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湘江北去

    湘江北去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中国大陆2011

    主演:周冬雨,保剑锋,钱枫,陶灏景,舒耀瑄,奚美娟,李子雄 

    导演:陈力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猛龙行动之绝密代码

    • 更新HD

      1864国语

    • HD

      极地重生

    • 更新第40集

      跨过鸭绿江

    • HD中字

      辛亥革命

    • 正版货

      霸王花遇鬼

    • 已完结

      芳华

     剧照

    湘江北去 剧照 NO.1湘江北去 剧照 NO.2湘江北去 剧照 NO.3湘江北去 剧照 NO.4湘江北去 剧照 NO.5湘江北去 剧照 NO.6湘江北去 剧照 NO.16湘江北去 剧照 NO.17湘江北去 剧照 NO.18湘江北去 剧照 NO.19湘江北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时间是1918年,中华大地饱经磨难,战火连连,内有军阀割据,外有强梁入侵,中国的命运前途未卜。湖南长沙,以毛泽东(保剑锋 饰)、蔡和森(陶帅 饰)、萧子升(钱枫 饰)等一众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组织起新民学会,共同探讨祖国的未来。为了筹措赴法勤工俭学的款项,毛和朋友们辗转北上,来至北京大学投奔恩师杨昌济。经恩师介绍,毛在北大图书馆人管理员,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辜鸿铭、陈独秀(李子雄 饰)、李大钊(石梁 饰)等文化巨擎,更接触到了改变了他乃至全中国命运的马克思主义。   与此同时,毛泽东也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周冬雨 饰)谱写了一段乱世恋情……

     长篇影评

     1 ) 居心何在

    过分拙劣的煽情,过分空洞的口号,这部电影只值一星。

    干嘛总那么苦大仇深,深情脉脉。

    但我打了两星。

    亮点在于,结尾革命阵营中出走了同志,赴法归来的同学跟毛先生政见不合,毛夫人写了句惨死狱中。

    哈哈,看来导演还是想隐晦的说点什么的……

     2 ) 《湘江北去》:国家记忆与红色青春的交响曲 ——导演陈力访谈

    时间:2011年6月10日
    受访:陈力(导演)
    采访:笔者(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研究生)

    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28部重点献礼片中,电影《湘江北去》独树一帜,追求主旋律影片新突破,侧重青春励志风格,是一段青春励志的旋律和一首红色激情的交响。

    国家广电总局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准说,目前以影视形式直接描写建党的作品只有4部:电视剧《开天辟地》、《中国1921》,电影《湘江北去》、《建党伟业》。在这两部电影中,《建党伟业》可谓是“数星星”的大家闺秀,而《湘江北去》则是才情不逊的小家碧玉。笔者趁该片在湖南大学首映的当天有幸采访到了陈力导演。

    问:同为表现建党这一主题的影片,和正面地表现领袖人物惊天动地的革命活动的《建党伟业》相比,您认为《湘江北去》有何独特之处?
    答:我觉得就是:有血有肉的毛泽东——鲜活的毛泽东带着一批湖湘青年在我党建党九十周年以前,他们都在做什么,他们在为我们国家做什么,他们在追求什么样的真理,在坚守着什么样的信仰。所以,通过看了这部电影后你会觉得:原来他们才是我们年轻人自己的偶像,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你跟着他们的感觉走,你会觉得生活快乐。然后我们在做任何一个品牌,我们给观众带来的是一种很纯粹很阳光的情感,让他们感觉生活非常有希望,而且会让他非常感动,哪怕只有一瞬间的感动它都会潜移默化的留在心里。

    问:您有意在这部电影上寻求对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突破,您是怎么突破的?
    答:我觉得首先让观众尤其是我们年轻观众第一感觉到我们时代不一样。九十年前的事情但是他们有他们的特点。首先要喜欢这个东西,觉得非常有意思甚至会向往到那个时代,我觉得这个挺有意思的.八十年代,也出了很多非常优秀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比如说《开国大典》、《邓小平》、《周恩来》。一个时代要讲一个时代的事情,要与时俱进,在艺术上也要有追求,有探索,包括我们现在年轻人的思想也都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国家发展的这么快,我们电影现在也是这样的一个情况,肯定是都在变化但是不能按着原来的——今天的东西不能否定昨天,昨天的东西也不能不承认今天。
    我们突破的是一种状态,一种青年人的状态。

    问:在众多同类题材献礼片中,您是怎么定位这部影片的?
    答:这是一部关于领袖的红色青春片,在革命历史中注入了青春的魂。青春,不是年轻就是青春,年龄大他(她)也有青春。拍青春片,我当然是要尽量选择年轻的演员,这是肯定的,因为表现的是九十年前以毛泽东个为代表的青春一代。其实也是表现的一种状态。电影是一种情绪,需要营造一种氛围一种状态把青春的情绪带进这部影片,这很关键。
    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是,青春片还在于青春、在于镜头、在于整个画面的质感——就是有没有贴近这种情绪,有没有让观众涌动。因为很多电影我们看了以后会发现隔了一层,觉得总注入不进去,其实就是情绪不到。

    问:红色青春片着眼于80、90后观众,他们能够通过观看“青春”看到“红色”,而50、60、70后老一辈的观众则能回到他们的青春年代。您希望他们在《湘江北去》这部电影中各自找到什么?
    答:年轻人会找到一种对自己生活、对现在生活相对的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一种解压。他会生活得更快乐,对他们来说压力都不算什么;50后60后,我就属于60后,他们看了后会对毛泽东的青年时期会有一种了解,会想到自己年轻时期的一种涌动的东西。涌动的东西挺多的,因为我们也试看了,饰演了很多各种层面的人,确实会一些涌动的东西会出现。

    问:在这部影片中毛杨恋是一大看点。影片中毛润之和杨开慧之间的恋情显得很含蓄,您是怎么来诠释这份伟人的爱情的?
    答:那个时代就是含蓄。我比较得意的一点也就是还找到了那种切入点。因为我查到关于他们的很多资料:他们经常用书信、用诗来传递情而且其实那种东西是更扎在心里的东西,更稳固的东西。我觉得杨开慧特让我感动的是她在监狱里面说的那句话:“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成功。”我觉得她这个东西就是两个人在共同追求同一个信仰而且这种信仰牵涉到的不是一个个人的生死问题,是一个国家命运的问题。
    我是要根据我电影里需要的爱情观来设置,因为每个时代不同你不能说你自己的爱情观。要真诚,这个是肯定的。爱情一定要在真诚、忠诚的前提下有爱情;《湘江北去》是伟人的爱情,它是一种大的东西,它是一种信仰一种追求一种有国家命运的东西,就不一样了。所以这种爱情观首先要建立在信仰一致的基础上。
    先把“信仰”俩字搞清楚,两个追求的理想是什么,这是一个基础。要想牢固一定是要有两个人的追求是一致的,其他的都是小问题,这就能产生爱情。爱情这东西是很难说得清楚。如果没有这种基础、这样一个牢固的基础,爱情就会出现很多障碍,肯定很快就会分手。扎在心里的东西其实用书信、现在都的网络大家传递一种感觉,相互的一种互补,双方把爱情巩固成相互涌动的一种东西,我觉得这样就非常牢固。

    问:如果把电影比喻成一首诗那么演员是电影的诗眼,演员是作为银幕核心的人物的塑造者,其在电影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此次《湘江北去》电影中选择的演员特别有意思,一类是老戏骨,另一类是年轻演员,您历来选择演员的标准是什么?
    答:合适!他(她)饰演这个人物基本上能完成任务。形,大概像,因为不可能再找一个像毛泽东的人了;还有一个是品质,他(她)的艺德、他(她)的品质要好。因为演员不能昨天演完坏人今天来演伟人,这事不可能,就是形再相似也不可能。这是我要尊重伟人,这是一种人格,这都是必须要做到的,这是前提。导演首先要站在观众的角度上去看判断。我不是那种很个别的人,其实我就是一个普通观众。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观众来审视演员。

    问:由年轻偶像演员饰演领袖这在形象上突破了观众的固有印象。《建党伟业》和《湘江北去》开机后,有关刘烨和保剑锋分别饰演毛泽东的争论在网上形成了热点。至此,网民更多的认可了保剑锋饰演的操着一口湖南口音的普通话的毛泽东。您在选这位演员时是怎么考虑的?在拍摄过程中您是怎么来帮助演员来完成影片中需要的人物形象的?
    答:寻找演员时,我们除了考虑像与不像,还有一个就是他纯不纯的问题。其实年轻的演员很关键的就是纯粹不纯粹,因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一定是纯粹的。
    帮助演员在片中转型主要还是调整。我觉得保剑锋演偶像剧还是比较多,然后突然间演领袖这样一个最革命的、我们心目中最伟大的偶像,需要找到一种大气磅礴、恢弘的状态,所以这个演员本身也是做了一番努力,我们也是想尽了一切办法,这部电影是1300多个镜头,拍这样的电影里面也是一个突破,我们在剪接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问:这次周冬雨出演杨开慧让大家感到很惊奇,在此之前周冬雨只有一部作品。您为什么会选择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女生来饰演杨开慧这一厚重的历史人物角色呢?单凭其在《山楂树之恋》中的表现?
    答:不是,我就是看她的那种状态,当然她在《山楂树之恋》中表现也很优秀,可是我就觉得这个女孩子特别的清纯。因为一定要找一个清纯的女孩子来演杨开慧,就是眼神当中一定要有她的纯粹的东西,如果没有,就不可信,这肯定就是立刻失败。另外,她长得也有点像,然后她有清纯所以觉得她非常适合。因为当时那个时代恋爱杨开慧追寻毛泽东,她那种坚守是一致的,她跟毛泽东追求的信仰和真理都是一致的。所以不要有什么杂的东西,因为这样的一致才走在了一起,她有了情感。杨昌济做了毛泽东六年零七个月的教师,她那个时候才十二三岁,一点一点看着他到她家来走,就是对她的影响和杨昌济对毛泽东的影响,我觉得这个东西大家都没有把它摆清楚,所以他们产生那种恋爱产生的爱情是非常稳固的。

    问:这是您的第四部毛泽东题材的作品,在您拍摄这些主旋律影视作品时作为导演您的体验是什么?
    答:我有一种拍毛泽东的情怀。我觉得我拍多少都不够,可能我拍一辈子都会拍不完毛泽东这样的形象,所以每一次拍他我都非常认真同时完善我自己,而且我崇拜他我也希望能更走近他,我觉得这样做人会很快乐。所以,我一直在拍,心态一直很好,我不想怎么样,我只是想做一点能做的事情,能给大家一些大家想看的东西,虽然有很多的毛病但是你一定能看到我的真诚。我觉得我也没什么风格,我就是去做。拍电影就是拍电影,千万别想别的,想别的一定失败。

     3 ) 山高水远,情通古今

           我们对此类重大历史革命题材电影的印象大概还停留在上甘岭,红色娘子军之类的落后于时代的意识形态和陈旧的呈现方式上。其实已经很不一样了。新一批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有不少作品已经摆脱了早年的套路,开始真正地面对当代的观众,去思考我们当代的观众能从中国的革命和历史人物身上借鉴到一些什么。已经过去了的这段饱受争议的历史,大概也能从其不堪重负的政治功能中渐渐脱身而出,得以向今天的国人去释放出历史中所蕴藏的另一些信息,而使人对照今日时有一番新的领悟。
          本片与其他此类新红色电影一样,走的是重新塑造历史人物的路子。尤其是领袖人物的个人形象、命运和风采。当然,如果还按旧的高大全套路和隐喻方式来塑造,今日的观众是绝不会认为这些历史中的领袖人物能有多大的魅力来担起重任的。从这一个方面讲,影片的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
           本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辜鸿铭,李大钊,胡适,陈独秀,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新民学会中的湘江三才子之一的萧子升,还有富家小姐及长江以南第一才女之称的陶斯咏,这些人物都曾经在历史变革与革命进城中担任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要初高中时略微上过些历史课的,对这些名字都不陌生,但估计也都没什么好感。大概也就是快要考试的时候,临时抱佛脚熬夜强记硬背下来,第二天侥幸能填进历史考卷上的某一个填空格里而获得一些些的得意。除此而别无其他。
           我自己之前对这些人名也没什么好感,无非也就是些刻板的背下来的定义,新文化运动倡导人啦,革命家啦,诗人啦,等等。这点要感谢电影,只有电影这种媒介,才能最大幅度地再现历史人物身上的灵晕。他们的相貌、穿着喜好、脾气秉性,甚至有些优秀的表演者,能够捕捉到他们内心流经的一道道情绪波动而外现出来。
           每一个被历史记住名字的人,都绝非平凡之辈。都是承载着业道轮回中几世所累积的大命运大业力的人。
           影片中的那位北大图书馆的杂役老大爷很有意思,每次二愣子毛泽东要不守规矩随便插嘴时都被老大爷拖回去教训,老大爷说,他们(辜鸿铭、李大钊、陈独秀等)都是些天上下凡的文曲星,文曲星们开会说话,你就别插嘴。后来毛泽东初露头角,老大爷拿着印有毛泽东文章的报纸,喃喃自语:难道二十八号生也是个文曲星?陈独秀接:还是个不小的文曲星呢。
           在平凡老百姓朴素的世界观里,这些大人物,就好比是那封神榜上刻有名字的,是天上的众星宿下凡到人间的。是与普通人截然不同的存在。他们的命运轨迹,或多或少地承载了时代的主要信息。或者是时代中激流勇进的部分,或者是时代中折戟沉沙的部分,或者是时代中隐逸归去的部分。
           影片名为《湘江北去》,当然是出自毛泽东1925年秋天在长沙作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词。他在自己问自己,啊,这个辽阔的世界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百舸争流啊,也就是英雄辈出,个人有个人的本事啊,万类霜天竞自由啊。可是,非常惆怅啊,群雄无主啊。英雄辈出的世界,如果没有一个主宰,那么世界越辽阔越孤单啊,越英勇越惆怅啊。哈哈,这几句足以看到毛泽东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完全不替自己担心,他天天操心那些英雄们呢,你们那么有本事,像老鹰一样勇猛,像鱼一样自由,可是没有贤主统领你们啊,你们该多寂寥啊。
           我原来以为毛泽东是一个心机城府很深的人,摩羯座嘛,肯定是隐忍而腹黑的。又是个白手起家爬上高位的政治家军事家,肯定阴谋不是一点两点的。
           不过,看完这片子后,才觉得人家毛泽东回骂那些说他搞阴谋的人:他妈的老子搞的是阳谋,不是阴谋这句还是很有道理的。
           他早年的发迹其实也没什么阴谋,说白了就非常简单的一点:感情用事瞎操心。就像上面那首词一样,他自己一个连工作都讨不到的穷学生,替人家有头有脸的人物瞎操什么心,还操心他们寂寥咯,英雄无用武之地咯,操心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咯。但他就是这样。谁家死了爹,他比那个死了爹的还难过。谁谁被军阀欺负霸占了,他又比谁谁都义愤填膺。就是没事瞎替别人操心。自己还吃不饱,还把学校给他的那点解雇费直接给了死了爹的孤儿。他那个感情用事就特别不理智,他才不管是不是得罪人,是不是不守规矩会丢工作,看到老乡们被军阀欺负,被日本人欺负,中国人被帝国主义欺凌压迫,他就特别悲愤,仇恨心特重,分分钟捏紧拳头要上去和这些狗日的拼命的架势。这个大概就叫做革命热情。不过,我觉得没那么玄乎,就是出于本能的冲动热血。毛泽东的血不是一般的热,普通人37度的血,他就有40度。普通人天天40度早烧死了,他刚刚好。
           然后他在湖南因为天天40度要和狗日的军阀拼命,就混不下去了,被学校开除了,就只好跑到北京去投靠在北大教书的同乡前辈杨昌济,帮他在北大图书馆谋了个杂役的差事。本来毛泽东和他的小伙伴们,也就是新民学会的同学们和那湘江三才子,都商量好了去法国留学的,就是没有钱给耽搁了行程。
            这一耽搁,就直接扭转了这个人日后的命运轨迹。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跟同样也是热血暴脾气的陈独秀遇上了。这位陈先生的血虽说没有40度,但38、9度还是有的,图书馆里就整天听到他叮叮咣咣摔茶杯的声音。一愤怒就拍桌子摔茶杯,害得毛泽东每天要扫N次地。不过,他扫得可开心了,他就是喜欢听陈独秀摔茶杯。这就叫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咯。
           每次听到摔茶杯的响声,毛泽东都要跑过去叫好,就差跟戏园子里一样喊返场了。图书馆老大爷拦都拦不住。几次后,陈独秀就记住他了,再几次后,他们就混到一起去了。很顺理成章地,毛泽东就混进了那个叫做“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圈子里。然后李大钊觉得这年轻人大有可为啊,血是大大的热啊,就拼命给他送书,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宣言什么的,拼命送。然后,毛泽东就把法国那套全都抛在脑后了,坚决跟着热血腾腾的苏联革命走去了。
           如果换个时代,换个背景,毛泽东这样动不动热血冲到脑门上,嗓子里憋不住话,脑袋管不住四肢的那就叫二百五,肯定要遭白眼和嫌弃的,肯定是没什么好果子吃的。图书馆老大爷不知教训过多少次了,不知得罪过多少领导了。不过,什么叫做奉天承运的人,就是毛泽东这样的。他不守规矩也有理,冲动犯二也有理,得罪人也有理,无理也有理,任谁都没有办法。这并不是靠算计和阴谋就能办得到的。
            当然了,他也确实是读过书的,是有才华的,文章写得那也是很棒的。不然像李大钊胡适这种文化人,光凭热血,怎会去待见一个一文不名的毛头小子。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后自己主笔的那几篇宣言那也是相当的文采斐然的。他就有本事用文章将自己的热血病传染给别人,让别人看了后也提升血温。
            感情用事的人,肯定会遇到特别痛苦特别揪心的事情。那就是《沁园春》的下半阙写的,同学少年往昔峥嵘岁月的事儿了,就是毛泽东因为信仰的问题和昔日的好朋友们别离了。
            前面已经说过,毛泽东是带着筹措赴法留学经费的目的去的北大,回到湖南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把法国欧洲那套抛在脑后而坚定地追随苏联无产阶级革命之路了。这叫他新民学会的小伙伴们情何以堪?这也怪不得谁。一个体温长期维持在40度的人,又在北大被生生燃起1、2度的人,法国那套36度的信仰体系,他怎么可能受得了。所以,他回到家乡后,许多小伙伴都不认识他了,他彻底尴尬了。
           再后来,以前跟他玩的最好最有默契的一个姑娘,终于对他忍无可忍,提着小箱子走掉了。这个姑娘叫做陶斯咏,新民学会核心成员,富家千金,长江以南第一大才女,大美女。真的是大美女。影片里的女演员已经蛮好看了,我去搜了下照片,真人还要漂亮有气质。毛泽东和陶斯咏本来在新民学会里就眉来眼去青梅竹马的,大家都觉得他们应该是一对革命浪漫情侣的,可最后是陶斯咏忍无可忍,提着她的小行李箱直接退会走掉了。
           为啥呢,这一对才子佳人?就为了信仰问题。陶斯咏看不惯毛泽东转变信仰,也完全不能赞同他转向激烈革命的道路。她仍然坚持原来新民学会创办的方针,用教育来改变中国。她是个彻底的改良派,她说,教育民众的道路虽然很长很艰辛,但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不能靠流血牺牲,一定要靠启迪民智,教育民众来实现中华崛起。而毛泽东呢,40度啊,温吞水的教育改良的漫漫长路啊,他哪里磨得起啊,他绝对是要暴起革命的啊。所以,两人就这么掰了。
            这种别离大概在今天的年轻人是很难想象的。什么?你喜欢美国大片,我喜欢法国文艺小清新,就因为这就朋友做不得,要分道扬镳了?是的,这就是革命年代与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同。他们的信仰是真信仰,而不是闲暇娱乐消遣,他们的信仰直接指导行动,指导人生。正确的信仰有且只有一个。个人所选的路就只有对的和错的两种。
           其实,在每个时代,正确的道路都是有且只有一个的。谁能找到它,谁就能把握时代脉搏。只是现在很少有较真的人,大多数人选择了犬儒和妥协,这些人与正确的道路是无缘的。只有喜欢美国电影,并坚定地与喜欢法国小清新的朋友分道扬镳,并让他们滚粗的人,或者反过来,喜欢法国小清新并坚定地让美国派滚粗的人,才有可能更接近那唯一的答案。(开玩笑)
           哎。就我个人观点来看,我觉得陶斯咏说的是很对的。流血牺牲,出人命这种事,迟早是要还的。革命,就是去杀人,就是一个阶级要推翻另一个阶级,要砍掉另一阶级的头。杀人都是造孽的,都是要还债的。而教育和启迪,逐步演化,从大方向上来说其实是更加正确的。
           就像佛经里说,地藏王菩萨发誓,如果这世界上的众生还有一个没有度脱,他就誓不成佛一样,就是要一个一个来,一个一个劝。苦啊。有的人基础好,有慧根,说一遍就懂了,就启迪了。有的人基础不好,没有慧根,说三四遍五六遍十七八遍还是不懂。还有的人彻底诋毁教育,诋毁先进思想,就是要当在那个泥潭里吃屎的猪猡,还要泼你一身屎。可地藏王没有说,不听我说的全部死啦死啦的,他还是得反复地劝,反复地说,好言好语地说,一遍一遍地下到泥潭里地狱里去捞人。要度到多久去呢,他也不知道,但总有度完救完的一天。慢慢来吧。这就是陶斯咏所谓的教育之路,也是他们新民学会成立的初衷。
           可毛泽东这种冲动感性的人,怎么可能忍得到那么远去?他每天看军阀欺负人,每天都爆发一遍,每天都忧国忧民,怎么可能忍着热血去教育?当时的情形也就是,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受欺压,吃不饱饭,人命不当人命,当官的又不为民做主,反而搜刮民脂民膏,帝国主义又无下限蹂躏欺负。所以,大多数的民众肯定是听不见先生在课堂里讲什么仁义礼智,讲什么西方先进思想的。他们要吃饭,要民权,要生存。所以,毛泽东所选择的革命的道路,显然是利器,是捷径,是特效药。
           杀人放血肯定是最见效的,但也肯定是日后还债最多的。从这点来说,毛泽东他敢背这个血债,敢杀开一条血路,后面又活了那么久,也足以见得这个人几辈子所积的大福德了。
          大美女大才女陶斯咏走掉了,这还不算,他以前的同窗好友,先他一步去了法国学成后又回来的萧子升,也跟他掰了。
          为啥,也是为了信仰。萧子升在法国学习的是无政府主义,这比陶斯咏的教育改革还冷,简直都快降到零下了。毛泽东当然爽不起来了,他那个劝啊,那个煽动啊,可没用,人家萧大才子威武不能屈。最后,两人跑到树林子里。毛泽东已经没辙了只能瞎嚷嚷:加入我们吧,我们需要你啊!但人家萧大才子心里此时已经知道,和他是说不到一块儿去的。于是干脆不多废话了,直接总结陈词:救国有多种,平和地追求一种理想,哪怕一生都无法实践,也无怨无悔。
           说完后,他一袭白衣,转身大踏步地朝林子深处走去,渐行渐远。林中飘出:晚霭峰间起,归人江上行。毛泽东站在原地,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林间,还不死心,梗起脖子接了一句:云流千里远,人对一帆轻。萧生再也没有回头。
          后来,陶斯咏实践着她的教育救国理念,辗转南京、上海等地办学,35岁就因病去世了。但她的女学生中出了像丁玲这样的人。而萧子升最后83岁的时候在乌拉圭去世了。毛泽东则成了我们都知道的毛泽东。萧子升说,也许你是对的,但我不是你。是毛泽东的人,就只有毛泽东一个。
           但萧子升转身归去林中吟诗的潇洒不羁,和陶斯咏提着小箱子倔强坚持的离去,那绝对是毛泽东心中永远的痛。呵呵,一个主宰者,竟然留不住自己的朋友,竟然无法把自己的信仰传染给最亲近的人,那是多大的打击,多大的遗憾,多么。。。哎,反正就是一比吊糟说不出来的糟心吧。那怎么办呢,你总不见得人家不同意你的观点,你就嚓嚓把人家砍头吧。人家又不是你的革命对象,又不是军阀狗日的帝国主义,又没有欺压百姓。你能怎么办。
           而终究也很难想象,大户人家的千金,饱读诗书,穿着清雅的学生服,头上绑着白色发箍的陶小姐,以及留学法国同样白衣飘飘的萧公子,会转而卷起袖子,去承受革命杀人的血腥和翻天覆地的艰苦。
           陶斯咏临走时对毛泽东说,我们志不同不相为谋,但不妨碍以后还是朋友。虽然她到死都没再和毛泽东有什么交集,萧子升更离谱,都死到乌拉圭去了,但陶斯咏说的这个朋友,不光是他们这一辈子的含义。革命杀人虽痛快,却后患无穷。谁来帮忙解决这个后患,是要靠朋友的。毛泽东的时代是靠毛泽东的,而毛以后的时代,却是要靠毛的朋友们的。这就是朋友的含义。
          所以毛泽东对陶斯咏说了一句:山高水远,情通古今。

          

     4 ) 还是可以看的,起码你会知道,有个词儿叫无政府主义

    不知道你们的差评喷的理由是不是因为父母在旁边看的时候不好意思吐槽,专门来这里吐槽、就我而言,我本来在电影频道等我看过的拆弹专家的时候,突然放这个电影了,因为周冬雨,想着看10分钟,但是我看完了,我看完了,看完了,完了,了,现在22.18我早就困的不行了,但是这部电影我觉得还是蛮抓人眼球的,中间几个点看着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他那个体育课,后来带李大钊跳的那个健身的操,好可爱啊,女二号也很美,到后来因为理想不同,而果断离开那段是很帅的,这个电影充满了激情,热血的感觉,但是最后女二号与钱枫都和毛有不同的想法而分开,很有当代人的想法,不然看这种电影总是主角智商在线,其他所有人跟着走的节奏实在乏味,钱枫的无政府主义等,人选择一条路而去坚持才难能可贵,不一点会成功,且影片渲染的只有武装夺取政权才有出路,虽然历史上的确这是那时候的最好的办法,且不说历史了,除了最后15分钟整部电影,我都有种自己像毛那样,什么时候都小跑着的感觉、

     5 ) 觉得好又不好

    一开始觉得好,中间就不想看了,因为是全家一起看的。但我觉得看这种鸡血搞十月革命的片子,但是现实是,家里不免有老倌子,慈禧太后,对这些都不能造反有理革命无罪,那还看这种片子有什么意思。看了不是会思想分裂吗。所以停止了观看。这个开左灯向右拐的世界,不是很让人不爽吗。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6 ) 不知所谓

    鉴于剧情的跳跃。因此我也看得也很跳跃。
    全戏下来,慷慨激昂是有了,爱国情操也演了,可到最后隔靴挠痒之感强烈,结尾不知所谓。
    这并不算一个故事,只能算一种剪辑。将那段岁月中发生的大事件剪辑在一起,通过几个人物串联起来。
    他们是在追求一种信仰么?还是在摸索一条道路?可是这些东西都没有被舒展来写,几个镜头的跳跃,一段旁白几行字的述写就告知了结局。其实大可不必如此高屋建瓴地将时间跨度拉得这么长,枝枝节节说得这么多,哪怕好好的说一个故事,说一段经历,那也是有意思的。
    献礼片容易掉进这种陷阱里,总想在有限的两个小时说全那么多宏大的事件和人物的一生,一旦把握不好,就作茧自缚不知所谓。
    保剑锋还是很敬业的,至少听到了湖南口音。全剧写得最好的两句台词是陶斯咏跟毛润之说他是教育家,完全可以去北大当那些学生的毛先生,而毛润之说:不行。现在还不行。普通话还差一点。
    这一种举重若轻的自信胜过全剧那么多的慷慨激昂。
    还有就是陶斯咏说:润之,道不同不相为谋,但道不同,不碍为友。
    言简意重,句句铿锵,真正的才女风度。

     7 ) 这样的片子就不应该出现!

    这样的片子就不应该出现!

     短评

    周东雨啊 北电啊 你伤不起

    3分钟前
    • kevin777
    • 很差

    主流电影+滑稽的舞蹈

    5分钟前
    • 暴殄天物
    • 还行

    周冬雨完全是打酱油的有木有!!!

    8分钟前
    • 奔奔
    • 较差

    泽东同志的湖南话笑死人

    13分钟前
    • 索马里水稻
    • 较差

    大家都知道这个分是给哪部电影滴

    15分钟前
    • ilvsxfqd
    • 较差

    为什么全是一星两星,结果还是6分多???

    19分钟前
    • 捅主任
    • 很差

    我觉得挺好,不过大家黑毛爷爷黑得太过分了吧,好像都经历过那段历史一样,呵呵。都觉得邓爷爷好啊,呵呵

    23分钟前
    • 时间追不上白云
    • 力荐

    周冬雨毁了这部电影

    24分钟前
    • 昌锴Kenneth
    • 还行

    我是来砸场子的

    29分钟前
    • 某人
    • 很差

    感动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CCAV。。 第一部的优点都被抹杀了

    31分钟前
    • 山鬼
    • 较差

    就这俩字儿,差劲

    32分钟前
    • MrTooTwo
    • 还行

    纯粹是为了听长沙话。。。那个塑普真是标准啊~~~

    33分钟前
    • 还行

    虽不真实,但很文艺。

    35分钟前
    • 盛荷堂
    • 还行

    完全不知道想说什么。。。。 冬雨妹子还是太嫩了啊

    37分钟前
    • Neeeear
    • 较差

    励志么

    40分钟前
    • 麦子
    • 很差

    个人认为此片没有必要拍摄。尽管人家没有商业诉求,但我可以理解为它在此时无法做到有商业诉求的可能性。

    43分钟前
    • aibantang
    • 较差

    1、心疼冬雨,经常独自一人站在门口望穿秋水;2、甩膀广场舞印象深刻;3、主旋律影视剧真的可以参考《恰同学少年》!

    46分钟前
    • 梁眼看电影
    • 较差

    7.31/2011 四川话说的实在是太烂,听的好反胃,撑了20分钟终于撑不下去,不看了……

    49分钟前
    • 夜国
    • 较差

    嘿嘿 看分数有多低

    54分钟前
    • 火星人
    • 很差

    2011年,窦骁有《秋之白华》,周冬雨有《湘江北去》。

    5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很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