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爱情片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评分:
    0.0很差

    分类:爱情片其它2017

    主演:艾米·汉莫,提莫西·查拉梅,迈克尔·斯图巴,阿蜜拉·卡萨,艾斯特·加瑞尔,维克图瓦尔·杜布瓦,旺妲·卡布里奥罗,安东尼奥·里莫尔迪,埃琳娜·布奇,马可·斯格罗索,安德列‧艾席蒙,彼得·斯皮尔斯 

    导演:卢卡·瓜达尼诺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单身汉1999

    • HD国语

      明月祭君心电影版

    • HD中字

      死在西部的一百万种方式

    • HD

      梦境2024

    • HD中字

      本能2

    • 声之形

    • 更新中字

      梦境

     剧照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2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3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4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5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6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6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7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8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9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的意大利里维埃拉,每年夏天,十七岁的少年艾力奥(提莫西·查拉梅 Timothée Chalamet 饰)都会跟家人一起来此地度假。今年,和他们共享假日时光的,还有来自美国的奥利弗(艾米·汉莫 Armie Hammer 饰),高大英俊热情开朗的奥利弗很快就获得了艾力奥一家人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力奥和奥利弗之间渐渐产生了致命的吸引力,但性别和年龄的桎梏让他们迟迟无法跨出那关键的一步,与此同时,单纯善良的少女马奇娅(艾斯特·加莱尔 Esther Garrel 饰)也向艾力奥奉献着自己的感情和身体。最终,汹涌的激情冲破了艾力奥和奥利弗之间的防线,两人开始了一段注定不会有结果的恋情。

     长篇影评

     1 )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就像它直白、口语化的标题一样,《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一部在某种意义上朴实无华的电影。在习惯了电影艺术在各种精致的特效,谨慎完美的镜头运动以及遍地隐喻的布景融会贯通之下变得越来越成熟的今天,《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就像一个十七岁的夏天里毫无野心的少年。他懒散悠闲地踱着步,走入这个已经在偏见和仇恨中声嘶力竭地争吵了太久的世界,只带着满溢而出的诗情融入随处可见的阳光,无所事事。这是个除了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一场热恋之外,心无旁骛的夏天。是西方世界几乎已经遗忘了的少年时代。

    电影的开场音乐明亮得有点儿突兀,从第一秒开始就刻意将观众带入到了古希腊时代的审美中。正值壮年,洋溢着男性气息的青铜雕像映衬着Oliver扮演者的名字;五官柔和,略带雌雄同体之貌的少年则作为Elio扮演者名字的背景。在古希腊这个不从性别出发对情欲进行标签化的过去,诸多哲学家如柏拉图曾将成年男性与少年之间的爱情推崇为美学的极致,影响了数不胜数的古希腊文学、雕塑与绘画。

    电影的核心,我想是爱和美。这是两个看似已经成为陈腔滥调、却鲜少以这么赤裸和朴素的方式被表达出来的词语。一直觉得好电影只有两种,一种让人看到世界,一种让人看到自己。这个影片无疑属于后者,它想让你沉浸和共情,而非欣赏、赞叹或讶异。画面经常停留在毫无意义的布景上,诸多短暂的片段也没有深意。就和它无意于说教的语气一样,它并不把你当作观众,而是尽其所能地把你带入它的世界。在荧幕上爬动的小虫子或许也是为此而存在,甚少有比这个微乎其微的存在让人在看2D电影时如此直接地被带入荧幕里的世界,盛夏的触感一点点在潜意识里复苏,阳光恍惚得睁不开眼,水波荡漾间清凉渗进皮肤,Elio把脸贴近草地时,草和泥土的味道如潮涌来。

    感官上的共情当然交融于情感上的共情。Elio扮演者的一举一动都自然得仿佛已经脱离了表演,仿佛这个男孩只是把自己诚实地摆在了镜头前,让每一个曾经心动的人在他身上看到自己。在这样的年龄,人前总是摆出一副成熟淡定的姿态,在无人问津的沉默里却有数不清的小心思百转千回。曾经以为电影在表现某种隐秘的情绪时永远无法超越文学,直到看了这部,相比于书中以语言描述出的心事,镜头前Elio丰富的沉默给人以更自由流动的猜测余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受到却难以表达的情绪处处依稀可辨。

    Elio每一点细微的感情都真实不虚。相比于一场两个人的爱情,我更想把Elio看作唯一的主角,直到他鼓起勇气对峙般向Oliver讲起“Is it better to speak or to die”的故事,后者的脸才第一次在荧幕上占据了主要位置,Oliver的内心也是在这里才第一次被含蓄地表现出来。此前,即使是在舞池里被放在近镜头中的Oliver,也是不远处Elio眼中的他。随着镜头慢慢拉远,Elio踩着漫不经心的舞步进入画面,只有观众知道他出现在Oliver身边的刻意。他们在彼此身边跳着舞,不曾有一秒的眼神交汇,就像他们一天天在彼此身旁兜兜转转,却没有勇气提起各自的心事。

    关于“Call Me By Your Name”这句话作为标题的意义,我想书中给出了更清晰的线索。小说里曾有一个段落,Elio问自己:“Did I want to be like him? Did I want to be him? Or did I just want to have him?” 这个问题并不分取向。在爱情里,我们到底在对方身上看到了和自己相似的事物,还是自己所没有的?或者,任何陷入爱情的人在对方身上寻找的都是这两者的结合,寻找自己,也寻找自己的缺失。就像Elio,他自己嗜书如命,又在Oliver解释Apricot的起源和演变时看到后者丰富知识库的冰山一角,对于知识与智慧的痴迷是他们的相似。同时,Oliver第一次与他的家人共进早餐时说自己不能再吃第二个鸡蛋了,不然会停不下来。I know myself too well. “我太了解我自己了,” 他说。Elio有点错愕地抬起头。在Oliver身上,Elio看到有点莽撞任性的自己尚不具备的谨慎和自知。他没有爱上Oliver在人群中如鱼得水般开朗的外表,却爱上了他隐秘的自控和羞怯。

    Elio两次在不远处默默看着Oliver跳舞,两次的背景是同一首歌《Love My Way》,只不过第二次在夜晚的街头时,他们的感情早已从秘密的心事变成了行将荼蘼的盛放。Elio看着Oliver的表情有些恍惚,他是不是也想起了不久的以前,在舞池边的他被烟酒熏得眼圈发红,渴望和嫉妒曾烧得他移不开眼。同样的韵律里,眼前的人好像终于已经属于自己,却又不尽然,这是属于他们的最后一晚了,连幸福都不敢全心全意地接受。分辨不清的情绪堵在五脏六腑,Elio感情之深之烈,是生理的,烧心灼胃的,借着酒精呕吐出来,对他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一切终究恍如梦幻泡影,让人心力交瘁的感情到底还有意义吗?Elio曾心不在焉地拿起赫拉克利特《宇宙的碎片》,Oliver在笔记里写:“河水流淌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而在于有些事物只有在变化中才得以永恒。” 或许这个电影中最美的元素是它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的短暂,让爱情在如梦如幻中戛然而止,从此时间的流淌再也无法腐化那些单纯炙热的感情,这样的故事总是成为永恒。

    电影开头,导演曾给出了故事的两个背景。时间:“1983年夏”——这是对艾滋病的恐慌席卷世界前夕;地点:“意大利北部某处”——仿佛故事的具体地点并不重要,事实上也的确并不重要。从一开始,这个故事就明言宣告自己不属于今天的现实世界。整个影片里,只有结尾处Oliver在电话另一端对自己父亲知道真相后的猜测是属于现实的,而这个现实是影影绰绰、被杂音模糊了的。它没有刻意为一个群体平权的野心,只想讲述一个人人都懂的故事,除了表现慢慢发酵的情感之外一无所求,没有恐惧、没有愤怒,最残酷的反派也不过是抽象的、爱情自身的悲剧。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基调是一次审美的复古,从开场就刻意把两个主演比作古希腊雕塑,仿佛文艺复兴重新燃起的一点火花。它的意境在华夏文明的记忆里类似于《诗经》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那是文明的源头,是爱和美的纯真年代。它让人意识到并非只有阴暗和苦难才得以深刻,爱,在远离了一切外界的威胁后,依然在其内部、在细微处美得深不可测、动荡不安。如果同性爱情终于有一天再次被世界用平和的眼光看待,我相信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悲戚和愤懑,而更多的是这部电影的语气,因为对任何人来说,爱的本质或许都难以理解,但却如此易于辨认。

     2 ) 用《恋人絮语》解读Call Me By Your Name中的几个关键词

    Call Me By Your Name讲的不是一个复杂的故事。不过是夏天两个少年的短暂相爱。但在泛滥的爱情主题被反复演绎后,这部电影依旧能以如此简单的叙事打动人,大概就在于它对“爱情”最原汁原味的呈现。 大部分的爱情故事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阻力,它们可能来自社会、家庭、时间、空间、自我……这些阻力一方面是戏剧冲突的来源,一方面也削弱了本身对“爱情”内核的探讨。然而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创造了一个近乎封闭的空间。 1983年的夏天,意大利小镇,繁杂的移动通讯尚未侵占人们的内外空间,纸和笔依旧是表达和交流的常用工具,时间很慢。复古的双层别墅,果园,女佣,一切都不需要Elio操心,他只需要安心写乐谱、听音乐,阅读,到点吃饭,可能阻碍精神生活的日常琐事全都与他绝缘。 而同性恋情中来自家庭、外界的阻力,在这里也毫无踪迹。Elio的父母都是思想开放的知识分子,他们对Elio说:Eli宝贝,你可以和我们谈论任何事情,你知道的。察觉到了他和Oliver的感情后,他们只是不经意地表达出他们的支持,不让Elio感到尴尬或羞愧。 这是一个几乎可以被称为是零阻力的空间。而除此之外,它还美得失真——阳光、果园、澄澈的蓝色海水、喝不完的杏子汁、年轻美好的肉体、肆意流淌的音乐、穿插其间的哲学讨论……环境中充溢着爱情的催化剂。在故事创作者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空间里,两个貌美又聪慧的少年相遇,几乎不可能不发生一场恋情。 近乎完美的情境,在现实世界中当然不存在。然而,正是因为不存在,才令人痴迷。电影的好处就在于,它不必理会可能性,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出最适合故事文本的情境,如导演自己解释的那样:“我们的主人公们不会凝视外面的世界,从而可以真正审视彼此和自己。” 而对观众而言,这样一个唯美的空间不仅满足了我们全部的审美需求,更让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聚焦在作为主题的“爱情”本身上。 最近重读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觉得Elio和Oliver的故事,与其视其为又一段美好同性恋情的代表,不如把它看作是最接近爱情本质的元文本。 等待 “情人不经意的拖延,却引起了这边的搔首踟蹰。”在电影中,“等待”这一主题反复出现,将恋爱中的不安和紧张拉长,制造出一种张力。而电影中最令人心动的等待,延续了一整天—— 在Oliver刻意躲避Elio的几天后,Elio坐在书桌前斟酌再三,撕去了直白热烈的告白,最终从门下递给Oliver的纸条上只写着:“我难以忍受沉默,我需要和你说话。” 第二天,他看到书桌上Oliver的留言:“成熟点,午夜见”。 Elio看了一眼手表,将Oliver的纸条放在唇上揉搓。这之后漫长的等待中,Elio看表的动作重复出现,共有7次,隐隐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不耐。即便一下午Elio都在与Marzia亲热,他也因为频繁看表而显得分心,似乎他与Marzia缠绵只是为了试图转移注意力、熬过这漫长等待罢了。 “我让自己围着别的什么事忙碌,我故意迟到;但在这种游戏里,我总输,不管干什么,我还在老地方,什么也没做,十分准时,甚至提前。”巴特眼中恋人注定的角色便是:等待的一方。等待是恋爱的明证:“我在恋爱着?——是的,因为我在等待着。” 另一边,Oliver内心也同样充满焦灼感,为了侧面体现出这一点,在中午Elio离开饭桌时,导演让Oliver握住Elio的手腕,看似漫不经心地询问时间。 镜头对手表的特写出现了两次,一次是Elio在阁楼与Marzia亲热前小心翼翼地将手表取下放在桌台上,一次是晚上Elio弹完琴后他的父亲将手表递回给他,这一意味深长的动作也是这场等待接近尾声的信号。 等待是一场酝酿,它克制欲望、销蚀需求,让情感和欲望一点点积蓄,直到获得时间的许可。午夜,Elio来到阳台,夜色如水,Oliver轻轻把手搭在Elio扶着栏杆的手上,结束了一场等待游戏。仅这一个淡淡的动作,就让观者内心也甜蜜不已,胜过亲吻和拥抱。 让人等着——这是超于世间所有权力之上的永恒权威,是“人类古老的消遣方式“。 病态 Elio在电影中呈现的是一个脆弱的少年形象——身体瘦削,五官精致,光泽的卷发下一张阴柔俊美的脸庞。电影中他两次出现身体异样,一次在饭桌上突然流鼻血,一次当Oliver在夜晚教堂门前跳舞时突然呕吐。小说中Elio流鼻血是因为Oliver在桌下用脚触碰他的缘故,电影里虽然没有明确点出,但之后Oliver和Elio独处时,Oliver边将脚搭在Elio的脚上边问:“你不会再流鼻血了吧?”也侧面体现出了Elio流鼻血的原因。 电影里Elio的异样,本身就是一种爱情隐喻。爱情与疾病之间总是相互映照,一如苏珊桑塔格对《魔山》的引用:“疾病的症状无非是被掩饰起来的爱情力量的宣示;所有的疾病都只是变形的爱情”。 病态的(pathological)爱情让维特、安娜卡列尼娜走向死亡,而即便略去这样的极端情况,被爱情击中的人也总失魂落魄,或惆怅或欣喜,情绪既无可名状,又难以排遣,像是感染上不知名的疾病。 身体与欲望 整部电影都在大声赞美着欲望。意大利的夏天是炽热的,镜头之下,两位主角赤裸的上身、修长的双腿,以及女孩们曲线优美的身体、慵懒的乱发,都那么秀色可餐,情欲仿佛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下一秒就要倾泻出来。与之相平行的,是电影中考古研究中展现出的一系列古代希腊雕塑。 当Elio的考古学家父亲邀Oliver一起进行幻灯片的分类时,Oliver看着这些身型饱满、肌肉紧实而富有动感的雕塑,忍不住说了一句:“他们看起来都好性感。”这些普拉克西特列斯风格的雕塑,笔触细腻而多情,充满肉感,丝毫看不出雕塑材质本身的冰冷坚硬。历史上,古典主义的理性逐渐让位给希腊化时期对人性和俗世的赞美,而这也是导演所期望所表达的——一种纯洁且神圣的凡人的欲望。Elio父亲评价这些雕塑时所运用的语言很动人:“这些雕塑都不是僵直的躯干,它们是有曲线的,有着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并因此模糊了岁月的痕迹,像是在大胆渴望你的垂青。” 有人说,上帝用年轻人美好的身体赋予爱情以形状,来教会无知的人们什么是爱情,就像学童要借助图形来理解抽象的数学公式。 电影中,Elio是欲望的主体。无论是和Oliver,或是同Marzia,还是自慰,他所表现出的欲望都炽烈而简单。没有一丝杂念或羞耻,他就像未尝禁果前的夏娃那样将情欲表达得干干净净,甚至透着一种纯真。 情欲如水,无形又令人沉溺,因此电影中与水相关的场景屡见不鲜,每一处都暗示着欲望主体内心的渴望与爱慕。Oliver第一次邀Elio去水池游泳,Elio只是倚在池边,谨慎又犹疑,只有Oliver在窄小的水池里来回游弋,显得落寞。之后的一个场景中二人隔着水池对话,彼此渴求却保持距离,营造出一种巨大的张力。直到Elio绕道水池的另一边接过Oliver的手稿,Oliver毫无征兆地翻身落水,水里的人影若隐若现,暗示Oliver已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Elio将Oliver带到他的秘密领地时,二人终于坦露心迹,在水中嬉戏玩闹。泉水清浅,两人的情欲也由一个吻点到为止。而当他们共同度过第一晚时,清晨二人去湖里游泳,则预示着他们完全的沉浸。彻底的缴械投降。 意象 [墨镜] 电影前半段里,Elio和Oliver出场时频繁戴着墨镜。在爱情萌芽的初始,双方互相揣度、试探又试图克制。墨镜如同一具隐藏情感的假面。在Elio假装对Oliver毫不动情、极力撮合他和Chiara时,Oliver冷言回应。之后,二人坐在狭小的车后座,虽然紧挨着对方,却都戴起墨镜,直到在沙滩上二人注视着对方的眼睛,Elio同Oliver拿起的铜像残臂握手,宣告和解。 《恋人絮语》中巴特对笛卡尔“戴着假面前进”(Larvatus prodeo)的注解很能体现这种假面的意象内涵: 我示意着自己戴的假面步步紧逼——我替自己的激情罩上一具假面,却又小心翼翼地(狡黠地)用手指着假面。每一种欲求最终总要有一个观众,爱情的奉献最终免不了一出终场戏——符号迹象总是要占上风的。 直视太阳令人晕眩,有时只能戴上墨镜。 戴上墨镜,不过是此地无银、欲盖弥彰。表面拥有了一种尊严上的优势,其实反而泄漏了心迹。然而,令他们痛苦的或许不是被看穿,而是要将自己的痴情掩盖几分,又暴露几分。我给的暗号,你若不理会,反更令人心碎。就像Elio在午夜看到Oliver起身去卫生间,故意打开自己床头的台灯,屏住呼吸躺在床上等待,却最终发现Oliver头也不回地回了房间,于是边关灯边嘀咕了一句:“叛徒”。 [香烟和六芒星] 抽烟是Elio的嗜好。Oliver与Elio骑车去镇上时,曾在一间杂货铺门口停下买烟。当Elio一边抽着他递过的烟一边说:“我以为你不抽烟”时,Oliver转头说:“我确实不抽。”然后抿嘴一笑。抽烟是Oliver内心接近Elio的一个迹象。午夜阳台的会面,Oliver握住Elio的手时,手上便夹着一支燃着的香烟。 这种模仿行为也同样出现在Elio身上。Oliver第一次与Elio一家在洒满阳光的院子里吃早餐时,电影就给了他胸前戴着的六芒星一个特写。如果电影镜头代表Elio的视角,那么Elio第一天就注意到了他的项链。当Elio和Oliver互相表露心迹之后,Elio告诉Oliver自己也有一个相同的六芒星,只是不常戴,因为母亲说他们是谨慎的犹太人。但这段对话之后,Elio就戴上了六芒星项链,总含在嘴里出神。只是一条项链便令人痴迷,这或许“不是感官的愉悦,而是咀嚼意义带来的快感”。母亲坐在他身边时,也注意到了他的项链,用一只手捧起六芒星,看了看,什么也没说,又捂在他胸前。 因为爱慕与崇拜而模仿对方的言行举止,这样的行为再寻常不过。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在《会饮篇》里就坦言:“我便如此穿戴,以便与一位气度不凡的男青年同行。”恋人通过模仿而企图达到气质上的相通,使恋爱中的形象成为一个实体,相互交融,你中有我,全身心地投射到对方身上—— 这也是对片名“以你的名字呼唤我”(Call Me By Your Name)的注解之一了吧。

     3 ) 奥利弗,我的叔叔

    事先声明:用这个标题是为了呼应并支持一位友邻。在观看正片前,本人曾在微博、B站、朋友圈等多个平台上安利此片及主演,在本人微博搜索“资磁”,有三十八条关于本片的结果。同时,本人在事务繁多的DDL周也坚持阅读了两遍原著,将电影主题曲《爱的奥秘》倒唱如流,每夜都抱着提莫西·柴勒梅德的照片入眠,因此,写作本影评并不存在故意抹黑本片、抹黑演员的意图。

    关于一部电影,我们可以说它拥有诸多让人目眩神迷的“夏日”、“秋日”、“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世界睡眠日”元素,我们可以说它讲述了一个美丽忧伤的故事,我们可以说演员的表演让人心碎,但它们都不足以让这部电影“封神”,因为我们不能为一个夏天打分,不能为人类的一段故事和情感打分,当然,演员的表演属于我们的评价范围——更重要的是,我们得为这个夏天、这个故事和情感的呈现打分,否则,我们也就是允许未来的艺术电影向观众打包贩卖一条公式:人类每天抬头都能看见的季节元素+反对宏大叙事的立场+非商业化的“剪辑”+长相美丽/英俊的演员=不可质疑的佳作。而关于这部电影,首先要说明我的立场,关于撕去“同志”标签而把它归为“爱情片”的说法,只能说是异性恋霸权试图侵入同性恋想象的一个借口。它当然是一部关于情感的电影。作为异性恋女性,在阅读原著时,我把艾利欧当作我的一个朋友,我仿佛曾和他一同成长,我静静听他说关于自己初恋的故事,听到结尾的时候,我抱着他,与他哭作一团。在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代入了我的朋友艾利欧,并体验了他的男性同性经历。所以,受阅读经验的影响,我所有关于这部电影的质疑,都将归到情感代入的问题上。

    无处观看的观看者:谜之视角-游离的情感

    解题(懒癌患者,第一点解了题第二点就不解题了):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让人代入情感,第一个问题就是作为观看者的我们不知道该把自己放到哪个位置来观看这个故事,这部电影毫无章法(当然也可以以“一部有个人烙印的艺术电影何必讲求章法”这种理由来搪塞和维护,但是这里的“章法”指的就是“个人烙印”,如果这个烙印松散不成型,哪它到底属于哪个“个人”,还清晰吗?)的视角转换就是情感代入的第一个障碍。

    80年代,意大利的里维埃拉,一个异乡人闯入了少年艾利欧的生活。在一切故事开始之前,他的头顶首先出现在艾利欧的视野里——他的窗下。

    从艾利欧视角出发的电影开头仿佛把我们带回了原著。

    原著《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就是以艾利欧视角出发的一篇情感充沛的内心独角戏,这个情窦初开的男孩对那年夏天的客人产生了特殊的情愫, 从他闯入自己眼中的一刻开始,他就成为了自己的猎物。他渴望着奥利弗的身体,得到了后,又有种无所适从的失落。他们都和女性恋爱过,他们真的是同性恋吗?他们真的爱着彼此吗?还是这一切只是一个燥热难耐的夏夜里肉欲的宣泄?一切的转机发生在奥利弗吃下那颗桃子而真正地接受了全部的艾利欧的一刻,那一刻,读者和艾利欧一样,都有种如释重负后渴望大哭一场的冲动,如此,“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题目才成立了,奥利弗接纳了全部的艾利欧,他仿佛是世界上的另一个艾利欧,而艾利欧是另一个奥利弗。“世另我”大概是爱欲的最高标准了吧,从肉体的结合上升到精神的融合,这种变化才使这段情感在消逝后显得那么让人惋惜和遗憾。但是,这种书写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奥利弗似乎始终是这段爱情中的“他者”,在这段情感中看起来像是主导者和诱惑者的奥利弗,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话语权,他只能通过艾利欧“说话”。但这个奥利弗是真正的奥利弗吗?还是只是一个活在艾利欧心中的形象——造就这个“奥利弗”的原料一部分是艾利欧的记忆,一部分极有可能是艾利欧的主观想象。如我这般的读者可以钟爱这种专横的、疯狂的、恣肆蔓延的意识流,也有一部分读者可能为奥利弗的“噤声”而感到不适。那么电影呈现的问题来了:应该以什么视角呈现这个爱恋故事?艾利欧和奥利弗的内心世界应该如何体现?这两个问题,也成为了我看这部电影的两个期待

    回到电影,艾利欧的视角并没有持续多久,画面又回到两位主人公各占一半的第三人称视角了。作为电影呈现来说, 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如果它要向大众好好讲故事,如果老把一位主角藏在观察的视角之后,那自然也不太好(我承认我心里想象的版本非常极端,有点类似于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嫉妒》,充满了对奥利弗的窥视和欲望,当然那样这部电影可能对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来说有点意味不明,仿佛也有点变态,就没有办法得到那么普遍的认可)。第三人称视角展示两人的情感变化虽然只能外化为两人的表演和场景或剪辑的安排,但甜茶可圈可点的表演确实有把观众带入自己内心世界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它需要大量的支持,而原著不用,原著意识流的侵略性已经足够强大专横了。至于艾米锤的表演,我们押后再聊(非黑,在本人微博搜“英俊本俊”可得到十六条关于艾米锤的结果,在本人哔哩哔哩收藏里搜索“美苏美”可得到六条含艾米锤英俊脸庞的视频),而场景和剪辑的安排,也会在下文谈到。

    关于视角-情感代入的问题,这里直接提出两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一,为什么要用“偷窥视角”,或者为什么该遮不遮,不该遮又遮?第二,当镜头聚焦到奥利弗脸上时,奥利弗在干什么?

    1.导演在电影里用了几处谜一般的“偷窥视角”, 造成了观众情感的游离。

    关于“偷窥角度”,下面简单提两处:

    第一处:这里是一个正面拍摄的第三人称视角,但是两辆自行车远去时,导演突然躲到草丛里暗中观察(因为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网络很慢,没办法重新加载电影截图,请见谅)。

    官方剧照
    官方剧照

    这个我没有什么可谈的,只是觉得意味不明,当然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也非常尊重不同的解读。当然,这次出游对于二人情感的升温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次接吻),但是二人骑单车远去和二人在海边用雕像握手在暧昧程度上并不存在什么差别,所以并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突如其来地跳进草丛里看着二人骑车远去。“偷窥视角”也是我一开始对于这部电影的设想,但是对象是奥利弗,而不是两个人,我这样设想的原因是,观众更能代入艾利欧的内心,体会他的情难自禁。“偷窥视角”用到对这段感情的观察上,在我看来,倒像是对观众的嘲讽,一方面, 我突然从艾利欧的角度被弹射开来了,落到草丛里,另一方面,同样是在暗中观察的导演蹲在我身边指着我,哈哈大笑。

    第二处: 奥利弗和艾利欧第一次共度良宵,在他们脱了衣服之后,镜头突然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微微晃着(悻悻地)摇向窗外,看着一棵树(抱歉,没有截图,但是大家对这个场景应该是很熟悉的,许多观众也认为这个场景的处理非常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关于这一处“礼貌眼”般的“偷窥视角”的讨论,我想引到一个关于美和丑的讨论上来,也就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审美标准问题(许多影评人都认为这部电影很美,诚然,它展现了一个鲜活的意大利,一个慵懒而灿烂的夏天,还有两张美丽的脸、你不告诉我我都不知道那是啥来路的欧洲艺术品为其增光添彩,但“美”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更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美的事物的集合)。首先,对于这个“礼貌偷窥”的“礼貌”或者说是“含蓄”,首先的一个预设是:性是羞耻的东西,性是丑的。诚然,性的实践无可避免的是丑的,至少不是美的:肢体不经设计的交缠,造物主甩出来的泥点子般长相丑陋器官的碰撞,黏糊糊的液体交换,性的实践在生理本质上只是感官冲动,在动作上,如果像这部电影一样缺乏“武术指导”(奥利弗扔皮带那里我真的看笑了),那就没有一处是经过修饰和美化的,更不可能像一盆兰花、一座拉奥孔雕像那样被暂时或永恒地展现给大众,供他们膜拜。但是,这部电影对于性相关镜头的展示几乎是悖论式的——该遮不遮,不该遮的又遮:它正面展示了艾利欧和女伴做爱的场景、正面拍摄了艾利欧在和奥利弗接吻后摸其下体的行为(这里个人真的觉得非常尴尬,强烈建议导演从人物的背后拍摄这个行为)、正面展示了两人交欢后奥利弗跪地为艾利欧口的场景……这些画面在比例、角度上更不经设计,只有叙事功能,没有美感……“这部电影只是没有正面展示作为电影主角的两个重要人物交欢的那一刻罢了,它一点都不忌讳性,好吗!”好吧。这种该遮不遮、不该遮又遮的谜之“偷窥视角”,我希望称它“量子审美”或者“害臊的鬼”,如果这两个称呼的联系不清、意味不明,那只能说这是我尽我所能对导演真正的量子审美标准的感悟和回应。

    第二:当镜头聚焦到奥利弗脸上时,他在干什么?

    作为艾米锤的颜粉,美苏美的路人粉,我并不想黑艾米锤的演技,我喜欢《社交网络》里的Winklevoss兄弟,喜欢《秘密特工》里的克格勃萌熊Illya……我觉得这归根结底是一个瞬间性的表情处理或表情管理的问题,在这里不多谈了,但是这个问题确实会影响情感代入,在重要的场景里,出戏的瞬间表情也会让人出戏。我真的忍不住在第一次观看时特意截了个图(我截图技术很差, 大家可以回到电影体会一下)。

    事后,一个婚外恋男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这个是一个第三人称视角看见的表情,奥利弗望向艾利欧。也许有的人会争论这种表现大概是因为两个以为自己是异性恋的直男一夜激情后的不适应而已。但看见这个事后的微笑,我无法用理性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感受,我只能想象整个场面可能有多尴尬,艾利欧此后会有多想避开他(可能这也是为桃子戏的相互接纳做铺垫吧……emm):“感觉我上了我的叔叔,而我的婶子和我的侄女就在隔壁房间……”后来,我听说锤的妻女也到了剧组,我仿佛突然间明白了这个表情的内蕴(这里并不是指责锤不敬业,毕竟人的内心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会影响了他们的微表情)。而且后面艾利欧骑在奥利弗大腿上问他什么时候动心的为什么不向他暗示时,奥利弗说到自己在给他揉肩膀时就暗示了,大家也可以回去品品这个揉肩的画面有没有什么暗示性……反正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也很惊讶,因为我也没想到。

    总结一下,这么一大段的主要观点是观察故事的视角的不稳定和一些重要瞬间里作为艾利欧/偷窥者看到的不明意味场景、表情导致了情感代入的一个障碍。

    无法长情的有情人:谜之剪辑-断裂的情感

    受到原著阅读体验的影响,所以在视角-情感代入里花费了较多的笔墨,而剪辑-情感代入问题就是电影本身的问题了。

    下面提出两个问题:1.导演采用了一个失焦镜头和一个底片效果的画面,用意很明显,但是为什么用得那么突兀?2.个人发现的两处引发情感代入障碍的剪辑问题:最后的罗马之游剪辑速度仿佛比《房间》(2003)里汤米猥琐进花店买花摸摸狗头再走出花店的节奏还快;艾利欧乘车回家的过程被艾利欧和女友的对话砍开了。

    1. 失焦与底片:

    (1)失焦:一个失焦镜头出现在艾利欧呕吐之后与奥利弗接吻的画面,也只出现在这里。猜测导演的意图是表现艾利欧的微醺和意乱情迷。

    (2)底片:一个类似底片的镜头出现在二人在旅馆最后一次缠绵,奥利弗醒来站在窗边,艾利欧沉浸在睡梦中的回忆里。猜测导演的意图是为了表达这些画面是出现在艾利欧的梦境里的,但底片般的质感体现了它们也永远只能停留在过去。

    这两个有特殊处理的镜头其实都有利于观众代入和理解人物情感,我只想说,为什么不用多点。尤其是底片效果,完全可以穿插在每一个艾利欧观看奥利弗的镜头里,为最后的分别做铺垫。这样突兀地出现,反而有点意味不明,还以为是盗摄者的设备出了什么问题,再或者,就像在一篇高考议论文的结尾突然插入两句里尔克的诗句。感觉就是不对,你怎么来得那么晚,你怎么来了一下就走了,等等,你是谁,你贵姓啊?

    2.两处剪辑问题:

    (1)最后旅行剪辑速度太快:“最后的旅行剪那么快是为了让观众惋惜真正的爱情就是那么稍纵即逝!”那我怕是无fuck说。两人打闹,参与到别人的舞蹈,呕吐,接吻,直接跳到事后,车站告别,我怕是吃了大枣加香蕉,提前看到了人生的走马灯。其实两人在艾利欧呕吐后接吻是一个重要的情感升华点,试问一个能接受亲吻呕吐后的你的人,还不算真爱吗?电影也用了失焦的效果表现这种全身心投入的意乱情迷,这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完事后马上就到车站分别,而且实在是没有过多表现如此身心交缠的二人如何不舍和遗憾,朋友,这可是永别啊,和一个愿意接受你身上所有缺点的“世另我”永别了啊。这种快速的剪辑基本没有留给观众充分投入情感的空间,快得几乎要窒息了,情感只留下断片,供观众在观赏后品味——那观看的时间我们在干什么,只是在接收信息吗?电影进行到这里,终于达成了“意味不明”的成就,Steam勋章送给您。以及这种感觉,大家可以参考史诗级烂片《房间》里汤米猥琐买花的场景,非常生动形象。

    (2)艾利欧乘车回家的过程:

    艾利欧乘车回家时,一开始是坐在副驾,哭,前方的路缓缓延展开来,悲伤似乎也慢慢延展开来。他在回味分别的片刻,回味两人相处过的时光。从艾利欧在公共电话亭讲话时的哭腔观众的情感就已经被代入了,而乘车这段理论上应该进入了全影院“哭,都他妈给我哭”的状态。

    艾利欧乘车回家

    但是突然之间,车就停在了广场上,妈妈走开不知道去干啥。艾利欧就突然和炮灰前女友开展了经典的“我知道你是gay了而我爱你vs我现在没什么心思鸟你”的出柜遇旧爱谈话,这段谈话突然把艾利欧的情绪抽离开了,也把观众带入了新的意味不明的情景,仿佛这个谈话发生在这件事情的几年之后,只是导演过早地剪上来了而已……然后接下来艾利欧才乘车回到家里。如果在艾利欧妈妈走开的这几秒我恍神了没注意到,其实很容易认为这是一个剪辑上的倒错,把后面的事情不小心剪到前面了。但是它确实是这个顺序呀——但是你没必要按顺序走啊,删繁就简,保持角色情感体验和观众情感体验的完整性是比交待出柜后前女友的宽容更加重要的事情,不过听说导演对资本全球化(导演前作《我是爱》)、性少数、多元化、zz正确这些靴术议题非常关心, 那我也是无fuck可说。

    两点谈完,我更愿意说这是一部让人难以代入情感,说服力较为薄弱的意呆利风景片。最后,我想谈谈艾利欧在火堆前的流泪。

    其实如何表现这种遗憾和失落

    我想用回原文的结尾:

    原文结尾

    我喜欢安德烈·艾席蒙在表达艾利欧感情时的毫不节制,但是这种毫不节制也只是意识的毫不节制,外人是看不到艾利欧在想什么的。现实的不可得与内心的情不自禁让读者跟随艾利欧为他无法实现的爱恋感到遗憾和失落。而电影并没有把战线拉到二十年后,在一个冬日,壁炉火堆旁,艾利欧结束了他夏日的一段恋情,表演了一段长达大半首《Visions of Gideon》的流泪,但这段流泪带动了观众吗?个人来说,作为一个看《羞羞的铁拳》都能看哭的观众,不得不说,我居然没有流泪。用流泪来表达哀伤,用占了大半张屏幕的英俊哭脸表达哀伤,我最大的感受是——心疼英俊的甜茶,他哭了,我好舍不得。而实际上,艾利欧这个人物在放下电话之后就结束了。而面对镜头大段的哭泣对于表达哀伤来说,几乎是低级而单薄的,另外,如果甜茶长得不是那么悦目,如果这个角色由郭德纲饰演(非黑,但谁不能爱一场呢,于谦老师,您说对吧),占了大半张屏幕的哭脸就会变成镜头美学车祸现场。而在这段流泪的结尾,艾利欧(不知有没有经过导演的设计)看了一眼镜头,也就是看了眼观众,仿佛又是一个意味不明的嘲讽——蹲在火堆里的导演拍拍被烤得香喷喷的猪猪女孩我,再一次哈哈大笑。

     4 ) 我的叔叔奥利弗

    Call me by your name,又名《两杆负心汉》,《我的叔叔奥利弗》,由提摩太·克莱德曼和靠划赛艇考进研究生院、研究运动神经损伤按摩疗法的博士生艾米·汉莫主演,是一部AirBnb原创广告。游泳,远足,在villa的树荫下高谈阔论。如果有痛苦,就享受其中,如果有欲望,就尽情挥洒。从纽约到罗马,全球超过95635027个房源,输入promotion code “爱彼迎”,享受9折优惠。

    片尾查老师的特写流泪马拉松结束后,我边上的英国太妹叹了一口气:so? 这大概也是我对这部片的感受。它和我预想的,和Aciman的原著给我的感受太不一样了。完全意料之外。我很喜欢导演的风格,虽然他在其中杂糅了歌曲mv,网游动画,还有美术史ppt;我也非常喜欢他镜头下的意大利,细腻和有生活气,不再是那些陈腔滥调的艳阳、橄榄树和柏树、文艺复兴修道院。但电影的问题,就如我对aciman原著评论过的,在于它单薄,扁平,转折突兀,缺乏说服力:“elio的问题在于,尽管他多少有内心纠结,但在他泛滥的、荷尔蒙过盛、琐碎梦呓的独角戏里,他是无敌的;没有一种内在或外在的力量足以与其抗衡,形成戏剧性的东西。" 特别是elio表白前,他对oliver的感觉看起来并不怎么暧昧。

    而全片我觉得最出乎意料的,就是elio和oliver之间的chemistry——除了某些床戏,那些嬉笑,打闹,互相攻击互开玩笑,非常像一种叔侄情,删减再编辑一下国内可以过审。Oliver给elio揉肩那一段,elio的反应就像“过年了,我家大人在打麻将,我叔叔非要跑来逗我,捏我肩膀,很烦。” 桃子戏那一场,oliver非要把桃子吞下去,给elio推来阻去几个回合,elio突然哭了,因为缺乏铺垫,直观的感受就像“你把我恶心哭了”。最后火车站的拥抱,oliver的表情太不可名状了,带入“好好学习”也没有问题。如果直接一点说的话,我觉得锤子和查老师不在一个频道上,锤子就连抚摸查老师的嘴唇,都有一种父爱如山的感觉。

    Oliver的表现实在是…很难说令人信服。整个前半段,他都以一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话,这些话不是我想出来的”的飞快平直语速背诵台词,后半段他开始对elio故意展露魅力时又有点喜感。他在床边坐下,看着elio,很像一只努力要认真起来的大狗狗。后半段他性情大变,忽然成为床上的田螺姑娘,每天都充满28462736个性幻想,带着挑逗的微笑出现在Elio房里。elio和oliver后半段的情欲对手戏,感觉就像跳现代舞,动作夸张,很有戏剧感。

    告白那一幕的背景里有意共的锤子海报,以及在这部电影里,查老师也还是早泄。

     5 ) 关于二人第一夜之后的心理变化

    看了遍小说,更有助于理解一些
    我想还是从头说起比较好,说说二人从头到尾的心理变化吧。
    以下是我个人理解。

    首先我想说一下Oliver
    Oliver在之前都是尽可能的回避Elio的(小说中Oliver承认从最初见到Elio的时候就喜欢他,只是他隐藏的比较好),在电影中广场告白之前的Oliver除了按摩那次试探,之后都是尽量避免正面'交锋'的,而因为骑士公主的'to speak or to die'的故事,让Oliver开始动摇,所以在广场告白的时候二人终于有了正面的对峙。Oliver终于想要面对,所以才问了那句'what things that matter?',他如果想继续逃避就不会这么问出来。但是Oliver在告白后仍然还在做最后的挣扎,他又躲了更久的几天,因为既然窗户纸已经捅破了,二人互相喜欢,那么接下来就是二人要不要在一起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Oliver显然挣扎的更加激烈。
    我们站在Oliver的角度来看下,他的生活本来都是按照计划安排好的,他有美国的生活,有断断续续的女友,他只是来到意大利呆6周而已,但是没有想到爱上了寄主家的儿子,这是他预料之外的,理智告诉他这段感情并不会有结果,绝对不应该开始。但是双方的爱意都太强烈,如果开始,他是要反复确认Elio会不会因此受到困扰,受到伤害的。
    所以小说中在二人啪啪啪之前,Oliver是想要谈谈的,他在反复跟Elio确认这就是你想要的吗,我们真的要动真格的了吗?但没那么多顾虑的Elio表示谈啥谈,赶紧的!所以在第一夜之后的Oliver表现的非常小心翼翼,他怕Elio后悔,怕Elio责怪。Oliver是真心的,他比Elio年长,他更担心的Elio还是个孩子并不会那么认真的对待感情,只是一时兴起。(小说中也提到,Oliver担心Elio会对待此事为一个game。)

    现在再说下Elio
    小说中Elio有大段的心理独白,我们可以窥探一下Elio的内心在之前都是对Oliver充满欲望的,这种欲望是非常直接的,肉欲的。可以说在第一夜之后,这种一直以来的肉欲终于得到了兑现(我不知道要不要说得到了满足),Elio第一很痛,第二他开始对爱情有所怀疑,他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爱情,因为到目前为止,他对Oliver还是欲大于爱的。(小说中写到,他甚至有希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他对Oliver连欲望都不曾有过。)他跟Oliver上床远远没有Oliver想的多,在此之前他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此事的严肃认真性。他现在有些担心随着欲望的消逝爱情消逝,也担心现在这个人已经完全的进入到他的身体,他的心,在强烈的爱前,他会有些胆怯,因为之前的暗恋,假想的爱情仿佛更美好,不会真正触碰到你,现在是动真格的了,不是儿戏是真的了。Elio开始迟疑。
    (想顺便说下,Elio和法国小女友上床是纯肉体的,他反而喜欢那样没有压力的性,因为他们之间没有那种触及灵魂的爱,就没有那种跟Oliver在一起时患得患失的焦虑。)
    而桃戏带来了转折,Elio第一次意识到,他的人生中第一次有人可以如此接纳他,是真心的无条件的爱他并爱他的全部,他哭的原因小说中给了很多,他发现现在真的是动真格的了,不是儿戏了,他们之间不仅仅是欲望,他妈妈说的没错,Oliver是更爱他的。
    桃戏之后二人应该说从灵魂上真正的相连,不再有芥蒂,从此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因此,电影推向了更甜的段落— '罗马蜜月'。

     6 ) 这电影隐藏着一切纯爱幻想的原始密码

    (文/杨时旸)

    如果一定要给《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下一个定义,最准确的说法或许应该是“爱情片”,而非什么强调性别特征的“同性题材”,虽然后者更能吸引眼球。这个平缓、柔和的故事更像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史,在短暂的夏天里,经历了刻骨铭心,转瞬长大,爱情于他而言不只是突然降临又旋即离开的猝不及防,更多的还有某种醒悟和拔节生长。

    1980年代的意大利,17岁的Elio遇到了来自美国的Oliver——一位年长自己7岁的交换生,六周的时间,他经历了初恋的全部起伏,在成年前的微妙时刻洞悉了期许和失落,甜蜜与哀愁。

    某种程度上说,夏天和意大利成就了这部电影。那些古老的遗迹,散乱的书籍,游泳池中飞溅的水花,午后阳光下的缱绻和懒倦,成熟多汁的杏,飘散的香烟,汗水淋漓的party,试探碰触的指尖,笨拙的拥吻以及第一场欢爱,所有这一切都镶嵌阳光金边,时间像是暂时停顿,似乎一切会永久驻留在这夏日时刻。这一切外部环境——时间的和空间的,都成为了那些懵懂爱情悄悄萌动的外显与象征,那些爱情形态不定,轮廓不清,像是少年们身上的水珠,晶莹剔透又旋即蒸腾。

    之所以这个故事在同类题材中显得如此出众,首先因为它被呈现成一种普通的、普遍的爱情形态,而没有刻意强调性别。它的柔和、美感、烂漫和失落都是在爱情中普遍可以探寻到的,而不是只存在于同性情人之间。换句话说,它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目的,没有那一类电影中叫嚷平权的政治正确,也没有故意把它靠向情色,更没有任何猎奇视角。反而,Elio和Oliver也都有着女友,甚至Elio在这同性爱情萌发的时刻还和女友尝试拥有了第一次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的主角其实是超越性别的存在,不是指肉身意义和法理意义上的超越性别,而是艺术处理意义上的超越,他们被抽离了众多限定,然后变成了更纯粹的“爱的概念”的呈现。人们为什么会被这样的故事打动,不过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爱情的原型”——不沾染任何功利色彩的,不可能有结果,超越一切琐碎,经验,世俗,牵绊的,一种纯粹想彼此靠近的爱欲。这种超越和纯粹彻底得无以复加,已经近乎于神话与传说,但却又切实地生发于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之中。这就是它如此迷人的谜底。它隐藏着一切纯爱幻想的原始密码。

    其实,《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隐藏着众多有趣的细节,那些关于词根的讨论,那些对于古典音乐的变奏与篡改,那些从大海中打捞起的锈蚀斑驳但意义非凡的铜像,一战纪念碑下的几句对白,Elio的母亲念诵的几句旧时的爱情故事……这一切混合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氛围与意象,历史被浓缩被复活,与现实独特的并置、缠绕,曾经的都不曾消逝,以某种形式达成永恒,就像爱情。

    Elio和Oliver第一次坐在艳阳下聊天,Elio说,他们只是在这里等待夏天结束。Oliver问道,那么冬天做什么?等待夏天来临吗?男孩终于等来了冬天,在噼啪作响的炉火旁,默默落泪,然后独自微微翘起嘴角。那长久的镜头中复杂的表情是他成长的证据。

    无论是否认同这样的感情,几乎所有人都会被Elio 的父亲对他说的那段话打动,那是朴素的生活真理,不动声色却动人心魄,“为了快速愈合,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夺了太多东西。每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我们能给予的便越少,但为了让自己没有感觉而不去感觉,多么浪费!如何过你的一生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只要记住,上天赐予我们心灵和身体只有一次,现在,你充满悲伤痛苦,别让这些痛苦消失,也别丧失你感受到的快乐。”

     7 ) 爱上一座雕塑,做回一次男孩

    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影片结束全场起立致敬,鼓掌三次,当大幕出现Call Me By Your Name几个字时,当大幕完全彻底变黑进入字幕时,当主创羞涩地走上舞台所有人(起立)鼓掌时。

    我从前排的一个人ins录下的现场视频里,看到了那个在角落里闪烁着泪光使劲鼓掌的我自己。

    ———————————————————————。

    爱上一座雕塑,做回一次男孩

    这不是一部纯粹的同志电影。

    他汇集了一切这个80年代最美好的元素。

    舞蹈,游泳,雕塑,湖水;

    乡村,怀旧,惬意,夏日;

    肉体,亲密,禁忌,荷尔蒙。

    所有的纯爱与禁忌的碰撞,克制与放纵的交融,光,音,景,人浑然一体。让这部长达132分钟但又讲了一个无比简单无比普通无比套路甚至和现代无脑玛丽苏BL文有撞戏的电影脱颖而出,他真正是脱离了平庸之辈,成为影史上绝对配得上留名的酷儿电影。

    为什么说酷儿电影,而不说同志电影,酷儿电影这个新概念,一是为了统称更全面的LGBT电影,二是当今的LGBT电影最后的影片价值输送,越来越倾向于,无界(boundless)

    无边,无限,无判定。

    Call Me by Your Name影毕,灯光亮起的一刹那,我心里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无界感。

    (以下内容不具有剧透)

    我们一般看到好的同志电影,TA们就像病毒像藤蔓看毕后萦绕在我们心间,我们对这对恋人最后的厮守终生/天各一方感同身受无限回味,我们怀念电影里TA们从开始暧昧的每一个瞬间到TA们突破桎梏,突破隔阂的每一次吻,每一次肌肤相亲。TA们讲的情话,立下的誓言,乃至于影射的社会现实,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的共鸣,让我们在影毕的时候可以带走关于同志群体的新领悟。

    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不同在,它不是单纯的这样一部电影。他其实也包含上文中提到的所有元素,只多不少,甚至更情欲四溅,更欲求不满。

    但影毕留给观众的,却远远不止这些。

    影片首先弱化处理了时代桎梏,1983年是个禁忌的年代,但是影片的少年父母形象设立异常开明,而环境也极度随性,骑着车去镇上拿稿中途找意大利妇人借水喝,无数次停在湖边放下心里手里的一切,只肖跳入湖中即可浑身轻盈。在这样慵懒惬意的环境下,我们似乎暂时忘掉了社会环境的压力(虽然影片其实有隐忍地用区区几个镜头几句台词却更加强力地表达了当时的环境残酷,少年用桃子撸完扑向旅人怀里的时候压力感,以及最后Oliver打电话过来的心酸一句,“You are so lucky,我的父母是完全死板的父母”,区区几字,已然残酷)。

    其次影片也隐去了多余的二人的人物桎梏,比如在少年的冬天就戛然而止,不再多叙述他之后失眠与日夜憔悴,也不再过多赘述那个已经远去的旅人。(在小说里一直延伸到20年后,可真比电影悲多了。这一切就像乌托邦一样不真实,来得快,去得快,留下的都快已经不是离别的惨痛本身,而是少年的成长,是父亲的一番真心话语,是只肖用你的名字呼唤我,我就会用我的叫你的一份回忆。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 will call you by mine.

    而无界感就来自于这些人尽皆知的“同志电影元素”都被弱化后的最后影片呈现效果-仅在二人内大做文章,大大刻画情感碰撞与内心纠结。大大从Elio的视角去放大去扩写每一个内心躁动的小情绪。

    少年爱上的是一座杰出完美的艺术品雕塑,旅人。

    少年起初根本不敢甚至有些故意排挤这一位完美旅人,可能是在否认自己的性启蒙,更可能是一种融合了自卑,胆怯,害怕,纠结的复杂情绪让他难以启齿。这个旅人,从长相到身高到才华到为人大概只能用完美二字概括,而少年这一个精妙的情绪流露,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藏在内心深处的真实情绪吗?

    我们想做一次少年,做回这个少年,去爱上一座雕塑,就算TA根本不会爱回来。想真正经历内心翻江倒海般纠结的情绪,想真正奋不顾身,真正欲火焚身。

    而现在的你我,在纷繁的小宇宙里,劳累的内心早已疲惫,自以为看得清天,瞧得着地,活的自我明白,却已没了这么爱一次,动一次心的能力。我们渐渐地变得只会欣赏美丽的雕塑,与雕塑觥筹交错,表里不一,而不敢去爱上它。我心里那个少年,因为这部电影,被彻底唤醒。但唤醒的同时,我心里的另一个我,知道,在这个快餐浮躁的世界里爱上完美雕塑,太痛了。It hurts so much to be in love with a masterpiece,哪里可能会有敢爱敢放手的能力,不过是苟且且安逸中寻求的自我平衡去不那么单纯的找上一个恋人。也许,我们的未来会幸运地出现,但是我看到的是越来越浓的迷雾,是越来越渺茫的天空,我发现我无法做回这个少年,我只能在电影里这两小时,默默地,自卑地,纠结地,为他高兴,为他有这段并不圆满却独一无二的回忆而欢喜。

    我们又想回到那个时代,我私以为8090年代是这个世界每一个角落的黄金年代,我们想骑着车拿着稿,滚入水凼,跳入湖中,大吼:水好冰啊,居然这里能读书。少年答道:这里是能读书,我都不记得我在这里读过多少本书了。这是一个多么踏实美好,多么生活味浓厚的年代,平凡得如那位给水的妇人,如舞厅上去就蹦的旅人,如古堡旁跳舞的意大利情侣,如那对老gay老克勒。一切都那么回归原本,没有一点滤镜,没有一点枷锁,是真正的做自己。

    可我心里的另一个我,亦知道,在这个车轮永不停止的时代,我只能向前奔跑,我只能做一回回到美国订婚的旅人。我懦弱,我没法奋不顾身,我只能活在当下,一步一步向前前进,而前进太快的代价,便是看不见旁边消逝得没影的风景。我只能在两小时的电影里,为那个黄金年代默默地怀念,默默地唏嘘一去不复返,和自身早已深陷泥淖的无奈。

    虽然这个故事要是发生在现代社会,说不定都成了,毕竟合法化了,时代进步了,车马邮件都快了,长岛与意大利托斯卡纳也就是8小时飞行的时空距离,但相比于现代社会的纷繁,和多层滤镜下所展现的美好,我更宁愿这个故事就终止在流光溢彩的1983年,保留它的真实,原本,与梦幻,最终即便是个悲剧,那也是无比凄美的,因为过程与回忆实在是太求之不得,太美好,太纯净,没有一点污浊,20年后我们再相遇,你我什么都记得。

    这也是结尾这个离别遗憾没让我过度伤心,反让我觉得精彩绝伦的地方。

    影片最后的父亲对话,尤其锦上添花。父亲所说的真挚话语,没有一句涉及到,真正的LGBT术语,没有一句像我们振臂高呼的传统LGBT电影一样引领着自己的孩子去身份认同,给自己贴上标签,有一句maybe more than friendship,如此隐忍的表达不仅是时代背景的再次反射,然而更多的,就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无界感的总结(结合父亲的所说的话):

    你所遇到的人与故事,都别样精彩,这里面没有那些明显的对错之分,高下之分,黑白之分,磨砺与成长,旧爱与新欢,睡了男人又睡女人,这最后都将是你人生的千万个碎片中的一片,这千万碎片最终成就的是独一无二的你,我们每个人只能活一回,所以遇之安之体验之,You are you。

    你无需去主观选择你的性取向,你无需去站队,去认同,你无需做判定,你无需做价值判断,你无需成为任何标杆或旗帜,你可以直接逾越每一步,去单纯地,痴情地,简简单单地爱上一座完美的艺术品,I KNOW IT HURTS SO MUCH,可最终你都是你自己是主人,你要做的是无界,无疆,无限。

    写到这里我已经是泪光打转了。

    这就是一个80年代发生在意大利北部,一个美国旅人和一个意大利少年的普通故事,一个无比碎片化的汇集了一切流光溢彩心驰神往的元素甚至有些冗长的故事,不因为性别有什么不同,也不因为最后的结局而有什么不同,是一部没什么不同的电影。但他就是好,就是真,就是光芒万丈,就是电影结束全场起立致敬。

    ---------------------

    少年曾说,夏季里就是等着冬季的到来,

    旅人曾反问,那冬天呢,冬天又期盼着夏天的降临嘛?

    旅人走后的冬天真的残酷地来了。

    窗外下起了鹅毛大雪,常去的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寒冰。

    少年对着壁炉,火光下闪烁着的脸庞是停不下的泪水,他刚接到旅人的电话,一遍一遍地用自己的名字呼唤着旅人,所有情绪混杂的宣泄。

    旅人已走远,少年的未来没有一点定数。

    好了,多么深情,多么凄美,多么无奈,他都将存于我心,存于某年某日我来到意大利的每一个夏夜梦里。

    合上这个故事,

    我也希望,我心里的少年能一直存留下去,如果有一天能真正唤醒那么一次爱恋,which is pretty much unlikely, 那我是上天宠儿,如果不会,我也会带着少年的感动,少年的成长,少年的“回忆”,在世间里走啊走啊走啊走啊。

    谢谢《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这个故事。

    9 / 7 / 2017 多伦多首映

    除了炸天的OST,最后分享你们一首特别应景的歌,Madonna 的 Masterpiece,讲的就是爱上完美,去听吧,不后悔。

    If you were the Mona Lisa, you would be hanging in the Louvre.

    Everyone would come to see you, you would be impossible to move.

    It seems to me is what you are, a rare and priceless work of art.

    Stay behind, your velvet rope, I WILL NOT RENOUNCE ALL HOPE.

    And I am right by your side, like a thief in the night.

    Standing in front of a masterpiece.

    And I cannot tell you why, it hurts so much, to be in love with a masterpiece.

    Cuz after all, nothing is indestructible.

    送给所有想让初爱的美好永存于心的Adults with a young heart.

    -------------------

    -------------------------

    思绪混乱,会慢慢修改与补充,文笔请见谅,关于一些打到我的细节(这里有些剧透,没看过书的伙伴就别往下划了)。

    (影片用非常多的元素来包裹了一个简单的旅人和意大利男孩的夏季故事,让一部本身纯爱片的模式增添了无数的切入点和思考的地方。也使这部电影一点都不无聊,帧帧都绝美。

    镜头无数次特写两人的胴体,包括二人胴体的距离,来表示两人的彼此欲拒还迎,彼此与自身性格的冲突,与旅人来研究的雕塑课题,湖里打捞出来的美丽铜像,遥相呼应。

    影片不少次给到的宗教信仰,旅人带着Stars of David项链在胸前,少年喜欢上了他,也开始带,旅人问他为什么不带,少年说,我妈妈说我们是Jews of Discretion.(独立自我的犹太人)

    Princess与Knight的妈妈故事会,speak or die与旅人和少年的契合。

    二刷再补充,二刷时间:12月21日,三刷时间是12月28日。

     8 ) cmbyn其实是男主他爹做的一场白日梦--12个证据

    看完这个电影,我充满了疑惑,有太多让我感到奇怪的点。

    尤其是临近结尾处爹对男主爱的教育,在剧本里应该也是篇幅最长的独白,让我觉得很不自然,纵使他们家无比和谐,这个年纪的人谁会有心思听长辈聊自己的感情生活,内容也只能说是包装得很好的鸡汤。从电影立意来讲,所谓爱的美好易逝已经从多个方面论证过(尤其是最后一场),通过长对白说出来,也并不高明。总之,引起了我的怀疑:

    通过二刷,整理了以下一些证据。先说结论:

    1. 爹年少时有过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年纪大了之后看着两个年轻人不禁开始遐想

    2. 于是结合真实生活,综合自己的故事,想象这场长达六周的 airbnb 中可能生发的爱情。其中elio寄托着年轻的自己,当然自己也以elio的父亲形象存在

    3. 而这部电影展现的就是梦与现实的穿插(毕竟梦的素材是现实),只是同时也偷偷留了一些线索,一些瑕疵待人发掘

    4. 在这个基础上,爹的独白有了意义,并且赋予了故事新的内涵(拉到后面)

    特别提醒:所有内容源于电影,跟书无关。我并不觉得我说的就是正确的,这只是我看到的故事。


    1

    片头,大量雕塑照片----------我们知道,这些雕塑是爹和oliver的研究项目,elio和这个关系不大,其实这就是第一个暗示,提醒大家一切是以爹的视角展开的。可以想象,爹整理着图片,图中的男子让他想到了elio,想到了oliver,想象一发不可收拾。如果是elio的绝对视角,片头大可以是巴赫和李斯特的乐谱。另外,雕像也是elio(或者说爹梦里的elio)在这个电影里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是全片最重要的意向,联系了爹-oliver-elio三人,后文还会提到

    2

    餐桌,妈妈和oliver的对话----------妻子和儿子elio无疑在现实中都是存在的,只是在幻想里人物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一处对话并不是普通的闲笔,其中的subtext是:是的,从某种程度上说,oliver就是坐了妈妈的位置/毕竟elio主要是爹自己的投射

    3

    词源小测试----------我倾向于认为这场基本源自于真实情况,现实中正是在这里oliver的出色表现打动了爹,引发了爹的遐思。这一场很关键的原因在于,只有oliver完美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过了爹的考验,才有后来的故事,否则,每年都有新学生来住,为什么只有这一次爹对他们产生了幻想

    4

    海边,oliver触摸雕像的嘴唇

    草地,oliver触摸elio的嘴唇----------梦的素材是现实,片中有好几处爹由现实为基础发展想象的细节,这一处最明显。在海边,爹看到了oliver轻抚雕像的嘴唇(他是在下个镜头才转身的),在爹眼里,雕像就是elio,于是在中后期的草地戏里,幻想中的oliver也做了同样的动作。顺便一说,叫对方彼此的名字的灵感应该也是在海边雕像之后游泳的时候产生的。

    5

    法国爱情小说事件----------又一个比较明显的细节。注意,elio只说了一句16世纪的法国爱情故事,oliver就迅速接梗。所以,要么是妈妈分别给两人都特地讲了一大本书一整个故事里speak or die这个细节,要么这里的oliver是个幻想角色,所以才能马上知晓这一情节。前者太不合常理而且像是妈妈在鼓励两人告白;后者符合本文逻辑但是过于直白,简直像故意漏的马脚。

    6

    oliver的伤疤----------这是我非常拿不准的一个情节。这个伤疤没有任何铺垫,没有造成任何后果,两人也都没怎么在意,我想大多数人说不定看完都忘记了这个细节,那它为什么会存在而不是向大量其他情节一样剪掉?(对于这种电影来说应该不会有这样的低级错误)直到我再看到最后爹的独白

    于是我倾向于认为oliver的伤疤的设计是为了和这一句台词形成呼应,毕竟elio的生理创伤已经体现了两处,流鼻血和呕吐,都有浓墨重彩地展示。强行给oliver增加一处创伤,也说明他是爹的脑内人物。当然,如果你有别的想法欢迎告诉我

    7

    elio追问妈妈什么时候跟oliver说过喜欢自己----------这一处剧情发生在两人确定关系之前,oliver失踪,elio感到很彷徨,而妈妈的话起到了鼓励作用,全片还有好几处有意无意的助攻,如果这一切不是幻想,我不知道怎么理解这些助攻。但是elio反问了一句什么时候说的,妈妈却闪烁其词。当然要闪烁其词,因为没发生过。而且还可以看出妈妈通过六芒星项链已经知道两人关系不一般(这种细节导演在剪辑室里是不会随便保留的)。爹独白里有说,“我觉得她不知道”,那这个不知道又指什么呢?其实是指爹自己年轻时的那件事

    8

    oliver给elio的便条/爹教育elio----------oliver的语气非常硬。也没什么道理,如果oliver把elio当做恋人而不是小孩子来看,是不存在grow不grow up这种问题的,反而是爹在后来又教育elio应该长大

    9

    爹给oliver讲雕像

    oliver听出了爹的意思----------这处情节发生在两人确定关系之前,也是oliver感到彷徨的时候(虽然剧情没有明说)。爹表面上是在讲雕像,实际上是在讲elio,就算你觉得我一直在胡说八道,但这里毫无疑问就是这样。elio就是这些雕像。演员的脸也一样棱角分明,动作曲线流畅,nonchalant,讲的都是elio,我就基本没见他站直过。as if they are daring you to desire them 是一句更直接的表达,完全可以用这句话来总结男主角全片的表演。爹再一次担任了重要的推动者

    10

    也许是真实的elio----------按照正常方式理解剧情的话,这是又一处不知道为什么没被剪掉的情节(为了让原著作者露个脸?)。但如果按照本文的逻辑理解,这一处可能是现实发生的状况,elio看似奇怪的ooc是他自己意志的短暂喘息。另外,在表演完钢琴曲后:

    爹提醒elio带上手表,以防错过和oliver的午夜约会,又将幻想拉回正轨。

    11

    灰太狼和红太狼夫妇的来访----------又一处按照正常剧情逻辑难以解释的戏,但是在本文框架内,这一场戏至关重要。注意作为本片主角的爹提到过因为种种原因,自己年少的感情被自己放弃,并遇到了一些阻碍(不截图了),为什么会放弃?遇到了什么阻碍?都在这一场里,注意看爹的表演,忽略年龄会以为是青春期不善言辞的少年面对父母争吵无能为力(我相信导演就是这么指导的)。是的,这一场是爹对少年期自己的投射,灰太狼和红太狼夫妇是爹的父母,他则是小灰灰。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怎么可能自由自在地恋爱

    12

    接电话的妈妈----------这是一处造梦的瑕疵。如果你再回放一下这一段,会发现,elio先在另一个至少隔了五米的地方接起电话,并且oliver没有说自己的名字,elio的回答也没有任何conclusive的讯息,妈妈就直接拿起另一个房间的听筒说“oliver“(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很不礼貌的动作)。根据它们对话的内容,也无法看出这个电话有经过什么预约。除了这是一个imaginery phonecall 还有什么别的解释呢?(一个题外话,爹这一声wonderful真是骚气......)


    主题

    说了这么多,你要么觉得我疯了要么会想再看一遍这个故事,那么(如果这些解释行得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设计,把真实的故事藏起来呢?

    cmbyn最后呈现的成品无疑是非常甜腻的,纵使最后结局有辛酸,但是任何观众都不会反对能有这么一段感情是一件好事,再说再苦也只是相隔两地而已,也没缺胳膊少腿的,总的来说已经非常梦幻,他们两人都还会有大好人生。(值得一说的是,梦幻归梦幻,很多二人世界的段落剪辑很跳脱,或者镜头很羞涩,似乎也符合本文的理论)

    只是我看到的故事不是这样的。

    我看到的故事是一个40多岁,有着满脑子知识但是已经没有满脑子热情的人,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对谈恋爱来说完美的环境,却不再可能有这么一段故事的人,把自己的想象力投射在两个年轻人身上,替自己完成了一个梦。那段在我看来莫名其妙完全可以拿掉的独白,是一个生理生命还在继续感情生命已经结束的人的swan song。至于现实世界的elio和oliver到底有没有相爱,跟爹也没什么关系了

    这样想想还是很可怜的。

    那么,再回到现实世界,cmbyn故事虽然很青春,但并不是年轻人写的小说。原书的作者 André Aciman (在电影里有客串,就是那个来拜访的“雪儿”)成书于2007年左右,也就是他本人56岁左右,年纪上肯定是elio的父辈了,但是全书大部分都以青春期elio的视角展开,也是一种幻想,书中的elio和爹都寄托了他自己的影子。我们是不是可以合理猜测,导演和编剧在改编过程中,捕捉到了这一信息,看出了爹这个角色的重要性,于是才基于此设计了一个嵌套着原故事的新故事,内涵也从原先的单层变成了(我认为的)双层。

     短评

    细腻、唯美、慵懒,带着浮生若梦的气息。我们大多数要等到青年时才能将蒙昧的性觉醒付诸实践,而CMBYN呈现了同志电影绝无仅有的“少年时代”。这个叫Timothée Chalamet的男孩是世间最美的珍宝,他的一颦一笑、从脚趾到发梢都让人疯狂。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因为在这一刻You're MINE

    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能等到它拍成电影 活着真好

    13分钟前
    • Jario
    • 力荐

    相对于这样一场爱情,我更需要这样一栋房子。

    14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人生有很多夏天,但人生好像只有一次少年。你再也想不起来少年时期死去的最后一个夏天是哪一年,你只记得那只飞蝇嗡嗡嗡地掠过麦田的草尖,钻进夜晚窗外蝉鸣的树荫,划过手臂上的茸毛,停在傍晚的壁炉篝火前,沾过泳池边淌着水滴的脸。最后再也不知道飞去了哪里。

    18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午后一两点钟的嘈杂虫鸣。我的房间。他的房间。把全世界隔绝在外的阳台。微风追随花园里的水汽,沿楼梯往上吹进我的房间。那年夏天我爱上钓鱼,因为他爱。爱上慢跑,因为他爱。那年夏天我听鸟欢唱,闻百草香,感觉雾气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从脚下升起,而我警醒的感官总是不由自主全涌向他。

    23分钟前
    • 力荐

    1. 骚年,你上辈子积了多少德才能投胎在这样的家庭?2. 家里挂墨索里尼像的老太太二话不说就为过路的陌生人取水。3. 真是一部跨越性向的爱情片。4. 导演相当呆萌。5. 快点通读完古罗马史去呆梨! Laterrr.

    25分钟前
    • 浅显
    • 推荐

    与现实、残酷的展现艾滋病患者悲剧世界的《每分钟120》不同,本片是如此精致、宽容、美妙的讲述了一个17岁少年的同性初恋,别具一格,较好地扩大了这一小众题材的观众面。美少年主演的魅力和意大利如画风光都是作品讨人喜爱的地方,但它在即将到来的奥斯卡竞争的前景,不容乐观。

    2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中学生的爱情,很美好,但都不作数的。基本上就是大小两个渣男生动而细腻地互撩。爱是真的,伤心也是真的,但它并不比别人的更难得更珍贵,至少在我看来还不如那个骑自行车来送别的妹子情真。Elio与Oliver之间怎么超越了友谊与爱情,你说超越就超越了?

    28分钟前
    • 歌辞
    • 还行

    看进去后,我觉得并非糖水片。从相识,经历试探、闹别扭、忍不住靠近、戳破那层纸、干柴烈火、甜蜜相处、挥泪告别到深深无奈的过程,展现得细致舒缓。爱到深处,五脏俱焚,连回去的力气都没有了。小演员的演技真是太好了,结尾处他蹲在炉火边默默哭泣,那种复杂的情绪,经得起长时间的镜头凝视。

    32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我知道读书,知道游泳,知道改编乐曲,知道皮亚韦战役是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我什么都知道,却不知道怎么让你喜欢我。

    34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每个人都憧憬过又憧憬过然而只能停留在憧憬里的夏日恋情,在那么漂亮的夏天里,别说来个Armie Hammer 了,来头牛都要谈恋爱啊!

    38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后劲太大,沉醉在电影的情感和视听氛围中无法自拔。雕像下的长镜头,午夜约会时的触碰,深夜教堂外和陌生人的尬舞。最终所有乌托邦似的美好都凝固在了80年代初那个夏天的意大利小镇,就像父亲说的那些炽热纯粹又隐秘的欲望和情感,以及用尽全力去探索、去爱、去失去、去心碎的那个自己,再也没有了。

    4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太窒息了,轻描淡写着逝去的初遇。夏天特有的短裤,阳光,浸泡在水里的身体,单边挑眉的少年,不平整的领口,短袖上的talkingheads。空气里的热度都是爱欲,流淌的水也是爱欲。想谈专属八十年代的恋爱,交流是吃饭、弹琴、读书、郊游、写小纸条,smartphone不值得甜蜜爱情

    42分钟前
    • 你大立
    • 推荐

    终于把gay片拍出了当今les片的美感,想当初看湖畔的陌生人真是看出心理阴影来了

    47分钟前
    • muahaha
    • 力荐

    当年读小说的时候,就被最后老爹那段话感动,是那段话的态度,让整个故事变得不一样了。一个意大利少年和一个美国青年渡过了生命中的六周,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同志感情,最后成了一种超越爱情和友谊的美好东西,告诉你要学会去感受生命中的一切,在年轻的时候拥抱所有感觉和情绪,就像一种修行和成长。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美术,摄影与恰到好处的配乐都太出色了,美好的夏日时光,恰好对应初恋的故事。这个导演在影像上一直很有特点,也非常突出。最后一场戏确实厉害,一点点渗出的感伤。虽然当时看的时候,也就是觉得还好,还不错,之后倒是总想起结尾那场戏,看起来,还是记住了。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年度十大!预计会刷个一百遍!好想再去一次意大利!好想再做一次少年!

    56分钟前
    • 克雷蒙
    • 力荐

    elio坐在火炉前,一会儿落泪,一会儿抿着泪水笑了,一会儿眼睛里又恢复了冷漠,仿佛在短短几分钟内,他把那个夏天又度过了一次,且此生还要度过很多次。

    59分钟前
    • 德米安。
    • 力荐

    “我无法忍受沉默,而与你交谈恰是良药”两个人最好的状态是,你会啃我下手过的桃而我心里只有你将离别的悲伤,原来很早之前就在球场上暗示过喜欢你。“每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我们能给予的便越少,但为了让自己没有感觉而不去感觉,多么浪费…别让这些痛苦消失,也别丧失你感受到的快乐”2017最佳!

    6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Another version of ' Summer is gone'. (往事随流水,蜜桃成熟时。我是少男,我是少女。我是意大利。我是阳光,是烟,是舞,是遗迹,是历史。我是名字,是英语是法语,是拉丁语。我是薄暮夜林,广场中央的喷泉, 相偎的单车,我是一切,我喜欢一切,everything. )

    1小时前
    • 朱马查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