与助理安以琪为了帮天后歌姬寻找主打歌〈最悲伤的事〉的原作曲与作词人的下落,在乐坛前辈吉哥与小猫女的神秘帮助下,揭开K张哲凯与Cream 宋媛媛这对恋人的悲伤爱情故事,以及过程中被牵连的暖男牙医杨祐贤和摄影师Cindy 的相爱相杀。

     长篇影评

     1 )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殉情的美,前提是爱情的纯

    这是一段让人无语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个让人脊背发凉的殉情传说……

    面对这部电影,你可以感动,可以哭泣,也可以愤怒,甚至可以一笑而过。

    但我必须要说:殉情的美,前提是爱情的纯。

    //mp.weixin.qq.com/s/sFT6ASk80mZ7LE_amddh3g


    悲情故事背后的主体中空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物角色——Bonnie,她的喜感不仅仅来自于其单纯的性格和略为浮夸的肢体语言,更源于她独特的自我称呼方式——她从不用“我”指代自己,而是始终用第三人称Bonnie(自己的英文艺名)称呼自己。即便是在面对面的私人对话中,她依旧从不使用“我”这个代词。于是,听她谈论自己,就像是在听她描述另外一个人。

    这样一种颇有戏剧色彩的指称方式背后的逻辑是:将自我放置在一个“被审视”的位置上,以对待“客体”的方式审视和欣赏自己。这既是一种分裂,也是一种自恋。它意味着,自己无法以自我体认的方式描述自己,而只能将自己“客体化”,以此把握自身的感觉经验和情感体验。事实上,那个“客体化”了的自我,本质上是一个虚构的自我,是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是经过伪装后的自我。

    其实,Bonnie这个诙谐的角色,恰恰是这部影片所有人物的集中“隐喻”:每个人看上去似乎都很完美、很单纯,但完美的表象背后,是一个个已经抽空的自我。

    “如果爱能解释,就不会有人为此而痛苦和悲伤”——作为影片开头的旁白,这句话与其说是对爱情的理解,不如说是在诱导观众以一种较为“宽容”的心态去理解接下来的剧情。其潜台词是:爱是无法解释的,如果你认同了这一点,你也就必须接受电影中你可能无法接受的内容,因为那些你无法接受的内容是不需要理由的。有趣的是,男主人公虽然口口声声强调爱情的非理性特征,却在具体的行动中以一种高度克制和理性的方式处理情感问题——张哲凯始终在努力地给宋媛媛安排爱情,为此他不惜用金钱去收买别人的爱情(要求摄影师Cindy离开牙医杨祐贤),收买失败后用自己的绝症道德绑架对方,其目的只有一个:要把一切安排的明明白白、妥妥当当。

    男主的行为背后,是一个被当代大众文化所普遍接受的爱情观念,即:“爱她,就要让她快乐。”这样的爱情观本无可厚非,但缺乏许多前提性限定条件:“让她快乐”的前提是要将对方视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要了解“她”真实的快乐源泉,要以对方认为的快乐方式给予对方。然而,正如很多观众提到的,张哲凯所做的一切,是用自己所理的方式安排别人的幸福。他简单地认为对方会因自己的安排而幸福。这里且不谈“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陈词滥调,单就其心理动机而言,与其说张哲凯以深沉而克制的方式爱着宋媛媛,不如说是以想象的方式完成了自我的爱情救赎。他在自己的想象中安排自己爱情的“剧情”走向,就像是一个观众,将“自我”客体化,欣赏着自己与宋媛媛之间的爱情故事而不顾忌对方的需求和感受,以自我欣赏的方式完成了关于爱情的美好想象,以自我感动的方式达成了对爱情的肤浅理解。而这,正如Bonnie的自我称呼一样,是一种分裂,更是一种自恋。

    与张哲凯相比,宋媛媛则更加明目张胆,在明知道牙医杨祐贤有未婚妻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劳动人民迎难而上的精神,撬墙角、当小三,逆袭上位。更让观众难以接受的是,在骗走了牙医结婚证后,单方面退出了游戏,跟别的男人玩殉情。事实上,女主最后的殉情,仅仅为了制造悲情而悲情。看似在讴歌爱情的伟大,实则是在放大女主的脆弱,表现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从情节上,我们很难捕捉女主殉情的动机——既然她深知自己爱的人临死前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她能幸福地活下去,那为何不顾爱人的遗愿却还要殉情呢?或许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她无法忍受失去男友后的孤独,只有经历相似的人才能理解相似的孤独,当这个人离开,剩下的只有一个孤独而空虚的自我,与其苟活不如轰轰烈烈地随他而去,至少在墓碑上还能象征性地将两个人的名字永远地刻在一起。可见,她与男主在一起的唯一情感支撑并非是纯粹的爱情,更多的是为自己排遣孤独寻找支撑。

    这种解读虽然有过于主观化之嫌,但至少在接受层面上看,作为一部爱情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中的情感逻辑确实难以博得大多数观众认同。观众之所以不愿为电影的悲情埋单,在于这部影片的男女主人公背叛了人性,看似很美,其实是卑。伟大爱情建立的前提是真实、自由、纯粹。而本片中男女主人公各自为他人做决定的情感表达方式,乃至干涉他人婚姻的行为态度,以及最后无病呻吟的殉情行为,无不割裂了美好爱情的“表”与“里”的同一性关系。

    这部电影对悲情的刻意营造,折射出当今时代每一个人空虚而匮乏的自我。很多人走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寻找的是一种悲情,准确的说是一种因匮乏而急需填充的表面化的悲情。这是一个悲情匮乏的时代,当代都市社会的繁忙、琐碎、重复,使我们难以从现实生活的平淡中掀起涟漪。生活越是平淡,我们对于悲情的诉求也就越发强烈。于是我们努力去在日常生活琐碎的一地鸡毛中制造悲情。这正如拉康所说的“镜像阶段”,每个人都急于寻找镜中的那个“自我”,然而每一次指认又恰恰是一次“误认”。悲情的匮乏从某种程度上反证了当代社会自我价值的“中空”。幸福和成功或许只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判断,人生真正的悲剧不在于经历了多少痛苦和挫折,而在于对原有信念的背叛,对自己控制命运决心的背叛。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充满悲情的社会,每个人都有其悲情的一面。在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生命的流逝,一个个家庭的悲剧。我们反思每一个悲剧,反思他们的成因并联想到自身,由此产生了极为强烈的焦虑感。重压之下,于是我们逐渐走向了“犬儒主义”,其特征是要看穿、看透,同时却无所作为且不相信有任何可以作为的希望。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所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评价,恰恰是当代这一文化语境的折射。这种被营造出的催泪情绪,是该片既成功又失败的地方。

    殉情故事背后的解构崇高

    与《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各种差评相伴随的,是一系列相似的词汇:“无病呻吟”“矫情”“刻意煽情”。尤其是殉情这一桥段的呈现,让不少观众难以建立情感认同,并认为这是“老套剧情”的再次翻版。难道殉情故事已经感动不了我们了吗?抑或影片在呈现殉情故事时的方式有问题?

    正所谓“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中西文化中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无论是中国的《梁祝》《孔雀东南飞》,还是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少年维特之烦恼》,不免都会以“殉情”为结局。殉情故事的核心,是歌颂恋爱双方敢于突破的勇气和对爱与自由的向往。它所探寻的是人类情感的纯粹性所可能达到高度。它将爱情放置在功利世俗的对立面,在成就伟大爱情的同时,展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俄国著名结构主义理论家普罗普在其《民间故事形态学》中,将民间故事划分为诸多角色功能,并将其作为叙事结构的基本单元。在普罗普看来,不同类型的民间故事有着较为稳定的角色功能及其秩序。借助普罗普的角色功能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把中西方较为经典殉情故事划分为四个较为清晰的行动序列:(1)男女主人公相爱;(2)爱情遭到外在因素干涉;(3)男女主人公一方自杀;(4)另一方殉情自杀。将这一序列简化,可得到“相爱——干涉——殉情”的基本叙事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殉情与其说是对爱情的坚守,不如说是对爱情纯粹性和超越性的一种确证。爱情所遭到的外在干涉,往往由世俗化的传统道德、宗法伦理、家仇国恨所承担,而殉情行为则是以摆脱世俗干涉的方式成就爱情的超越性。故事通过对世俗化因素的否定和扬弃,提升了爱情所可能达到的境界,在这一“正——反——合”的结构中完成了爱情主题的升华。

    殉情的理想往往由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所组成:破坏与创造。破坏的,是肉体及其牵涉的世俗阻碍;创造的,则是灵魂及其代表的自由爱情理想。在这一相反相成关系背后,是一种“灵肉分离”的信念,即:肉体的消解无法阻挡灵魂的自由。于是在传统的殉情故事中,对待肉体的态度往往是不屑的,也正是在这种不屑的态度中,殉情的超越性才具有了能。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虽然在整体上基本承袭了传统的殉情故事的叙事模式,但在“干涉”这一关键环节上发生了变异。根据故事设定,男女主人公所面临的阻碍有且仅有一个:癌症。癌症意味着生命的有限性,它给男女主人公所造成的阻碍,仅仅停留在情感时间长短这方面,它恰恰源自于二人关系的内部而非外部。因为注定要分离,所以爱情始终只存在于彼此的想象中;因为相爱的期限注定是短暂的,所以任何一方无法给对方一个直到永远的承诺。

    与其说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不如说这是一个爱情“断念”故事。至少在表面上,男女双方始终未能相恋,而阻碍这一恋情发生的,是因生命的有限性而导致的天长地久爱情理想的破灭。这恰恰是对传统殉情故事“灵肉分离”信念的背叛。在影片的潜在观念中,肉体存废不仅未能成为爱情所无视的对象,相反恰恰成为了爱情的阻碍。这与传统殉情故事有着根本上的差异:传统殉情故事中,肉体所支撑的仅仅是表面化、物质化、欲望化的爱情,而真正提升爱情境界的,是抛弃了肉体实存之后的深层性、精神性、无功利的爱情。在这一“深”一“浅”的对比中,爱情的超越性和永恒性得以体现。而《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则恰恰相反,男女双方一直纠缠且的,是肉体生命能否长久的问题。男主之所以刻意安排女主的感情,就在于他知道女主如果得知病情后无法接受进而跟他一同死去,男主所认为的幸福建立在“生”的基础之上。所以无论女主嫁给牙医是否产生真正的爱情,只要女主还活着,总比死了好。同样,女主之所以在得知男主病情后继续配合男主的安排,就在于她深刻地理解男主的这一用心,既然男主生命所剩无多,那么以他希望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总比让他留下痛苦更好。这一切背后的逻辑是:肉体的永恒性是爱情的保障,爱情终极理想就是两个人可以永远在一起。如果肉体上的永恒无法实现,那么精神上的爱情就不能产生。于是,殉情故事本应具有的超越性和崇高性被影片解构,使得同样是殉情故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与传统故事相比很难让观众建立起情感认同。

    不仅如此,《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情感线索缺乏逐层递进的情感逻辑。影片中男女主人公一个被家庭所抛弃而另一个则因全家丧生而成了孤儿,这使得传统殉情故事中起干涉作用的世俗因素因二人的“孤独”身份而消失了。于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直接面临生死考验。传统殉情模式中从世俗层面否定上升为超越性爱情的升华过程荡然无存。影片从一开始的情节设定上就未能形成本应具有的超越性。为了给最后的殉情进行充分的情感铺垫,只能在叙事视角上做文章:先以男主视角,讲述其为了爱情所表现出的牺牲和成全以及内心的纠结和矛盾,后转换为女主视角,呈现其为了顺应男主而作出的隐忍和让步,试图在视角的转换中叠加情感的浓度。遗憾的是,故事虽然几经反转,但一直停留在“情感/生死”这一层面的矛盾关系上,缺乏以往殉情故事中从世俗性上升到超越性的递进结构。对情感理解的层次性的单一和重复,导致影片在不断强调爱情的生死考验中延宕了观众的情感认同。这也是影片难以达成其悲伤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苦情传统背后的情感宣泄

    从2017年《前任3:再见前任》中以“低幼化”的方式处理情感的现代都市青年,到2018年《后来的我们》中将事业成功贬损为前任离去后惩罚的中产阶级群体,再到2019年《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中将自私爱情包装为超越世俗的殉情之美,无不折射出中国当代青年男女面的爱情观以及面对情感时的焦虑态度。这种焦虑表现为:既要追求纯粹的爱情,相信爱情的力量可以胜过一切,却又不愿为这份追求埋单;既要在想象中寄托超越性的爱情理想,却又在现实的无奈中为自己的私自寻找借口。

    稍作辨析,会发现这三部情节和内容甚至是主题都相去甚远的三部作品,在其社会接受和情感态度上,包含了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中国最“古老”的电影情节剧类型——“苦情戏”的基本模式(《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甚至在影片宣发中就将流泪和宣泄作为影片的核心“卖点”)。与传统那种以破碎家庭、破碎婚姻、家庭苦难为题材“苦情戏”不同,上述三部电影是以呈现爱情“遗憾”的方式达成其“苦情”效果: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基本毫无外在因素的阻碍,却因各种阴差阳错、不明所以的“遗憾”导致了爱情未能修成正果。透过种种故事的表面,不难看出,这种“遗憾”,源于一个古老而又世俗的爱情观:将婚姻视为爱情的最终目的和理想结果。

    这种观念本身并无可厚非,但将《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其置于“纯爱至上”的故事外壳中,就会隐约显现出内在的紧张关系:一方面,故事试图呈现的是一种超越性的爱情观念,这种爱情化为亲情甚至达到了一种超越普通亲情、爱情的更高境界。这种在特殊情境下生成的特殊情感,本应使得一切世俗化的衡量标准都黯然失色。而另一方面,男主与女主的潜在诉求,却依旧是以结婚为最终理想,甚至在二人已经明确无法结婚的情况下,男主女主必须要以一种想象性的方式,完成了其象征性的“婚礼”(男主给女主挑婚纱时的一张“婚纱照”)。

    无需赘言,苦情戏的社会功用,恰恰是以充盈的悲苦和眼泪,成功地负载并转移社会的创伤与焦虑。《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通过苦情戏所唤起的廉价且合法的泪水,释放现实中由孤独感和纯爱观的内在矛盾所带来的巨大的失落和绝望,将它转化为一份“超越人间真情”与“珍惜身边人”的安全情感。从这个意义上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之所以在台湾和内地制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票房奇观”,是有着其广泛的文化基础与社会背景的。

    当今时代,人类开始进入独居社会,美国纽约大学的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所说的“单身社会”正在成为一个普遍化的现实。独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访朋友或加入社会团体,他们更容易聚集或创建有生气的充满活力的城市。准确地说,我们的社会已经从一个保护人们免受伤害的社会,转变成了允许人们将自己才能最大化的社会。这一变化,直接改变了人们对自身、婚姻的理解。一方面,社会给每一个人提供了独立生活的资本和可能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爱情意义不再简单地是为了世俗生活,其价值必须被不断拔高。另一方面,社会又让每一个人成为了“原子化”个体,而人类的社会属性和传统的家庭组织方式要求个体必须在特定的社群中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虽然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可以把个人分享和大众传播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人们可以通过即时通讯、社交平台与外界保持联系,但这一切所支撑的仅仅是独居生活的物质性外壳,至于其背后的精神孤独,则只能被放置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于是,婚姻和爱情作为一种重要社会组织方式必然性地承担了逃避精神孤独、维系传统家庭代际观念的作用。我们不愿接受被世俗化的婚姻,更不愿接受功利化的爱情,但爱情和婚姻又是当今时代青年男女摆脱“原子化”孤独的一种重要方式,对爱情崇高诉求又降低到了最原始的情感诉求中:摆脱孤独。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中,另一个潜在的情感逻辑,就是对孤独的拒斥。正如影片一开始所说:“人一旦习惯孤独,是一件比悲伤更悲伤得事”。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因孤独而始,又以各自的孤独而终。这也是这一殉情故事的“不纯”之处:因失去亲人而导致的孤独,本应由亲情来填补,而男主与女主却以一种“类似爱情”的方式填补孤独,使得这一所谓的“爱情”具有了某种功利性意味。又因为这种功利性会有损爱情超越性,于是二人始终坚守爱情的纯洁性(影片中维持这一纯洁性的方式是反复强调二人性关系的空白),保持着“友谊以上,恋人未满”的暧昧,一起走过人生的16-30岁。

    不得不说,影片虽然反复强调对孤独的拒斥和对纯粹爱情坚守,但其对于孤独和爱情的理解始终停留在表层面:只要有人陪伴就不是孤独,只要没有发生性关系就不算是爱情。这种靠表面化、外在化的证据来证明情感真实性的方式恰恰说明了情感的空虚和自我的缺失。事实上,是不是爱情,只有靠双方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证明;孤独不孤独,也只有自己的内心才能说了算,与是否有人陪伴无关。

    男女主人公的从相识到相爱再到最后殉情的情感线索,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温馨而又甜蜜的“精神镜像”。虽然少有观众能有与男女主人公一样的经历,但观众却能从二人的孤独处境中指认出自我——那个在大都市中独居的、空虚的、孤独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以一种“苦情化”方式,成功地完成了当代社会群体性焦虑的宣泄和转移。

    探寻人性背后的精神毒药

    每当观众在用“三观”去评判一个作品的好坏的时候,我不禁在想,三观是否是评判作品的一个标准?一部“毁三观”的作品是否就一定是一部“烂”作品?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古往今来,有相当数量的文艺作品都有“三观不正”的嫌疑,诸如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等等,但这并不影响它们在文学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讲,谈艺术的三观是一件相当无聊且无效的事情:真正的艺术作品,从来不是一本道德手册或人生指南,相反,它恰恰是要跳出日常生活的框架,去探寻人性最为本真的原初状态和可能性。不仅如此,从“三观”的角度去评论艺术作品,就意味着评论者预先选择了道德立场,接下来的评论只不过是对其道德立场正确性的再次印证而已,从而难以得出对世界、对人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对于《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这类的爱情故事则更是如此,“作天作地”是这类电影的惯用套路,如果非要用“三观”的标准去衡量其好坏,实在是有点岂有此理。

    然而,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不去质疑那么多经典爱情故事背后的道德观念,而到了《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中,几乎所有观众都在反复强调影片所呈现的“三观不正”问题?到底是观众们错了,还是影片对“三观”的处理确实有不到位的地方?

    答案显然是后者,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观众的标准就是对的。“三观”虽然不是评判电影好坏的标准,但影片对待“三观”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影片的艺术水准。具体而言,影片到底是以一种揭露现实丑恶的方式呈现这种爱情观,还是以一种美化的方式去遮掩影片背后的伦理缺陷,进而将其包装成为一个充满甜味的纯爱故事?前者,体现了导演组对待现实和人性的冷峻态度;后者,则毫无疑问是当代社会的“精神毒药”。

    很遗憾,《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显然属于后者。本片改编自2009年韩国上映的同名电影。虽然故事内容和情节走向基本一致,但两者的风格却有着很大差异,韩版的导演元太渊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试图让故事沉浸在一种诗化的意境中,无论是对白还是演员的表演,都氤氲在一种凄美的氛围里,使这一老套而又略显矫情的故事赋予了诗化的意境。而台版的故事则在风格上试图加入一些清新明快的元素,且不说这种基调与故事整体的悲凉氛围是否相符,但就其效果而言,台版的这一诉求导致影片必须放弃韩版的诗意和含蓄风格,代之以直白的对白和简单明快的剧情。这一变化中,台版缺失了韩版的很多具有意境的桥段和元素,而牙医视角缺失,直接导致这部影片在伦理道德上备受诘难。在韩版故事中,牙医是以全知视角介入到男女主角的情感中的,他并非不是个单纯被蒙在鼓里的老实人。而台版遮蔽了这一视角,直接稀释了男女主人公情感的纯度,致使影片最后的“殉情”之美,荡然无存。

    所以,《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其“不正”的爱情观,而在于影片将一个本已“不纯”的爱情故事,包装、美化为一个纯粹而凄美的纯爱故事。影片将所有的情感渲染的重点都放在了男女主人公上,让男女主人公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清晰可见,同时遮蔽牙医和摄影师Cindy的情感视点,试图通过一个“超越生死”“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将观众的情感认同拉回到那女主人公这边。加之在影像风格上,影片非常侧重对室内空间的呈现,以表现爱情的温馨与稳定感,使观众在充满想象性的视觉影像中不自觉地忽视了影片所试图掩盖的他人视角,利用爱情,意淫悲伤。

    这就像是一颗裹着糖衣的毒药,吃下去的时候感觉甜美无比,但这并不能阻碍其毒药的本质。如果没有糖衣,事先就告诉你这是毒药,你不仅不会因其是毒药就避而不及,相反可能会以一种探究的态度审视它。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是很多经典作品即便“三观不正”也无碍于我们去探究它的艺术价值的原因。而那种裹着糖衣的毒药,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迷惑性,其目的不是让我们去探究和审视它,而是让我们“吃下去”——这才是“精神毒药”的真正可怕之处。

    总而言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虽然问题很多,被人诟病。但其较高的热度、较高的票房以及一批批眼含热泪从影院走出的观众,从另一个侧面折射了当代社会人们的普遍生存状态:焦虑。焦虑是现代人的一个核心特征,它甚至比空虚和孤独更为根本。而我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应该追求什么样的角色,应该相信什么样的行为原则。反思《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背后的社会问题,是比批判本省更具有批判意义的事情。

     2 ) 有人哭晕有人骂,这颗年度催泪弹还是输给原版了

    我们导演,传递好内容的爱与美(Wechat ID :We-Director)


    你能想到的最悲伤的爱情是什么?

    是我一直陪伴着你,却始终不能说出我爱你?

    还是我爱你,却不得不把你亲手交到别人手中?

    也许是最孤独的时候,我们相互陪伴,本以为可以就此走过终生,却不得不中途道声再见。

    而这些,都发生在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中。影片集中了车祸癌症死亡这三大韩剧要素,还有明明相爱却说不出口的爱情,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在台湾上映后九天内票房就迅速过亿。

    对这部电影最多的评价,就是哭掉了多少包纸巾,连宣传文案都写着“唯一的观影提示是带足纸巾”,无疑是一颗重磅的催泪弹。

    尽管引发了观看热潮,但影片豆瓣评分却从6.3分跌落到5.2分,口碑一路下滑,而影片中的“三观”也引发热议。

    影片实际上是改编自2009年的韩国同名电影,与台版不同,韩版豆瓣评分稳定在7.7分,还是和《我脑海中的橡皮擦》、《假如爱有天意》、《雏菊》等影片一样,是备受观众推崇的韩国爱情电影。

    两部影片内容完全一致,但是在剧情展开和风格气质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影片讲述了一个相爱却无法在一起的故事。身患绝症的男主爱着女主,却无法说出口,即使刚刚说出口“我喜欢你”,但是下一秒就是“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你找一个好男人嫁了”。

    有一天,女主喜欢上了一个牙医,可是牙医已经订婚了。为了让女主顺利和牙医在一起,男主拍摄下牙医未婚妻出轨的照片,牙医和未婚妻就此分手。而男主在婚礼上,亲手将女主交给牙医。

    可是实际上,女主一直喜欢着男主,她假意声称自己喜欢牙医,只是为了实现男主让自己嫁给一个好男人的愿望。当男主死后,悲痛的女主也殉情自杀。

    故事本身很“危险”,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被观众诟病其中的价值观。男主拆散牙医和未婚妻,而女主明知牙医已经订婚却还是追求,最过分的是,女主和牙医结婚后,却和男主一起殉情而死。如何把这些地方通过戏剧性方式合理化,使观众移情于男女主,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韩版中,导演通过视角的转换,很巧妙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影片的前70分钟,观众始终跟随男主视角观看故事,这一视角下,导演故意模糊了女主的情感倾向,观众会和男主一样误以为女主真的爱上了牙医。于是,观众就会移情于男主,为男主无法言说的爱而难过,因此男主拆散牙医和未婚妻的行为反而使观众觉得伟大和心酸。

    而在结尾处的20分钟,视角转换到女主身上,原来女主早就知道男主身患重病,而之前的每一次云淡风轻,每一处笑容灿烂,隐藏起来的都是巨大的悲伤,女主一直爱着男主,只是怕说出我爱你,下一秒就会泣不成声。

    后二十分钟的揭秘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感,之前男主承受的悲伤,此时双倍放大,观众又再次移情于女主,两人因为死亡阻隔的无望爱情彻底打动了观众。这种对观众情绪的调动,弥补了价值观上的危险。

    而台版虽然也采用了类似结构,结尾处也有女主视角的讲述,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影片前半部分,已经将男女主的情感说的太过明显,女主的情感倾向不再模糊,因此影片结尾处女主解密的冲击感就会大大减弱。

    而最重要的一点,原版中结尾处理地干净利落,当通过女主视角还原真相后,以牙医去祭奠男女主二人的镜头作为结束,于是情感密度就会极大提升。

    但是在台版中,结尾处的情绪处理却太过漫长,真相还原后,还加了牙医和未婚妻的戏份,以及女主再次找到男主,两人相偎离开的戏份,这种时间长度令情感稀释,而且把一切都说的太过明白,反而失去了让人回味的空间。

    除了生死相隔的爱情,“陪伴和孤独”同样也是影片的核心。女主16岁时,父母和妹妹车祸身亡;而男主则父亲去世,还被母亲抛弃,两个孤独的人开始了彼此的陪伴。这种陪伴感难以通过具体的剧情呈现,于是细节的处理就尤为重要,韩版中就充满了丰富的细节。男主刷牙的镜头多次出现,而之后男主说,婚姻就像牙刷柄,因为上面会挂着两只牙刷,生活感立刻展现。此外,女主始终拿着录音机,录下男主说的话,男主离开后,录音机里的声音就成了唯一的陪伴。

    但是在台湾版中,细节的呈现却大大削弱了。刷牙的镜头出现了一次,之后却没有与之呼应的台词,从而丧失了作用。而录音机,仅在结尾处女主向牙医解释时突兀地出现。“陪伴”的主题,只通过是“永远”还是“下辈子”的歌词修改讨论,概念性地呈现了出来。

    风格气质上,韩版更为文艺内敛,那句“如果爱要说出口,那么哑巴怎么相爱”的经典台词,将“我爱你,却不能告诉你”的酸楚表达到了极致;而台湾版则幽默清新,前半部分加入了不少搞笑的镜头,虽然后半部分仍然令不少观众掉下眼泪,但是在细节呈现、情绪累积上,却是远远落后于韩版。

    台湾青春爱情电影一直是两岸三地的标杆,《蓝色大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等独特清新,讲述青春的萌动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鲜明标识,而这部翻拍电影本可以比简单的剧情复制做得更出色,融入更多具有台湾电影的特色元素,演绎出新意。

    林孝谦,台湾新生代导演,毕业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应用媒体艺术研究所、美国匹兹堡州立大学传播学研究所。2005年执导短片《自由大道》荣获台湾最重要独立影片奖项-金穗奖首奖,并同时获得最佳剪辑。其首部35mm剧情长片《街角的小王子》即表现对感情的细腻描写,成为台湾首屈一指的疗愈系导演。

    近年来,林孝谦凭借着丰沛的创作能量以及独特的人文背景,其作品分别入选了东京影展创投、釜山亚洲电影学院、金马奖创投、以及北京青年导演论坛,为台湾备受期待的新生代导演之一。在拍摄电影作品的同时,林孝谦亦是台湾著名MV导演,曾为陈姗妮、宝岛歌舞、黄建为、小百合等知名歌手与乐队拍摄音乐MV。

    代表作品:

    《情色小说》《五星级鱼干》《你照亮我星球》《回到爱开始的地方》


    每周二、四、五、六、日更新

    关注【我们导演】不迷路

     3 ) 在低门槛的悲伤下,眼泪变得廉价

    灯光昏黄,音乐惆怅,电影开始不到五分钟,独白就读出了悲伤一次,点题了,还让我有些许期待,毕竟海报上的 唯一观影要求 :请带足纸巾。突兀生硬却又很是显眼。但整个故事却在我毫无触动,甚至有些生搬硬套的感觉下结束了。 我真的不想复述电影内容,但当我听到影厅里悉悉索索的抽泣时,我发现,失败的故事有了成功市场。 比悲伤更悲伤,比起电影的做作感动,更让我觉得悲伤的是这个时代下人们的悲伤的低门槛化。电影的无论是男主还是女主他们本身的身世悲惨,奠定了整条故事线的特殊背景,但身世惨淡并不能成为他们破坏别人生活的筹码与理由,客观的来说,男二才是整篇故事最让人觉得可悲的人。老老实实,努力奋斗,却被半路杀出的男一,被迫跟未婚妻摊牌。两个素不相识的个体,我凭什么为你的悲惨身世买单,我努力了,我辛勤工作了,我拥有美好爱情了,虽然6年的时间的确会有些波折,但从未婚妻的眼中她真正爱的确是男二。 然而这一切,却要因为你们两人,因为你们两个人的天地大爱,超越亲情的爱情,让我付之东流,让我在失去六年伴侣的后,再去找寻到一个新的以为可以托付的女人之后,莫名其妙的又一次给你们的不敢言说的爱买单?这种悲伤甚至可以扣上一顶三观不正的帽子。甚至可以将男女主这种行为衍生为,我出生不好,我出生就贫穷,那么为了让我跟贫穷的人可以幸福,我们就可以合伙去破坏那些有钱人的家庭。这样真的是一种可以让我们落泪的悲伤吗?还是一种浮躁社会下,浮躁的人去享受的无病呻吟的快餐悲伤? 真正的悲伤绝不是你用你的背景作为卖点,去疯狂强调,暗示不经意间伤害了毫不相关的人,却似乎彰显了人间大爱,然后让我们留下泪水。 我以为真正的悲伤是像《无名之辈》中,无助却不忘挣扎,无名却不停奋斗,是《狗十三》里你坚守的东西理你远去,你要抓住,你去努力却无能为力,是《绿皮书》里恍如独自生活在地球的孤独。

     4 ) 我在这部电影中保住了自己的泪点

    这样的一个纯爱故事本身是有信服度的,演员的演技和颜值都在线,男主穿西服的样子真的是A爆了。但是影片真的没有多么好看,如果不是花了几十元钱坐在电影院中看,我可能花5分钟就直接快进到片子结尾了。

    第一点:影片的讲述方式有一点跳,片子开始是第三人称讲述,男主人公出现后又一下子变成男主的第一人称,看到这的时候我觉得有点跳,结尾处又以女主第一人称的方式“揭秘”悬念,反转弱、爆点弱。

    第二点:旁白真的太多了,我感觉自己是在看一个MV。很多情绪渲染和情节都是通过旁白来营造和解释的,留给观众想象的余地很小。

    第三点:一些小的设置让这个故事显得更加不真实,如果说两个人同居十几年且相互喜欢,这样情况下不在一起的几率已经很小了,你还让两个人睡在同一张床上?反正我是不相信的,除非告诉我他们两个性功能有障碍。片头的亲吻片段和两个女生讨论十年内上了几次床的片段其实都是让人跳戏的,还不如不表现,一边想要娱乐一边又要纯情,难。

    第四点:刻意营造悲伤,女主陪男主一起结束生命是可以理解而且是正常的,不然怎么让人相信他们真的那么依赖对方呢?但是女主如果已经做好了一起结束生命的准备,为什么要那么辛苦的配合男主演这一场戏,不知道他们究竟是不是在成全自己。

     5 ) 预料之中的高票房,最后拿了票房冠军。

    悲伤不是两个人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对于即将发生的一切无能为力;比悲伤更悲伤的不是他的隐瞒,而是你明明已经知道了却要陪他演戏,是两个人都不能坦白。

    四个月前在金马影展看了台版《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全球首映,虽然只给了本片2颗星的鼓励,但仍然预言它会拿下台湾院线的高票房,这也是看片后最大的感觉。

    上映9天票房破亿,蝉联多日全台票房冠军,台湾年度最卖座电影,虽然档期并不占优势,但片子本身的类型和题材确实会很吸引人,尤其是女性观众。

    “年度最催泪爱情片”

    “唯一观影提示请带足纸巾”

    台北首映场的放映,现场女性观众确实哭倒一片,后半程抽纸巾、吸鼻子的声音此起彼伏。催泪戏份也确实能惹人一哭,我也不例外。不过“带足纸巾”只是噱头,对于看过韩国原版的人来讲,真不至于,对泪点高的人来说,也不至于。

    感人,催泪,很大程度上只能归功于原版剧本,我记得当年看韩国版《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时候几乎是痛哭流涕,撕心裂肺。相比之下这版翻拍也就是把韩国式的催泪变成了台湾式的小清新,力度上还是差了一大截。

    是合格的翻拍,但绝不是高质量的电影。

    这其中还是有翻拍电影的通病,在已知剧本的情况下,能带给观众全新的试听体验以及全新一轮的感动是比较困难的。更何况翻拍的作品,只求创新也未必是件好事,因为无论怎么改,基本都是换汤不换药的观感。

    台湾版《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几乎没有进步和突破,和原版的差距还是很大。故事背景和人物设置偏离现实,很唯美,也很不切实际,很狗血,很空洞,很矫情。

    好多没有意义的角色强行植入,太多戏份都过于生硬刻板,对白也不够自然,情感的转变亦是很突兀。导演对剧本的解构和叙事的方式都过于稚嫩,表演也无亮点可寻。

    台湾院线的高票房是在预料之中的,从首映现场主创除了陈意涵全员出席的阵仗,导演诚意满满的说辞,影片宣传,还有观众反应就能看出端倪,似乎在香港和韩国的放映反响也都不错,不过内地就不太好说了。

    豆瓣目前5.3分,好友评分3.7……所以,你会买票去看吗?

     6 ) 比《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更悲伤的故事

    翻拍自韩国同名的台湾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在内地大银幕拿下7亿票房之后,我抱着一颗研究的心态,去影院看了。电影里男女主角的故事我基本无甚感觉,特别是最后殉情的戏码,个人觉得非常可怕。

    在我的价值观里,生命远高于一切。那些长久以来在文学或传统观念及意识形态的熏陶下被过度美化的一切东西,譬如爱情,譬如风骨,甚至所谓尊严,他们再美再崇高,也不及生命珍贵,我不建议任何以伤害自己或他人生命的方式去换取那些虚幻的介质。

    不过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切换到男二的视角上,倒是看到了一个比《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更悲伤的故事,我想在这里讲述给大家。

    电影的男二出场时间大概在电影的三分之一处,他是一名事业有成的牙医,成熟稳重,温柔体贴,长得也很帅,扮演他的演员叫张书豪,在《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之前,代表作是《转山》。

    男二有一个相处六年的未婚妻,他很爱她,她渴望成为摄影师,男二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存款资助她开工作室,他们就要结婚了,生活看似一切都很美好,波澜不惊,犹如他的性格。男二第一次出场是在一次酒吧的化妆舞会,作为被女主看中的好男人,在这个电影的时空里,他被残忍的划入了男女主的世界之中。

    女主和男主都很悲惨,一个是全家出车祸丧生,只余下她自己,一个是父亲罹患癌症去世,自己也得了同样的病,母亲不忍,留下房子和一笔钱离开了他。于是二人相依为命,同居十几年,不是家人甚似家人。在电影的主线故事里,男主的病进入了病变期,他希望女主可以找个好男人去结婚,度过余生,女主其实也知道男主得病的事情,为了让男主安心,她默默的配合着男主的意愿,于是勾搭上了男二。

    男女主心意相通,大家都在内心里为男二戳上了好男人的章,既然认定了目标,就一定要达成。女主并不在意男二已经订婚的事实,迎难而上,我想她肯定信奉着这样的道理:只要锄头好,没有挖不到的墙角。男主也在背地里帮忙,他派人调查男二的未婚妻女二,拍到了女二与其他男人苟合的照片,并寄送给男二,同时拿着钱去找女二谈判,希望女二离开男二,女二并不愿意,于是讲了一堆自己与女主这对苦命鸳鸯的悲惨身世,企图用道德绑架,胁迫女二。

    女主毕竟是女主,她还是追到了男二,男主也毕竟是男主,他说服了女二。于是男二女二分手,女主男二成为了一对,男二其实也知道女二与男主的故事,他们同居十多年,他们相依为命,男二对男主说,谢谢你照顾女主这么久,从此以后,就让我来照顾她吧,他决定好好和女主一起走下去,不问前尘,只管未来。

    婚礼上,男主牵着女主的手,把他交给男二。女主男二才结婚没多久,男主随后便病变如山倒,住进了医院。

    结了婚的女主还是放心不在男主,于是脱掉结婚戒指以及男二送与的项链,录了一堆自己的心路历程,不负责任的跑去照顾男主,与男主继续同居,最后男主终于病死,女主二话不说,吞药自杀,与男主双双奔赴黄泉。

    男二始终没有一句怨言,被一对苦命鸳鸯折磨了大半部电影,一开始是被拆散自己与女二的爱情,后又被他们双双利用感情,被骗婚,陪他们唱另一出又一出的戏,最后还得为他们收尸,这一对苦命鸳鸯的爱情至真至纯,他们可能自比梁山伯祝英台化蝶双飞,罗密欧朱丽叶至死不渝,什么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他们死了,他们的爱情升华了,一切都画上了句点,故事里的配角又哪里配有名字。

    只是苦了我们的男二,从一开始被盖上了好男人的章,在所有的故事里,从头至尾就那么憋屈地活在了“好男人”这三个字的人设里。好男人就应该接盘,在他人需要的时候出现,好男人就应该沉默不语,用宽厚的肩膀承担一切不屈,好男人应该成全他人,不哭不闹,好男人最后还要擦干眼泪祝福他人,好男人可真他妈苦,果真令人悲伤呢。

    好的,谢谢这部电影。让我们学会了不要去做一个好男人,好男人一般都很惨,是比《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更悲伤的故事。


    题图:《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照

    你还可以:

    海王暗线:被嫌弃的奥姆的一生

    灭霸:打下响指那天,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赞赞赏转发到朋友圈,你的鼓励是我的动力,你的沉默会让我也沉默。

    访问1895m.com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我。

     7 ) 比悲伤更悲伤的人是那个牙医。

    我心疼那个二人爱情中的当配角的牙医。

    虽然看了网友的神评论:觉得牙医才是最后的赢家,又有妻子留下的房产,又和初恋女友在一起,貌似转了一圈,收获颇丰。

    可我还是心疼爱情里最无知的那个人。

    一、如果一开始就知道结局,还会不会去伤害。

    牙医有未婚妻,从cream第一次试图勾引牙医开始,牙医就表明了身份,订婚戒指这个男人并没有摘掉,而是显示给女主看。

    透明干净。让我对这个牙医充满了好感,现实世界中多少已婚或者有婚约的男人抗拒不了美女的投怀送抱,一下子就深陷其中。

    可牙医一直没有,而是很自信自己的感情,只是把她当作一个有意思的过客而已。

    很多人带着恶意去做事,动机本身就不让人赞成,虽然为了爱情,可是不能把所有的借口都认为是合理的。

    女主的做法,我不赞成。

    一开始就知道这一切是“骗局”为何还引诱他一步步深陷,最终爱上自己。

    一个人背负一段债姑且不易,又何必要牵扯他进来。

    二、K和cream两个不敢说爱的家伙

    彼此是彼此的亲人,那么渴望爱,可是却不敢表达爱,还是说明内心还是无爱。

    电影我的确有泪点,也跟着哭了。可是明明两个人可以享受最后的时光,可为何要最后如此这般。

    虽然剧情更多的像我当年学的一篇课文《麦琪的礼物》双方都想把最好的给对方,可到头来那是对方真正需要的么?最后是你们想要的么?

    如果最后生死可以在一起,那当初为何不生死相依,在这之前我看过一篇报道,我很赞成。

    他说那些在父母快临终前在父母窗前哭的昏天暗地,为了维持父母的生命,不忍停掉氧气,利用呼吸机维持父母生命的子女。

    为何不把父母最后遭罪的时光,带父母去开心快乐。至少之前应该尽孝,而不是最后哭的那一场。

    电影我想也一样,两个人明明都知道最后的时光即将到来,可还是把时间浪费给那些认为不重要的人身上。

    以为那是爱,可是我倒觉得那是伤害。

    牙医以为自己认识到了爱情,可实际上是被人利用的棋子,这样人不懂爱,怎么还敢说那是爱对方的方式呢。

    三、如果真爱她给他想要的,而不是你认为的最好安排。

    牙医给cream 她想要的婚姻,可是K那,把想要的给她了么?

    她想要她爱她,娶她,告诉她一切和他在一起。

    可并没有,而是自作主张的认为那才是她该需要的爱情。

    爱情里谁也不能替对方做决定,而且还觉得那决定是为了对方好。

    电影的最后,K悟到了,对她说抱歉,不该一声不响的替她安排。

    这是唯一一句让我感动的话,K在这个过程中终于领悟了爱的真谛。

    是尊重,即便我明天就会死了,可我还是会尊重你的选择,陪我或者离开都是你自己该去面对的,虽然我知道后面的痛苦无人可以给你安慰。

    可我尊重你的选择,那是爱你的最佳方式,而不是悲情的做一切事情,而让你被动承受这一切。

    对不起,我所做的一切!

    这是两人都没法开口说明的,明明可以换成我爱你,我爱你所做的一切,可却都是对不起。

    今天是2019年5月20号,各种宣传,520大声说爱你,不管这个是商家赚钱的吆喝也好,或者是卖点也罢。

    我都觉得可以提倡,有爱就要大声表达出来,你不说以为我就懂,这就是你的不对的了,做了一切就差一句我爱你,多没意思。

    爱,要大声说出口!欢迎来说说你的看法。

    观影关注哈 ~ 我是潼小漫!

     短评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女孩子,如果有个男人躺在你旁边十年都没有碰你,那他一定有病。#继日本电影之后,韩国电影本土化也是水土不服#

    3分钟前
    • 惘然
    • 还行

    台灣現在只能拍出這種片了嗎⋯⋯在電影院裡看的尬死了

    4分钟前
    • 黛比
    • 很差

    真係好悲, 後邊一位影迷後半段不停地有紙巾聲同抽鼻聲, 我就覺好夾硬下, 但發覺嗰嘴咸咸地, 有滴淚流咗入去.....嗰故仔好絕, 新時代編劇識得制造懸念, 後半轉折有新意, 而全部靚仔美女演出就好養眼....頭盔下我無睇韓版所以有驚喜.

    7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明明知道逻辑完全不通,还是哭了陈意涵那一段的十分钟。而我觉得整部电影就是那种台湾纯爱风,他们真的超会拍。本想给四星,但陈意涵的演出,将这部电影演活了,那一星,给她吧。韩国版,还是真实贴地一点。

    8分钟前
    • 阿翔需要美少男解毒!
    • 力荐

    年度最烂电影!左边坐着俩哥们,其中一个还已经看过一遍了,然后开场就打呼噜,睡到结束开灯。右边一个锡纸烫精神小伙带着他那脸比贞子还白的女朋友依偎在一起,看着看着,那个女的竟然有节奏的哭了起来!我当时就喊了一声:“卧槽”,还真有人会哭啊?我想这种观影体验也是十分的奇妙了,呼噜声与哭泣声交相呼应,此起彼伏,太炸了!第一次看电影看到头痛。剧情方面,已经毁三观到无法无天的地步了,极尽烂俗狗血之能事,就连前任3都不敢像你这样拍啊。我朋友圈里看哭的那些小姑娘,我们互删吧,真的打扰了,你们眼中的爱情真的是太可怕了。口区。

    9分钟前
    • 雲外憧憬
    • 很差

    多年后,我再次想起了曾经被《一生一世》和《何以笙箫默》支配的恐惧。奇葩片,白眼能翻到天上去。没有一个人设、一个情节是正常的,坐实震撼心灵·逐梦音乐圈。所谓的反转没有拉回任何好感,险些在电影院和K一样昏古去。而这货居然是去年台湾的电影票房冠军,这如何不让人绝望啊……生病不说清,害人又害己。但其实没有任何人值得可怜,因为男二号脑子也拎勿清啊!深情这个词,大概就是被你们这些人破坏的。陈意涵的泪腺实在太发达,我已经彻底干枯了。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不就是浪费时间去看这部电影吗?

    14分钟前
    • 晚不安
    • 很差

    如果爱情可以解释,这世界上就没有人为此痛苦了。

    15分钟前
    • NICOLE
    • 推荐

    因為笑了而被旁邊的觀眾歧視 我都沒歧視你們竟然看哭 最後我也笑到流眼水了 比笑片更笑片的電影

    19分钟前
    • CC
    • 较差

    陳意涵的演技承擔了大部分觀眾的哭點,沒有她,沒有觀眾會哭,今年最矯情的電影無誤,但不得不說,有被感動到。

    20分钟前
    • Puff
    • 还行

    女主渣骗婚 摄影师拍摄不看取景器????

    25分钟前
    • 很差

    我男朋友哭得稀里哗啦的 他不会有什么事情瞒着我吧??

    30分钟前
    • 爱喜
    • 较差

    你们体会得到带了一包纸巾,而一张都没有用的感受吗?

    33分钟前
    • 观望
    • 很差

    戲名是說男二的,全世界都在坑他

    37分钟前
    • cheokman
    • 还行

    最悲伤的应该是那个牙医吧 感觉这个剧三观有点问题 看完印象的竟然是喵喵喵喵Bonnie抱抱

    42分钟前
    • 陈默
    • 较差

    男二真的是比悲伤更悲伤

    45分钟前
    • 年轮说
    • 还行

    大家都说心疼牙医,我咋不觉得,他可是获得K所有房产现金的人,K留给cream,cream死了唯一只有丈夫牙医,然后结局牙医最后还是跟未婚妻走在ㄧ起,怎么看都是悬疑犯罪片,哪是爱情片。

    48分钟前
    • 戏如人生
    • 很差

    回应海报的观影提示:不用带纸巾,带手机就行

    49分钟前
    • BlackSheep
    • 很差

    1.剧本牛逼死了,爱情观非常超前,冒着极大风险挑战着传统世俗观念,可能很多观众一时都难以接受,将爱情中灵与肉、爱与性彻底分隔,讲述着何为「真爱」。真爱不就是相爱的直男直女同居同床十几年,却依旧冰清玉洁吗?真爱不就是为了彼此,一方可以放弃拥有,一方愿为成其渣女,奉上自己的婚姻和身体吗?如果这都不是真爱,那何为「真爱」?2.前面的剧情非常狗血,但在真相揭晓时,所有喝下的狗血都变成同场少男少女们感动流出的泪水;3.另外还得夸一下选角,每一个演员都演得那么深演得那么认真,非常敬业,非常不容易。

    5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很差

    这种“得了绝症就忍痛离开爱人、还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对方的幸福”的剧情也太老套、太狗血了吧。男主明明喜欢女主却不说出来,非要让她嫁给一个她不喜欢的人才开心,甚至还想给钱给Cindy让她离开未婚夫,最后还要假装有约会对象来让女主死心,简直蠢爆了。女主也很作,明明知道男主喜欢自己还要嫁给不喜欢的人,美其名曰“这样他才会安心”,结果婚都结了她还跑了。正常人的悲伤是无可避免地遇到困难和挫折,你们的悲伤是明明可以很快乐偏要折磨自己,明明不悲伤偏要刻意制造悲伤。你们两个蠢就算了,能不能别去耽误别人?牙医做错了什么要被你们这样玩?这电影的确很催泪,因为蠢哭了。

    57分钟前
    • 朝暮雪
    • 很差

    ??牙医太惨。。。我选吉哥!陈意涵真好看啊 不懂这片怎么卖到全台湾第一, 跟战狼卖第一一样令人难以置信。。。。

    58分钟前
    • 拉赫玛尼诺妇
    • 较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