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中国大陆,中国香港2011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倪妮,张歆怡,黄天元,韩熙庭,张逗逗,佟大为,曹可凡,渡部笃郎,黄海波,窦骁,聂远,高虎,秦昊,李玥敏,白雪,袁杨纯子,孙佳,朱良奇,小林成男,山中崇,保罗·施耐德,李纯,顾璇,周梦乔,周羽,邓莉,苏小妹,钱柳吟,叶清源,戴瑶君,沈俊然,李楚楚,金子欣,李瑞琦,谷艺璇,许佳丽,张照怡,王靖雯,谭逸敏,赵伊聪,来喜,奇道,王超北,王羽铮,李飞,王聪,项斌,郭晓明,涩谷天马,梶冈润一 

    导演:张艺谋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关于我妈的一切

    • HD中字

      大逃亡1963

    • 更新HD

      半条棉被

    • 正片

      浴血狙击

    • HD中字

      勇士连

    • 更新HD

      那一天的管风琴

    • 更新HD

      大捷

    • HD中字

      苍狼之特战突击

     剧照

    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2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3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4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5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6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6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7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8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9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37年,日军入侵南京,战火中,六朝古都化为废墟,众多中国军民被困城中。一支十数人的国军德械教导队余部在长官李教官(佟大为 饰)指挥下,从日军手中救出了一批教会学校女学生,而李教官等人,至此丧失了出城的机会。幸免于难的书娟(张歆怡 饰)等学生返回文彻斯特教堂,随她们一 起来到的,还有受雇远道至此收敛神父遗体的美国人约翰·米勒(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此时的南京城中,逃难的人们蜂拥进安全区和教堂寻找庇护,十四名风尘女子强行进入教堂避难,其中精通英语的玉墨(倪妮 饰)希望借助约翰的身份为一行人提供更多保护。教堂的墙壁,并不能阻挡日军的铁蹄,教堂内的人们,将面临孰生孰死的选择……

     长篇影评

     1 ) 多少普通青年,想装文艺青年,最终变成了二逼青年。

    看完电影
    各种心潮澎湃
    结果回来上豆瓣一看就傻眼了
    竟然这么多打一星的
    不至于啊
    您是觉着《金陵十三钗》跟《画壁》是一个级别么
    亲?
    最后,我还是那句话
    当年的豆瓣洋溢着各种文艺气息
    而现在
    好多普通青年
    想装文艺青年
    最终变成了二逼青年

    P.S:打一星的亲们,您觉着我这散文体有文艺气息么?您对这股气味熟悉吗?

     2 ) 剧本,以及老本

    在谈论《金陵十三钗》之前,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这是一部典型的张艺谋作品,其创作模式延续了第五代的制作传统,讲述个体在大环境中的痛苦和选择。由于不善编剧,所以张艺谋挑选了严歌苓的著作,而一个好的改编剧本是成功的基石;张艺谋向来擅长发掘新人,所以推出了饰演玉墨的倪妮,眼光不凡;此外,每一个重要的当代导演都有自己处理视觉画面的一套手法,张艺谋的独特就在于摄影和色彩,这点在影片中有突出表现。就像把《金陵十三钗》交给姜文或陈凯歌来拍,那必然是另外一副模样:黑色或者更加宏大。 《辛德勒名单》和早先的《南京!南京!》都采用了黑白摄影,一来是避免过度强烈的视觉冲击,保持平衡。二来是与混乱失序的屠杀现场保持距离,保持思考。作为摄影师出身,张艺谋在《金陵十三钗》里没有选择自废武功,他还是毫不避讳地挑选了大红大绿。那么,在一场残酷战争的背景下,在一个地狱般的城市里头,这些肆意冲撞的颜色应该放在谁身上呢?女性,一群出逃的妓女。她们同三教九流都打过交道,见过不少场面,虽有死亡的恐惧,但不至于为了保命,却拿一堆破衣裳裹身。 于是,打从这帮妓女一出场,她们就成了全片的焦点人物,慢镜头下,浓妆艳抹,披金戴玉,旗袍狐裘。李教官的瞄准镜里看到的是她们,焦点还一度放在了玉墨身上;女学生书娟的视线也一直在关注她们,矛头还一直对准了最为出挑的玉墨;流里流气的洋人约翰,他看到这帮风情万千的女子,更是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了渴慕。可以说,一直到这部分为止,这些东西都是张艺谋所擅长的,他再次找到了描画女性的作者手法,只不过,这一回的空间从山野乡下换到了民国的南京城。 通过一段临场感十足的战争场面,《金陵十三钗》把人物和观众都带到了教堂。在一片平静的假象中,等待危险和惊惶的到来。算上中途的找弦寻人,女学生在楼顶看到起火的城市,1937年的南京城被压缩在了一座教堂里面。单就这点来说,舍大保小,张艺谋的选择和判断是正确的。一来是遵照了文本原型,二来是可以避开烦乱的立场问题。 片中出现了几组对位的人物关系,耐人寻味。一是书娟和她的汉奸父亲,电影花了不少篇幅去表现。二是存在于对白中的,玉墨和她的无良继父,身为父亲的约翰抖出女儿之事。同是女儿与父亲,遭遇不幸和死亡,一直到书娟和玉墨的设置,她们从名字到角色都存在有镜面对照。这世事无常,彼此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连片中的歌谣曲调,先是日本人的《故乡》,再是女学生的唱诗班圣歌,最后是妓女们的《秦淮景》。它们都跟美好有关,但是放在不同环境下,意味立马不同。故事细节上,张艺谋终于没有重蹈他这十年大片的覆辙,这一切,依然是仰赖于剧本。 尽管有人批评说,《金陵十三钗》欠缺一个更明显的戏剧高潮,但是,面对这个分外沉重的话题,它是否真要像《鬼子来了》或者《南京!南京!》那样,来一场异常恐怖的妖魔狂欢。至少对同为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南京!南京!》而言,那场胜利狂欢的安排是异常离谱的。同是出逃,《金陵十三钗》没有犯下陆川的幼稚病,它让故事停止于开放结局,停止于书娟的画外旁白。她活下来了,至于玉墨她们,没人知道。这不过是那一年,那千千万万桩悲剧惨案里头的一则故事。【新京报 见报有删减】

     3 ) 《金陵十三钗》用情色满足西方对中国女性想象?

    《金陵十三钗》用情色满足西方对中国女性想象?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徐钢
        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南京大屠杀同为20世纪最伤痛的人类浩劫,但是受到的关注程度不同。犹太人的灾难广为人所知,鞭挞、反思种族灭绝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数量巨大,而南京大屠杀在国际主流媒体和学术界基本上很少被关注,直到张纯如这样一个勇敢但是业余且没有经验的华裔记者写出《南京大屠杀》这本畅销书。在数量、质量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研究、认真反思、文学和影视再现都远远比不上奥斯维辛,这是有多种原因的,包括犹太人在西方经济政治中的主导地位,二战历史研究的重欧轻亚的倾向,中国在欧美语系中的缺乏话语权,西方对于日本的相对好感等。在深层的原因中,我们也不免要问:这是不是与中国的民族性里缺乏集体反思的精神有关?
    犹太人对奥斯维辛的反思是如此的严肃和警醒,以至于 The Holocaust (种族灭绝或大屠杀)、 Shoah(浩劫)、 Trauma (创伤记忆)都变成了跟这段历史有关的专属词,而且上升到了神学和《圣经》的高度。Holocaust 本意“焚献全牲”,是希腊“异教徒”的习俗,犹太人使用这个词,有焚尸炉、毒气室集体屠杀的惨痛记忆,也有指称对犹太人的杀戮在神学上犯忌的意思。而Shoah 则来源于圣经,是大劫难的意思。令人吃惊的是,中文对这几个词的通常翻译并没有考虑到对犹太人的特殊意义,而是与普遍的意思等同起来,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 Holocaust 和南非的种族歧视似乎没有差别,或者Shoah 和大洪水、海啸等灾难似乎是一样的。而实际上,这几个词只应该音译,保留原来的对奥斯维辛历史深究的意思。
    至于“创伤记忆”,犹太人的研究甚至比对大屠杀本身的研究还要深刻认真。毕竟,前事之鉴后事之师,除了惩罚罪魁祸首以外,重要的是防止类似的大屠杀再一次发生。犹太学者争来争去,最后的公论是“创伤记忆”不可以完全复原,如果我们可以回到灾难原址,复原屠杀的场景,那么原先的屠杀就变成很多事件中的一个事件,允许各种角度的解释、甚至允许对于有没有发生过的抵赖。记住创伤的最好方式,犹太人认为,就是不要碰原先的伤疤,而是从伤疤周围着手,记住大屠杀的前因后果。正是这样的一种想法,构成了所有关于奥斯维辛的影视作品的底线和基础。这类作品有很多,最早的是1946年奥森•威尔斯导演的《陌生人》,里面穿插了集中营的纪录片片段;最有名的是1993年的《辛德勒名单》;最近比较有名的有1997年的《美丽人生》,2002年的《钢琴师》,2008年的《阅读者》等。
    列举的这几部作品都是卖座又叫好的杰作,特别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辛德勒名单》,用黑白和彩色的交替来表现创伤记忆的严肃和残酷屠杀中人性的温暖。但是,哪怕斯皮尔伯格再小心翼翼地对待创伤的问题,关于这些电影的争议还是不断。犹太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批评斯皮尔伯格“发浩劫财”,把大屠杀变成了赚钱的一桩生意( “Shoah Business”),把集中营的影像“好莱坞化”。批评者特别拿《辛德勒名单》和1959年的电影《安娜日记》、1978年的电视剧集《Holocaust》相比,指出以前的影视作品里只有一个生存者,而《辛德勒名单》中几乎每一个观众在乎的角色都活了下来,是好莱坞式的皆大欢喜(提姆•科尔,《从奥斯维辛到辛德勒:历史是如何被购买、包装和贩卖的》。
    如果说好莱坞做了“犹太人浩劫生意”,那么中国和美国近年来兴起的南京大屠杀影视热做的就是“大屠杀生意”,而且做得不如好莱坞的精致、认真和对历史的负责任。当然,这里面的质量有好有坏,不是所有的都是以营利为目的,也有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分别,比如2007年的纪录片《南京》,就是美国在线公司副总裁Ted Lionsis 在看了张纯如的悼文后决定无偿资助拍摄的。无论质量是多么的参差不齐,这些电影都还是严肃地试图记录下中国最创伤的历史之一,让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为世界所知晓。所有的这些尝试,在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中都被狠狠地嘲笑了一通,因为这部摆明了要做中国票房冠军的2012年贺岁片做的就是彻头彻尾的“大屠杀生意”。

    在做这桩生意的过程中,这部电影犯了至少三宗罪。
    第一宗,用过于戏剧化的情节虚化历史。不是我们不可以拍由战争作背景的电影,而是我们不可以用太多的不可信的虚构来将历史煽情化、戏剧化,从而虚化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金陵十三钗》里面的虚构令人震惊的虚假、不可信,而违背了电影制作(哪怕是好莱坞化的制作)的最基本的一项原则:不管大情节是多么地虚假,细节要真实可信。贝尔扮演的约翰,在原著小说中根本没有,在电影中取代原先的英格曼神父变成了主角。前一分钟他还是一个贪生怕死的醉鬼、色鬼,一心想付钱跟玉墨上床,在日本兵冲进教堂的时候准备偷了钱财躲进柜子里,突然没有任何铺垫地就大义凛然起来,保护女学生、拒绝跟他的朋友逃命、和玉墨含情脉脉地谈恋爱、大哥哥似的抚慰书娟,说着非常不恰当、虚假、不符合那个年代的、文艺腔十足的台词。另外还有不可思议的巧合:约翰正好就是个葬仪化妆师,使得他能够帮妓女们化装成女学生;玉墨以前也是教堂女学生,而且英文在班上是第一名,所以她可以用除了有点口音以外最完美的英文跟约翰流畅交流;教堂门口千不停万不停正好停了一辆大卡车……
    影片开始的战争场面似乎是为了证实南京大屠杀的残酷,也是张艺谋对大场面控制自如的看家戏的展示,但是中国军人的过分英勇的牺牲、以一当百的豪壮并不符合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也不符合任何战争中的真实场景。所谓“八壮士”,排成一竖排,一一被击中,以慢动作优雅地倒下,配上书娟强作解释的画外音;戴涛少校,一个人智勇双全,不仅从容击毙无数日本兵,最后还拉动手榴弹,和所有敌人同归于尽。这都是过于浪漫、戏剧化的情节。情节的不可信予人口实,让别人可以争辩:如果这些虚假的情节都是跟南京大屠杀有关的话,那我也可以从我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从而宣告南京大屠杀只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情节而已。同样指责这部电影可笑的虚假的情节,是由Todd McCarthy 所写的一篇文章,在12月13日发表在好莱坞的重要的独立批评刊物《好莱坞记者》上,题为“张艺谋和贝尔对南京大屠杀的再现崩溃于不可信的情节之下”。
    第二宗罪,用过于情色化的视觉来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的女性想象。在中美两国基本同时上映,又有贝尔这样的国际大牌影星,张艺谋和他的投资者当然希望在美国的票房分到一杯羹,也借此冲击可以名利双收的奥斯卡奖,所以美国观众对这部电影至关重要。为了满足想象中美国观众的需求,电影的英文名为《战争之花》,明摆着是要靠中国的美女来吸引眼球。在这种自我“东方主义化”的思路下,一系列不可信的、侮辱女性、侮辱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镜头被堂而皇之地摆上来。逃难的时候,女人最基本的常识应该是掩盖自己的美丽,穿破旧衣服、脸上涂上污泥,都是我们经常读到的办法。这部电影的“十三钗”,穿着最美丽的旗袍,化着妆,嬉笑着来到教堂,在教堂里抓住一切机会搔首弄姿、半露酥胸,完全不合时宜、不符真实。最为荒唐的一幕,是在她们换上朴素的学生装以后,决定“让妹妹们看看秦淮河名妓的风光”,排成一横排唱起跟嫖客调情的小曲,而镜头又很快幻化为她们穿旗袍调情唱歌的样子。这是典型的为了视觉的光鲜对细节真实的牺牲,而且以女性的情色化为代价。乔治自告奋勇男扮女装成第十三钗也是电影自我女性化、自我东方主义化的一个例子。
    原著中玉墨是和戴涛在地下室中恋爱,为了跨国观众的需要,张艺谋顺理成章地让她和约翰调情以至于最后做爱,让这个情节成为整部电影无可置疑的中心。约翰每次惋惜地看着她扭着屁股走开,似乎是为了跟她上床才做了如此多的大义凛然的牺牲。到了最后,他跟她煽情地说,“我想要你的一切,我爱你的一切一切!”而玉墨则在“现在就带我回家!”这个充满色情意味的英文句子(“take me home now” 是“带我到高潮”的意思)中到达高潮。恶俗至此!
    第三宗罪,是整个电影过度的营销策略。在美国彭博社12月16日关于《金陵十三钗》的一篇题为《情色化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中,专门提到三个例子:1.影片的广告招贴,展示贝尔穿着神父服,斜眼偷瞄酥胸半露的倪妮;2.在一些与观众的互动中,允许观众和半裸的“十三钗”合影;3.倪妮的花絮文章,《我和贝尔演床戏》。这些营销策略,明摆着是要靠着情色赚钱,做大屠杀的生意。这种营销策略也是对于中国“软实力”的一种错误理解,以为只要是大成本、大制作、以好莱坞的风格来竞争,就是软实力的体现。殊不知真正的软实力,是对自己的历史的尊重、不轻易为资本所折腰、尊重理解女性和其他弱势群体,是有自己独特的创新能力。
    在我的英文专著《中国景:当代中国电影研究》中,我专门讨论了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强调这些模仿好莱坞的所谓“大片”是中国当代文化症候的一个表现。《十三钗》中的情色化、虚构历史及过度营销,不是孤立的现象,是很多文化、政治症候的发作,包括文化上的不自信、经济上的焦虑感、缺少自主的知识产权、以及缺乏民族的自省心。只不过张艺谋这一次的症候发作触到了民族创伤的底线。
    作者系上海交大特聘访问教授、美国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

     4 ) 无从敬畏,无从希冀

            从我看《金陵十三钗》到现在,已经整整一个月了。那天看完之后,同场观看的一个朋友临分别时候问我对影片的感受,我只说了“很失望”。12月17日,片方宣传公司的一个朋友在微博私信中问我是不是不喜欢十三钗,为什么。我的回答是:“主要是这电影对我来说没亮点,而且张艺谋老了,表述方式跟时代有距离了,收放看着不舒服了,这是仅对我而言的感受。所以我更喜欢龙门飞甲一些,龙门让我看到了徐克的进步,而十三钗让我看到了张艺谋的退步。”
            其实我一直避免在开放平台上将十三钗和龙门做对比,上面这些话也只能是私下说,现在公开说,是因为我觉得敏感的时期的过去了,票房大局已定,当然我不会不自量力地以为自己的言论会对票房起到什么推动或抑制作用,但在如今这样一个“非枪即黑”的环境下,我不愿满足一些阴暗人士的意淫癖而已。于是我谢绝了媒体约稿,在微博上也没有公开表示过对这部电影的好恶。而且我必须要说明的是,不管我如何评价此片,这仍然是一部很成熟也很意义的电影,也是今年最值得观看的中国电影之一,我也很不赞同关于影片所承受的超出电影范畴的诟病和诛心之论,我希望它能够获得恰当的票房上的成功,但我不认为它在金球奖和奥斯卡上有什么机会,入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我更倾向于归结为发行公司的公关能力。
            从现在十三钗在国内观众中的反响来看,中国人对它的接纳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料。看到了太多的人把十三钗称为近年来最好的中国电影,并以自己和同场观众的N次落泪作为佐证。我评论的原则是评论作品而不评价别人的好恶,关于这种“眼泪效应”电影我很早就在讨论过,如《画皮》、《集结号》、《唐山大地震》等。尽管我在看十三钗的过程中也有过两次眼睛发热鼻头发酸,但我坚持认为飙泪指数与电影本身的质量没什么直接的必然关系,这就像选秀比赛中有些选手靠身世博同情一样,更多的只是噱头和策略,而十三钗是在揭开中国人心底最惨痛的一道伤疤,不需要太多,一点点引导和暗示都可以让观众的同情心泛滥的。而且中国观众太容易被故事所引导,这与他们靠电视剧完成的叙事艺术形式启蒙有关,而十三钗的叙事方式极大地迎合他们的趣味。
            影片相比起原著所做的最大改动是贝尔所扮演的人物,由一个神父变成了一个办白事的,我是很高兴看到影片做这样的改动的,因为这为影片预设了一个清晰的人物性格发展和转变的心理线索,这条由普通人到英雄的行动线索与事件的互动将使影片在叙事层面更加丰满。但是最终我看到的结果是,这个转变过程被描述得语焉不详,人物的转变是被生硬地设置的,与其这样,还不如让这个人物保留英格玛神父的原始身份好。十三钗的整个剧情都是被故事驱动的,就是故事到了什么地步人物就要被强行地作出配合故事走向的相应转变,这是电影最缺乏说服力的地方,因为主要人物立不住。这里我想对比一下《南京南京》,虽然太多人对那部电影表示不耻,但不管怎么说,《南京南京》在人物的完整性和说服力上是强于《金陵十三钗》的,那里的日本兵和范伟扮演的汉奸,都有着完整缜密的心理转变线索和逻辑推动力,那里的事件设置不仅有推动剧情的作用,还有为完善人物性格服务的作用。
            以南京大屠杀为故事背景的电影,如果做不到让观众敬畏而仅停留在感动的层面上,就不能算是成功的。十三钗过于玩味个人命运和小格局的戏剧冲突,而客观上将南京城这个最重要的悲情角色给淡化了,而影片中的很多人物决定是需要在这个强有力的背景烘托下才会有说服力的。我觉得之所以有很多人在纠结于关于妓女和女学生的生命谁更值得拯救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没有明确地对妓女舍生取义的决定产生足够的认同。因为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个道德悖论,是无解的,只能让观众由思考谁更值得拯救转化到为什么她们要去拯救她们,才能让自己摆脱价值观上的困境。在这个问题上,影片给出了一些原因,都是局限在现有人物关系上的事件原因,但从最终结果上来看,这远远不够,因为观众没有感受到绝望中的爆发,而这是需要这个末日之城带给人物和观众的情绪积淀,这不是靠几场巷战和强暴戏就能解决的问题。
            从张艺谋整个作品序列来说,十三钗属于中上水平,但却是最让我失望的作品。因为张艺谋拍十三钗和拍黄金甲拍三枪的意义是不同的,他的很多纯商业制作的不足之处可以用风格尝试和商业投机来解释,因为我心里一直在等待着那个不断带给我惊喜和震撼的张艺谋回来。现在他真的回来了。我觉得以《活着》和《英雄》为节点,张艺谋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而十三钗的创作更接近他第一阶段的风格,但却表现出艺术感觉和技巧上的生疏和退步,最典型的例子是出现在妓女换装唱歌后的那个盛装的妓女排成一排袅娜走来的镜头,这立刻幻灭了我此前所积累的悲情,我更愿意把这理解为张艺谋在导演了奥运会开幕式之后的团体操后遗症。这种失望让我很沮丧,即使是张艺谋让我最不待见的电影《黄金甲》也没有让我感到这么失望,因为我简直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期待下次回来的张艺谋了。
        

     5 ) 再不分级,祖国的花朵就要日天了!

          先不说电影。
       全场两百来号人,进场比较晚,扫一眼就发现几乎要人手一只幼童了。电影开场前,后排齐刷刷来了两家人,老中青三代,青的那一代幼齿到不用买票占位子的地步,坐在老的腿上。放预告片的时候,小朋友们就开始各种喷爆米花,各种扭动加无理取闹,中的那几个BLABLA不知道说些什么,老的那几个——慈眉善目地望着小朋友的喷和扭动。有人大哭,有人大笑。
        旁边的兄弟伙很紧张,忧国忧民地说,他们不晓得有强奸戏啊?!不晓得有肠子肚子啊?!我说,那你回头跟他们说嘛。
        结果一定是,你管求得到我们?我们就是带小孩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

        整个观影过程中,我至少有800次跳戏了,佟大为丢手榴弹的时候我巴望他能对准人手一只的位置也丢几颗;说句过分的,最惨不忍睹的场景之一,豆蔻那一场,唧唧歪歪的人手一只小分队所有成员都沉默了,我一边眼泪横流,一边想回头对老中两代人说,你们倒是去讲戏啊,这两个姐姐是怎么了?
        
        小朋友们显然都不是我想象的玻璃心,老子10岁前看一部悬疑电影,火车顶上掉下一颗人头都能颤抖几年,晚上睡觉的速度跟与恶魔比赛一样。 而如今,街边光着屁股的尸体只能迎来全场脆生生银铃般的笑声。

        除此之外,大人们的表现就更加卓越了。有打电话开免提的,有聊天聊到压过枪炮声的,吃吃喝喝的就不说了,据说还有人看到在电影院吃烧烤喝啤酒的,我是没这个荣幸。但是当姑娘们躺成一排以死人的隐喻和鲜活的身体等着被剪发化妆时,当小伙子咬着牙说出“我去”时,真他妈的欢乐无限啊,我不知道此时有多少人是因为想到“爆菊”这两个字才乐得前仰后合的。

        这是国难。我知道,张艺谋拍此片又是一贯的用力过猛,一副对着学院奖大呼“我好想要”的姿态,可我也相信,张艺谋拍此片不是为了换来幼齿们对悲剧的爱懂不懂或老中们对惨烈的喜笑颜开。

        快分级吧,小孩子们去看史莱克,去看喜羊羊也好,当他们真的在这些东西里面多少懂得一点所谓的真善美,至少了解到人和人性大概是个怎么回事,再去看龙门飞甲或者鸿门宴开开心。再大一点的时候,了解一下岛国的爱情动作文化,明白性这个东西可美好亦可丑陋,但大多是美好的,被它弄得伤过心快过乐,自己隐约晓得性的背后还有爱这个玩意儿,而一旦发现这个玩意儿,看十三钗的时候,所反馈的就不会是天真无邪的笑声了。

     6 ) 历史是不能意淫

    看得出来,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真的是使尽了浑身解数想感动我们,但遗憾的是,在看片的145分钟里,我却几乎始终没有入戏。

    也许问题就在于,整个片子的设计感太重了:恰好一群妓女和一群学生同时躲进了一个教堂(妓女、处女、教堂,多么神奇的组合,重口味和小清新荟萃一堂,而且还是教堂);又恰好有一个会化妆的洋“入殓师”可以为她们乔装改扮;恰好到最后关头妓女和学生的人数只差一个;又恰好有个在教堂打杂的小男孩愿意挺身而出男扮女装;甚至恰好日本人莫名其妙给了约翰一个“招财猫”作为“慰问品”,所以当那个爱猫的妓女“小蚊子”,最后在上车的时候哭喊退缩时,约翰恰好就能把“招财猫”递到她手里……而且,很多情感的转变也显得太突兀:一个唯利是图的“入殓师”在日军要强暴女学生的时候,突然就大义凛然起来;本来被女学生瞧不起甚至跟女学生打成一团的妓女,居然集体愿意为女学生赴死。当然,我并不是歧视妓女,历史上爱国、重情义的妓女也颇有几个,但一个妓女挺身而出或许还能让我感到有些可信,一群妓女“组团”慷慨赴死就显得有些滑稽了。也许,张艺谋是想说,战争能洗涤一个人的灵魂,但他把战争的“洗涤剂”作用未免有些夸大了,照此逻辑,多来几场战争,所有的人都成圣人了。张艺谋显然是想打“人性牌”,所以在这部片里,“二流子”有人性、妓女有人性、汉奸有人性,甚至连日本军官都似乎有几分人性,但“人性泛滥”的结果却是真情贬值。

    片中不可信的地方还有很多,豆蔻看到小伤兵浦生像自己的弟弟而心生怜爱是可能的,但浦生死后她为了给他弹奏一曲,竟然冒死跟香兰跑回翠禧楼取琴弦,而香兰跟着跑出去的理由更是荒唐,竟只是为了取一副耳环,看到她对镜自赏的镜头,我听到身后的观众说:“她心可真大啊!”张艺谋是想表现她们对爱对美的追求,但显得太刻意了,成了骟割了真情的煽情。更让人存疑的是,她们是怎么在戒备森严的日军看守中逃出去的?如果她们能逃出,别人就不能?而且我也不相信,就算约翰是“入殓师”,也不可能只会给躺着的人化妆,这不过是床戏的需要罢了。而且,让妓女们躺成一排等着化妆,也不过是张艺谋为了营造一种视觉效果和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而刻意制造的噱头罢了。

    看得出,张艺谋太急功近利了,他恨不得这一部片子里,情色、暴力、人性、爱国主义……一个都不能少,但遗憾的是,他就是忘了真诚,忘了对艺术的真诚,也忘了对历史的真诚。

    《笑林广记》中有则笑话:有一女择配,适两家并求,东家郎丑而富,西家郎美而贫。父母问其欲适谁家。女曰:“两坦(两家都行)。”问其故,答曰:“我爱在东家吃饭,西家去眠。”张艺谋犯的就是这毛病,又想要艺术,又想要票房,又想用战争中的人性去打动灵魂,又想用情色和清纯去色诱眼球。当然,这些并不是不可兼得,但问题是,张艺谋的处理显然有些太生涩了,颇有些霸王硬上弓的意思,让我们看得既没有快感,也没有高潮,只能看出张艺谋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看《金陵十三钗》这日,恰逢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之前,胡适先生曾经说过:“……总而言之,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这句话后来被演绎成:“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张艺谋更是有本事,干脆把历史打扮成了像小姑娘一样的妓女,而且,还是由一个“入殓师”给化妆的。

    但问题是,有些历史是不能意淫的,特别是这么重口味的意淫。你可以为婊子立牌坊,但不能把历史当婊子。

     短评

    张艺谋的看片会比高考现场还严,就差没安检了。影片相比原著改动很多,合理的解释了十三钗牺牲的行为。玉墨的扮演者倪妮气场够强大,与汤唯颇有几分神似!最后的那首合唱《秦淮景》太凄美,太惊艳!张艺谋用细腻深刻的故事、朴素的表演、唯美的画面重新定义了中国大片!只是略显沉重。。

    6分钟前
    • 曾海绵🌈
    • 推荐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讲述战争的故事,影片中的倪妮很惊艳。

    10分钟前
    • 遇见彩虹🌈
    • 推荐

    一帮聒噪艳丽的窑姐儿们,身着学生装,弹着琵琶,咿咿呀呀地唱起温软香艳的秦淮景,我看到的不是历史,而是一颗颗浓妆艳抹也包裹不住的平凡女儿心,拖着一副残破不堪的身子,仍然高贵而嬉笑地活着。

    11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不论别人说什么,老媒子始终是我心中最好的中国导演

    14分钟前
    • 软妹不要把
    • 力荐

    因为看过原著而对电影预期不高。没错,这是一部各个元素都刻意往“好”的方向靠拢的“心机”电影。为了商业化而放大的战争场面,为了通俗化而削弱的群戏,为了贝尔的演出而彻底改头换面的角色设定……但是当看到豆蔻与兰香被抓那段跟拍长镜头和十三钗一排齐唱秦淮景的场景,真心觉得还挺有心。

    15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妓女救女学生就是好片?说好的人人平等呢?

    18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并不像之前讨论的屠杀或是大屠杀电影,战争更多是个背景。影片强调的是冰冷中的一丝暖意,或是绝望中人性的回归。可惜总是觉得故事推进的太平缓、且非常压抑,情绪没有释放开。缺乏情节的推进力,看久了会觉得很闷。不过有几处慢镜头写意处理得很棒,玉墨的演员倪妮应该能红吧。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切入点很小,这对张艺谋来说确实难得。看电影之前我以为这是《南京南京》+《集结号》,看完电影不得不称赞这是中国的《钢琴师》+《辛德勒名单》。十三钗们说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段,感慨万千。全新视角的南京故事,可以说是张艺谋自《英雄》后最好的作品。

    2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她们赴死,我希望是站在姐姐的角度保护妹妹,而不是因为自己已失去所谓的贞操所以比起贞洁的学生她们无所谓被谁糟蹋。

    23分钟前
    • 虎豹小霸王
    • 推荐

    秀色可餐,特好莱坞特媚俗!在战争的洗礼下,酒肉神棍成了尊贵的器皿。教堂中的世界太干净了,脏了就洗干净;饿了就喂饱;缺爱的就去爱她们。只有经历过苦难才会懂得活着是多么美好。我觉得要是戈达尔肯定又要开骂了,因为它和《辛德勒的名单》一样“哗众取宠”!可我很喜欢这片子!

    2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不明白这电影有什么好道德审判的,男人保护女人,大人保护孩子,这放到任何时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顺带一说,敢把这种题材往贺岁档放,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大片主义吧。

    27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就为了最后那一幕,就为了《秦淮景》,也要给四颗星

    32分钟前
    • 山人阿苍苍
    • 推荐

    你们这些打一星的图的是什么?你们连妒忌都说不上。

    33分钟前
    • pachinko南
    • 还行

    有关战争,有关人性,这部片子不错,里面的倪妮很美。

    36分钟前
    • 小懒懒
    • 推荐

    金陵风月浓缩在教堂的地下室内,咿咿呀呀的吴语小调唱不尽的都是旧时繁华。瑰丽的教堂彩色玻璃投影下,妓女与少女两个群体彼此憎恨到和解,构成了屠城乱世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勾画。十四位金陵风月人缓缓走近的画面真的太美。一次电影的献礼,尽管意图太过明显,但是对这段历史先天就触动泪腺,无药可医。

    3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不带这么给红十字会做宣传的。

    40分钟前
    • 时徙生
    • 力荐

    大师终会归来,时代挡不住

    43分钟前
    • 飞行员小灰灰
    • 力荐

    十分动人的故事,拍摄与表演都基本达成了预设的高度;但故事的设定却过于戏剧化,相对男女主角内心世界的细腻展开,辅助人物的心态转变太为迅速统一。对大屠杀的侧面刻画十分可取,有限的正面描绘却流于廉价暴力。学生的回忆过于单薄,结尾没达成情境升华。

    4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到目前为止,拍抗日战争,最成功,最具张力,艺术价值最高的片子。中国抗战了八年,六、七十年来却没有写出过一部像样的战争文学。同样,抗战片铺天盖地,却没一部真正深层次去挖掘,拍出战争残酷与人性之美。今天,这样的电影终于在中国产生了。就电影艺术水准而言,堪称一部完美的片子。打10分。

    47分钟前
    • 古尔浪洼
    • 力荐

    我不懂心理学,不敢断言怜悯心是否能成为刺激感官的某种“享受”,但旁观他人之痛以及由此引发的叹息、悲鸣甚至仇恨,都确实被“好看”这个最肤浅美学感受囊括其间。愉悦,也从此不再是观众走进电影院所期望获取的单一感受。《金陵十三钗》显然是紧掐疼痛穴位的“好看”电影。

    49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