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巴顿将军

    巴顿将军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美国1970

    主演:乔治·C·斯科特,卡尔·莫尔登,斯蒂芬·杨,迈克尔·斯特朗,凯里·洛夫廷 

    导演:富兰克林·沙夫纳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血战许昌

    • HD中字

      大逃亡1963

    • HD中字

      收件人不详

    • HD

      关于我妈的一切

    • 更新HD

      半条棉被

    • 正片

      浴血狙击

    • HD中字

      勇士连

    • 更新HD

      那一天的管风琴

     剧照

    巴顿将军 剧照 NO.1巴顿将军 剧照 NO.2巴顿将军 剧照 NO.3巴顿将军 剧照 NO.4巴顿将军 剧照 NO.5巴顿将军 剧照 NO.6巴顿将军 剧照 NO.16巴顿将军 剧照 NO.17巴顿将军 剧照 NO.18巴顿将军 剧照 NO.19巴顿将军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43年3月,巴顿(乔治·C·斯科特 George C. Scott 饰)率美军在法属摩洛哥登陆后临危受命,担任美军在北非的第二军团长,性格强势、钟情古典文化又熟稔战史相信灵魂转世的巴顿很快用铁血律令扭转了北非部队的散漫风格,连番激战后与蒙哥马利统率的英军合力将“沙漠之狐”隆美尔赶出了北非。随后升任第7集团军司令的巴顿筹划占领西西里,战斗中巴顿抢在蒙哥马利之前连下军事重镇,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饱受非议,部下指责他用士兵的生命换取荣耀,在成功占领西西里后,巴顿因严厉训斥一位士兵遭到媒体的谴责,铁血将军只得公开道歉……然而长于战争的巴顿又迎来了新的重任……

     长篇影评

     1 ) 历史上真实的埃尔格塔之战

    记得以前读过《读者》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讲述了巴顿与艾森豪威尔之间的复杂关系。里面对巴顿的形容我至今仍然记得,那就是“一提起巴顿,人们立即想到的是雪茄,象牙柄的手枪与指挥坦克冲锋时的污言秽语”。巴顿比艾克年长,当艾克还在西点军校时,巴顿便以学长的身份给予艾克许多帮助,其中包括艾克的毕业论文。然而,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敢说敢做的铁血军人终究不如巧舌如簧的政治家来的吃香。艾克后来当了总统,蒙蒂当了参谋长和元帅,巴顿只能带着四星将军的虚衔回家养老。

    评价电影人物塑造非我所长,在这方面我一般说不出什么东西。对于此片,我只能说演员演技都很好,音乐很棒,导演编排很有力。

    片中体现了一场巴顿与隆美尔之间的决斗。巴顿在当年迦太基与罗马大战的地方憧憬,幻想着与隆美尔约定好,然后一对一决斗,以决定战争胜负。我敢肯定,巴顿脑海中同时在想几千年前的扎马战役,汉尼拔与西庇阿在交战前谈判以和平手段解决纷争。正如片中那个施泰格所说,巴顿是活在二十世纪的十六世纪骑士。这也许正是他的悲哀。无论是将手指做成手枪样子威胁别人,还是扇耳光,都给人一种“疯”劲。但是,我相信每一个有血性的人都能理解巴顿。错的不是他,他只是生在一个崇尚言不由衷的时代。巴顿虽然很疯,但至少活的很真。他可以一边幻想历史上那些伟大会战,一边写下诗句,一边指挥生死攸关的大战。他的洒脱,又岂是那些成天战战兢兢的政客们能比得上的!

    回到正题。片中那场仗是El Guettar之战,这点在片中被直接点明,同时也说了隆美尔当时并不在场。事实上的确如此。下面介绍一下这场战役的大致经过。

    1943年春季,德国非洲军已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在西面有刚刚登陆的美军,而东面有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英军在Mareth防线前进展迟缓。隆美尔于是利用内线优势,将最后的预备资源用于发动一场内线攻势。首先,隆美尔判断美军刚刚登陆,立足未稳,并缺乏作战经验,是软柿子。于是,他决定率先给予美军毁灭性打击,然后调头对付英军。2月,德军开展“春风”行动,在凯瑟琳山口之战中重创美第二军。隆美尔估计美军斗志已被摧毁,于是将注意力集中于英军身上。

    3月6日,巴顿接任第二军军长。此时,德军主力已集中于Mareth防线对付第8集团军。巴顿认为这是开展进攻的好时机。3月17日,美第1步兵师占领加夫萨,确立了开展作战的补给基地。3月18日至20日,美第1游骑兵营在一次夜袭中击败了防守El Guettar的意大利军,确立了进攻的出发点。

    然而这一系列的步兵攻势引起了德军注意。隆美尔因病不得不飞回德国进行治疗,接任指挥的阿尼姆将军令第10装甲师向西面反击,挫败美军这股步兵力量。

    由勃劳里希率领的第10装甲师以50辆坦克打头阵,以黄鼠狼坦克歼击车与装甲掷弹兵为第二梯队,向El Guettar谷底挺进,并轻易的击溃了美军步兵防线。不料,美军早有准备,第10装甲师在突击过程中被雷区所阻,不得不停下除雷。El Guettar地形不利于机动作战,在除雷过程中,第10装甲师成了美军反坦克炮与M10坦克歼击车的定靶。仅仅过了一个小时,第10装甲师的30辆坦克便全部被击毁。第10装甲师不得不撤退。

    这是这场战斗的第一阶段。电影中把这次战斗体现的比较细致,除了道具上出了些差错外,基本进程体现的不错。

    3月30日,巴顿开始向东反攻。美第1,第9步兵师,以及第1装甲师一部向369与772高地发起进攻,然而意大利人的顽强防守使美军遭受惨重损失。不过,由于第8集团军已经突破了第21装甲师的阵线,这迫使德军指挥部不得不调防守高地的意大利部队以解燃眉之急,美军与意大利军一时形成僵持阶段。

    4月6日,第8集团军开始全面突击,轴心国的军队已处于溃败边缘。美军于4月7日突破了防线并与英军会师,宣告战役的结束。从伤亡数字上看,双方打了个平手,美军在坦克方面的损失要更严重一些。

    顺便说一句,电影中巴顿在指挥这场仗之前曾阅读一本叫《坦克进攻》的书籍,书上写着作者是隆美尔。这是一个比较低级的历史错误。事实上隆美尔写的那本书叫《步兵进攻》,是写给山地师的。

     2 ) 《巴顿将军》:永远的血胆老爹


    这部1970年的战争题材传记片在今天看来依然味道十足,电影处处透着气势和张力,最值得称道的是乔治•司各特将四星上将巴顿这一银幕形象塑造成了永恒的经典,这位血胆老爹的形象就好像马龙白兰度塑造的教父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古典英雄
    巴顿将军相信轮回,认为自己生生世世都在经历着荣耀的大战,他看着迦太基文明的残壁断墙,无限感慨,吟诗赞颂当年迦太基人对抗罗马军团的那场悲壮战役。一股子古典英雄主义情怀的巴顿将军此时的表情陶醉、眼中含着深情,“历经生生世世、在星光下无数次奋战、陨灭”,这是巴顿自己坚信的光荣宿命。这种尚武精神下的存在即战斗的人生观将这个现代战场上的古典英雄形象完美地衬托出来。正如纳粹军官所说的,巴顿是个活在16世纪的人,其实一腔热血与激情的血胆老爹更像是活在古希腊时代的英雄,他的身上闪烁着阿基里斯的光芒。
    无畏战士
    印象最深的是巴顿正在办公室和俩名盟友研究空战,此时德国飞机来轰炸,激动的巴顿拔出手枪跳出窗户迎着敌机就开枪,始终没有后退一步。这位老将的气魄和胆量可见一斑。中国古语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衰”,电影中的处理方法很巧妙,用一种很冷静的视角来表现巴顿的冷静和无所畏惧。在一条大河的对面,巴顿嘲讽小军官不敢过河,然后上车,此时一颗炸弹掉进水中爆炸,而河对岸的巴顿流畅的完成了上车这个动作,没有丝毫的停滞。虽然没有什么诗意的慢镜头、雄壮的背景音乐、面部特写镜头等等,但这种冷静的视点给人的张力远胜于那些炫目的煽情手段。
    和平时代的悲哀人物
    电影中巴顿的知音恐怕就是纳粹的那名军官了,连巴顿的老友都不能理解巴顿但是他理解,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那名军官看着手中巴顿的照片说道“他也到了了结的时候了,战争结束他就谢幕了,为战争而存在,再不适合这个时代。”一语道破巴顿的悲哀之处,这个不可一世、战无不胜的传奇将军在和平年代就失去了他存在的意义,在巴顿的人生哲学当中战士就该死于战场上的最后一颗子弹,他的人生舞台应该是战场而不是宴会厅,为了战斗他可以闭嘴不说话,也可以在大雪天气下让士兵不吃不睡连夜行军,为了战斗一向强势的巴顿可以谦卑真诚地求老友给他军队。像巴顿这样为战斗而生,为战斗而亡的将领,在和平年代只能孤独的牵着爱犬散布在空旷的原野上,等待他的是人生的孤寂和沉闷。
    永远的血胆老爹
    虽然巴顿的年代已经过去,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况且一部好的战争片应该是反思战争而不是赞扬战争。但那个生动的有着一腔古典英雄主义情怀的战神般的血胆老爹经典形象必将成为观众记忆中永恒的经典。

    PS:本片拍摄的年代正是美国的黑暗时代,肯尼迪、马丁路德金相继遇刺,当时国内反对越战情绪也十分高涨、水门事件等丑闻使得民众对政府失去了信心,这部《巴顿将军》究其实质而言就是一部宣染战争情绪的主旋律电影,将当时美国政府丑恶的穷兵黩武政策暴露了出来。这部电影在当时的确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巴顿成了很多美国青少年的偶像,他们以参军服役为荣,这样也将一批又一批本应拥有美好青春的美国青年送去越南当炮灰。一些敏感的反战人士更是高呼本片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在现在看来更能感受到这一点),所以这部电影非正义的社会影响力要远高于它的艺术价值。只能说这是一部成功的人物传记片,是一部经典的艺术作品,但不是一部好电影。

     3 ) 从友谊到决裂——巴顿与艾森豪威尔的故事

                                            刘伟 编译

           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这样评价巴顿:他“带着象牙柄的手枪,粗大的雪茄和指挥坦克向前冲锋时的污言秽语就像注册商标一样贴满了欧洲战场的每个角落”;艾森豪威尔则“像和面师一样把英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甚至后来的俄国人和在一起,再把他们推到希特勒的面前”。在走向决裂前,这两位性格迥异的名将曾经保持了23年的友谊。有人认为:他们的友谊“是二战欧洲战场胜利的关键”,因为如果没有艾森豪威尔的庇护,巴顿不可能得心应手地指挥作战,而没有巴顿,艾森豪威尔不可能如此快速地横扫德军,取得辉煌战绩。

     

    一切还只是个开始

          1919年秋天,一战结束,巴顿从欧洲战场回国,在米德堡任第304轻型坦克旅旅长,而艾森豪威尔也正好在当地担任一个马克Ⅷ型坦克营的营长。此前,他们两人并不陌生。一战期间,艾森豪威尔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坦克训练营,巴顿纵横欧洲战场的时候,麾下的许多军官和士兵都来自这个营。这批人训练有素,在巴顿的装甲部队里脱颖而出,巴顿也因此非常希望和他们的教官见上一面。而对于艾森豪威尔来说,巴顿是一个众人皆知,令他羡慕的英雄。

          艾森豪威尔和巴顿一见如故,两人经常凑在一起探讨关于未来战场力量发展趋势的问题。通过交谈,巴顿惊喜地发现,艾森豪威尔也希望美军建立大规模装甲部队,志同道合极大地增加巴顿了对艾森豪威尔的好感。1920年的春天,两人参加了陆军部组织的一次装甲部队远程机动演习,这次演习在美国庞大的公路网上进行,总共行程达一万多英里,使他们积累了大量关于装甲部队机动与突防战术的经验。

           为了倡导他们的战术思想,艾森豪威尔和巴顿还分别在著名的《步兵》和《骑兵》杂志上发表文章,描绘大规模发展装甲部队的美好前景。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对当时美军的战术理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他们因此受到了陆军总长的不点名“告诫”,差点被请出军队。1920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新的国防法案,该法案规定,坦克兵配属步兵,不再作为独立的兵种存在。巴顿和艾森豪威尔的希望落空了,巴顿又不愿加入步兵,只好挥泪告别了坦克兵,重返原来的骑兵部队。患难之际见真情,离去时两人不免唏嘘感叹了一番。

           后来,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为,艾森豪威尔和巴顿在米德堡的短暂相聚,极大地改变了两个人一生的发展道路,这在艾森豪威尔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正是在这段与巴顿共事的日子里,艾森豪威尔通过他认识了军界要人康纳将军,并有机会在他面前一展才华。1942年,康纳把艾森豪威尔调到了巴拿马,后来又送他上了陆军指挥学院(即西点军校),为他跻身美军高层打下了关键性的基础。

           在艾森豪威尔就读西点军校期间,巴顿对他关怀备至。巴顿从西点军校毕业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还获得过队列训练的冠军。他把自己在校时积累的一百多页学习心得寄给艾森豪威尔,并不断写信勉励他。当艾森豪威尔最终不负所望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时候,巴顿高兴地在信中写道:“我深信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但没想到是第一。我真心地为你的成功感到高兴。”

           巴顿比艾森豪威尔大5岁,他出身于豪门贵族,其先人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位准将,乔治•华盛顿的挚友。巴顿热爱读书、运动,为人大方、热情,充满活力,在政界和军界颇有人缘;而艾森豪威尔出身平民,待人宽宏大度,办事谨慎,与人的交往总是谦逊有礼。美国著名的军史学家安布罗斯认为,巴顿“是一个具有美国南方沙文主义、浪漫主义的军人”,对美国完美主义的认识使他极具感性,这也是最终使他在战场上达到艺术化发挥的终极源泉,然而他也注定与战略性将领无缘。而艾森豪威尔完全靠自己的拼搏才加入军队,“是一个当参谋的好料子”,两人在性格上的不同虽然没有影响到他们建立友谊,但却埋下了产生分歧的伏笔。

     

    裂缝是这样产生的

           米德堡别后,两人在枯燥无味的生活中辗转沉浮。艾森豪威尔一直在各种不同的参谋岗位上徘徊,先是在康纳将军手下,而后又在美军驻菲律宾的参谋部里当差。而巴顿除了在战争学院深造了一次以外,同样无所事事。1940年,艾森豪威尔从菲律宾回国。他意外地收到了已是第2装甲旅旅长巴顿的来信。组建大规模装甲部队的构想使巴顿对艾森豪威尔惺惺相惜,他力邀后者到他的部队任职,艾森豪威尔立刻殷勤地回信表示,他早就想回装甲部队工作了,特别是“能够与你一起”。但是,军事当局拒绝了艾森豪威尔的申请,认为他没有“胜任坦克部队工作”的足够经验。尽管调动不遂,但艾森豪威尔对巴顿的提拔感激涕零。

           1941年,美军举行大规模演习,两人再次聚到了一起。这次演习中,艾森豪威尔被当时任陆军参谋长的马歇尔看中,调到了作战部。从此,艾森豪威尔平步青云,到1942年6月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时,艾森豪威尔已被擢升为美军欧洲战场司令,成为巴顿的直接领导。

           两人的首度合作是在1942年11月盟军对北非发起的“火炬”作战行动中。两人言行默契,看法一致,合作非常愉快。巴顿在北非登陆成功迫使法国维希政府停火,为艾森豪威尔充当了一次“救火队”,解救了在突尼斯被隆美尔大败的美第2军。艾森豪威尔频频来电,对巴顿精妙的指挥才能大加赞扬,用尽了朋友加上司的华丽词藻。

           但是,当北非战场的作战如火如荼之时,巴顿却准备把他的军长职务移交给他的副手,自己则返回摩洛哥策划指挥西西里登陆战役。艾森豪威尔得知消息,第一次意识到了大名鼎鼎的巴顿的臭脾气,他没有想到,这位声名显赫的英雄式的将领行事如此不顾后果!他立即给巴顿致电:“不要凭一时冲动说话。”这是他们的友谊第一次出现不和谐音。

           不久,巴顿为艾森豪威尔招来了真正的麻烦。1943年8月10日,巴顿在西西里岛第93后方医院视察时,一名叫保尔•贝雷特的士兵说自己有神经方面的疾病,害怕炮弹的爆炸声,巴顿勃然大怒:“他妈的,你完全是一个胆小鬼。”接着重重地扇了他一个耳光,说:“你是集团军的耻辱。你应该被枪毙,我现在就要枪毙你。医生,把这狗杂种赶出医院。”并作势拔枪。

           此事很快就传到艾森豪威尔耳朵里,他感到非常惊讶,似乎这是一个他不认识的巴顿。他立刻电令巴顿向被打士兵和整个第7集团军道歉,巴顿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立即照指示做了。但是,事情并未到此结束。一位记者把“打耳光”事件在美国国内进行了披露,立即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许多人要求把巴顿赶出军队,指责陆军部用人不当,败坏了美国陆军的荣誉,美国陆军高层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但是受到最大压力的还是艾森豪威尔,很长一段时间,他为了处理此事大为头痛,甚至影响了作战指挥。这一事件使艾森豪威尔感到疲惫不堪,并开始思考两人的关系该向何方发展。巴顿也认识到了两人友谊岌岌可危,他在事后给妻子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容易激动的性格在我和艾克之间造成了一些麻烦。”

           由于艾森豪威尔的力保,巴顿留在了指挥岗位上。但事后,艾森豪威尔说:“巴顿有糟糕、鲁莽的性格,任何时候我都不可能把他提升到集团军以上的职务。”艾森豪威尔需要的将领不一定像巴顿那样会打精妙绝伦的仗,却绝不会给他的上司带来灾难,至少不会使他难堪的,“他宁可要一只稳握在手的麻雀,也不要在空中飞翔的鹰”。

          鉴于巴顿口无遮拦,艾森豪威尔警告他不要对公众发表讲话。但是,一向我行我素惯了的巴顿在“打耳光”事件后不久,再次将艾森豪威尔推到了两难境地。

           1944年4月26日,欧洲登陆战迫在眉睫,巴顿在英国纳兹福德的一次集会上发表了长篇讲话:“统治世界是英国和美国在战后的既定目标,当然这也是苏联的目标。”美国再次掀起了“声讨巴顿”的高潮。反对总统罗斯福的右翼分子引用他的讲话来攻击政府与苏联的合作政策,使罗斯福非常尴尬;有的议员则攻击巴顿是“国务院的助手”,指责他干预政治;亲苏的左派势力也谴责他污蔑“盟友”。几乎所有人都从巴顿的讲话中找到了错误。 

           艾森豪威尔怒不可遏,他再次处在了暴风雨的最前沿,美国政府和军界的许多人都要他撤消巴顿的第3集团军军长职务,甚至在“打耳光”事件后出力保过巴顿的马歇尔也要求他“酌情”处理。5月2日,他向巴顿表达了强烈不满,要不是他还需要巴顿对加莱佯攻,以吸引德军主力,巴顿可能已被一脚踢回了国。但这次他保住巴顿,只源于他对后者“优秀作战能力的信任,而不是因为其他原因”。在艾森豪威尔的心中,他与巴顿的友谊已画上了句号。

           1944年初,曾是巴顿副手的布莱德利已是登陆部队美军第12集团军群的司令,而巴顿只谋到了其下辖的第3集团军司令,这个职务还是艾森豪威尔的“恩赐”。对巴顿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他的参谋人员满腹怨言:“他们利用巴顿的天真和求战心切,从他身上榨取最大的油水,但同时又把他压在下面。”的确如此,巴顿才不管是否名正言顺,“他妈的,只要给我仗打,让我指挥一个排也行。”

           巴顿也逐渐感到了艾森豪威尔的态度变化。在攻占布列塔尼半岛的战斗中,巴顿的部队浴血奋战,但最后艾森豪威尔却将功劳算在了布莱德利头上。接着,艾森豪威尔“露骨”地把法国第2装甲师从巴顿的第3集团军编制内强行划给布莱德利的第1集团军,使布莱德利以解放巴黎载入史册,而为攻占巴黎创造了关键战机的巴顿留下了终生遗憾。随后,巴顿再一次充当了艾森豪威尔的“救火队”,率军神速北上,解了巴斯托尼的围,为粉碎德军的反扑立下了头功,但艾森豪威尔对巴顿部队作表面慰问时,竟只字未提巴顿。艾森豪威尔特别懂得与他所指挥的高级将领搞好关系,从不用生硬的态度对他们说话,但巴顿是他惟一没有任何顾虑的人,如果需要他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不”。

           巴顿终于感到了艾森豪威尔对他军人荣誉感的侮辱,尤其是他当面称赞根本没有多大功劳的布莱德利,巴顿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消除的创伤。巴顿对艾森豪威尔的不满之辞增多了,有一次,他讽刺艾森豪威尔对待英国人的软弱态度时说:“他妈的,艾克真是英国最好的将军。”但在公开场合,他还是极力维护艾森豪威尔的权威,称赞他为维护盟军的团结所作的努力。

           真正导致两人的完全决裂是在1945年8月,巴顿又一次没管住自己的嘴巴,他不仅公开反对艾森豪威尔关于解除德军武装的看法,而且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掉进了一个记者的“话语陷阱”,称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与纳粹党没有什么分别。世界哗然,而他的“艾克”终于抡起大斧,果断地砍掉了巴顿第3集团军司令头衔,宣布他回国。这对巴顿来说,意味着他一生所钟爱的军旅生涯的结束。

           艾森豪威尔为了给他以前的好友一个台阶下,又任命他为“第15集团军司令”,但谁都知道这个所谓的“第15集团军”只是一个负责编写战史的空架子。巴顿拒绝了这一任命,他懂得了亨利亚当斯的一句名言:谋权之友易于失。

           回国后没多久,热衷枪炮的巴顿就在一次打猎途中因车祸身亡,结束了他充满坎坷和英雄色彩的一生。艾森豪威尔在总统大选中胜出,成为继杜鲁门之后的美国总统。

     4 ) 巴顿是迷失在现代的浪漫战士

    【巴顿】将军,我只是遵守命令,就像我是个单纯的老兵……
     
    [通讯员]长官,亚历山大将军听说我们向西推进,发来电报说,立即停止。不得超越阿格利真托,复述,立即停止。
     
    【巴顿】那是你所认为的意思,我则认为这是通信不清,请他们再发一遍。另外,你别急着去办,至少要半天时间通讯才会正常的。
     
    [通讯员]收到。
     
    【巴顿】布拉德,我们谈到哪儿了?
     
    [布拉德]我们谈到你是个单纯的老兵……

     5 ) 巴顿将军

    “与战争相比,人类的一切奋斗都相形见绌!上帝啊!我是多么热爱战争!”——巴顿

    把人类史上的军事家来个大合影,巴顿肯定能在前排显著的位置获得一把金灿灿的交椅。

    他是个为战争而生的狗娘养的混蛋。

    他是美军骑兵的创始人,世界装甲作战军事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是横扫整个欧洲战场的不败将军,同时也是口无遮拦的笨蛋和政治上的低能儿。

    在他还仅仅是一名上校的时候,潘兴将军就将他评价为:“战争时期的瑰宝,和平时期的灾难。”

    作为个人,他是个勇士,1915年,30岁的他参加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夺得“五项全能赛”第五名。第二年又去欧洲研究剑法,获得“剑道大师”称号。

    作为将军,在战场上,巴顿就像一只狡猾的狐狸与凶猛的狮子再加上一个市井无赖的的混护体,带着狡黠的智慧,野兽一样的刚猛和无赖一样的让敌人和友军都哭笑不得的作风。

    他不择手段地追求胜利和荣誉,为了荣誉他会去抢友军的行军路线、战斗目标甚至是汽油。正是他在意大利和欧洲战场上的神来之笔,缩短了战争的进程,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他让敌人闻风丧胆,让友军又爱又恨。

    “要记住,敌人也和你们一样害怕,可能比你们更害怕!”

    他要求下属勇猛作战,绝不投降,作为一个勇士,他崇敬勇敢的战士,鄙视那些胆小鬼,于是在意大利战场上他做出了掌扇据说得了某种精神疾病的而躲进医务所的士兵的事件,结果被舆论打成了筛子。

    但他激励了所有的士兵,让他们明白,作为乔治巴顿属下是何其的荣耀。

    巴顿说:“高喊人人平等的人不是傻子就是骗子!只有在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年代里,人类才能进步,个人主义是一种腐败论!”

    其实我们知道这些是事实,但是一个五星级上将说这样的话就意味着给自己制造麻烦。

    1945年9月22日,巴顿举办了让自己蒙受终极耻辱的新闻发布会。他先是辱骂了苏联红军都是些狗崽子,跟着又落入记者的圈套,说“共和党与民主党就和纳粹党差不多”。结果可想而知。

    和平年代对于巴顿而言,无异于地狱。

    他为战争而生,对他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死于战场上最后一颗子弹。

     1945年12月巴顿外出打猎时突遇车祸而受重伤。21日,不治在德国海德堡去逝,享年60岁。

    一千多年前,大将打了胜仗,率领军队凯旋,欢呼的人群迎接他们,浩浩荡荡的队伍军乐喧天,车上装满了从异邦掠夺来的珍贵财宝和奇禽异兽,捕获的战俘拖着铁链走在前面,大将坐在战车上耀武扬威,他的子女身穿白袍,站在他的战车里,一个奴仆,手捧金冠,贴在他的耳边,悄悄地提醒他:“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

     

     

    巴顿演讲词

    弟兄们,最近有些小道消息,说我们美国人对这次战争想置身事外,缺乏斗志。那全是一堆臭狗屎!美国人从来就喜欢打仗。真正的美国人喜欢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你们今天在这里,有三个原因。一,你们来这,是为了保卫家乡和亲人。二,你们来这,是为了荣誉,因为你此时不想在其他任何地方。三,你们来这,是因为你们是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男子汉都喜欢打仗。当今天在座的各位还都是孩子的时候,大家就崇拜弹球冠军、短跑健将、拳击好手和职业球员。美国人热爱胜利者。美国人对失败者从不宽恕。美国人蔑视懦夫。美国人既然参赛,就要赢。我对那种输了还笑的人嗤之以鼻。正因如此,美国人迄今尚未打输过一场战争,将来也不会输。一个真正的美国人,连失败的念头,都会恨之入骨。

    你们不会全部牺牲。每次主要战斗下来,你们当中只可能牺牲百分之二。不要怕死。每个人终究都会死。没错,第一次上战场,每个人都会胆怯。如果有人说他不害怕,那是撒谎有的人胆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象勇士一样战斗,因为如果其他同样胆怯的战友在那奋勇作战,而他们袖手旁观的话,他们将无地自容。真正的英雄,是即使胆怯,照样勇敢作战的男子汉。有的战士在火线上不到一分钟,便会克服恐惧。有的要一小时。还有的,大概要几天工夫。但是,真正的男子汉,不会让对死亡的恐惧战胜荣誉感、责任感和雄风。战斗是不甘居人下的男子汉最能表现自己胆量的竞争。战斗会逼出伟大,剔除渺小。美国人以能成为雄中之雄而自豪,而且他们也正是雄中之雄。大家要记住,敌人和你们一样害怕,很可能更害怕。他们不是刀枪不入。在大家的军旅生涯中,你们称演习训练为“鸡屎”,经常怨声载道。这些训练演习,如军中其它条条框框一样,自有它们的目的。训练演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家的警惕性。警惕性必须渗透到每个战士的血管中去。对放松警惕的人,我决不手软。你们大家都是枪林弹雨里冲杀出来的,不然你们今天也不会在这儿。你们对将要到来的厮杀,都会有所准备。谁要是想活着回来,就必须每时每刻保持警惕。只要你有哪怕是一点点的疏忽,就会有个狗娘养的德国鬼子悄悄溜到你的背后,用一坨屎置你于死地!

    在西西里的某个地方,有一块墓碑码得整整齐齐的墓地,里面埋了四百具阵亡将士的尸体。那四百条汉子升天,只因一名哨兵打了个盹。令人欣慰的是,他们都是德国军人。我们先于那些狗杂种发现了他们的哨兵打盹。一个战斗队是个集体。大家在那集体里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战斗。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是一堆马粪。那些胆汁过剩、整日在星期六晚间邮报上拉马粪的家伙,对真正战斗的了解,并不比他们搞女人的知识多。

    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给养、最好的武器设备、最旺盛的斗志和最棒的战士。说实在地,我真可怜那些将和我们作战的狗杂种们。真的。

    我麾下的将士从不投降。我不想听到我手下的任何战士被俘的消息,除非他们先受了伤。即便受了伤,你同样可以还击。这不是吹大牛。我愿我的部下,都象在利比亚作战时的一位我军少尉。当时一个德国鬼子用手枪顶着他胸膛,他甩下钢盔,一只手拨开手枪,另只手抓住钢盔,把那鬼子打得七窍流血。然后,他拾起手枪,在其他鬼子反应过来之前,击毙了另一个鬼子。在此之前,他的一侧肺叶已被一颗子弹洞穿。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不是所有的英雄都象传奇故事里描述的那样。军中每个战士都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千万不要吊儿郎当,以为自己的任务无足轻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必须做好。每个人都是一条长链上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每个卡车司机都突然决定,不愿再忍受头顶呼啸的炮弹的威胁,胆怯起来,跳下车去,一头栽到路旁的水沟中躲起来,那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个懦弱的狗杂种可以给自己找借口:“管他娘的,没我地球照样转,我不过是千万分之一。”但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呢?到那时,我们怎么办?我们的国家、亲人甚至整个世界会是怎么一个样子?不,他奶奶的,美国人不那样想。每个人都应完成他的任务。每个人都应对集体负责。每个部门,每个战斗队,对整个战争的宏伟篇章,都是重要的。弹药武器人员让我们枪有所发,炮有所射。没有后勤人员给我们送衣送饭,我们就会饥寒交迫,因为在我们要去作战的地方,已经无可偷抢。指挥部的所有人员,都各有所用,即使是个只管烧水帮我们洗去征尘的勤务兵。

    每个战士不能只想着自己,也要想着身边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我们军队容不得胆小鬼。所有的胆小鬼都应象耗子一样被斩尽杀绝。否则,战后他们就会溜回家去,生出更多的胆小鬼来。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懦夫儿软蛋。干掉所有狗日的胆小鬼,我们的国家将是勇士的天下。我所见过的最勇敢的好汉,是在突尼斯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爬到电话竿上的一个通讯兵。我正好路过,便停下问他,在这样危险的时候爬到那么高的地方瞎折腾什么?他答道:“在修理线路,将军。”我问:“这个时候不是太危险了吗?”他答道:“是危险,将军,但线路不修不行啊。”我问:“敌机低空扫射,不打扰你吗?”他答:“敌机不怎么打扰,将军,你倒是打扰得一塌糊涂。”弟兄们,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战士。他全心全意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管那职责当时看起来多么地不起眼,不管情况有多危险。还有那些通往突尼斯的路上的卡车司机们,他们真了不起。他们没日没夜,行驶在那狗娘养的破路上,从不停歇,从不偏向,把四处开花的炮弹当成伴奏。我们能顺利前进,全靠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美国硬汉。这些司机中,有人连续开车已经超过四十小时。他们不属战斗部队,但他们同样是军人,有重要的任务要完成。任务他们是完成了,而且完成得真他娘的棒!他们是大集体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没有他们,那场战斗可能就输掉了。只因所有环节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整个链条才坚不可破。

    大家要记住,算我没来过这里。千万不要在信件里提及我。按理说,我是死是活,对外界要保密,我既不统率第三集团军,更不在英国。让那些狗日的德国佬第一个发现吧!我希望有一天看到,那些狗杂种们屁滚尿流,哀鸣道:“我的天哪!又是那挨千刀的第三集团军!又是那狗娘养的巴顿!”

    我们已经迫不及待了。早一日收拾掉万恶的德国鬼子,我们就能早一日掉转枪口,去端日本鬼子的老巢。如果我们不抓紧,功劳就会全让狗娘养的海军陆战队抢去了。

    是的,我们是想早日回家。我们想让这场战争早日结束。最快的办法,就是干掉燃起这场战争的狗杂种们。早一日把他们消灭干净,我们就可以早一日凯旋。回家的捷径,要通过柏林和东京。到了柏林,我要亲手干掉那个纸老虎、狗杂种希特勒,就象干掉一条蛇!

    谁要想在炮弹坑里蹲上一天,就让他见鬼去吧!德国鬼子迟早会找到他的头上。我的手下不挖猫耳洞,我也不希望他们挖。猫耳洞只会使进攻放缓。我们要持续进攻,不给敌人挖猫耳洞的时间。我们迟早会胜利,但我们只有不停战斗,比敌人勇敢,胜利才会到来。我们不仅要击毙那些狗杂种们,而且要把他们的五脏六腑掏出来润滑我们的坦克履带。我们要让那些狗日的德国鬼子尸积成山,血流成河。战争本来就是血腥野蛮残酷的。你不让敌人流血,他们就会让你流。挑开他们的肚子,给他们的胸膛上来上一枪。如果一颗炮弹在你身旁爆炸,炸了你一脸灰土,你一抹,发现那竟是你最好伙伴的模糊血肉时,你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不想听到报告说,“我们在坚守阵地。”我们不坚守任何见鬼的阵地。让德国鬼子坚守去吧。我们要一刻不停地进攻,除了敌人的卵子,我们对其它任何目标都不感兴趣。我们要扭住敌人的卵子不放,打得他们魂魄离窍。我们的基本作战计划,是前进前进再前进,不管要从敌人身上身下爬过去,还是要从他们身体中钻过去。我们要象挤出鹅肠或小号的屎那样执著,那样无孔不入!

    有时免不了有人会抱怨,说我们对战士要求太严,太不近情理。让那些抱怨见鬼去吧!我坚信一条金玉良言,就是“一杯汗水,会挽救一桶鲜血。”我们进攻得越坚决,就会消灭越多的德国鬼子。我们消灭的德国鬼子越多,我们自己人死得就会越少。进攻意味着更少的伤亡。我希望大家牢牢记住这一点。

    凯旋后,今天在座的弟兄们都会获得一种值得夸耀的资格。二十年后,你会庆幸自己参加了此次世界大战。到那时,当你在壁炉边,孙子坐在你的膝盖上,问你:“爷爷,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干什么呢?”你不用尴尬地干咳一声,把孙子移到另一个膝盖上,吞吞吐吐地说:“啊……爷爷我当时在路易斯安那铲粪。”与此相反,弟兄们,你可以直盯着他的眼睛,理直气壮地说:“孙子,爷爷我当年在第三集团军和那个狗娘养的乔治.巴顿并肩作战!”

     6 ) .

    越南战争。

    《政治形态文艺学》革命宣传使用的是公共话语,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形式,它都追求震撼与冲击效果。简短的形式(标语、口号)与强烈的情感诉求(号召、命令与允诺等)对受众心理产生一种“子弹效应”或皮下注射效应,直接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形成所谓的政治文化。

    主流传记片中政治领袖在群众面前的动员、宣讲和演说是意识形态最直接的表述。开场六分半的演讲,违背了好莱坞的基本叙事原则,让巴顿看向镜头,迫使观众与影片中的听众认同,即观众是和士兵们一起在听巴顿的演说,这就完全揭示了创作者的意图:唤起美国青年的战争冒险精神和爱国精神。

    《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西方传记电影的复杂性,不回避性格缺陷人性弱点,争议,不惮于揭示非主流的价值观和个人化的意识形态,拒绝对人物做简化的单向度的描写评价。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行为鲁莽口无遮拦,“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悲剧式的英雄,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

     7 ) 你怎么就管不住你的嘴呢

    塑造的性格太鲜明了。管不住嘴总惹事的直肠子,因长了个破嘴而屡次受挫;对待士兵过分严苛而被外界质疑;军事疯子,不让他指挥就是在惩罚他;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自认为是上帝的宠儿;十六世纪的浪漫主义者,相信自己的伟大,等待上帝给他荣耀的那一刻。

    镜头的运用堪称完美,熟练却不套路,70年代的东西放在今天依然令我惊艳。

    这电影体现了,美国人根本不吃奴性教育,如果扇耳光事件发生在二战的中国军营内,就不是个什么大事,甚至会比作“严父般的教育”。

    最后的镜头看着甚是落寞,一个失业的将军带领他的牛头梗离开战场。已经没有战场,也就没有士兵了,他变成了个普通人。

     8 ) 巴顿的演讲辞,太屌了

        最近有些小道消息,说我们美国人对这次战争想置身事外,缺乏斗志。那全是一堆臭狗屎!美国人从来就喜欢打仗。真正的美国人喜欢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你们今天在这里,有三个原因。一,你们来这,是为了保卫家乡和亲人。二,你们来这,是为了荣誉,因为你此时不想在其他任何地方。三,你们来这,是因为你们是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男子汉都喜欢打仗。
       
        当今天在座的各位还都是孩子的时候,大家就崇拜弹球冠军、短跑健将、拳击好手和职业球员。美国人热爱胜利者。美国人对失败者从不宽恕。美国人蔑视懦夫。美国人既然参赛,就要赢。我对那种输了还笑的人嗤之以鼻。正因如此,美国人迄今尚未打输过一场战争,将来也不会输。一个真正的美国人,连失败的念头,都会恨之入骨。 
       
        你们不会全部牺牲。每次主要战斗下来,你们当中只可能牺牲百分之二。不要怕死。每个人终究都会死。没错,第一次上战场,每个人都会胆怯。如果有人说他不害怕,那是撒谎。有的人胆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象勇士一样战斗,因为如果其他同样胆怯的战友在那奋勇作战,而他们袖手旁观的话,他们将无地自容。真正的英雄,是即使胆怯,照样勇敢作战的男子汉。有的战士在火线上不到一分钟,便会克服恐惧。有的要一小时。还有的,大概要几天工夫。但是,真正的男子汉,不会让对死亡的恐惧战胜荣誉感、责任感和雄风。战斗是不甘居人下的男子汉最能表现自己胆量的竞争。战斗会逼出伟大,剔除渺小。美国人以能成为雄中之雄而自豪,而且他们也正是雄中之雄。
       
        大家要记住,敌人和你们一样害怕,很可能更害怕。他们不是刀枪不入。在大家的军旅生涯中,你们称演习训练为“鸡屎”,经常怨声载道。这些训练演习,如军中其它条条框框一样,自有它们的目的。训练演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家的警惕性。警惕性必须渗透到每个战士的血管中去。对放松警惕的人,我决不手软。你们大家都是枪林弹雨里冲杀出来的,不然你们今天也不会在这儿。你们对将要到来的厮杀,都会有所准备。谁要是想活着回来,就必须每时每刻保持警惕。只要你有哪怕是一点点的疏忽,就会有个狗娘养的德国鬼子悄悄溜到你的背后,用一坨屎置你于死地!
       
        在西西里的某个地方,有一块墓碑码得整整齐齐的墓地,里面埋了四百具阵亡将士的尸体。那四百条汉子升天,只因一名哨兵打了个盹。令人欣慰地是,他们都是德国军人。我们先于那些狗杂种发现了他们的哨兵打盹。一个战斗队是个集体。大家在那集体里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战斗。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是一堆马粪。那些胆汁过剩、整日在星期六晚间邮报上拉马粪的家伙,对真正战斗的了解,并不比他们搞女人的知识多。
       
        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给养、最好的武器设备、最旺盛的斗志和最棒的战士。说实在地,我真可怜那些将和我们作战的狗杂种们。真地。我麾下的将士从不投降。我不想听到我手下的任何战士被俘的消息,除非他们先受了伤。即便受了伤,你同样可以还击。这不是吹大牛。我愿我的部下,都象在利比亚作战时的一位我军少尉。当时一个德国鬼子用手枪顶着他胸膛,他甩下钢盔,一只手拨开手枪,另只手抓住钢盔,把那鬼子打得七窍流血。然后,他拾起手枪,在其他鬼子反应过来之前,击毙了另一个鬼子。在此之前,他的一侧肺叶已被一颗子弹洞穿。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不是所有的英雄都象传奇故事里描述的那样。军中每个战士都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千万不要吊儿郎当,以为自己的任务无足轻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必须做好。每个人都是一条长链上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每个卡车司机都突然决定,不愿再忍受头顶呼啸的炮弹的威胁,胆怯起来,跳下车去,一头栽到路旁的水沟中躲起来,那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个懦弱的狗杂种可以给自己找借口:“管他娘的,没我地球照样转,我不过是千万分之一。”但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呢?到那时,我们怎么办?我们的国家、亲人甚至整个世界会是怎么一个样子?不,他奶奶的,美国人不那样想。每个人都应完成他的任务。每个人都应对集体负责。每个部门,每个战斗队,对整个战争的宏伟篇章,都是重要的。
      
        弹药武器人员让我们枪有所发,炮有所射。没有后勤人员给我们送衣送饭,我们就会饥寒交迫,因为在我们要去作战的地方,已经无可偷抢。指挥部的所有人员,都各有所用,即使是个只管烧水帮我们洗去征尘的勤务兵。每个战士不能只想着自己,也要想着身边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我们军队容不得胆小鬼。所有的胆小鬼都应象耗子一样被斩尽杀绝。否则,战后他们就会溜回家去,生出更多的胆小鬼来。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懦夫儿软蛋。干掉所有狗日的胆小鬼,我们的国家将是勇士的天下。
      
        我所见过的最勇敢的好汉,是在突尼斯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爬到电话竿上的一个通讯兵。我正好路过,便停下问他,在这样危险的时候爬到那么高的地方瞎折腾什么?他答道:“在修理线路,将军。”我问:“这个时候不是太危险了吗?”他答道:“是危险,将军,但线路不修不行啊。”我问:“敌机低空扫射,不打扰你吗?”他答:“敌机不怎么打扰,将军,你倒是打扰得一塌糊涂。”弟兄们,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战士。他全心全意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管那职责当时看起来多么地不起眼,不管情况有多危险。还有那些通往突尼斯的路上的卡车司机们,他们真了不起。他们没日没夜,行驶在那狗娘养的破路上,从不停歇,从不偏向,把四处开花的炮弹当成伴奏。我们能顺利前进,全靠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美国硬汉。这些司机中,有人连续开车已经超过四十小时。他们不属战斗部队,但他们同样是军人,有重要的任务要完成。任务他们是完成了,而且完成得真他娘的棒!他们是大集体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没有他们,那场战斗可能就输掉了。只因所有环节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整个链条才坚不可破。
      
        大家要记住,算我没来过这里。千万不要在信件里提及我。按理说,我是死是活,对外界要保密,我既不统率第三集团军,更不在英国。让那些狗日的德国佬第一个发现吧!我希望有一天看到,那些狗杂种们屁滚尿流,哀鸣道:“我的天哪!又是那挨千刀的第三集团军!又是那狗娘养的巴顿!”我们已经迫不及待了。早一日收拾掉万恶的德国鬼子,我们就能早一日掉转枪口,去端日本鬼子的老巢。如果我们不抓紧,功劳就会全让狗娘养的海军陆战队抢去了。是的,我们是想早日回家。我们想让这场战争早日结束。最快的办法,就是干掉燃起这场战争的狗杂种们。早一日把他们消灭干净,我们就可以早一日凯旋。回家的捷径,要通过柏林和东京。到了柏林,我要亲手干掉那个纸老虎、狗杂种希特勒,就象干掉一条蛇!
      
        谁要想在炮弹坑里蹲上一天,就让他见鬼去吧!德国鬼子迟早会找到他的头上。我的手下不挖猫耳洞,我也不希望他们挖。猫耳洞只会使进攻放缓。我们要持续进攻,不给敌人挖猫耳洞的时间。我们迟早会胜利,但我们只有不停战斗,比敌人勇敢,胜利才会到来。我们不仅要击毙那些狗杂种们,而且要把他们的五脏六腑掏出来润滑我们的坦克履带。我们要让那些狗日的德国鬼子尸积成山,血流成河。战争本来就是血腥野蛮残酷的。你不让敌人流血,他们就会让你流。挑开他们的肚子,给他们的胸膛上来上一枪。如果一颗炮弹在你身旁爆炸,炸了你一脸灰土,你一抹,发现那竟是你最好伙伴的模糊血肉时,你就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不想听到报告说,“我们在坚守阵地。”我们不坚守任何见鬼的阵地。让德国鬼子坚守去吧。我们要一刻不停地进攻,除了敌人的卵子,我们对其它任何目标都不感兴趣。我们要扭住敌人的卵子不放,打得他们魂魄离窍。我们的基本作战计划,是前进前进再前进,不管要从敌人身上身下爬过去,还是要从他们身体中钻过去。我们要象挤出鹅肠或小号的屎那样执著,那样无孔不入!
      
        有时免不了有人会抱怨,说我们对战士要求太严,太不近情理。让那些抱怨见鬼去吧!我坚信一条金玉良言,就是“一杯汗水,会挽救一桶鲜血。”我们进攻得越坚决,就会消灭越多的德国鬼子。我们消灭的德国鬼子越多,我们自己人死得就会越少。进攻意味着更少的伤亡。我希望大家牢牢记住这一点。
      
        凯旋回家后,今天在座的弟兄们都会获得一种值得夸耀的资格。二十年后,你会庆幸自己参加了此次世界大战。到那时,当你在壁炉边,孙子坐在你的膝盖上,问你:“爷爷,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干什么呢?”你不用尴尬地干咳一声,把孙子移到另一个膝盖上,吞吞吐吐地说:“啊……爷爷我当时在路易斯安那铲粪。”与此相反,弟兄们,你可以直盯着他的眼睛,理直气壮地说:“孙子,爷爷我当年在第三集团军和那个狗娘养的乔治?巴顿并肩作战!”

     短评

    乔治·C斯科特的个人魅力

    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周传基老先生那篇分析,写得真是好——自以为是哪~对于这种影片,文本读解脱离了历史研究(拍摄的历史),就是往左可往右亦可的扯淡。回到影片,上半场真不错,下半场有失编排,尤其最后几场戏,纯粹推销展示了,可惜。

    11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推荐

    我们都知道他脾气暴,我们都知道他骨头硬,我们都知道他说话脏,我们都知道他爱打人,我们都知道他曾经八面威风,我们也知道他晚年凄惨~

    15分钟前
    • Over5
    • 还行

    最佳人物传记片 科波拉的剧本 斯科特的演绎 美军的全力配合 让人如何能不喜爱巴顿

    18分钟前
    • 加文
    • 力荐

    刚烈单纯的性格很让人喜欢,就是处理事情的方法有点过头。他是一个战神,他是一个只属于战争年代的人,性格决定了他走的路必定坎坷,但是人们会更容易记住这样一个有性格特点的人。

    22分钟前
    • 韦恩斯坦_李
    • 推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3小时的史诗级战争传记片。1970年就能拍出如此震撼的战争场面,直到45年后的今天依旧毫不逊色。实在是太了不起了!大银幕欣赏,观感太棒!。乔治·斯科特演技出神入化,演活了桀骜不驯,只懂打仗不懂政治的老顽固——巴顿将军。

    26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这个一直以为自己属于十六世纪的“狗娘养的血胆将军”站在镜子前面跟自己说:“我一生都想率领更多的人来决一死战,现在,时候终于到了”。

    27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影片获4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著剧本、最佳美术设计与陈设、最佳剪辑、最佳录音等7项大奖,其中获最佳男主角的乔治·C·斯科特表示自己的表演并没有那么好而拒领该奖

    31分钟前
    • 雲無憂
    • 推荐

    70年的斯科特还有64年奇爱博士的影子,这时其实他才43岁。虽说赶上了越战宣传需要,但是毫不避讳、也不渲染,极度克制。一眼看出科波拉的剧本,讲的永远不是故事而是性格缺陷明显的天才。疯狂里透着理性,冷酷里藏着热情,务实包裹着浪漫,反而造就了极高的可信度。可惜也是套路,多了腻。

    3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其实电影本身是有点冗长、缺乏高潮的。但作为一个美国在越战严重受挫期的战争片,得了那么多奥斯卡,政治目的实在太过明显,而且确实也通过刻画巴顿这样一个战争狂达到了一定的成效,所以算是一部“成功”的传记。嗬,当时的美国人,不管你是左是右,你一定得粗暴地恨布尔什维克…

    3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主旋律传记片的典范,“伪缺点”玩得炉火纯青,相比之下我国某些二货导演就永远分不清真性情和真土匪的区别。片中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巴顿公开说出了美帝国主义者的心里话,反引起了这些道貌岸然之辈的不满,当然,这么拍有影片拍摄年代和影片表现年代ZZ需求变化的原因。

    37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推荐

    其实挺有趣的,后人看战争首先是结果,处于的人是看自身的处境,同时代的人是看道德标准。这一切又都被政治利用,可悲。

    40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天蝎座的野心与我行我素

    41分钟前
    • Yolanda
    • 力荐

    8.3/10《巴顿将军》也是一部顺应时代潮流而诞生的军需片,却没有树立任何高大全与假恶丑,而是伪装成了一部个人传记片,把巴顿这个备受争议的二战将领塑造有血有肉,这当然离开不了乔治·C·斯科特的精彩演绎,开场演讲绝对是本片最为精彩的段落。巴顿这个战争狂人,真是生错了国家。

    45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你们今天在这里,有三个原因。一,你们来这,是为了保卫家乡和亲人。二,你们来这,是为了荣誉,因为你此时不想在其他任何地方。三,你们来这,是因为你们是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男子汉都喜欢打仗。

    50分钟前
    • ziegfelt
    • 力荐

    我有时在想,如果巴顿不只是指挥欧洲战场的第三军团,而是整个欧洲战场的指挥官呢,二战结束的时间会不会缩短?如果罗斯福死前就已委派巴顿指挥太平洋战场呢?结果又会如何?只是历史不能假设。即使所有的荣耀都会消亡,我们仍然不会忘记您,每日读圣经却说着脏话滴铁血硬汉General Patto

    51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I don’t care to drink with him or any other Russian son of bitch。巴顿是个狗娘养的混账 相比之下那些在斯拉夫畜生面前畏首畏尾的二五仔们连狗娘养的都不如;最纯粹的军人人格 一个耿直过头的战士 不同于布拉德利那般左右逢源的政治将军或蒙哥马利那类不入流的水货 巴顿彻头彻尾的武德很能激起人对军旅生活的向往

    53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战争片方面,本片缺乏真实战争的残酷感,也没有火爆的场面;传记片角度,人物性格大都扁平如纸,虽然没有多少虚假改编,但巴顿的缺点被大幅掩盖,有避实就虚之嫌;单线顺叙且毫无高潮,平淡乏味似流水账;宣传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太过明显;配乐倒是温醇清丽;摄影和表演算得上精致,亮点不多。(7.0/10)

    5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All real Americans love to stay in battle, American play to win all the time, That's why American never lost, and we will never lose a war. 」諸位,我只是給你們這些沒打過仗的做勵志演說,我這麼做是因為我在突尼斯遇到過打了三年仗的英國人和法國人,你們完全比不上他們。就這樣。

    1小时前
    • Die Katze
    • 推荐

    我知道这部片子用了多少好莱坞的pattern,塑造了多么典型的英雄形象,满足了多少粉丝的情结,也知道导演从多方面各种仰拍赞扬了巴顿,我就是对一个喜欢战争的人没好感。我恨政客,我更恨这种不问政治的炮筒子,给喜欢战争又缺父的小男孩去看吧。

    1小时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