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爱情片 钢琴教师

    钢琴教师

    评分:
    0.0很差

    分类:爱情片其它2001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安妮·吉拉尔多,伯努瓦·马吉梅尔,苏珊娜·洛塔尔,乌多·萨梅尔,安娜·西加勒维奇,Cornelia Köndgen,Thomas Weinhappel,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Philipp Heiss,William Mang,Rudolf Melichar,Michael Schottenberg,Gabriele Schuchter,迪特尔·贝尔讷,Annemarie Schleinzer,Liliana Nelska,薇薇安·巴奇,杰尔蒂·德拉斯尔,史黛芬妮·迪亚布卓,Noam M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爱你,西蒙

    • 365天今时之欲

    • HD

      最幸福的季节

    • 更新HD

      双世青蛇

    • 更新HD

      幽灵女孩

    • 更新HD

      午夜0时的吻

    • HD

      看不见听不见也爱你

    • HD

      五尺天涯

     剧照

    钢琴教师 剧照 NO.1钢琴教师 剧照 NO.2钢琴教师 剧照 NO.3钢琴教师 剧照 NO.4钢琴教师 剧照 NO.5钢琴教师 剧照 NO.6钢琴教师 剧照 NO.16钢琴教师 剧照 NO.17钢琴教师 剧照 NO.18钢琴教师 剧照 NO.19钢琴教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40岁的Erika Kohut(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饰)表面上是一个优雅的钢琴老师,外形独特、气质出众,但对学生却无比严厉。同时她的母亲专制又无理,无休止的折磨令Erika的各种欲望都无法发泄。于是Erika只好躲在厕所用剃刀伤害自己以求快感,嗅着内裤上的味道以发泄欲望,还去租看色情录像带。当18岁英俊冲动的Walter(伯努瓦·马吉梅 Benoît Magimel 饰)闯进她的生活时,一切都改变了。他们互相需索互相慰藉,Erika以为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然而年少的Walter有一日厌倦了这种关系……

     长篇影评

     1 ) Erika:SM情结如何毁灭了她的自由向往

    哈内克对Walter这个人物的形象设计堪称阳光,彬彬有礼,懂得关心弱者,在女生中间颇受欢迎(譬如在溜冰时、在听别人演奏小提琴时),因此我偏向于片子内容并不是两性权力的争夺,而是Erika根深蒂固的病态心理把两人带往了极端处境。这种病态心理和她母亲有关,也和长久以来传统社会男性对女性的态度、女性解放过程中的自我要求等等有关。Erika是女权斗争过程里的产物,是女性自我压迫的牺牲品。本片要讲的是Erika在这种压迫的心态里找到出路,找到自由和爱。

    开场母女对打中间插入的一段电视画面其实道出了影片的主题。三位医生(两男一女)在缝合一位男士的嘴巴,男医生说,我看了那节目,这位先生提议如果狗主人不替宠物善后就应该罚款;女医生接着说,这个人明明是在支持女性是低级物种(être inférieur),于是男医生开始有施暴倾向,而女医生开始对男病人暴力相向。男性并没有也不必争夺话语权,但长久以来的惯性思维造成了两性矛盾的激化,而女性间的相互压迫(母对女的压迫、女人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厉害。导演用Erika与Walter的关系暗指德国社会中,这一时代的两性关系。

    1. Erika其人

    Erika是个40出头的钢琴教师。女人,说是女人,却没什么女人味。骨骼长得很精致漂亮,但皮肉败坏,这是从内里渗出来的。长期过着非人的压抑生活,让她内分泌紊乱,老年斑星星点点爬上了脸。她似乎不太化妆,但把自己收拾得很干净,遇到Walter之前,她用性冷淡色彩、质感光滑的风衣把自己包裹起来,戴犀利的皮手套,头发束起,并用夹子把碎发夹起,干净利落。她带一个皮包,也是简单的皮质,四四方方。她的性格冷酷压抑,是个追求完美的工作机器,生活是与钢琴为伍,弹起琴来一丝不苟,业余时候不过是一个人在这座空荡冷酷的城市闲逛。走起路来身子笔挺,全身没有放松、柔软的迹象。声音低沉,坚硬。开场配合着钢琴出现的指导声利索有力,雌雄莫辨。她讲的话也利索,从不多说。孤独,没有一个亲密的朋友。讲法语,也许带着法国血统,又生活在德国。

    1. SM情结的产生和建立

    哈内克并没有像原作小说一样重复童年闪回的部分,展现她是怎样一步步有了SM情结。但是在B线故事中,我们得以窥见。她的女学生这一人物设置,即是她童年的自己,也是她假想的情敌。她要成长,必须“打败”这个女学生。女学生的生活环境:陪伴她的永远是强权的母亲,父亲不在场,她在钢琴方面小有天赋,但在母亲和老师的双重压力下练琴,自我评价过低,会因为害怕有不能登台演出的可能性而哭泣,母亲给她的不是鼓励,而是“听见了没,不能去玩”这种威逼。母亲和老师谈话的那场,画面中的她夹在两个成年女性之间,背对着他们哭泣。她是不满的,但是失语的她,无法对抗这种强权的,她只能哭,或者发展到后来,由生理反应来对抗这种强权——拉肚子。(男性在这里,反而是温柔而深情款款的形象)Erika用碎玻璃划伤了她的手,对母亲来讲是毁灭性的打击,对女学生来说,反而是彻底的解放,她笑得难得的轻松自在。能够想见,Erika小时候也因为一点天赋而被母亲逼迫,父亲也是这种过度而霸道的“女权”的受害者,以致成了精神病人离开了这个家庭。Erika在母亲的逼迫下学琴——母亲说“没有人能弹的比你好”——这句话本身就是爱和强权统一的双关。开片第一场里,她晚归,母亲从画外的黑暗中“突袭”,争执一番,最终一起撕破了她新买的充满女性化风格的衣服,两人扭打起来。女学生母亲仅有的台词里,多次暗示了她和Erika母亲的相似甚至是同构性,她向Erika哭诉自己孩子的手被扎伤,忿恨地说“应该砍了他的双手”,这和Erika母亲在开场说的一样“竟然打你母亲,应该砍了你的双手”。而最后一场,女学生母亲看了Erika母亲的座位号,说“on est juste à côté”,也是她们相似性的描述。 母亲是压迫的来源也是安全感的来源。在这种一次次的压迫与相依为命的循环下(有点亲子间的斯特哥尔摩综合症的状态),她自然把爱与暴力联系在一起,产生SM情结。但她的这种情结并非不可解,和Walter相处的过程中,虽然她意识层面依旧是个明确的SM爱好者,但潜意识层面,“爱”的感觉已经慢慢在她身体里复苏,单从她的服道化、发型等就可以看出,她的状态变得舒展。

    1. Erika与Walter关系的构建、发展、毁灭

    在这部片子里,哈内克非常注重用封闭空间来表达Erika的处境,这也可以当作帮我们解读Erika寻求“自我解放(爱)”的线索。

    Walter第一次出场:Erika和母亲在电梯(笼子)里,Walter绕着她们一圈圈转;Walter刚要自我介绍,被阿姨打断,他跟随女人们进入“房间”;他关于伯克纳见解被Erika回击,Erika(为了自我保护)压制对方。

    Walter第二次出场:闯入排练室(密闭空间),和Erika说想当她的学生,被冷淡对待,Erika依旧在自我保护;

    Walter第三次出场:Walter入学考试弹琴,触动到Erika,但Erika投Walter的反对票,对自由情感的抗拒;

    Walter第四次出场:Walter进教室,向Erika表白,她反应冷淡,Erika去溜冰场看Walter(此时Walter虽然在“室内”,分镜构思上反而是Erika被铁栅栏拦着,而Walter处在自由的场域),表达了Erika对自由的向往;

    Walter第五次出场:Erika和Walter同时看排练,女学生迟到,说自己腹泻;Walter安慰女学生,女学生表现超常,Erika嫉妒,占有欲的爆发导致对女学生的仇恨;

    Walter第六次出场:去洗手间找Erika,两人拥吻;(此处的空间关系——Walter进入了女厕所,即女性的私密空间,他关门的动作因为折返而被强调,而Erika此时不在洗手台,而在更深的半封闭空间里,Walter翻身进去把门打开,拥吻)Erika并非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应对这场性爱邀请,导演让观众以为她选择让Walter高潮,这种方式是禁欲甚至牺牲式的,但在最后来了个反转——Erika不让Walter达到高潮,又是对正常情爱的抗拒,或是权力的宣告,Walter第一次意识到这场恋爱的非常态。但在结尾,Walter开心地跑出洗手间,他此时依旧能全身而退;

    Walter第七次出场:这次出场,是从Walter弹琴的手开始,这是他被异化的开始(开篇三位学生出场都是由弹琴的手开始,就是为了这场来表达Walter被异化)。Walter第一次处于一个封闭空间中,而不是进入。这里Erika斥责Walter不会弹激烈的舒伯特,因为“舒伯特很丑,以你的外表完全无法体会”,Walter反击“你为什么一直要破坏我们的和谐”;Erika给他信,Walter开心,希望能引导她打开封闭的心,但又被排斥,同时,Erika在引导他进入自己最封闭的内心。这场戏,并不是以Walter走出“封闭空间”结束的,Erika占据主导地位;

    Walter第八次出场:Walter跟踪Erika回家,一路进到Erika的卧室,这是Erika最封闭的所在。值得注意的是,Walter说“别怕”,Erika说的是“我不害怕,我想要的和你一样(这句话后来又重复了一遍)”、“其实爱的基础很可笑”,即Erika认为男性总是要奴役女性,是她受虐心理的直接表述。而后又有“从今开始,是你发号施令,你来选我穿什么”(印证了全片开头的电视里的对白:女性认为男性思维中,女人是低等物种),Walter说“我发誓我爱过你,可惜你完全不会明白。现在你令我反胃”,离开。(离开后的电视里放了西班牙马自由奔驰的画面,是Erika对自由渴望的外化。而后对母亲施暴,说爱母亲,即是说恨,说反话是哈内克的惯用伎俩);

    Walter第九次出场:这次溜冰场前有了铁丝网,Walter内心也开始被囚禁。Erika的呕吐让Walter感觉受侮辱,Erika跑到白色的溜冰场上。此时的Erika意识到自己真正渴望被平等地爱,渴望自由,却发现隔阂已经太深;

    Walter第十次出场:Walter“强暴”了Erika,Walter说,“你不能这样侮辱一个男人”、“有一点爱不会死的”。Erika想要得到爱的时候,却换来了对方的粗暴对待;

    Walter第十一次出场:Walter像个陌生人一样对Erika打招呼,Erika并没有得到对方正常的爱,她彻底绝望,用刀插向自己。

    Haneke par Haneke

    附上哈内克自己对本片的解释:

    A:我们看到了您重视的命题:在物质和理性世界的严酷面前,所有感性情绪的慢慢消亡...

    哈内克:我不觉得。我觉得当今世界,情绪更加激烈了,就像片子里表现的那样。“知识分子(受教育的人)”试图把生活中所有导致混乱的可能性根除。但这是种假象,因为这不过把所有问题拖延了。我们总是濒临深渊,但我们现在比从前更明白怎么更好掩饰(问题)。这不表示我们现在比以前更明智了,事实是恰恰相反的。

     2 ) 非典型男女的典型爱恋

    顶着名义上男主女主悬殊的年龄差异,这部电影并没给人一场道德伦理大讨论。相反,这是一个爱与性的精神分析案例。

    40岁的Erika可以看做是个女性符号。盛年已过更年期将至。说自己彻底理解舒曼处在将疯未疯之前的理智的黄昏的感受;说舒伯特的维度并不是从低音到高音而是从耳语到尖叫。一切她的言论都表明Erika是个过于典型的女人:她的情绪化,敏感和对痛苦/快乐的渴望都是被提纯了的浓度大的让人受不了。而她的年龄只是个道具,是个让一切提纯后的特征可以体体面面摆在上面的盘子。也只有用这个盘子,其中的陈列才会让男人不舒服。若换个20多岁的盘子,这些情绪化,敏感和欲望都会被青春活力所稀释,在男人眼里就怎么看怎么喜欢,一切都好一切都能忍了。

    所以Erika这样的“纯”女人也只有18岁的Walter敢接受。在此盛年,激素还没有走下坡路,所有的雄心壮志正熊熊燃烧,自然觉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自以为没有爬不上的巅峰没有登不上的军舰。加上一副俄罗斯艺术家的金光闪闪的长相,C罗一般的背肌,工科学霸又会弹勋伯格。各种理由让他喜欢一个超常规的女人,没有理由让他会因为这种超常规而退缩。

    于是双方要过招了。

    小男孩什么的最可怕了,看似直来直往做事不过脑,比如为了勾搭老师就跑去上大师课,为了献殷勤就当场弃掉勋伯格叛变舒伯特什么的可实际上他对女人的行为都是秒懂:看到某个女生的手被毁就瞬间理解到Erika对自己有意思真的是太超人了。Walter开始和Erika隔着一段距离,这段距离让他以为她一切的诡异之处都是情欲之路上的小障碍,只会激励自己更加勇往直前。等到Erika的信赤裸裸的揭露了她的受虐性幻想,连超人都崩溃了。对小男孩来说是睡一觉就忘掉的沧海一粟,对老女人来说是黄昏的结束夜幕降临。

    异性恋什么的就是这么二逼。你以为她要的是愉悦,其实她要的是痛苦。你以为她在拒绝,其实她是在爱你。等她真的被打动,让你进入她的内心了,你又多半会被她的心里面的摆设吓到。然后掉头就跑,等她自己给自己补刀。如果遇到个喜欢自虐和虐待他人的,那就更加悲剧。诗经早就告诉我们 士之耽兮 犹可脱也 女之耽兮 不可脱也。因为脱不了,老女人就选择了爱的痛苦而不是爱的愉悦,因为前者更永久。╮(╯▽╰)╭

    其实,哪个女人生命中没有遇到个把小超人呢?我也会喜欢小超人,可也只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看狂风多霸气,可是抓到手中也不过是空气而已。所以奉劝大家都把真挚的感情放在买包上吧,看得见摸得着。对男人还是轻描淡写一点比较好。



     3 ) 双重人钢琴教师

       
    《钢琴教师》是一部令人心悸憾人心魂的电影。由迈克尔·哈内克导演,原作者是诺奖得主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简直是一场接近完美的结合。

    年届四十的维也纳钢琴教授艾莉嘉长期与专横的母亲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母亲用爱的名义限制她的自由,不许她晚归不许她买式样稍微出格的衣物,用电话监视她的行踪,一切都在母亲的控制之下。就这样,没有爱情没有男人没有生命的热力,每天一成不变地与母亲就餐甚至同睡一张床,演出时也有母亲陪同。这简直要让人颠狂,她也恼火母亲的无处不在,甚至母女发生过激烈打斗,却仍只能囿于在这个残缺畸形的家。

    作为一个社会人,她有符合她高贵职业的淡定与内敛的气质,盘发,着黑、白、灰的衣裳,她的脸几乎没有表情,抿着嘴,头微微昂着,露出长长的颈项。她内心骄傲,睥睨一切,待学生严苛。看上去是个中规中矩的教师,清心寡欲。
    而下班后,她会神情自若地去色情录像厅,视男人们打量的眼光不顾。她会捡起别人污秽的纸巾放鼻子底下嗅,同样的面无表情。她会偷 窥情侣做爱,被人发现后仓惶逃走。她会躲在浴室里用刀片自残,然后娴熟自若地冲洗干净血污。她借种种变态行为来渲泻长久压抑的性欲。如果没有学生华德的追求,或许也算找到了自已的方式来平衡身体的欲望。

    华特是个健康而精力充沛的年青人,他爱上了艾莉嘉。艾莉嘉越冷漠,他越有征服欲。他点燃了她,打破了她固有的平衡,表面一如止水的她原来有得是毁灭一切的激情。
    起先她仍冷漠地拒绝,但华德在演奏会上宽慰她的学生令她妒火中烧,将碎玻璃装进学生的衣袋里,毁了她的手。那一刻华德意识到是她所为,也意识到她其实对他怀有强烈的爱欲。在卫生间找着她时,她替他口交,却不许他渲泻。她控制着他。她开始着有颜色的衣物,柠檬黄、铁锈红令她柔和。然后,她郑而重之的写了封信给华特,她把她最隐密的性幻想全部诉于华特,她说有好几年希望有人重力打她,在母亲的隔壁绑了她,与她粗暴地作爱。在她的理念里,或许这就是爱。然而华特鄙弃了她的病态。陷入泥淖中的她,开始茫然无措,她屈辱地向华特投降,想顺从他的方式,却不能,总是挫败。业已扭曲的她已丧失爱与性的能力。后来屡屡刺激却无法释放的华特,冲进她家以她信上的方式强暴了她。当她幻想成真时,却并没有快感,只有叫人痛不欲生的伤害。华特临走前说:爱情其实算不了什么。爱在此时也消殆已尽吧。只是年青的视爱情为游戏的华特可转眼就忘了她,而在她,是全盘皆输,彻底崩溃。
    身心被严重摧残践踏的她仍回到母亲身边,最后只能向一个不断伤害自己的亲人索爱,看着叫人伤心不已。

    演奏会再次遇见华特,他仍愉悦而轻松地向她招呼。她脸上尚有淤痕,她转身,抽了刀,向自己的肩部刺去,一朵血花残忍而美丽地盛开。收好刀子,她仍面无表情地向大街上走去。外面黑夜弥漫。

    艾莉嘉的扮演者伊沙贝尔的表演当得上震撼人心。她几乎从头到尾面无表情,却能精细地传达出急管繁弦的内心世界。僵硬的手、微微牵动的唇角、眼神的细微变化、局促不安的脸,她的世界一分为二,光明与阴暗,优雅与猥琐,漠然与激情,安宁与喧哗都在这张不表情的脸里。无为胜有为,克制的力量摧枯拉朽。

     4 ) 《钢琴教师》,一场鲜血淋漓的爱情幻影


        空洞的白色,是影片的主色调。
        凌晨的时间,困倦的双眼,盯着显示屏看着节奏缓慢的片子,预感到这是一场不可忘怀的悲剧。
        昏睡,下午醒来,脑海里挥之不去艾丽卡傲然的眼光背后,近乎疯狂的暴虐和对性爱的渴望与狂想;男学生华德英俊的脸庞,年轻的饱含兽性的热情和叛离。
        连续三天了,重复看了很多遍。这个片子太血淋淋了,把一个中年女人刻画的如此可悲,把一个英俊的年轻有才华的男人描绘的如此迷人,又如此残忍。

        忘不了,忘不了片子里凝固的时间,浓郁的恍眼的白色。忘不了华德猛烈示爱的激情。
        片子表现了艾丽卡的矛盾。她和有天赋的女学生之间掺杂着妒恨和欣赏的矛盾,她母亲对她不可理喻的感情索取,她和年轻英俊华德之间近乎变态的反复纠缠。

         女主角艾丽卡是一个中年女教师,好像从没有恋爱过,一直被母亲圈在身边,甚至这么大年纪了,也是与母同床.母亲对她的爱是不正常的,她检查艾丽卡出行的背包,电话追问她的行踪,不让她穿亮丽的衣服,敏感地排斥她跟一切男人的接触。

         母亲对她的占有,是艾丽卡性格的元凶,她被母亲强行封闭在一个单纯的世界,这个世界,只有亲情和音乐。她来往在音乐学院和家之间。
        然而,艾丽卡毕竟生为一个正常的女人,在这种不正常的控制之下,她只能用超乎一般人的承受能力去对待。她拥有一个女人具备的对爱对性的渴望,但她只能自给..

        影片的开始,描写了艾丽卡如何驾轻就熟地独自去影碟店看色情影片,关在一个小房间里面,从纸篓里捡上一个男人沾满污秽的纸头,放在鼻子前轻闻;偷偷跑去汽车影院,偷看别的情侣交欢;最触目惊心的,还是她在洗手间的浴池里,用刀片划伤自己最柔嫩的部位,任鲜血顺着雪白的瓷淌下,她是那么平静地收起刀片,拿起喷头隐藏血迹,然后关门、闭灯、去吃饭。
         她及其熟练和平静地做着这一切,甚至都没有丝毫的掩抑和仓惶。这些个镜头片断是真实而震撼的。

         艾丽卡用自残的方式去弥补她的缺失,长此以往,使她成为了今天这样的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外表极端冰冷和孤傲,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钢琴教授,她生活在钢琴干净的旋律中。然而没有人知道,她的尊贵和高高在上,是她极度克制感情和掩饰自己所致;她全部的音乐世界,也无法净化她作为一个女人正常索取感情的欲望,反而使她比常人更加疯狂,以致变态。

         华德就是这样走进了她的生活。华德是一个集英俊、年轻、灵感、明朗、野性于一身的男人。他从见到艾丽卡开始,仰慕也好,涉猎也好,爱欲也好种种情绪,使得他步步逼近,不断地侵入艾丽卡的生活。他为此考入音乐学院,成为她的学生。

         如果说艾丽卡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使她成为了一个变态的集合体,那么她至少可以在克制与疯狂发泄之间保持平衡,可是,华德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
         艾丽卡像是在悬崖边,用力去投向一个新的依靠,却不料那不过是个幻影,她在崖边失衡,更加张皇失措,但她挽救不了自己,直至跌入了万劫不复的爱恋。

         艾丽卡表面掩饰着对华德的迷恋,却偷偷跟踪他去冰球场看他训练;她一方面一副拒人于千里的冷若冰霜,把华德的强力追求挡在了可控制的范围之内,一方面,她又因为强烈的忌妒心,偷偷在更衣室里面,把玻璃片放在女学生的大衣口袋,毁了她的手,毁了富有才华的学生的钢琴生涯。

         她对华德说,“我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女人,不可能战胜理智。”然而,她的心已经融化了,她的眼神已经锁定在华德英俊的身影里。

        华德带着年轻的冲动,当他从艾丽卡的口气中,敏锐地察觉出她的妒火后,冲上了楼,跳上洗手间的隔门,从里面打开了锁,抱住了艾丽卡亲吻,打开了他们之间冰冷的阻隔,打开了一段扭曲的情感纠缠。

         她说想得到和华德一样的爱,却一定凌驾于华德之上。她让华德在女厕所里面自慰,却让他直视她的眼睛,不让他痛快地发泄欲望。
         她把华德对自己的爱恋当成了救命的稻草,想彻底依靠过去,并且把她郁积了多少年的最隐秘最隐秘的感情写信给他,告诉他自己所有对性爱的渴求,还给他看自己藏在床下的自虐的绳索和器具。艾丽卡以为华德是她命中注定的男人,以为他也会顺理成章的接受自己。她以为,爱就是无条件地索取,爱就是对方可以无条件地容纳。

         不料,华德对她所倾吐的内容感到畏惧和厌烦,他说她有病,说她变态,让人恶心。
        这个年轻的正常的男人,怎么能理解艾丽卡郁结了几十年的迸发,以及她的另类的排遣欲望的方式。
        这次华德对她的唾弃,使艾丽卡彻底败下阵来。她为了取悦她的男人,不得不主动屈尊地迎合他。如果以前,艾丽卡至少还执拗地保持最真实的自我,那么从她开始卑屈于她的男人开始,她的一切追求都变味了、错乱了。

         她跑去冰球场的更衣室找华德,却以一次失败的性经验告终。艾丽卡不停地呕吐,漱口,开门走进外面茫茫的白色。
         天地一体的白,映衬出艾丽卡心灵的空虚,感情的无依。

        虽然华德厌倦了艾丽卡这样的反复无常,却因为欲望的驱使,在半夜敲开了她的门,占有了她。在占有她之前,华德用她信里诉说的方式,把她的母亲关进了房间,用力抽打她的脸,把她踢向墙角。然而这时,艾丽卡却无法承受了,她幻想的性爱是她自己始料未及的凶猛。

         艾丽在华德的身下的时候,并不是快乐而欣慰的,她的表情带着一点点的错愕和失落,甚至没有表情,在无声地咄泣。直到华德提上裤子,说了一句:
         "看吧,爱其实没有什么。"这句话是整部影片最残忍的一句话,虽然这句话不过是道出了华德作为一个正常男人的正常心里,但它毁掉了艾丽卡对心底深处的爱情的最后的一点点期许,毁掉了艾丽卡为了得到爱而屈尊的全部意义。

         这是多么哀伤啊。她痛苦地蜷缩在墙角。
         从这里,回头看华德的感情路线, 他对艾丽卡说过很多次爱她,然而他的爱,就像是雄兽涉猎一样。他痴迷地追求艾丽卡,这里面多少是因为爱,多少是因为他觉得艾丽卡不可征服而挑起的征服欲,多少是因为艾丽卡若即若离的控制而受挫的男性自尊心?

         爱情是欲望的外衣,华德迷恋艾丽卡,却在女厕所对艾丽卡说,希望这场游戏有个公平的规则;却在艾丽卡拒绝他后,无奈地感叹:"不知道这场感情,我还有多少耐心";却在占有了他不舍不弃的女人之后,冲着满身血迹,痛苦地躺在地上的艾丽卡说,爱没有什么,然后寡情地离去。

         终于,在这最后一仗里,艾丽卡彻底输了所有。她对爱和性的渴求,最终变成了对身体和心灵的损伤。经过反复的进退离合,在这场华德的胜利之后,爱情被磨得消失殆尽,只剩下死灰。

         最后的场景,是在音乐大厅里。艾丽卡是带着刀去的演出现场。母亲和她的学生一个个入席了,她在大厅徘徊,在人群中寻找华德的身影。终于看到了他和同龄朋友一起,在演出开场前迈着轻快的脚步走了进来。华德很轻松地说了一句:"幸会,教授,期待看到你的演出。"这句话,把他们的关系划入了冰川。所有经历,没有了感情的依托,就像凌空飘落的叶片,无处归宿。他们什么也不是,当华德轻松地说完了这样的话,这样的离去。他们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

         看着华德雀跃远去的身影,艾丽卡强忍着眼泪,从书包里拿出了刀,捅向自己的左胸,然后缓缓地把刀收回。在捅向自己的那一刻,她的表情扭曲了一下,却马上平静了下来,心如止水。她的白色衬衣上渗出了血,慢慢氲开。

         她像往常一样,迈着她的碎步,离开了音乐大厅,离开了镜头的视野,离开了爱欲纠缠,离开了绝望的生命.....


    2007-5

     5 ) 低垂着眼睑

    女主人公最突出的面部表情就是低垂着眼睑,她在生活中的姿态也是如此,不苟言笑,俯视众生。可是也许只有她自己能明白这种端庄的姿态背后掩藏着不恰当的天真。书,我读过半本,语言比较晦涩,充满自爱自怜和自我毁灭的味道,情欲被扭曲成一种窥视和拒绝,不断窥视性感画面,引起蓬勃的欲望,同时又拒绝所有正面的表达。只能在私密的空间里舔舐欲望的残渣。
    从某个角度来看,女主人公和挪威的森林里的直子很相似,她们自认为可以通过“玩笑”的方式-------帮助男性自慰,去靠近成人的世界,实际上她们仍旧愿意保持童贞,她们还不曾真正被征服过。直子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展示自己的肉体,但是在白天却拒绝承认,或者如钢琴教师旁观现场性爱来延展自己的高潮,但是不得不小跑溜掉……一场闹剧,她们轻易的学到了模仿的要领,却拒绝真正的体验。为什么有这样深的负罪感和压力?
    成长的方式有很多方面,很多人强调心灵的成长,可是身体的互动同样不能缺少。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因为存在相互的联系,所以称之为社会,如果大家谦虚恭敬,不存在身体的亲昵,等于我们把自己当作束之高阁的器物。母亲拒绝对孩子爱抚,朋友之间禁绝玩笑打闹,恋人之间只准寒暄问暖,可以想象这样的礼仪之邦里我们是多么的难熬。然而,很不幸,女主人公就活在这样一个非常表象的世界里,所有光线充足的场合,她都能应付自如,但是在黑夜里,在私密的空间里,在卫生间里,在无人的更衣室里,另一个自己就忍不住跳出来撕扯她,倒错她的所有行为模式。二元化的对立思维,表演者或者观众,控制或者屈服,理智或者情感。因此,一个看似有特别优势的人,其实内心无处依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到底谁才能永久的俯视众生呢?这个表象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想象一下,大家小时候,大人们灌输的最多的就是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什么是优秀,差不多就是学习好吧,分数高吧。女主人公对音乐,谈不上有太高的天赋,但是这不上不下的情况,作为母亲最是不愿意放弃。勤奋就像一把钝刀,而天赋就像是无法捕捉的光影,似乎刀子插得越深,光影就能流泻出来。在这样的自残中,快感渐失,发现自己江郎才尽,回头看看自己的心,却已被赞美的沙漠炙烤得毫无水分,脆如枯叶。这时候,伟大的母亲适时地转换角色,成了守功之丞,即使没有更大的成就,但是通过谨慎的呵护和经常的擦拭,也能唤起往昔荣誉的金属光泽,足够支持走完这虚无的人生。而钢琴,古典音乐,多么高雅的词汇,这些光鲜的东西都是现成的,此时若想去往无知和平凡,即使你明白这有必要,你愿意舍弃这一切么?女主人公默认这一切,正如张楚在《苍蝇》中的歌词,“它最讨厌的玩意就是它最高级的营养,这像糖浆粘住了翅膀”。可是忍不住哭泣,对着这位强大的母亲哭泣、捶打。在她幼小的年纪,在还不明白这是一个圈套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意志交给了母亲,长大了她期望母亲可以对自己有公正的待遇。但同时,她更觉得这一切无法追悔,或者和母亲在一起,可以忘怀苦闷?她躲起来了,情欲却试图把她拽出来,结果会怎样?
    本能终于突破虚伪的面孔,通过咳嗽表达出来了,尽管矫揉造作,但是还是柔情蜜意无限。她一时还无法明白这是爱,是妒忌还是单纯的情欲,但是这已经比较接近一个真实的女性了,她像个少女般敏感多疑起来。他有真实的情欲和爱慕,她以她的方式考验他,这在恋人中是多么的正常,但是这种演进还是需要一点了解和理解。无奈,作者没有安排上帝来拯救她把她拖出泥沼,不然我相信无论多重口味的女性都不再话下。在有了了解之后,他们就分手了。我只能定义这次相遇是能预见到结局的很现实的一场遇见。即使结婚以后,性爱成为日常生活化的一部分,也常常受到精神世界的搅扰,功利化的文明社会,若有人期待以身体的怒放去弥补现实中虚弱的存在感,本身就是理想化的。
    不要用低垂的眼睑去虚张声势,成长可能就在眼神的交汇中,在一次次接受自己不完美并善待自己的过程中。
    还是一切都太晚了么?在音乐之都,真正理解并热爱古典音乐的也没有那么多,人们只是习惯性的鼓掌。所以男主角也只是以大家习惯的方式去接触这个钢琴教师,并离开她?受众人的瞩目,同时也必须忍受这种痛苦。
    这是个需要偶像的时代。偶像的典型特征就是低垂着眼睑。这是个识别方法。

     6 ) 让我们扭曲着长大,生活,爱情,性和死亡——钢琴教师


    埃里卡,她的精细的护罩、她的妈妈,都被一起关在了一个带玻璃盖的乳酪盘里。只有当外面的人抓住玻璃盖顶上的圆形把手并且把它向上提起时,玻璃盖才会打开。埃里卡是琥珀中的一只小昆虫,它是永恒的,永不会变老…… -------《钢琴教师》

    初看这部电影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后来又几次看过,当时看完以后还很认真的写了日记。前些天翻出来才觉得有意思。决定要准备写些什么。

    这部电影由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 安妮·吉拉尔多Annie Girardot主演, 德国籍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导演。

    电影改编自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著名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的代表作品之一——《钢琴教师》。并在第54届戛纳电影节中获奖,共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和最佳男女主角奖。

    贯穿电影的是三个扭曲的人物形象。埃丽卡,克雷默尔和埃丽卡的母亲。埃丽卡的母亲是一个专制而倔强的老太太,她以自己的专制形象控制着埃丽卡的生活,甚至是已经40岁的埃丽卡。埃丽卡是个同样性格坚强好胜,但是多少扭曲了灵魂的女人,一手的好钢琴,严肃而古板,她和母亲一直生活在男性缺席的环境中。克雷默尔是个很有天分并且英俊的钢琴学生。埃丽卡父亲这个角色在电影中没有直接出现,但是从对白中我们知道他一直被家中的两个女人厌恶,并死在了精神病医院。

    在埃丽卡的身上体现着多重的性格:一是她身上的女性的欲望要求,比如她偷窥车厢中他人的性行为,偷偷看承认电影并嗅不知道是谁留下来的带有精液味道的手纸。倘若说这些多少都有些是不正常的话,那么她对那个女学生的嫉妒心理则把她女性心理上的特征表现出来。二是,她有长期来形成的贞洁观念。比如她总是正襟危坐而且严肃的抗拒生活中的男人。三是,她受其母亲的强制影响而自发的对欲望进行抵触和压抑。四是,她自己认识到的,自己与所爱的学生的角色差距。多重人格的娇妻出现,使得我们的埃丽卡注定命运悲哀而绝望。

    关于自残。。。。。。。。

    在看这部电影以前我觉得首先要做一个定位,你究竟用怎样的心态来看这么一部好像有点BT的电影,开始我是带着窥伺的心理的,但是最后就觉得悲哀了。

    一个朋友说电影中他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埃丽卡在浴室里自残的那一段。

    这个情节是这样的,埃丽卡在浴室中,从容平静的用刀片切割自己的下体,然后看到白色的浴缸中是鲜红的血,再然后,埃丽卡神色从容的洗掉这些血,出去和母亲一起吃饭。

    朋友说这样BT到了极点。我觉得这么一段还是很有看头的。这段其实是埃丽卡的几种心理叠加。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1。下体的流血象征着女性的生理周期。埃丽卡从小被母亲灌输,不能爱漂亮,不能穿花色的衣服。以致已经40岁的了的埃丽卡几乎全身黑色。她在这样的长大环境中已经慢慢退掉了自己女性的特征。于是她通过这样的行为强调自己的女性的身份。

    2。下体的自残象征着自我惩罚。埃丽卡从来对异性抵触而敌对,她觉得自己不应该爱上克雷默尔,因为与她从小所默认的理念相违背。于是这样的行为是她对自己的自我惩罚。

    3。下体的流血更是初夜的体现。电影中的埃丽卡没有结婚,但是她却渴望在追求感情并肉体的刺激的情况下保持处子的状态。

    4。下体的自残其实是一场埃丽卡自己对自己的阉割。埃丽卡几乎是没有性别差异的长大的,在她的女性性征几乎泯灭的时候,突然而来的感情角力使得她的性别意识苏醒。所以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她通过临摹的阉割回归女性角色。

    关于性举动。。。。。。。

    埃丽卡从发现克雷默尔这个有着音乐天才的年轻人到爱上他一直都表现的变态而强硬。他们第一次在卫生间发生关系的时候就体现出埃丽卡对克雷默尔的精神强奸。埃丽卡的生活中没有男人而自我压抑的抵触男人。当克雷默尔出现,埃丽卡在性的角度上大胆而报复性的挑战克雷默尔。其实与其说是在挑战克雷默尔或者报复她父亲自她幼年给她带来的创伤,不如说是在音乐上优秀的埃丽卡想在任何角度上挑战男性的角色——哪怕是性。

    在第一次变态而强奸性质的性行为以后,第二次在球房中的性行为埃丽卡就显得多少少了一些抵触。而这次依然被埃丽卡的强硬而中断。这个时候,克雷默尔的男性传统的性观念已经被完全颠覆。从而在后来对埃丽卡施加拳脚和强迫的性行为。

    埃丽卡的性观念是扭曲的,所以直接导致了片尾她选择自杀,逃离过去的扭曲环境,求得解脱。克雷默尔则选择了离开。这样的结尾无疑是虽然悲哀但是确是我们可以接受的。

    所以,埃丽卡向一个正常的年轻人要求变态的爱情成为电影最悲哀的地方。

    关于背景和音乐。。。。。。

    这本是一部充满了心理分析的电影,于是电影的背景都以大面积的白色和黑色以及灰色组成,酷似精神病院。电影中你看不到轻松或者愉悦,由于背景故意营造出来的单调和苍白叫人禁不住发冷。

    《钢琴教师》电影原声带以舒伯特的乐章为主,以巴赫、贝多芬、萧邦的乐章为辅。特别是电影中借由一些现场演奏的片断,勾勒出埃丽卡和克雷默尔的感情角力。

    可惜我没有找到里面的原声,当时看电影的时候对音乐学院考试的那段印象最深刻。钢琴是多么被赋予魔力和弹性的乐器,或者如《海上钢琴师》那样的自我的快乐,或者如《钢琴别恋》中那样的爱情的临摹,或者如《莫扎特》传中那样命运的张力,或者如《钢琴家》中的那样热忱的期盼自由,又或者——如《钢琴教师》中这样人性的压抑扭曲。

     7 ) 裹尸布下的中产阶级母女

          钢琴教师,她内心生活是“复调”式的,充满各种激烈的冲突与悖论,在平静的、不动声色的表达方式之下,隐藏着惊心动魄的分裂扭曲。过早过深地纠结于父亲疯狂的晚年生活,使她敏锐的感受力衍生出对于他人强烈的代入感;内心的老态龙钟与身体感觉的婴儿期相结合,使她像个怪物一样可怜,同时具有让健康人发疯的传染力与非凡才能。
        “复调”式的心声使爱莉卡脱离了与他人的“合奏”,毫无遮掩的单纯的音调零落四散,成为她内心与“死气”搏斗的祭曲。然而,每种音调都是脱离的、暂停的、突然中断的、无法示人的、静默的时刻,它们使女人的空无表现在外——亦如她的面部表情。
        衰朽与腐烂的女人,最其悲哀之处在于,至热至烈之情已经带动不了任何最初的感动;有的只是衰败之中难以抑制的体验。而母亲的意义在于,那是一个注定同她朽在一起的女人,并懂得为她遮起尸体。她们试图掌握自己的生活,不被男人死亡的阴影笼罩,但情感中却存在着过多的“控制不住的素材”——正是这些深深地挫伤了她。被别人挫伤,其创痛大多是外露的;被自己挫伤,则他人总是难以看见——爱莉卡就是这样,一如她的面部表情。
        于佩尔的表演,因精准而无可挑剔。

        爱莉卡的母亲,一个比自己女儿更为彻底、内外统一的中产阶级女性。丈夫的疯狂也许是她内心尊严上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于是她的方式是无视其存在,亦无视任何自我的失衡与价值观的疑惑——而女儿成为她挽回尊严、积蓄力量的唯一存在。她的价值观不存在任何抵牾,一切让“有教养”的生活方式变得浑浊的东西都被她坚决排斥——女儿略显入时的衣服,略微晚点的归家,与年轻男子在家中交谈……女儿不断升级的“越轨”行为引起母亲一次次义正词严、歇斯底里的责难。之后,再以“我爱你”结束各种病态的争执。
        与女儿不同,母亲如今并不需要用尽所有力气就能维持内心的平衡,或者说,她的内心已经死亡——她能够帮助女儿塑造出一个完美的、理性的、有魅力的、受人尊敬的钢琴教师形象,但却对女儿的分裂与焦虑无动于衷。“你永远是最优秀的”,“你要懂得控制自己”,“你疯了……你要坚强”……母亲以这样的方式不断将女儿安抚在自己所营造的以裹尸布覆盖的有尊严的幽闭空间。在她心中,这个空间中的一切成熟、优雅,却不知这种成熟与果实的丰满相反,是起皱的、甚至遭到蹂躏的。她以为一切将归于平静(可以猜到,因疯狂而死得毫无尊严的丈夫在她的叙述中维持着完美的形象),而裹尸布外已经血迹殷殷,女儿鲜热的血将她早已风干发黑的血痕浸湿。死亡以衰老、精神崩溃的形式直接进入母女二人的内心生活,逐渐扼杀了她们关于优雅与尊严的一切梦想。
        然而,对于母亲,这一次的灾难相当于一次鞭尸,她愤怒、无助,却不再会感到疼痛。因此,在两个女人一夜的天崩地裂的动荡之后,母亲仍能如平常一样陪伴女儿参加音乐会,并期待着女儿那即将获得无数掌声与Bravo的演奏。
        母亲不会知道,在女儿拿出短刀、扎进胸口,并悄然离场之后,她们的二人世界里又将多一具行尸走肉——爱莉卡的表情在因胸口的痛楚而瞬间抽搐后,很快归入死寂。也许,两个女人的关系将依然微妙,但生活大概会渐渐归入静默罢。

     短评

    很早之前看过一遍竟然都没有了印象。哈内克的慢节奏拍“多样化”的性爱还是挺合适的,与紧凑的燃烧的激情相反,在有空隙的tempo中才能流出真实的性爱。只是觉得故事放在德国(至少是德语区)更合适,不知道为什么改编成了法国,是因为女演员么?我还是不太能相信法国人会如此压抑。

    6分钟前
    • Spring
    • 推荐

    她根本不懂得爱也不懂得性,甚至连生活也不会,在母亲的过度钳制和“隔离”之下,她成了一个无法接受伤害的女人。在经历过一次伤害之后,便觉得世界已经坍塌,于是她选择了死亡。过度压抑后是情绪的爆发,而结局却是内心的崩溃。

    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于佩尔演技的巅峰之作。

    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就算我有感情,也绝对战胜不了我的理智。”艾丽卡最终却败给了自己的感情,也道出了这个社会的男权主导地位。哈内克的镜头总是很扎实,电影里多次出现的门也颇有象征意义。更是从此喜欢上舒伯特。

    10分钟前
    • 凉水
    • 推荐

    哈内克代表作,2001戛纳评审团大奖。极度压抑的情欲与扭曲的施虐-受虐情结,家庭与社会权力关系中的控制与反控制。于佩尔内敛而扎实的演技让人不寒而栗。母女间的畸形关系总令我想起[魔女嘉莉]。灰白冰冷色调,长镜头中的性爱与虐待戏(厕所,两场自残,碎杯,强暴),框中框与囚禁构图。(8.5/10)

    1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哈内克折磨观众的功夫确实是一流,所有情色场面的长镜头都让人脑门充血目不忍视。压抑下的变态或许大家见得也多了,但这个确实相当⋯⋯于佩尔的演技让人折服!一出场就充满了绝望的气息。。。片头片尾很喜欢

    1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不在压抑中恋爱就在压抑中变态。

    17分钟前
    • 秋熙
    • 推荐

    我真是腻了这种把主角设定为生长在残缺家庭,不懂自我救赎而扭曲了人格的电影。

    22分钟前
    • A-sun*
    • 还行

    每一部作品都在证明哈内克是真变态,而且是比拉斯冯提尔更高级的变态。前半部看到自己,后半部自叹弗如,毕竟人家为人师婊,出人意婊但依然婊里如一。

    2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神經病!

    30分钟前
    • Griet
    • 还行

    所以我说嘛,搞艺术的文艺女青年,口味最重了。

    32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男主角像方力申气质的吴奇隆。

    34分钟前
    • 飞天PP猪
    • 推荐

    刻骨孤寂

    36分钟前
    • 耳朵。
    • 力荐

    Isabelle Huppert真是一個強到可怕的演員

    39分钟前
    • 裘笛
    • 力荐

    被强暴时,钢琴教师像一具死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钢琴教师的变态,而是在一个男人的心中,一个女人的地位如何从女神沦落到娼妇、玩物的整个过程。这一点同《十诫》中的第6集异曲同工,但其实后者稍嫌做作,而《钢琴教师》则太现实。演员的表演入木三分

    43分钟前
    • 白绳
    • 力荐

    以前非常喜欢的片子。我喜欢它有力度有痛苦有不可言说的欲望与被亲手毁灭的爱情。

    45分钟前
    • 2013
    • 推荐

    压抑导致扭曲,扭曲引发变态

    4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这类蛋疼扭曲又变态的伦理片真是法国电影永恒的主题,并没有太出彩,我也烦躁地不想去理解他藏在这个故事下面的都是些啥。这个导演在八年后拍出了白丝带,从各种方面说都是巨大的进步。

    49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还行

    x

    54分钟前
    • 我还是我
    • 较差

    再不要看第二遍。

    55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