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圣女贞德1999

    圣女贞德1999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法国1999

    主演:米拉·乔沃维奇,达斯汀·霍夫曼,费·唐纳薇,约翰·马尔科维奇,文森特·卡索,帕斯卡尔·格雷戈里,安德鲁·伯金,罗伯特·甘特,切基·卡尤,John Frederick,戴斯蒙德·哈灵顿 

    导演:吕克·贝松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血战许昌

    • HD中字

      大逃亡1963

    • HD中字

      收件人不详

    • HD

      关于我妈的一切

    • 更新HD

      半条棉被

    • 正片

      浴血狙击

    • HD中字

      勇士连

    • 更新HD

      那一天的管风琴

     剧照

    圣女贞德1999 剧照 NO.1圣女贞德1999 剧照 NO.2圣女贞德1999 剧照 NO.3圣女贞德1999 剧照 NO.4圣女贞德1999 剧照 NO.5圣女贞德1999 剧照 NO.6圣女贞德1999 剧照 NO.16圣女贞德1999 剧照 NO.17圣女贞德1999 剧照 NO.18圣女贞德1999 剧照 NO.19圣女贞德199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4世纪爆发的英法持续超过百年,法国节节败退,大部分国土都被英国占领了。就在这个时候,珍妮(米拉•乔沃维奇 Milla Jovovich 饰)出生在法国的穷乡僻壤中。年少起,珍妮就经常看到各种幻想。一次,她看到幻想并根据指示找到了一把剑,当她带着剑回到家时发现家里已遭英军蹂躏。  珍妮知道是上天安排她来捍卫法国。于是她向当时的皇太子查理(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饰)请求率领一支军队去抗击英军。走投无路的查理答应了珍妮的请求。随后珍妮率领法军节节胜利,查理亦顺利登基。  登基后的查理不再需要珍妮帮助,珍妮在以后的一次战斗中陷入困境但无人来救,她被英军捉住并带到了英国审批……

     长篇影评

     1 ) 无所谓神迹,唯有信仰

        在这洪荒的年月,已经很少有东西能激起我想为之动笔的耐性了。但是看到Milla如此卖力的出演(比生化危机好多了),导演又是我心爱的Luc Besson,不得不简单提几笔这部老片。

        这仅仅是是一个关乎信仰的电影。不想很多人据此来讨论上帝和撒旦的存在,为片中黑衣人的身份争得面红耳赤。Luc Besson并没有过多涉及宗教的企图,这部片子的宗教能力甚至比不上《达芬奇密码》。这只是一个常人凭借极端坚定的信仰创造奇迹的故事,你可以理解为西方版的岳飞传。只是在十四世纪的欧洲,宗教总是一个过结,就像唐朝的灭亡总跟一个贵妃有关的杜撰一样。对于中国人——这个谢有顺笔下没有信仰的民族——来说,虔信宗教总有一点神秘主义的色彩,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幻化成各类文学艺术创作的素材。对此保持冷静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最好不要妄谈对宗教的认识,尤其在一部非戏谑的作品涉及到宗教的时候)。

        我也不敢多谈。下面言归正传,谈一谈信念。

        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有所信是好的。信仰是一种力量的源泉,比如在全世界工农翻身做主人的强大信仰下,它曾创造了我党的一些神迹(因为不够浪漫,竟被大家忽视了);However,偏信和盲从也导致了十年浩劫的大灾难。总而言之,个人信仰程度是区分平庸吾辈与希特勒/马丁路德金的关键,而集体笃信武士道的威力绝不亚于……十年浩劫。

        贞德说:And all who love me follow me!于是她的士兵们拼死陷阵。But爱她干毛?Just for she loved ONE.The belief.一个团队的灵魂人物不必有太大的能耐,但是他必有坚定无比的目的,同时能让无数能人殊死效忠。

        可是信仰对我们有什么具体的用处呢?它能使我们迅速多金并且扣女成功吗?哈哈,不错,是中国人就一定要追求一个世俗万用的答案。

        像我们这帮已经过了点的太阳,捧不起哲学书的白领,不再是当年讲台上对着一群小愤青唾沫飞溅的青年,柏拉图和史蒂芬霍金的理想变成了而我们墙上镀金的海报时——信仰这个概念,突然让我们觉得生活的沉重。拿什么来支撑信仰?要我弄本圣经、装模作样地参加几次礼拜吗?还是在墙上挂励志书法、每天对着镜子高呼“你很强”?

        我想你肯定会觉得浪费时间。

        贞德每天都会忏悔。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信徒做弥撒的时候并不能直接被上帝感动到涕泪横流,但总能总被自己忏悔的心所感动。人们所信仰的是自己的良心。

        听起来像羊妈妈教育子女的故事。其实并非杀人越货才算违背良心,当你觉得空虚和不坚定的时候,你就一定做错了什么了。一个有信仰的人内心永远是平静的,就算她火爆到把信纸摔到她国王的脸上,她也是坚定不移的。片中贞德最后觉得她违背了自己的所信,所以她惊恐挣扎,她在白纸上画叉的时候,比她在战场上杀戮的时期更加痛苦。幸好她死了,这就是黑衣使者所谓的“解脱”。也许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其解脱是因为最终面对了自己的实体。或许仅仅是因为她再也找不到赖以支撑的信仰,发现自己付出的代价竟是自私阴暗,她又变成了十九岁的彷徨少女,于是选择了结束。对于贞德来说,一个信念是她生存意义的全部。而对于我们呢?我只好说,算了,我没有信仰。于是也没有神迹。

        我曾经历了一个神迹,并且我希望它长此以往。看过阿富汗小说《追风筝的人》的同僚们都应该对书中描写祷告的部分记忆犹新:阿米尔为了拯救死亡的生命两次祷告,第二次他成功了。

        嘿嘿,我可没有透露影片情结哦。这是部好片子,值得一看(一直看到片尾曲)。Luc Besson总要在自己的片子里塑造一个完美男人,上次是神经紧张的里昂,这次是带着搞笑精神出场的黑衣老男人。要说小贝松有什么缺点的话,就是他太疼爱观众了,都不忍心让血腥脱去浪漫的外壳。本来我还期待那个会读会写的小跟班能跟圣女擦出点火花……

     2 ) 她的历史仔细读一读其实挺惨的

     
    简单说几个时间点:
     “圣女”贞德,1429年4月参战,1430年5月被俘,1431年5月被执行异端审判。也就是说她十七岁参战,十九岁死亡。
     1456年,异端的审判结果被平反。但此时只称呼其为一名烈女。
     来自教廷的封圣是五百年后(1920年)的事情。1905年法国通过了政教分离法案,因此教廷就以贞德的封圣来挽回民心。1909年,天主教廷突然祝福贞德,并在1920年将她封圣。

     所以说,直观上有关圣女贞德的浪漫主义猜想并不是史实。
     面对英雄故事有时候真的需要各取所需。

     3 ) 迟到的圣女

    这是暑假时候看的,最近却总是想着。
    这是一个知道注定失败却注定拼搏,也注定无奈的女子。
    看电影的时候,虽然知道她的最终结局是火刑,却仍然不自觉的在想,她有着上帝的眷顾,怎么会失败?又怎么会被别人背叛?
    但事实就是如此,不是上帝不公,不是人间不善,只是贞德不幸。
    我的脑中始终浮现着最后上帝对贞德的洗礼,那是多么的震撼人心啊,音乐在那时想起,接着便是火刑,一片雄火……
    现在才知道这也是吕克贝松的影片,以前只是停留在《这个杀手不太冷》和《碧海蓝天》中的那种淡淡的感觉上,但这回确实换了强烈的感触,在这么多天之后,却仍然想着。就像那时看完《人工智能》,我竟一整天不能好好听课,尽想着那个男孩(饶恕我忘了他的名字)。
    现在也是这样,脑中全是最后她在火中燃烧,我看着她,那时的人们看着她,上帝也看着她……

     4 ) 近代法国国族塑造中贞德形象的塑造过程

    贞德并非一个“自古以来”就受到法国推崇的人物,直到19世纪近代国族叙事逻辑开始定型,之后,贞德才逐渐奠定了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成为诸多来自历史上不同地区“法国公民”对想象共同体的情感寄托。

    20世纪之交法国【保守派】在纪念贞德的仪式上,1900年,在法国的推动下,教廷将贞德列入“真福品”

    贞德形象在19世纪的上升实际展现了法国迈向近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

    贞德并不是一直拥有今日的声名,在她去世后的16-17世纪中,这位洛林少女的传说虽然未曾中断过,但彼时的贞德只是法兰西历史中众多英雄故事中的一名,并未达到今日我们所见民族象征的地位,而在那时关于贞德的争论就已经出现,有人认为真伪淳朴的牧羊女“比古罗马的任何男子都勇敢”,也有人认为她只是“法国宫廷创造出来的工具”,然而不管怎样,此时与贞德有关的不同看法均未带有政治上的意味。

    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进入18世纪的启蒙与时代后,贞德的历史形象大为降低了,伏尔泰甚至在著名的《哲学辞典》中认为贞德只是“一个不幸的女白痴”,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启蒙时代,人们对中世纪的认识充满了不屑与鄙夷,将其视之为“黑暗的中世纪”(事实上今日国人对中世纪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正是来自于这种启蒙叙事),另一方面贞德的个人形象不仅带有鲜明的超自然色彩,并且忠诚于教廷、保卫了君主制度,对启蒙哲人而言,批判贞德也就成为批判天主教教会甚至批判旧制度的重要方式。而这一点也被之后的革命者继承,5月8日是奥尔良解围纪念日,300年来奥尔良每年都会在这个日子纪念贞德,而在革命最激烈的1793年,革命者终止了这一纪念日,直到1802年拿破仑才恢复了它,也正是从拿破仑时代开始,贞德的地位开始迅速上升。

    在整个19世纪,贞德拥有四种不同的形象:天主教的圣徒、人民的女儿、抗击侵略的英雄、法兰西民族的象征,而这些对贞德的不同记忆背后,是19世纪那个撕裂的法兰西。有趣的是,或许是因为启蒙哲人对贞德的敌意,烧死贞德的天主教会反而更为积极的利用贞德形象,他们将所有的罪责都推给投靠英国人的主教科雄,并意味深长的指出“科雄是伏尔泰的先驱,是我们民族荣誉最昭彰最彻底的亵渎者。”在1878年伏尔泰去世一百周年纪念中,这种冲突被进一步放大,天主教徒组织了大量抗议活动,伏尔泰的支持者也同样组织了反抗议的游行,但是同时他们也为贞德献上花冠:“献给洛林姑娘贞德,献给法兰西的女英雄,献给教权主义的受害者。”另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伏尔泰讽刺贞德《奥尔良姑娘》在1755年至1835年之间反复出版了125次,而1835到1881年之间只出版了13次,这一切都说明,属于伏尔泰的贞德解释已经被淘汰了。

    当然对于共和主义者而言,他们也不会将贞德拱手交给教会,他们重新解释了贞德的神迹,当然这一次不会像伏尔泰那样粗鲁,他们将贞德的呼召视为医学中的一种幻视幻听,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米什莱的《法国史》,共和主义者赋予贞德一种新的历史形象。在米什莱笔下,法国人民才是祖国的奠基者、民族共同体的创造者,而贞德则是人民的崇高化身,他是人民的女儿,因此虽然贞德仍然吟唱着旧的故事,但是她已然拥有了共和主义的品质,她属于未来。而进入19世纪后半段之后,社会主义从自由派中分离为独立势力,他们更为激进的解释贞德,认为贞德的品质来自底层,他对农民兄弟满怀同情,并宣称“贞德是我们的,我们不希望任何人碰她。”

    与激进的左翼不同,彼时已经被划归为中间派的共和主义者们希望对贞德采取更为温和的解释,将其塑造成超越党派之争的民族和解的象征,而他最重要的推动者就是第三共和国的奠基者甘必大,而这一运动最重要的两个方式,就是设立全国性的贞德节、将贞德封圣,而对于天主教会而言,他们也乐于接受这种和解,教宗早已劝导天主教徒归附共和国,在共和国内部传播上帝之音,而将贞德封圣一事,正好为罗马提供了契机修复其与“教会的长女”之间的关系。最终在1920年这两个目标才终于实现,“这一天,所有法国人都将团结在热情而有益的共同体之中,贞德不属于某个党派,他属于法国。”

    共和主义者们想让贞德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但是他们忘了,19世纪的共和国与民族已经分道扬镳,在大革命时代,民族就代表着革命、共和,代表着自由平等博爱,但是在19世纪,法兰西民族代表着民族主义。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19世纪的前半期,贞德故乡的“贞德屋”的旅客人数往往反映了国际形势,每当法兰西民族遇到危机时,前来纪念贞德的游客就会大幅增多,他们的留言中不乏“在法国绝不能让英国人逞强!”这样的话语,而在1870-1871年的失利后,这种民族主义急剧增长,而德雷福斯案则成为民族主义的高潮,在这一过程中,贞德甚至被塑造为反犹主义的工具。在民族主义者的叙事中,贞德来自乡土,犹太人四处漂泊;贞德是纯洁的象征,而犹太人“为卖淫提供了强大动力”;贞德是祖国的象征,而犹太人则试图分裂法国;贞德是高等种族之花,而犹太人则是劣等民族。

    在进入20世纪之后,关于贞德的争论仍未停止,贝当和戴高乐都曾以贞德比附自己;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贞德仍然是民族主义的论据,只是此时也有人开始主张:“如果她回来,显然她会站在反抗者一边”;甚至在促进欧洲一体化的过程,法国人也积极推动贞德形象,“贞德曾帮助我们统一法国,现在她也会帮助我们建设欧洲的未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从最初革命者与天主教的冲突,到左翼与右翼的撕裂,在不同党派的争抢与解释中,对于贞德的敬爱已经深深融入了这个民族的记忆之中,贞德开始成为这个撕裂的法国,为数不多的共识,贞德,变成了法兰西民族的象征。而贞德形象不断上升的过程,正与法兰西民族国家形成的进程同步。

    所以,为什么是贞德呢?或许是因为她身上包含的美好品格能够满足每一个法国人的想象,就像1920年设立贞德节的提案中说的一样:“每一个法国人,无论其宗教、政治和哲学见解如何,内心之中没有不对贞德心怀敬意的。你们是天主教徒,那他就是一位殉道者;你们是君主派,那他就是为圣路易子孙加冕的女英雄;对于共和主义者,他是人民的孩子;对于社会主义者,她受遣来慰藉穷困者。所有的党派都能援引贞德,但他又超越所有党派,没有哪一方能将她据为己有。”

    贞德在漫长的时间中被遗忘和淡化,又骤然转变为民族的象征,实际上体现了法国迈向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历程。在旧制度时期,法国不需要象征,他唯一的象征就是国王与王室,所以贞德就和法国历史中其他的英雄人物一起,在吟游诗人的口中传颂,而在革命发生以后,新的法国决意与旧制度彻底决裂,在这个过程中,新法国的象征物被急速创造出来,他们有的是革命时代的创造,比如7月14日,比如马赛曲,比如“自由、平等、博爱”,有的是革命者对古典时代的改造,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比如古罗马的元老院,但同时也有一些是旧制度时代被每个法国人熟知的传说,比如贞德。

    因此贞德在一开始之所以被遗忘,是因为王朝体制中的法国不需要象征;革命时代的贞德被敌视,是因为他是旧制度的产物;而19世纪的贞德被上升为民族的象征,是因为她的形象与传说,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法国人的民族想象。在一开始,对于贞德的不同记忆蕴含的是共和主义者与天主教徒的冲突,而在天主教与共和国和解之后,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又在左右两个方向上撕裂了法国,但是无论怎样,每一个人都承认,那个来自洛林的善良女孩,已经成为了法兰西民族的象征,在民族主义的喧嚣过去以后,贞德,以及所有与贞德有关的记忆,都成为法兰西民族的一部分。


    本文转载自知乎,原文请见:

    为什么圣女贞德(Jeanne d'Arc)被烧死后过了很长时间,人们又将她奉为圣女?

     5 ) 贞德为什么被追封为圣女?仅仅因为她是女英雄么?或者因为她是纯洁的处女?

    14世纪爆发的英法战争超过百年

    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少女贞德

    带兵打仗拯救了法国

    然而,登基后的法国国王查理

    却把贞德交给了英国人并被执行火刑

    这听起来是一个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关于圣女贞德的电影被拍成了好几版

    从最早的麦德莱叶 1928 年的默片

    《圣女贞德的激情》

    到 1962 年罗伯特·布烈松的

    《圣女贞德的审判》

    贞德一直是一个超级女英雄的形象

    而在99年的这部 《圣女贞德》里

    吕克贝松塑造了一个普通的贞德

    给我们带来人性的新的思考

    他并没有照搬圣女贞德的真实记录

    而是呈现出贞德信仰背后的故事

    贞德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女孩

    她从小就有点与众不同

    她不爱布娃娃也不爱捉迷藏

    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

    每天跑到教堂里做忏悔

    这是她与其他小伙伴的不同之处

    这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一个非常善良执着的小女孩

    她不仅天天跑教堂

    并且还有一个大人们看不到的小伙伴

    并认为那就是上帝

    导演用几个镜头表现了

    少女贞德

    对忏悔这件事情的执着

    这是一个还没有接触社会的农家少女

    最初接触的是真善美的宗教

    她并不知道这个世界

    有她不为人知的阴暗面

    然而,英国人的侵略

    毁掉了她本该美好的童年

    她取代了亲姐姐的藏身之处

    被亲姐姐藏在了门里面

    而就是这个举动

    导致她亲姐姐

    惨遭英国人的强暴和杀戮

    贞德在那一刻

    被植入了仇恨的种子

    她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变成了一个不会笑的小女孩儿

    她不明白为什么美丽善良的姐姐

    会遭此厄运,要替她死

    教主安慰她说

    或许上帝给了她更重要的使命

    从那之后

    贞德的神迹和幻想就开始了

    先是一把从天而降的剑

    然后就是各种梦境和神迹显现

    比如她看到了查理加冕

    她坚定法国不会亡

    她去找到皇太子查理

    并要求给她一支军队

    她要带兵打仗等等

    贞德虽然只有十几岁

    但她不是空想家,并马上付诸行动

    在这里,导演贝松用一场戏

    巧妙得表达了查利态度的转变

    他用别人假扮自己的方式

    来看贞德能不能认出他来

    导演在这场戏的处理

    用了一个贞德痴痴的表情

    和双腿跪地抱住国王那种

    期盼已久的喜极而泣

    来表现出那种虔诚的基督教徒形象

    皇室贵族们从一开始对贞德的怀疑

    到后来的信任和愿赌服输的状态

    很难想象

    但正是由于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女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

    在她最美好的童年

    遭遇了毁灭性的伤害

    才从此走上了复仇的道路

    但同时她也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哪怕战争上的东西她一窍不通

    大家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任凭这个没文化的农家女孩儿

    带着一只军队,去打仗

    这既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也是这一种走投无路的无奈之举

    注意,贞德做的第一件事情

    是找人给英军写了一份劝降书

    一般劝降书都是强者给弱者写的

    可当时的形势

    法国的兵力是不能与英军相提并论的

    但就凭借着这股冲劲

    贞德在中箭的情况下

    还能顽强的奇迹般的活下来

    原本以为查理加冕

    法国收复失地

    已经是很圆满的结局了

    但电影的精彩之处在于“突转”

    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了

    可以用和平手段解决

    但贞德对英军的怒火并没有完全消退

    查理成为国王之后

    也不再需要贞德了

    在查理登基时的那一刻

    镜头从贞德欣慰的面孔

    突转到巴黎之战中的狼狈

    最终她陷入了政治陷阱

    查理对贞德要军队开战打趣说

    “你怎么那么残忍

    要知道外交手段要文明得多也实惠得多。”

    其实她的同伴战友

    也曾不止一次劝她该回家了

    而太后对贞德的不识时务

    给想了一个阴招

    把贞德交给了英国人

    这样既保全了国王的颜面

    又把贞德这个锋芒毕露的少女给办了

    这有点像中国古代的大臣

    也应了那句老话

    狡兔死走狗烹

    一个令人伤心的故事摆在面前

    马列维奇饰演的查理

    表演的很到位

    他得知岳母的诡计

    先是诧异,再是反对

    最后迎合且心怀不安

    又表现出一丝无毒不丈夫的可恶面孔

    之前看圣女贞德一直为她鸣不平

    为什么查理那么没良心,那么坏

    可是以查理的角度来看

    能和平解决的事情

    为什么要战争呢?

    吕克贝松没有像常人一样

    完全站在贞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而是主角贞德被出去了光环

    让人重新进行思考

    这是电影的可贵之处

    贞德为什么会被称作圣女?

    只是因为她是个不怕死的女英雄?

    还是因为她致死都是处女?

    显然都不是

    对于法国来说

    贞德出现后才使历史上的法兰西人

    第一次有了民族、国家的神圣感

    之前的几百年

    甚至上千年的法国人都是

    散沙式地各自活在一个个小城邦里

    根本没有民族国家的观念

    这一点才是贞德后来

    被称为法兰西圣女的重要原因

    影片最出彩的地方在于最后

    贞德和内心的那个神秘声音

    反复辩解

    她突然反思到之前的一个个神迹

    并把他们用现实的种种可能性还原

    那个声音说

    你看到的不是事实

    贞德,而是你想看见的东西

    你是为自己而战,以你的名义

    人性是个不能直视的东西

    制造奇迹或者灾难

    又或者某种神秘的力量

    贞德作为一个英雄

    也包含普通人的缺点

    而不是一个扁平的偶像

    比如,她是一个不识字的文盲

    又比如她很小的时候就有信仰

    并强调人格中的“超我”

    甚至她很有可能由于过分追求完美

    患有轻微的精神分裂症

    只是她目睹英军入侵的悲剧

    使她的幻想变得严重

    还有,她经常和上帝对话

    这种神秘的记载

    也都符合当时关于她的为数不多的资料

    她鼓舞士兵高喊的不是爱上帝

    而是 “所有爱我的人,跟我来! ”

    对于拯救法兰西

    贞德攻陷要塞,收复奥尔良

    进攻巴黎发动一次次战役

    不仅仅是为了要拯救法兰西

    同时也是要发泄自己内心深处

    埋藏多年对英国人的仇恨

    在这个过程中

    她利用了神迹的不朽

    击退了英军

    将查理送上了王位

    最终她被绑在柱子上

    神父要她签名认错

    承认自己归顺上帝那一刻

    内心的那个声音痛切地说:

    “最终是你抛弃了他,贞德。”

    贞德意识到了自己复仇的私心

    必定要用鲜血来偿还

    又加上英军对她恨之入骨的捉弄

    比如给她穿男人衣服,说她是异端

    所以最终贞德甘愿来承担

    这场猛烈的烈火

    成为真正忏悔的圣女

    左岸文青,编剧影评人,ACI心理咨询师

    洞察人心的犀利写作者

    个人公众号:左岸文青(ID:zuoanwenqing)

    小助手微信:solar_qing

    往期精彩之 8½ Criticism:
    皮囊还是灵魂?——《歌剧魅影》告诉你
    为什么男神往往落入凡人之手?
    一个陌生的女人,一个薄情的男人
    爱情的保质期
    次邂逅,千年追寻,只为见你一面
    一部拍给男人的电影
    基努里维斯最男神的时光
    溥仪——从“龙”到“人”的一生
    一部男主全程沉默,女主只有两句台词的电影
    杀手还是警察?全智贤最惊艳的作品
    如果老师让你把书上的废话撕掉
    云端的《Her》是你吗?
    爱,想象和自欺欺人

     6 ) 转发最好的影评

     Dustin Hoffman演的那个什么黑衣人,与白衣小孩和白衣中年人(长得像“上帝”的那个人),都是是贞德的自省,也就是她的良心,怎么会是撒旦。。。。这三个人扮演的同一个角色(贞德的良心)的幼年、中年、老年而已。拜托就算真的没看懂,也可以看看credits,Dustin Hoffman扮演的角色清清楚楚写明了是The Conscience。
      
      以弗洛依德的理论来讲,也可以说黑衣人是贞德的超我。而贞德的自我即是片中一直出现的白衣中年人——那个长得像上帝的人,这个“上帝”只是贞德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而已,并非真正的“上帝”,原因很简单,从片末贞德的自我告解这组镜头中已经阐释得相当清楚了:因为贞德的本我触犯了原罪,她的本我以杀戮的快感来满足复仇的心理和偶像的崇拜;但是因为正好贞德这个特别的人物,她从小笃信上帝,所以她的本我(本能)和自我(信仰)产生了矛盾,这个时候自我的防御机制就体现为“由‘自我’来扮演‘上帝’的角色”。要注意这个上帝只是贞德自以为的上帝,不是真的上帝,这部片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真正的上帝和撒旦这两个角色,Luc Besson要表现的是贞德的心理世界,所以一切都是贞德的心理活动,最后的救赎也是她自己救赎了自己。
      
      继续回到自我防御上来,当贞德的自我(贞德所相信她看到的上帝)已经无法舒缓她的压抑——包括内心的压抑和肉体上所收的折磨以及对死亡的本能恐惧时,她的超我——也就是她的良心(这次是Dustin Hoffman)——又冒出来了。她的良心为她的本我(包括肉欲和心智)找到了解脱的道路——也就是最后贞德一个人自己的告解。但是关键的地方在于因为当贞德在向超我告解的同时就相当于承认了本我的原罪,所以说贞德会把超我当成是本我以及“本我以前所笃信的自我”的对立面——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此时超我就暂时成为了本我的对立面——同时也是年轻白衣男人(贞德笃信的和观众误以为的“上帝”)的对立面——自然只能是一个穿黑衣的凶恶老男人了(同时自然就有观众就顺理成章的误以为是“撒旦”了),贞德在片中不是还质问了黑衣人说“你是不是撒旦”吗?这就是贞德的内心活动的最高潮。
      
      请注意在这条线索中,因为本我是有罪的(直到最后一组镜头火刑前),所以贞德本我所笃信的上帝(自我)不是真正具有“上帝”意义的上帝,相反倒是黑衣人“撒旦”(超我),因为最终解救了贞德,还可以勉强理解为“上帝”。。。不过充其量,我最多只将它理解为“救赎”而已,这就够了,绝对还不到真正“上帝”的级别——因为最终是贞德自己的良心救赎了自己,根本没有上帝什么事。
      
      可能很多人看到了Jovovich问Hoffman说“你是不是撒旦”这句台词就以为Dustin Hoffman是撒旦了吧。。。再说一次这部电影里面根本没有上帝和撒旦,不信就去翻credits嘛。。

     7 ) 可惜可惜

    这里的贞德完全就是一个近似于精神分裂般迷信上帝的少女啊,导演选用这个角度来拍,实在有点遗憾。这样的贞德就像一个疯子,没有计谋,不懂战略,胜利好像全是靠一味地前进侥幸得来的,与历史也不符吧。

     短评

    流过泪的电影...太年轻 那时

    7分钟前
    • 安獭獭
    • 力荐

    《夫人》(The Lady)是吕克·贝松执导的第11部真人电影,这位“法兰西的斯皮尔伯格”曾说过只导10部电影就Hold住,从此当个专心的制片人,这回破例出山,想必有点“一雪前耻”的意思。显然,在《圣女贞德》之后再拍活一个“女神”传奇,成为贝导的当务之急。

    12分钟前
    • Ms. ZzZz
    • 推荐

    成功了才行,不成功那你就是神经病

    15分钟前
    • ▲S▼
    • 还行

    记得是很久以前看的一部电影,当时觉得特别史诗,可能也是因为更早之前没看过同类型的,找个机会再重温一下

    20分钟前
    • .H
    • 力荐

    Milla Jovovich演得真烂,简直侮辱了贞德,建议去看德莱叶或者布列松版本....

    21分钟前
    • 大宸
    • 很差

    吕克·贝松:“我喜欢电影的结尾。 贞德历尽艰苦后感悟到命运的飘忽,但她接受命运的安排,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五百年来,贞德的形象被利用的成份居多,因此我希望借此片让她回归独立的身份。”由神性-魔性-人性三部曲,吕克·贝松完成了贞德的形象还原工程。

    25分钟前
    • Lan~die
    • 还行

    為什麼講英語,為什麼戰爭場面比三國還落後,為什麼到碟三才開始有看頭,為什麼Milla Jovovich在Luc Besson的電影裡總是精神錯亂,因為這樣他們才離婚麼

    30分钟前
    • 还行

    片长过长,略感拖沓。别的地方做的还不错,向我们展现了疯狂、勇敢而又愚蠢的贞德,法国国王的愚蠢无能懒惰自私,以及其他人的各种疯狂。还是那句话,所有的宗教一开始都是指引人们崇尚真善美,但最终都沦为了统治者们禁锢百姓的思想的枷锁。贞德的悲剧也是所有忠诚的战士和疯狂的宗教徒的悲剧。

    32分钟前
    • 巧克力可丽饼
    • 推荐

    吕克-贝松说:“我喜欢电影的结尾。 贞德历尽艰苦后感悟到命运的飘忽,但她接受命运的安排,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五百年来,贞德的形象被利用的成份居多,因此我希望借此片让她回归独立的身份。”

    33分钟前
    • 四月天
    • 推荐

    前半段很郁闷,可以快进看。从审判开始,贞德的形象才真实深邃起来。最后告解的贞德同第五元素中浏览人类暴行的丽露是同一形象,她是人性的旁观者,而非神性的信使。

    38分钟前
    • 品味糟糕
    • 还行

    她对上帝充满热爱,她经历过一场刻骨铭心的变故,她以无以的伦比的激情,唤醒了法国民众抵抗英军的斗志。所以,她依然是圣女贞德。在她将死之时,她的肉体经受着火的煎熬而扭曲,她的灵魂却坚强无比,她的眼里见到了上帝的光芒。

    40分钟前
    • 青心白
    • 推荐

    好几次被贞德咆哮的脸吓到了。。。

    43分钟前
    • 劳永逸
    • 还行

    我不知道该对贞德说什么

    46分钟前
    • 毛驴哥🔒🔒🔒🔒
    • 力荐

    又名: 圣女贞德的故事 /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 圣女贞德导演: 卢 贝松 (Luc Besson)主演: Milla Jovovich / Dustin Hoffman / Faye Dunaway上映年度: 1999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imdb链接: tt0151137

    47分钟前
    • 传说
    • 推荐

    等Dustin Hoffman等到快俩小时了才出来……在宗教信仰方面的讨论触及个毛皮电影又结束了,前面的大部分观感就是一个发疯的贞德……两星半

    48分钟前
    • touya
    • 较差

    法国人对于贞德有点执念,正如敝国有刘胡兰,这些早熟的孩子啊,每每让我想起知堂反对过分消费孩子,这些都让我不安。吕克·贝松的贞德大概是第41个了,他在手记上写道:贞德是我们的精神之源,在她的信念和纯真之间捕捉到的东西,又在她的时代里失去,正像我们在自己的时代里失去一样。难道人类的思想必得沿着如此曲折的道路,才能发现隐藏在邪恶背后的善良吗?鲁迅说要救救孩子,很多时候发觉是孩子一次次将那些与世界相约瓦全的大人拯救出来,用他们的纯真、善良、果敢,拯救通常都是从一次失败的婚姻开始。

    51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贝松版的贞德,虽然有一些史实性错误,仍不失为一部值得一看的史诗片。前半部分稍显凌乱,后半部渐入佳境,对贞德的心理描写很出彩,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conscience揭露出不少信徒都难以避免的思想盲点和隐匿的罪性。战争场面可圈可点,但审判部分有走马观花之感,不及布列松和德莱叶版。(8.3/10)

    5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尽管米拉·乔沃维奇异常糟糕,在很多时候把贞德诠释得更像一个极易发怒的女神棍,但电影仍然在出色的把控下让肾上腺激素一波接着一波地侵袭着观众。影片的剪辑十分有力,战斗中表现出了能让灵魂激荡的勇气和精神,最后的忏悔也颇耐人寻味,而每个危在旦夕的国家都需要一个刘胡兰。

    60分钟前
    • 韩伯愚
    • 推荐

    天哪 法国人把圣女拍成了神棍+精神病 让人情何以堪 简直是张角大仙啊 私下我小人之心想:导演是教徒或者是怕得罪了教徒,把烧死贞德的责任同教会撇清了,搞得像滑稽戏。 总的来说本片不值得收藏

    1小时前
    • 较差

    我不了解那段历史,就这样看了,贞德应该就是一个神婆,在菜市口被烧死差不多也是咎由自取的。抛开历史,电影很不错,通过两个突兀的跨越来呈现一个少女变成神婆,又脱离神婆身份,回归到普通人的蜕变过程,各种绚丽场景应接不暇,但贞德却被勾画的很清晰。

    1小时前
    • Yaya~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