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林肯传

    林肯传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美国1930

    主演:沃尔特·休斯顿  Lucille La Verne  海伦·弗里曼  Otto Hoffman  Edgar Dearing  尤娜·默克尔   

    导演:大卫·格里菲斯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血战许昌

    • HD中字

      大逃亡1963

    • HD中字

      收件人不详

    • HD

      关于我妈的一切

    • 更新HD

      半条棉被

    • 正片

      浴血狙击

    • HD中字

      勇士连

    • 更新HD

      那一天的管风琴

     剧照

    林肯传 剧照 NO.1林肯传 剧照 NO.2林肯传 剧照 NO.3林肯传 剧照 NO.4林肯传 剧照 NO.5林肯传 剧照 NO.6林肯传 剧照 NO.16林肯传 剧照 NO.17林肯传 剧照 NO.18林肯传 剧照 NO.19林肯传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本片是美国默片时期的名导演D·W·格里菲思晚期拍摄的传统电影,手法平铺直叙,但相当忠于史实。  沃尔特·休斯顿扮演林肯示有精彩的演出;尤娜·默克尔的表演也不俗。

     长篇影评

     1 ) 希望之所在

    美利坚英雄传说:第二次革命战争

    目前最伟大的美利坚大革命电影之一

    关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的记录

    像斯皮尔伯格这样经验丰富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一众伟大的演员,有道德的历史学家云集一堂,尽心竭力还原每一处历史细节,每个演员都十分出色无可挑剔,剧本是根据著名的历史著作改编,有大量历史学家帮忙,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我完全不敢想象未来一百年内还能有一部比林肯传更优秀的同题材电影。

    然而,这个电影并非令人全然满意。一八六四年六月,也就是电影开头,林肯总统访问了格兰特将军的前线。在彼得斯堡城外,林肯风尘仆仆骑在马上,受到联邦军的热烈欢迎。当林肯前去詹姆斯军团第十八军的黑人部队阵地——他们刚在六月十五日对敌人的堑壕发起过一次勇猛的冲锋。黑人官兵把林肯团团围住,热泪盈眶地看着这位解放者,抚摸他的外套和坐骑,林肯摘下帽子,声音哽咽,激动的几乎说不出话。

    不知为何,斯皮尔伯格和他的编剧就是不知道这种感人至深的场面,而这一场面能强有力的展示林肯的种族态度。

    1861年就职总统之后林肯拍的一张照片,1865年林肯生前拍的最后一张照片

    疲惫已经深入骨髓

    你对比一下一八六一和一八六五年的照片,会发现林肯在五年的时间里老了二十岁,如果不是全身心为全人类奉献自己的生命,没有人能老的那么快。我认为林肯这一生在痛苦和辛劳方面是大多数人的写照,但是林肯的痛苦和辛劳在人生的最后五年放大了无数倍,因为他将全人类担在了肩上。

    人类拥有这样一个人,很幸运。

    意义所在

    在林肯死前的那天,他和夫人坐在马车里,在午后明媚的阳光下,话语中充满相互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也是那些长期为正义事业奋战的废奴主义者和被奴役了几百年的非裔共同的美好憧憬。

    可是,正如我在《指环王》和美利坚大革命那篇文章末尾说的那样,真实历史没有作者为它编排一个完美结局。所以,对于美利坚大革命的结局,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格兰特向一个战败的邪恶帝国司令脱帽,真的像过去人们解释的那样,是邪恶帝国司令的“美德”所赢得的待遇吗?一个是林肯的死亡究竟意义何在?

    为了从始至终正确理解这段历史,认识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这两个问题可以说至关重要。

    在解决后一个问题之前,我有个不成熟的提议,让我们更多的关注废奴主义者在黑暗的时代选择为正义和真理做出的无私牺牲,而不是对黑暗势力的奴役、掠夺和征服津津乐道。

    因此,也许那只是格兰特的一个寻常礼节。没有大肆吹捧的必要,对格兰特而言如此,而邪恶势力而言更是如此。

    最重要的是,格兰特选择对抗邪恶,为了废除奴隶制而奋战。林肯愿意为了正义的事业而死,而生死本身已不再重要。这正是我们所说的,为了战胜黑暗,耗尽了所有的精神和体力,乃至生命本身。林肯已经因为自己的选择而获得了道德上的永生。

    他成为了激励后人的精神源泉,百年之后,当人们仰望纪念堂中林肯的雕塑的时候,依然会从中获得希望。


    电影

     2 ) 你们真的应该看看《林肯》,真的。

    你们真的应该看看《林肯》。

    我一直喜欢旅行,在旅途中,我总是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这让我能一次一次的,更加清晰的了解这个世界,而我越是了解它,就越觉得它是这么的不可思议。
    我喜欢这种感觉,虽然不是在坐过山车,但是一样的刺激,有的时候甚至更甚之。
    同样的,一本书,一部电影,一段旋律,或者别的什么,只要你拿出自己的耐心,总会有发现的。

    《林肯》的片尾,当片尾的音乐响起,我只有一个感觉——DEEP——我不知道还能怎么形容那一刻的心情,只觉得无比深邃,为了这部电影,为了这个伟大的男人,为了这个时代。
    你们有多少人愿意去做一个逃兵?
    安逸的生活,一次轻易的妥协,也许还能满足一些自己的小贪婪??这太简单了,只要你逃离这个战场,这个属于你自己的战场,去做一个懦夫,要知道,退缩永远都是最容易的。
    可是你永远都不会得到尊重,自己对自己的尊重,也许在生命结束的那一天,你才会明白,你所需要击败的,你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你自己。
    在取得胜利的路上,在击败自己之前,你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甚至有些看上去是那么的无法克服——当然,大部分其实只是看上去是——你需要的只是一个信念,你的理想。

    还记得我曾经给我的一个要好的朋友推荐《撞车》,那部同样震撼过我的作品。我告诉他“我想,你可能是错的,有的时候,电影不仅仅是儿戏,你看看这部,你大概需要重新了解它了。”大概过了半个小时左右,他从房间里冲出来从我嚷道“这是什么东西,我完全不知道它在说什么~”。这是一个对我很重要的朋友,我当时“哦”了一声,走过去,把电脑关了,然后转过来问他,“你说,晚上到底应该吃个啥好呢?”

    在这个恐怖袭击,手工烟花作坊和信息一起爆炸的时代,能耐心的去做完一件看起来不容易的事,是那么的难。
    我们不是失去了信念,我们是失去了耐心,失去了那个和真正的自己谈谈的耐心。
    我们为什么会恐惧?因为未知。如果我们已经的知道我们要往什么地方去了,我们还会害怕吗?
    那些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的人,是幸福的,比如林肯。这很难。
    当你最亲的人都无法理解你的时候,当你的好朋友都不支持你的时候,绝望吗?
    但是,你做了他们不理解的事,就不对吗?

    现实,击垮了绝大部分的人,他们像这个混乱的秩序低下了头,并且不停的为自己的软弱狡辩,谎称这个世界本该就是这样的。
    一派胡言!
    你认为理想主义可笑吗?恰恰相反,这个世界最缺的就是那些看起来脑子缺根弦的天真派,并为此不停奋斗的傻呵呵的理想主义者。当他们给你麻木不仁的躯体上狠狠一击时,你也许才会想起那个属于自己的大脑的存在。
    影片中,当议长宣布修正案通过的时候,至少证明了,这是有效的。大部分的人,还是可以被唤醒的,不是吗?
    拾起你的耐心,它就在你的脚边,和自己好好谈谈,试着找回那个叫做“信念”的东西,当你试着努力向前走而感到孤独的时候,它应该会比AV里的雪白大腿管用一些,相信我,我试过。

    “当两个事物都等于同一个事物时,那么这两个事物,就互相相等”

    当你的肉体和你的灵魂,都忠于你的信念时,那么,你就是真正的你。

    此时,我突然想起了甘地的一句话。
    First they ignore you.Then they laugh at you.Then they fight you.Then you win.

    共勉。

     3 ) 我认为这是最好的评价!

    注意:
    (1)以下文字系转帖的一部分,即我个人十分欣赏的。
    (2)该文字出自: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723397/
    (3)建议对比该网址全部讨论对比着看,可得精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华丽的分割线-----------------------------
     2013-01-14 13:20:37 为人帅表 (满红满蓝,全处全收)
      来吧,让我们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请看一下林达的文章,我的观点如果相左,那么我是错的,以林达的观点为主,她的观点我是信服的。
      =====================================================
      
      关键在于,对美国这样一个联邦形式的国家,究竟是靠什么建立和维系的。在这一点上,林肯总统与美国的建国者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美国这样一个建国原则,对于联邦的各个区域似乎没有什么约束力。好象肯定是离心力很大的一盘散沙。看上去美国是非常容易变得四分五裂的。可是,一个应该是导致分离的原因却奇怪地成了一个具有极大吸引力的磁心,这个磁心就是自由和不干涉区域自由前提下的互利共存。如果说,今天有许多人离开自己难以割舍的传统,文化和母语,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找一个富裕生活的话,当初的美国却曾是一个贫穷的地方。然而它却不但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还吸引了一个个加盟的地区。因为自由是符合最基本人性的状态,不论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地区,人们的本性在寻求一个自由的状态,以及在这个状态下的互利共存。联邦显然不是依靠爱国主义口号加上枪炮来维系的。这一点,林肯总统是逐步醒悟的,醒悟在怵目惊心的战场上。
      
      林肯总统在两难之间挣扎出一个战争决定之后,他自己就落入了一个痛苦的深渊。战线越拉开,战斗越深入,双方的死伤也越惨重,他也越明白这个选择的代价是什么。林肯总统毕竟与一些只追求自己政治目标的政客是不同的,他无法漠视死亡。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无论是胜是败,他都心情沉重。他已经阻止不了战争的发展,他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自己的心灵重负,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帮助这个国家摆脱这场灾难。而他深知自己对今天这个局面是有责任的。
      
      葛提斯堡战役是联邦军队转败为胜的关键一仗,可是,站在这个战场上,林肯却无法摆脱双方将近五万士兵的伤亡,给他带来的浓重阴影。战争还要继续,他作为总统必须说些什么,但是,他无法在死亡面前以夸耀胜利鼓舞士兵的斗志。一个无法排解的沉痛心情,这就是林肯总统在葛提斯堡战役之后,短短的演讲的基调。
      
      最终,林肯为自己找到一个突破口,在南北战争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为战争的目标作了一个主题切换,把联邦对这场战争的诉求从防止联邦的分裂转换为废除奴隶制度解放黑奴。这就是你印象中的南北战争是一场解放奴隶的战争的来由。之所以要作这个目标切换,就是因为林肯总统还是一个很有历史眼光的政治家。他看到,假如打一场三个月的仗,有个几百上千人的伤亡,迅速平定"叛军",维护联邦统一,兴许,在历史上就成为一个成功的定论了。因为,南方分离诉求的本身,是有它的历史阶段性的。拖过这一段,分离的原因消失,联邦的完整也就保住了。美国的子孙后代也就可能接受曾经有过的一场短短的"维护统一"的战争,死亡的将士被奉为英雄,战争被冠於爱国,只需建立一个纪念碑和不断的鲜花,战争残酷的一面就被掩盖,它的意义就会得到升华。历史上的无数战争不都是这样过去的吗?
      
      可是,林肯总统领悟到,不论维护联邦统一的政治目标对于一个总统来说,是多么地理由充足,义正词严,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家,他都没有理由为此打一场历时四年,吞噬六十万生命的残酷战争。
      
      更何况,州与联邦的关系,自由分离的权利和联邦统一 的永久性,这些引发战争的焦点还是一个可以争执没有定论的政治学命题。如果再坚守这个"统一"的政治目标,那么,也许这个政治诉求可以光彩地坚守到战争结束,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在一个以人性和人道为原则建立起来的国家,无论林肯总统建立多么雄伟的一座纪念碑,都无法平息这六十万灵魂在地下的呻吟。他意识到,即使他打胜了这场基于政治诉求的战争,他仍将永无宁日。不论他活着,还是他死去,终有一天,他都无法逃脱历史的谴责。这是林肯总统真正高出其他一些政治首领的地方,他是一个有历史感的政治人物。他站到了历史的山顶上,看得很远,甚至超越了他自己的生命。因此,人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林肯总统为战斗的胜利喜形于色,洋洋得意。他始终沉沉地揣着他的心灵重负。就象我前面提到的,他醒悟在战场上,然而,此刻的战场上已经血流成河。
      
      假设林肯总统没有这样一个醒悟的话,这样一个战争目标的主题切换是没有必要的。他尽可以打着原来保卫联邦的爱国主义的旗帜,直到战争的最后一刻。而不必拾起他一开始就明确宣称是超越他的总统行政权利的武力废奴。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已经明白,他不能把这样一面爱国旗帜继续打下去了,如果没有一个高扬的道德理由,他会真的成为一个以枪炮维系联邦,因而造成近百万人伤亡的一场内战的"千古罪人"。
      
      这个战争主题的切换是非常及时的,而且很有道理。美国的立国精神就是平等自由。区域自治的理论源于区域自由,就是一个区域的人民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是,这样一种自由不能建立在奴役他人的基础上。也就是说,美国保障个人自由,可是,人是平等的,一个人没有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
      
      所以,假如南方"邦联"的诉求是建立在"区域自由"上的"分离",而联邦的动武理由只是"不准分离"的话,在美国,这样的理由为一场如此惨烈的战争作辩解的话,是难以长期站住脚的。但是,如果动武的理由是"解放奴隶",即"还奴隶以自由"的话,那么,"为被奴役人们的自由而战"这样一个道德诉求,是"区域自由"这样一个政治诉求所无法与之匹敌的。这两个诉求远不在一个层次上。在美国的立国精神之下,"解放奴隶"这样最贴近基本人性的道德诉求,是永远可以站得住的。甚至时间越久远,越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这场战争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林肯总统的"解放奴隶宣言"。在今天看来,大量的历史学家还是觉得,这个宣言更多的是一种瓦解敌军后方的战略考虑,而不是纯粹的道德公告。因为在这份宣言里,林肯总统宣布解放的,只是南军占领区的奴隶,而已经被北军占领地区的奴隶,则并不在"被解放"之列。然而,这却是林肯总统开始转移战争主题的一个关键步骤。
      
      到了四年以后林肯连任总统的第二次就职演说上,我们看到,与他的第一次就职演说相比,他早已经全部完成了联邦军队战争目标的切换。在这个接近战争胜利的演说中,奴隶问题已经明确地被林肯总统标明为战争的起因,而解放奴隶的道德诉求已经成为这个演说的主要构成部分。可以说,联邦军队在林肯总统完成这一主题切换的时刻,已经胜利了。而且,他们可以长久地拥有这个胜利成果了。
      
      我必须向你强调的是,林肯总统的这个切换,并不是任意的。他能够这样做,其实是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作为他的支撑的。几百年来,美国的精神主流为了寻求一个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性的目标,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努力。你在我以前的信中所讲到的故事中,已经可以看到了。在这样持续数代人的废除奴隶制的努力下,在北方对奴隶制深痛恶绝的普遍气氛中,战场上一个解放奴隶口号的提出,才可能是成功的。
      
      就和当初的"独立战争"一样,这基本上是一场白人的战争。尤其是在南北战争的初期,当林肯总统还没有对战争目标作这样的切换的时候,联邦军队是不吸收黑人参军的。即使在战争后期,黑人虽然也参与了这场以自由为目标的战争,但是他们仍然是军队中的少数。黑人士兵自己组队,不和白人士兵混编,不过军官都是白人担任。然而,我们今天不能不肃然起敬的是,这个以白人为主的联邦军队,能够毫无障碍地接受这个战斗口号,为当时在南方全部是黑人的奴隶,为他们的自由去战去流血去牺牲。并且在此后,他们的后代依然以此为荣。在一百多年前,在人们还普遍存在种族偏见的年代,这是必须在一块有着深厚人道主义传统的土地上,才有可能发生的。
      
      南方"邦联"对于林肯总统这个战争目标的切换,反应整整慢了一拍。其原因就在于战争开始以后,双方已经有过明确的战斗目标。在那个时候,南方不论战斗胜负,在战斗的目标上,一直感觉是理直气壮的。对于林肯总统的"解放奴隶公告",他们的理解也只是一个战略措施。等到他们醒悟过来,已经百口莫辩。虽然战争的胜负还未最后决出,可是,在战争正义性这个立论上,他们已经一败涂地。
      
      关键就在于,南方是有奴隶制,那几个极端南方州要求离开美国的最初动因,也是希望能够不受干扰地太太平平地把奴隶制维持下去。他们知道,他们在奴隶制是否道德,是否符合人性的问题上,是无法和美国的精神主流"探讨"的。在这一点上,他们自知理亏,甚至因此不惜离开美国,以避免北方死死追在后面,时时要求对簿公堂的"道德辩论"。
      
      可是,在他们提出离开美国的诉求之后,林肯总统以"保卫联邦统一"的名义,组织联邦军队一举进攻南方,发生了这场以"分离"和"不准分离"为争执焦点的战争。南方在这场战争面前,原来是丝毫没有理亏的感觉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离开美国的权利。更何况,战火燃烧在南方的土地上,他们是被入侵者,保家卫国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把这场战争看着是独立战争以后的又一次争取独立自由的革命。可是,当他们终于发现对方的战争目标已经转换时,他们落入了一个挣不脱的罗网。因为,不论他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既然对方的战斗目标已经转换,他们的地位也就同时被转换了。也就是说,既然联邦军队是在"解放奴隶",他们就必然被随之定位在"为维护奴隶制而战"的位置上,逃也逃不掉了。
      
      这时的南方"邦联"真是狼狈之极。举着解放奴隶大旗的联邦军队高喊着自由的口号冲杀过来,正义凛然,死也死得其所。南方却突然之间发现自己拿不出一个相应的战斗口号与之抗衡。南方再一次理亏,可是又好象亏得莫名其妙。他们想指责林肯总统这种战争主题切换的不公道,可是又张口结舌,欲辩无言。因为,人家宣称打的就是奴隶制,而南方就是存在奴隶制,真可谓是"打个正着"在这种情况之下,南方"邦联"发现,唯一还有可能把双方拉回原来的争执焦点,"以正视听"的办法,就是使得林肯总统切换进去的新目标消失,这样,才可能回到原来战争争执的焦点。这才可能使得南方坚持认为联邦军事行动的非正义性和非法性,重新暴露出来。
      
      于是,南方"邦联"宣布,南方废除奴隶制。在这一瞬间,战争进入了一个荒诞的状态,联邦军队的战斗目标突然消失了。
      
      可是,南方的这个反应已经是在太晚了。这个时候,已经是战争的后期,南方大势已去。林肯总统决定不管三七二十一,继续高举解放奴隶的旗帜,一路打到胜利。南方"邦联"一直处于劣势,疲于应战,再也没有真正得到机会,重新讨论他们是否有权利离开美国的问题。
      
      
      如果说,后人一定要对这场战争在是非上分出一个胜负的话,那么,自从林肯总统将一个"爱国的维护联邦统一"的政治诉求,切换成"解放奴隶,为自由而战"的道德诉求的这一刻起,南方就已经输定了。战争一结束,南北双方的学者就不断地对这场战争,发表各种观点的研究成果。因为,南北战争这样一个历史上的非常状态,并没有中断美国的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的传统,美国人依然可以看到各种对于南北战争的学术争论和不同观点。
      
      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曾经有无数联邦军队的士兵,把自己的鲜血抛洒在"解放奴隶"的自由旗帜之下;也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南北战争之前,南方依然存在非人道的奴隶制。
      
      结果,正如林肯总统所预见的,随着历史的进步,也随着人们对于超越种族属性的普遍人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当年"解放奴隶,为自由而战"的道德诉求的份量,也就越来越重。任何一个政治诉求,哪怕有天大的理由,也会在这样的人道诉求面前黯然失色。也正如林肯总统所预见的,在以"平等自由"的人道原则建立起来的美国,只有在"解放奴隶,为自由而战"的人道目标之下,人们才可能在长久的岁月里,认可如此众多的年轻生命的奉献。因此,在美国,人们也普遍接受了林肯总统在他的第二次就职演说中,对于南北战争的解释。而且,就连林肯自己都承认过的武力解放奴隶在这个国家的非法性,都被北方民众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南方在战后的继续辩解,也显得十分苍白。
      
      在美国,这场战争不可能有真正的胜利者。因为战争尚未结束,对于战争伤痛的人道关怀已经逐渐压倒了一切。在南北战争最大的一个战役,葛提斯堡的昔日战场上,保留着一个纪念馆。你在里面找不到对于胜利者英雄式的歌颂,也找不到对"敌人","叛乱者"的轻辱。你能够看到的只是对于战争悲剧性的平和与客观的陈述。
      

     4 ) 一代天骄

    从14000本林肯传记中脱颖而出的《对手团队:政治天才林肯》,2012年改编成影片《林肯》:冷酷无情、不择手段的伟人与他所从事的令人热血沸腾的事业,清晰地勾勒出权谋大师、人权战士林肯的奋斗历程,被《时代》杂志誉为“斯皮尔伯格带给美国的一堂公民课”。

    影片始于1864年惨烈的詹金斯渡口战役,战后林肯与两位黑人士兵的对话,表明双方都在杀死战俘,彻底解放黑奴的宪法第13修正案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不在宪法层面上一劳永逸地消灭奴隶制,不仅愧对黑人战士淋漓的鲜血,战争的正义性也无从谈起,内战的危险会随时降临。

    林肯看上去象是条变色龙:时而认为奴隶制“对于黑人、白人与合众国来说都是一种彻底的邪恶”,时而又“和其他人一样赞成白人优越”。1861年内战爆发,林肯总统向国会重申他无意干涉奴隶制,号召人们为国家统一而战;一年后,林肯签署《奴隶解放宣言》,结束了“所有人生而自由平等”的《独立宣言》与罪恶的奴隶制并存的尴尬历史,师出无名的内战(蓄奴州依据宪法第10修正案有脱离联邦的权力)演变为一场解放战争。

    政治是刚柔相济的艺术,惯于此道的林肯,为了国家统一和废奴的目标出尔反尔、合纵连横,从来就不在乎、也没有时间去在乎什么流言蜚语。在等待战报的紧张时刻,林肯讲了一个独立战争时期的段子:“把华盛顿的画像放在厕所水箱上非常合适,现在整个世界都知道,没有比华盛顿的眼神更能让英国人屁滚尿流的了。”幽默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秉性、循循善诱的亲和力,奇特而妥帖地系于林肯一身。

    为那些在大选中失去席位的民主党议员免除后顾之忧,成为通过宪法第13修正案的关键。林肯在1865年第2个总统任期开始后,恰好有不少工作职位空缺。一个海事官员的职位,给了支持修正案的民主党众议员摩西•奥德尔;激烈反对《奴隶解放宣言》的众议员乔治•也门,一旦表示支持修正案,即被任命为驻丹麦大使。

    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人大致可以分为激进派、温和派和保守派,务实的林肯无所谓什么派,其派别由阶段、时机决定。出身贫寒、嫉恶如仇的大富豪斯蒂文斯,堪称国会最激进的废奴主义者:“为了维护自由这座圣殿,势必解放每个奴隶、杀死每个叛逆者、烧毁叛逆者的每一座宅邸。”林肯讲了一个关于指南针的段子,试图让史蒂文斯收敛锋芒:“指南针只能告诉我们方向,要是在途中深陷沼泽,知道方向又有什么用呢?”

    响鼓不用重锤。在议会辩论中,就宪法第13修正案的真正目的是否意味着种族平等,一向直言不讳的斯蒂文斯圆滑地表示:“它的真正目的是一切事物在法律面前地位平等。”民主党议员斥其装疯卖傻,怒发冲冠的史蒂文斯,小心翼翼地避开了陷阱:“你要我如何相信人人生而平等?我面前站着的这个浑身恶臭、道德沦丧、来自俄亥俄州的男士,不就是劣等人存在的证明吗?创造他的人一定昏了头,分不清他血管中流动的究竟是冰冷的泥浆还是鲜红的热血!即便是这个早该因背叛而被处死的人,即便他是如此一文不值、一无是处,都应得到法律的平等对待,这就是一切事物在法律面前地位平等的全部内涵。”

    有人嘲笑林肯唯一的战争经验是“黑鹰之战”,那场战争唯一的流血事件是他拍死了一只蚊子。事实证明,长袖善舞的林肯,“是美国政治熏陶出来的最有城府、最精明、最敏锐、最有远见的政治家”:1865年1月31日,宪法第13修正案获得通过,为143年后奥巴马入主白宫奠定了基础。斯蒂文斯评价说:“第13修正案是19世纪最为伟大的举措,但却是由美国最纯洁的人用腐败、教唆、走后门的方式实现的。”

    影片的另一条主线,围绕林肯的家庭展开。团结民众为自由而战的一代天骄,对家庭的裂痕束手无策。次子、三子的早逝,令林肯夫人阻止长子鲍勃参战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血气方刚的鲍勃,目睹一车伤兵的残肢被倒进大坑,痛感无法与同龄人并肩作战的耻辱。林肯夫妇大吵了一架,21岁的鲍勃总算穿上了军装,尽管他从未真正上过战场。

    内战结束之际,林肯遇刺身亡,在美国俨然成了担荷人间所有罪恶的耶稣。斯皮尔伯格的工作,就是给这位万古流芳的圣人增添烟火气,再现那些扭转乾坤的政治细节。(媒体用稿)








     5 ) 不肯妥协的林肯的电影背后

    完全不剧透,只是剧外铺垫,有老袁的见解。

    美国历史上出生最贫寒的总统,9岁丧母,曾辍学,种过地,当过邮差,码头扛过活,自学成才,考上律师,然后竞选联邦参议员,51岁当总统。民主制度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

    不是财富上的平等,而是创造财富机会的平等。林肯的出身决定了他了解民间疾苦,知道奴隶制度不人道,于是主张限制奴隶制度,惹了南方各州,就开打。南方的李将军西点军校校长,跟他对抗的都是他学生,南方还有欧洲列强的支持,南北战争刚开始时北方失利,林肯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给白人土地,给黑人自由,解决了内战所急需的民心问题,促进美国西部开发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黑人一下也被煽动起来,参加联邦军队20多万,战况扭转。

    “什么样的政府能够为人民所拥护?必须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干什么事得老百姓同意。”

    林肯穷小子出身,夫人是千金小姐,他很爱护老婆,这个或许大家看出来了吧。战争刚结束,林肯就说服国会,首先重建南方。不久,遇刺身亡。副总统继任,提出不要报复,先重建南方。大家都是美国人,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导演的角度由小处见大处,还原了一个活总统。

     6 ) 不只是“战胜”

            当伊拉克战争十周年时,中国大陆也一片议论,如往常一样,这类话题,通常被打上“五毛”标记的人大谈美国失败,让伊拉克还生灵涂炭,民主TMD的没影,尸体倒是成堆。而被打上“公知”标记的人大谈伊拉克人民的成就,自由已来,建设成绩斐然,秩序逐渐恢复正常。看罢这些,总是感到失望,这帮人的标签还真不是白打的,都根据需要,立场先行的组织材料,激昂文字。就美国国内媒体来看,虽然也有争议,但是总体看,大都认为道义上干萨达姆是应该的,但是战争后的政治上却是失败的,是的,民主虽然艰难建设,但是显然这一切本可以做的更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看了电影《林肯》,一部公映前声势很盛,正式上映后倒是实际反响没预想大的电影。不过,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值得玩味的,在南北战争尾声,北方的胜利已经看出端倪,然而一场内战如果仅仅是以“战胜”敌人为目的,那么美国绝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美国,是的,仅仅战场的胜利不是真正的胜利,林肯们在当年的抉择值得后人深思。

            在《林肯》上映之前,不少媒体就渲染本片将展示一个“不一样”的林肯,实际上,关于林肯的形象,向来就是多样的。他是一个坚毅的人,敢于坚持一场一度岌岌可危的战争;他是一个高尚的人,尽管处于种种政治目的,但是其推动的法案和政治潮流毕竟促进了种族平等;他是一个说好听些务实说难听些功利的人,为达目的适当的手段和妥协都敢于采纳。还有杂志专门出过专题介绍林肯的宣传策略,读罢此文,你甚至感觉这家伙有些伪善,善于操纵民意。所以,在我看来,本片对林肯性格塑造和“真相”揭示上的新意,远不及其切入角度的新意来的印象深刻。拍一部围绕林肯的电影,显然很容易落入“史诗叙事”的慷慨激昂中,也容易因此无法掌控迷失自我。根据斯皮尔伯格的访谈来看,大导开始也发愁从哪里切入,带着一帮编剧阅读海量资料后,才发掘了第十三修正案这个点。而且本片始终确实围绕修正案的前台和背后斗争,南北战争成了真正的背景因素,暗杀事件也不再是高潮而是一个尾声的渲染,斯皮尔伯格整部影片很有分寸,没有迷失方向。

            其实,斯皮尔伯格选择一个看起来“小”的切入点来表现真正宏大的精神内涵,在其导演生涯也有迹可循。比如,诺曼底战争多么宏大的事件,但是与类似《最长的一日》这样的影片不同,他以“拯救大兵瑞恩”这一很私人化又很公众化的事件切入,展现的却是更耐人寻味的主题。又如,大屠杀该是可以拍的多么悲怆的题材,但是他却以辛德勒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事迹切入,结果众所周知,一种跨越仇恨、历史与种族的人文情怀令人难以忘怀。所以,第十三修正案看起来是议院上熙熙攘攘的争吵,很无聊,很枯燥,即使些背后的下三滥手段比起今天的政治惊悚片来看,都小儿科一般。但是恰恰这个过程,各派政治人物百态尽现,有人积极的废奴,誓要彻底根除奴隶制度存在的土壤;有人有所保留的废奴,在他们看来正义之外需要考虑的因素还很多,要稳重;有人有些犹豫,或者有些恐惧,瞻前顾后中游移不定;有人就是墙头草,利益为上,哪怕心中一番挣扎,也懂得“因势利导”。影片对这些人物的性格刻画是鲜明的,但是又没有脸谱化,重点还在于几个关键人物的立体呈现。林肯总统在片中总体还是给我一种挣扎的理想主义形象,他有着自己的志向,但是却显得孤独,一方面同僚显得有些脓包懦弱,另一方面与妻子处于一种爱恨模糊的纠结状态,片中的林肯已经度过了南北战争过程中北方最艰难的时刻,但是片中表现出对于林肯来说,最关键和艰难的时刻才刚刚到来。这里,不说道德,我们至少看出了一种“政治素质”,即起码几位关键人物的眼界绝不只是在将南方打趴下那么简单。无论是声线有些怪异的林肯,还是一脸别人欠了他几千美元呈现苦瓜脸的史蒂文森,都试图在战争结局之外,给予美国人民一个更有价值的交代。这份争斗激烈而有序,过程公正中又有些阴谋诡计,最终,我们看到第十三修正案顺利通过,给南北战争了一个真正的说法,毕竟这场战争除了现实的南北不同经济形态和利益之争,更有价值观念之争,与仅仅战场的胜负只能留下一个“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暗雷相比,思想上的争鸣和法律上的确认才是铸造社会稳定更牢靠的基石。

            事实上,这部影片即使改名叫《第十三修正案》也无妨,林肯只是围绕这一提案和提案精神的一个中心人物。或许因为如此,这部《林肯》多少与观众预期有些偏差,我们发现即使表现了不少林肯个人的家庭冲突,整部影片的“林肯味”依然不够浓。在极力表现美国精神的同时,影片的戏剧性多少有些减弱,虽然我很喜欢这种调调,但是我也清楚这种风格让其受众范围多少也受到限制,降低了其本来被预期的声势。这样一部带着思辨色彩的大片,演员的作用往往更加重要,否则很多抽象的精神很难被栩栩如生的表现。当丹尼尔•戴•刘易斯出演林肯的消息传出,大家都知道,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又被预定了。莎莉•菲尔德和汤米•李•琼斯两位老演员的表演也非常精彩,为影片献上了家庭和院内两条重要的戏剧线索。关于林肯的故事显然还有更多可以延伸和切入的题材,斯皮尔伯格这一次的选择没有走事件大场面,而是走向了精神大场面的另一个纬度,有些风险,却凭借出众的能力依然娴熟掌握,给了今天的人们很大启示:当年,一些美国政治人物不求简单的战胜,以卓绝的努力为后人带来了更加值得铭记的遗产,这种政治视野和风度都值得后人再三寻味。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0b043e8098222fc8b071547d

     7 ) 《林肯》:亚伯拉罕护宪记

    12项提名,最终只收获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艺术指导两个奖项,斯皮尔伯格算是第85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最失意的人之一了,但这并不能抹杀《林肯》一片的艺术价值,在很多人看来,《林肯》在成熟度和导演技法上都要高出《逃离德黑兰》一筹,但是,谁知道呢,斯皮尔伯格手里毕竟已经有了两尊小金人,近年来执导的《慕尼黑》《战马》又接连获得提名,对于这样一位奥斯卡的常客来说,或许很难让人惊喜,由此而落败,也是斯皮尔伯格高处不胜寒的真实写照吧。

    三获影帝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得奖几乎毫无悬念,他塑造的林肯形象和手里的三尊影帝小金人都已经彪炳影史,教科书级别的表演已然让同侪难以望其项背,也给这部传记片夯实了主心骨。

    《林肯》仅仅把视角对准了亚伯拉罕·林肯生命中最后两年,集中叙述了林肯力推美国宪法第十三修正案通过的故事。可以说,宪法奠定了美国的立国基石,短短的7条规定,构成了200多年的美利坚立国之本,美国人很重视宪法的稳定性,不会轻易修改,只是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原始条款进行解释和补充(迄今共有27条宪法修正案)。在《林肯》一片中,林肯念兹在兹的大事,就是力推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的通过——其内容正是关乎奴隶制的废除,而林肯也正是通过宪法修正案来维护宪法的尊严。

    在南北战争中,林肯曾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不过这份法律文书并未通过正常的法律流程认定,林肯自己也认为,总统并不具有宪法授予的解放黑奴的权力,《解放黑奴宣言》只是自己作为军队总司令颁布的一项战时命令,因而在战后很有可能因违宪而失效,所以,林肯在战争接近尾声时着力推进废除奴隶制的条款作为宪法修正案被国会通过。

    刘易斯版的林肯很爱讲段子,每当有事情发生,他总是习惯性的先讲个小故事,从《圣经》或莎士比亚戏剧里引个典故什么的,除了恰到好处的幽默,林肯是略显虚弱且文质彬彬的。斯皮尔伯格把主要的政治战场放在了众议院,带有传奇色彩的激进废奴主义者、众议员撒迪厄斯·斯蒂文斯成了影片的二号人物,他的激进态度甚至让林肯不得不以退为进,但斯蒂文斯最终还是跟林肯形成了有效的呼应,从而让共和党牢牢掌控着这场政治战役的关键节点。

    作为“再造共和”的美国总统,林肯也充分显示了他雄才大略的一面,一俟认准战略目标,便会齐集全部力量来实现之——作为新生的共和党的第一位总统,林肯开始指挥一场“贿选”战役,不惜封官许爵,从政治对手民主党议员那里搜集选票,以利修正案的通过。其间,林肯充分发挥了他的政治谈判和妥协艺术,没有简单的划分敌对阵营,既维护了联邦的统一,也想法设法的避免北方阵营的内部分裂,用“干脏活”的态度赢得了足够多数的民主党选票。

    斯皮尔伯格还见缝插针的刻画了林肯的家庭生活,他跟“悍妻”和爱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与几位主要助手之间的工作交往,都被刘易斯举重若轻的展现在了大银幕上,影片的基调是阴冷、缓慢的,也正符合这场政治斗争的调性。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除了《林肯》,好莱坞还贡献了《吸血鬼猎人林肯》和《林肯大战僵尸》两部电影,看来随着奥巴马的当选,这位解放黑人的伟大前辈在大众文化里也空前火热起来。当然,后面两部都只能算是B级片,不能跟“登堂入室”的《林肯》相提并论。

    为了通过废除奴隶制这么“光辉”的宪法修正案,林肯居然用贿赂的手段来“收买”选票,是不是有点龌龊?不过,充满着利益算计和争吵、折衷、妥协,为了通过阳光下的法律流程而在暗地里完成政治交易,这不正是宪政的本来面目?

    (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7期)

     8 ) A wonderful film

    Finally saw Lincoln, and I definitely didn't find it boring in any way. In fact, it's probably my favorite film of the year so far. Loved the decision to concentrate on the last four months of his life as it gave the film a much tighter feel. It also had a lot more humors than I expected. Loved all the scenes on the House floor, loved DDL's portrayal of Lincoln (he IS Lincoln instead of just being a mimicry), and Tommy Lee Jones shined as well. They should be winning Best Actor and Best Supporting Actor respectively. Still, the best part is the dialogs; I could listen to them all day. Would have no problem to see the film winning Best Picture.

     短评

    通过此片人们所收到的头号历史信息是今天总标榜政治正确的自由民主党当时可是强烈反对废奴;国会演讲的叙事手法很难不受到卡普拉的影响——旁听台上的女人激励了演讲者;林肯讲段子可真是一把好手比如那个英国厕所看见华盛顿画像的笑话……重点要说一下结尾:南方停战谈判代表不接受林肯的民主理念说教,认定北方的胜利本质是用战争强加的,林肯此时再次展现出智敏善辩,他没有完全否定对方的观点,而是开辟了另外一个更高境界更有说服力的逻辑视角:如此惨烈代价之后还能妥协和解重塑联盟岂不是更加彰显民主理念的伟大?注意他最后一句,英文原句是:Shall we stop this bleeding ?后面并没有跟war!于是这个在剧情之内特指南北战争的重要问题,在斯皮尔伯格的叙事意图之内引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停止流血?林肯遇刺!

    6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电影紧紧围绕废奴法案,用红炉小火徐徐炖出正反双方的博弈和妥协,无论政治韧性还是历史厚度都是近年来人物传记中最好的。林肯被公认为美国最伟大总统,除手腕魄力外,主要因为其治国如烹小鲜的怡然态度。刘易斯演的林肯让人看完后真心相信这就是历史上的林肯,其演技同样只能用伟大来形容。叹服~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切入点选得好,反高潮,去戏剧化,斯皮尔伯格难得这么克制,只是有些段落还可以更克制一些,我对约翰·威廉姆斯的大型管弦交响配乐已经有本能的抵触了;对于一部靠对白支持的影片来讲,这一帮演员真是个个出彩。

    1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怎么说呢。。。如果对美国政治和历史不了解到话,恐怕是无法欣赏这个影片吧。恐怕是无法理解这其中理想主义者的妥协,斗争与痛苦吧。这的确是一部基本上没有情节没有悬念只有对话只有演技只有理想主义的片,但是我真的好喜欢。

    14分钟前
    • FluorineSpark
    • 力荐

    无战争场面无葛底斯堡演说,只有无穷尽的修正案会议,然而克制不住的设计感由内而外,暗调中光线透过灰尘,主配角咆哮体飙演技,总统僵直的身体藏在暗处,更何况还有冗余的结尾。DDL演过解救印第安的白人、爱尔兰派黑帮老大、美国石油大亨,一如片中冲撞又融合的美国。无甚新意,看建国大业更有共鸣。

    1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其实叙事核心并不是传记,而是事件,关于13修正案。人物众多,但仍是很正统的形式,斯皮并不喜欢玩太多花样。起先信息量会略大,之后就能很快入戏。为了一个正义的目标,同样也可以使用一些见不得人的伎俩,这就是政治嘛。作为美国民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高潮仍激动人心。我们的隔膜在于代入感不强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和去年的战马如出一辙,虽然电影各方面质量上乘但是就没有更突出的地方了,全部都是靠DDL的演技和斯皮尔伯格惯用的小细节撑起来的。

    24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还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流的本子,二流的导演。

    29分钟前
    • 你的芝士
    • 还行

    这部电影应该改名叫《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是如何通过的》,而不是《林肯》。片中大段大段人物对白全靠刘易斯逆天的演技支撑。话说斯皮尔伯格《战马》之后貌似都是这个调调:画面工整、原声优秀、表演出色,故事索然无味。

    31分钟前
    • davekozg
    • 还行

    一部充满了政治法律概念和繁杂人物信息量极大并长达150分钟如此严肃的主旋律历史政治传记影片能拍得那么“好看”也是斯老的一项成就,当然DDL镇住每一场戏的霸气也功不可没。影片仍然不敢大胆全面的塑造林肯,只能说在保守范围内做到了最人性化的刻画。

    3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美国学院派的教科书,在技术方面绝对一流,演员的表演同样是奥斯卡水准。尽管依旧是主旋律题材,斯皮尔伯格却有意避开了通俗意义上的煽情做法,不用配乐和剪辑制造娱乐性的高潮,而是尽可能的弱化戏剧性以留白的方式还原历史,于是十三修正案、南北战争、葛底斯堡演说和遇刺等都归于了历史。★★★★

    4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什么叫好电影,就是让美国人拍理想主义、英国人拍黑色幽默、东欧人拍犬儒主义、日本人拍2b热血、中国人拍小农主义。什么叫坏电影,就是让美国人拍犬儒主义、英国人拍小农主义、东欧人拍2B热血、日本人拍黑色幽默、中国人拍理想主义。

    44分钟前
    • Bono
    • 力荐

    原谅我对这片子实在不感冒,150分钟对我来说实在太煎熬……即便是严肃传记,也可以往更精彩了拍,枯燥、沉闷,所有演员的表演都不觉得有哪里过于好……不过我当然支持这类电影存在,好莱坞纯学院派永远加油!只是想想上一部《战马》,斯皮尔伯格要这样下去,我只能对他无期待了……

    46分钟前
    • 心生
    • 较差

    不太了解这段历史,不过还是有好多地方让人完全沉进去鼓掌致敬,演员不用多加赞美,编剧真心牛逼,对白燃的人坐立不安啊简直,哈哈,故事就见人见智了。明年奥斯卡男主改编剧本应该八九不离十了,哈哈。ps 2012年最后一部电影

    47分钟前
    • 身居地狱求杯水
    • 推荐

    我觉得斯皮尔伯格特做作

    48分钟前
    • Q
    • 还行

    对话写得真精彩啊,有莎翁之风。斯皮排得够踏实,不耍手腕也不取巧,把斗争的艰巨、关系的复杂、战争对人的摧毁完全交还给历史本身,镜头老实内敛,林肯的特写少之又少。刘易斯的表演极精彩,soft spoken, yet immensely tortured & powerful。投票前一夜的小宇宙爆发瞬间无比惊人。4.5星。

    5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导演是好导演,电影是好电影。可惜对我来说,二者都太正统,太主流,太正确了。相对于阳关大道,我更喜欢独木小桥,甚至旁门左道。

    55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美国主旋律片~斯大导演这次成功了嗯~老美们看得都好激动,排大队情况很严重…仔细回想一下,丹虽然空间不大,但是依然很震撼,因为历史人物很容易有假大空的感觉,克服这一点已经要拍手,不晓得明年奥斯卡和杰昆会战况如何…政治戏确实有点难懂啊,但是到几个关键点还是很激动-用来自地球另头的视角~

    56分钟前
    • 推荐

    虽说我很喜欢传纪片,但拍的太闷就受不了了!通篇几乎全是各种对话,挑战留学人士听力无下限,我伤心地表示听的很吃力。要不是两位男主演表现尚可,真有起身离席的冲动。

    60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去年找了个美国人演铁娘子,还拿了奥斯卡,今年英国人算是找回来了~

    1小时前
    • Chan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