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新世界2020

    新世界2020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2020

    主演:孙红雷,张鲁一,尹昉,万茜,李纯,胡静,秦汉,赵峥,张瑶,张晔子,刘奕,周冬雨,王劲松,孙筱钧,黄澄澄,雷佳,黄品沅,周一围,宋丹丹,李力,杨东,邓莎,李诚儒,洪剑涛,徐兵,洪洋,王兵,戚云鹏,姜宝成,梁天,刘飞,雨点,马德林,刘运娥,宛东顺,王浩丞 

    导演:徐兵 

    猜你喜欢

     剧照

    新世界2020 剧照 NO.1新世界2020 剧照 NO.2新世界2020 剧照 NO.3新世界2020 剧照 NO.4新世界2020 剧照 NO.5新世界2020 剧照 NO.6新世界2020 剧照 NO.16新世界2020 剧照 NO.17新世界2020 剧照 NO.18新世界2020 剧照 NO.19新世界202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新中国解放前夕,白纸坊警署小警察徐天在追查未婚妻贾小朵被害案件过程中,意外参与到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的事业当中。面对动荡的时局,金海、铁林和徐天三兄弟所处不同的位置,在亲情、爱情,国家利益、个人信仰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情同手足的三兄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徐天和共产党员田丹在绝境中相识,使命感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徐天选择在动乱中协助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北平的和平解放,迎来了新世界。

     长篇影评

     1 ) 粗活:全片时间线整理(多图)

    前言:旁白式的电影很容易让人错过剧情的发展脉络,写不了优美的评论,鄙人只能干点粗活,整理了一遍本片的时间线,电影节奏清晰可见,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散文诗。(截图使用的是弯弯字幕组的版本)

    1856年1月1日

    电影开始的时间,地点:纽约

    当年世界其他的地方处于什么状态?

    英法在美俄支持下准备发动第二次YPZZ

    QC正值咸丰帝在位

    英国著名拉拉安妮李斯特已经走了16年

    夏洛蒂勃朗特去年逝世

    美国人均GDP17美元,买一本地图册需要花费2美元

    此时距离爆发南北战争还有5年

    距离爱迪生发明电灯还有23年

    距离女性获得选举权还有64年

    2月3日

    周日阿盖看到塔利和她的丈夫架着马车离开,初见,像丈夫打听马车上那位红发人妇是谁?阿盖说她想要买一本地图册。

    2月4日

    阿盖再次表达想要买地图册,遭到拒绝。

    2月X日

    塔利第一次上门拜访阿盖,一聊半宿。

    (原著中是1月15日)

    2月14日

    晚上照顾生病的戴亚时,阿盖回忆起她们下午聊天的内容。

    2月X日(14日-19日之间)

    似乎塔里找阿盖一起做家务已经成为日常,塔利喜欢在话题中进攻阿盖的感情生活,非要她讲出内心对婚姻的感受。

    单手插袋?????

    2月19日

    阿盖拒绝房事,因为还没有准备好再要一个孩子

    2月X日

    阿盖和丈夫去塔里家拜访

    四人晚餐,两位男士试图主导话题,但塔盖沉浸在属于她们自己的快乐中。

    2月25日

    阿盖挤奶的时候一直在回想那天晚餐时塔利夫妇的表情,又发现自己因此心神不宁而烦上加烦。

    下午,戴亚出去干活,塔利如约而至,给她带来了一直想要花费昂贵的地图册(拾取极其重要的道具!)得到的回报是阿盖亲自捏脚。

    塔利讲述自己的婚姻生活,表达出其中的不幸福,询问对方是否要第二个孩子来打探阿盖的性生活。每一次对话都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暴风雪来临,如厉鬼催命,塔利和马在路上。

    3月17日

    塔利冻伤,数日未见阿盖,甚是想念,而阿盖被老公批评,你又对一切失去了兴趣。

    4月10日,春意盎然

    正在做针线活的阿盖,一抬头便从窗户里看到远处塔利和她的狗。 距离上一次见面,已经一月有余。

    4月12日 阴天

    好像又恢复了见面的频率,塔利说你的鼻子好可爱

    4月14日 有史以来最糟糕的春天

    塔利说芬尼在考虑搬去西部的事,阿盖着急的上前一步问要搬去西部?

    塔利说也许吧,明天见

    4月17日(数日)这一天的BGM特别好听

    看夕阳

    晒衣服

    仿佛一对和谐美满的老夫老妻

    4月22日

    散步,聊童年,说好下周二见

    阿盖目送塔利离开,像大海中反方向的船

    4月25日

    突如其来的告白,互相试探到热吻,蕴藏多日的情绪一触即发,但时间到了

    塔利慌张的走出房门,差点走错方向,而阿盖张开双臂,仰躺在画面中央的姿势,是导演给我们观众继续激情的想象,也是阿盖自己的想象,荷尔蒙溢出,空气里满是湿漉漉的温度。

    当她的双手用力挤奶的时候,在想什么?(再一次出现挤奶的细节)

    而塔利回到家中,看着镜子里自己的身体在想什么?

    4月26日 4月28日 4月29日 4月30日 5月1日 5月2日 5月14日 5月16日 5月19日

    以上闪回,9天亲密的睡觉

    5月30日 私奔路线

    丈夫注意到了阿盖开门时脸上一闪而过的失望,只有塔利和笑容一起出现。

    两人热吻,阿盖先腿软。

    6月3日

    闪回-亲密的睡觉

    6月4日

    树林里,倒挂靠在树上,奇怪的姿势,爱让人迷失。关于牢笼和自由的分歧用一个吻结束,回去亲密的睡觉(闪回)

    6月5日

    闪回-亲密的睡觉


    6月8日 故事到这里急转直下,危险正在酝酿。

    阿盖的丈夫射杀了一只黑鸟,在阿盖面前给它开膛破肚说用来警告它的同类,这很难说不是一种警告。

    3天没有塔利的消息,阿盖竟然去他们家屋外用望远镜偷窥。

    6月9日

    瓢泼大雨,阿盖仍旧深陷道德与感情的旋涡中

    6月11日

    塔利和丈夫架着马车经过,阿盖追上去问几天没见,是否安好,塔利没有说话,丈夫替她回答生病了,但脸上的伤戳破了谎言的泡沫。

    6月14日

    四人晚餐,这一次两位男士完全掌控了餐桌上的话题,两位女士战战兢兢几乎没有交流,只有一句:还有你很多不知道的事。

    6月21日

    又是一次长时间的见不上面,阿盖心神不宁,坐立难安之下终于决定主动去找她,却发现人去楼空,剩下一块血手帕。

    6月23日

    阿盖得到消息,有人看到塔利和丈夫搬迁去了西部的方向

    6月29日

    阿盖向当地警长报案,无人理会

    6月30日

    盖,崩溃

    7月6日

    盖,持续崩溃

    7月9日

    盖,戒迷幻药

    7月22日

    时隔一个月,收到塔利的来信,信的开头是这样的,你好 阿盖,血色将至。

    8月X日(推算的)

    再收到塔利诀别一样的信件后,阿盖执意要赶去北部见塔利。

    尾声

    对结尾的处理,是导演一步一个伏笔埋到最后的王炸。当所有人以为塔利就这么死了,她们连活着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而抱憾终身时,突然闪回的床戏让此时下坠的氛围得到升华。

    “缠绵像海里每一个无垠的浪花”

    “ 像水面泡沫的短暂光亮”

    “是我的一生”

    8月31日 最后一篇日记

    塔利死后,阿盖身体里的某一部分也随着去了,树林里塔利再一次回眸,是对观众的凌迟,也是她对爱人的恋恋不舍,此时影片把情绪推到最高处又戛然而止。

    THE END

     2 ) 想像不曾離去的春閨夢裡人:細談小說與電影改編

    小說與電影改編

    原著裡,Tallie出場比較平淡。不曉得她什麼時候搬來,但是她的狗在1月8日先在鄰居來往道路吠聲引起注意。1月15日Tallie同樣是為了避開Finney殺豬氛圍,不經意拜訪Abigail。好像這段情事是意外地逐漸發生。

    所有電影回眸一望都是重要行為語言

    電影把Tallie出場往後延到2月3日,她坐在搬遷的馬車上與Abigail對望,暗示神秘連結已然存在。從季節意義來看,苦寒一月份交待Abigail與Dyer生活方式、喪女悲痛,以及她寫筆記的由來、遺憾沒有喜怒哀樂可以紀錄。等到2月10日Tallie便從雙層樓房走出,從山路往下走到Abigail住處,此時積雪半融與綠色草地交錯,也代表心境開始轉換。

    這段山路取景角度非常神奇,難得在電影中可以讓主角看著心愛的人從開闊遠景慢慢走來與逐漸遠離,這樣盼望實在太糾心了。

    第一次來訪,積雪半融

    兩位主角在書中相會次數不算多,Abigail對於Tallie莫名的心動感覺,全部集中在原著1月15日初訪紀錄。

    她只是撩撥頭髮

    電影將書中整段由外而內循序分散到其他會面:

    • 例如片中2月10日第一次接觸,Abigail提到Tallie散發玫瑰與紫羅蘭的容貌,令她不好意思直盯:In the winter sun though the window, her skin had an under flush of rose and violet that disconcerted me until I look away.
    • 片中2月17日一起拔雞毛,觀察Tallie說話方式,對方想要聊得更深入:Her manner is calm and mild and gracious, and yet her spirits seem to quicken at the prospect of further conversation with me.(藝術電影常用人物裸露來形容無所隱瞞,本片此刻不適合褪去衣服,或許用拔掉雞毛來象徵想要獲得真心話吧。)
    • 片中2月25日,Abigail獨自擠牛奶,意識到兩人有特別情愫:There seems to be something going on between us that I cannot unravel.

    在兩人交往過程,Tallie大部分是主動者,電影表演方式更突顯她的行動。片中2月17日一起拔雞毛之後,Tallie詢問Abigail與Dyer相識過程。Abigail吐露Dyer並不是符合理想伴侶,但只能硬著頭皮繼續相處。說完Tallie輕扣Abigail小指,背景是壁爐火光如愛之烈焰。

    壁爐火光常代表熱愛

    但在原著,這一段「靈感」出自書中1月22日,Tallie初訪一週後未再現身,像是Abigail內心獨白,在最後寫道And so our hands were joined if our hearts no yet knitted together. 好像是指她和Dyer有手牽手但沒有心連心。然而在電影不談Dyer,轉換成Tallie輕扣Abigail手指,強調兩人才是交心伴侶。

    電影在Tallie輕扣小指後,緊接著就是Abigail婉轉拒絕Dyer求歡。

    Abigail的生日禮物是Tallie與Dyer一場競爭。Abigail在原著想要的是字典,Dyer並沒有任何批評。Abigail在片中一開始就指明地圖集,還被Dyer消遣一下。Tallie在原著與電影都以地圖集作為禮物。誰能獲得芳心,高下立見。

    Abigail生日當天,原著與電影都提到Tallie鞋子浸水,脫鞋後Abigail親手為Tallie取暖。不同的是書中的Tallie居然經過一大段對話還能神色自若接受Abigail服務,並一度閉眼享受按摩。電影劇本比較了解暗戀者的緊張情怯,Tallie很快就把腳收回。

    Tallie一度不敢置信Abigail要摸她的腳

    生日之後出現一場冰風暴。原著裡人物只能躲在屋中,擔心天氣預報和憂慮存糧。Dyer向Abigail倒述小時候經歷大地震,恐懼久久不散。Abigail憐惜他,兩人同床共枕拾回熱情。

    導演在這段另外發揮,予兩對夫妻深深同情。片中Dyer冒著風雪將牲畜趕到穀倉,受阻無法回家。還好Abigail綁著繩子,循線救回Dyer,於是命運共同感促成他們拾回熱情。Tallie則是前往Abigail家半路遇風雪折回,途中逃離可能遭受性騷亂的遮蔽處,冒險回家嚴重凍傷,Finney就算是壞人,也急著救回妻子。

    冰風暴三個星期,Abigail以為再也不見Tallie蹤影,沒想到她出現了。書中3月4日描述Abigail內心衝擊:When she arrived my heart was like a leaf borne over a rock by rapidly moving water. 同一天也寫出她在Tallie離去時依依不捨:as if she were in full sail on a flood tide while I bobbed along down backwaters.

    電影改用3分半鐘的影像描述兩週時光堆疊上述兩句話的重量。片中Tallie於4月10日再度出現。鏡頭已變成一片青山,Abigail看著Tallie從山坡緩步走近。

    盼到人來,悸動之心如落葉被急流沖向岩石

    接著Tallie來訪頻率,不再是書中一週又一週,而是每隔兩三天,兩人弄毛線圈、擠牛奶、坐看夕陽、曬衣服、併肩漫步⋯⋯顯出感情不斷升溫。

    這可能是大家嚮往的退休生活

    最後到了片中4月22日,Abigail看著Tallie背影,道出她的依依不捨。

    目送背影,她乘風疾去,我越退越遠

    這段3分半鐘影像還有更重要的任務是烘托三天後已到臨界點的告白。原著是Tallie出現後一週即告白,電影醞釀手法相對細膩。

    書中3月11日對這場告白處理得有點曲折。前面寫了很多其他事情,最後突然寫到在微小燭光下回憶Tallie來訪,氣勢較弱。此段電影劇本大幅改寫,彰顯Tallie力量,也讓兩位主角大秀演技。

    告白之路

    片中發生於4月25日,這天鏡頭反過來隨著Tallie下山走近Abigail家中,一路跟著背影進入廚房,再像男主人般坐在椅上。Tallie胸口明顯起伏,好像呼吸急促,等到Abigail回神,她直接破題:Every morning I wake up and I think that I never want to be far from you.

    看到Abigail沒有同樣反應,只好開玩笑自己寫了詩”O Sick and Miserable Hearts, Be Still”。

    小說沒有這種現代告白:我每天都不想離開你

    其實書中Tallie沒有直接破題,但是無緣無故提到這首詩暗為告白楔子。

    Abigail把話題轉到自己從未實現成就大事的期望,長大後只是庸庸碌碌。Tallie把話題引回,質疑想要感受成就、滿足、喜悅的期望,能不能此刻在我們身上實踐?在Tallie追問下,Abigail承認兩人親密的感覺達到別無所求的滿足。

    下一段吻戲大概在女女電影可以排名前幾大佳作,很難得看到吻戲不只是單純角度和動作,而是欲語還休百轉千折。Vanessa Kirby努力壓抑的下顎搶盡鏡頭。

    下顎搶盡鏡頭

    電影演出效果較原著青出於藍,比較一下原文描述:

    She leaned forward and offered me her lips kiss and then turned her cheek, which I then kissed instead. I asked why she hadn’t done as she was going to do, and she had no reply. So I took her hands and then er shoulders and, with our eyes fully open, brought my mouth to hers.

    原著與電影都用連三次Astonishment and joy表現Abigail感受,但要配上Katherine Waterston雙手敞開仰臥長桌,才算傳達極致喜悅。

    Astonishment and joy

    一般觀眾可能不會注意,片中日期突然從4月25日一下子跳到5月30日,最後如何補回這段缺頁歸功於導演創意。

    場景突然變成風光明媚日頭高照。等到只留兩人同處,馬上激烈擁吻。Tallie直接結論兩人親密關係能夠利己利人幫助農莊三贏:I believe that intimacy increases goodwill⋯⋯Won't our farms benefit from that? Won't our husbands? 後來畫面切到Abigail獨自裸身在床,暗示兩人已有肌膚之親。

    書中沒有這種尺度

    書中在告白兩週後,雙方才會面。一見面並沒有激情四射,而是先討論的是彼此的感覺,這是什麼樣感情,該如何應對⋯⋯雙方處於摸索狀態,後來Tallie便提出那個利己利人的歪理緩解焦慮。她們當時沒聽過針對女同志的批判,對於同性戀情並不感到羞恥,也不存在道德負擔。這天在原著中激情尺度只限於「微微愉悅」:We spent the interval thereafter consoling each other and allowed ourselves some gentle excitement.

    接下來一次會面,電影有大幅更動,加入原著中未曾出現對話,兩人竟然談論《李爾王》,大概是北歐導演神來一筆。

    場景更是綠意盎然,兩人舖席躺臥在大樹下,Tallie下著紅裙,上衣扣子完全敞開,雖然沒什麼動作,畫面傳達濃厚春心盪漾,不像原著都在屋子裡談話。

    綠蔭紅裙,春心盪漾

    片中當天話題大致源於書中4月1日內容,包含Tallie三行詩、與Finney不和以及殺妻新聞。

    最大重點是Tallie認為以前Abigail一直和她保持距離不敢靠近。書中這個話題僅止於Abigail表示現在會熱情接納Tallie。但在片中Tallie繼續追問以前你為什麼不敢接納我?Abigail便提到《李爾王》啟示,樂觀地把牢籠視為保護網,好像暗示Abigail過去用暗戀方式繼續和Tallie見面,現在則可以躲在婚姻掩飾下和Tallie暗通款曲。不過Tallie表明她不喜歡牢籠。可想而知Finney作為她的獄吏,比Dyer之於Abigail,更為凶險。

    片中這一段添加兩人突然聽到樹枝被踩斷聲音,她們沒有看到人影,回頭繼續談話。下一幕就是Finney揶揄Tallie在香格里拉午後時光,暗示Finney已經知情,危機逐漸增高。

    其實Dyer在生日送禮那天就心理有數

    書中一週後,仍不見Tallie人影,a hawk has been using a single cloud above us as its own parasol. 在上空盤旋的老鷹象徵不安,電影還加碼讓Dyer雙手血淋淋處理飛禽。

    Abigail終於一反過去被動,不想空等Tallie,趁著夜色迫近Finney農莊,用單筒望遠鏡察看Tallie安危。這是書中最令我感到激昂段落。

    這一段天氣運用,電影和原著順序不太一樣。書中是在大雨過後,Abigail趁雨停了才去偷偷察看Tallie。片中是察看Tallie之後,雨水落在Tallie往來的山坡路上,Abigail窗戶流下雨滴。一般而言,下雨的場景通常代表劇中人內心落淚的電影語言。

    流淚的山坡路

    Tallie再次出現,她和Finney坐在馬車上,邀請Dyer和Abigail前來聚餐。Tallie不能說話,所以Abigail在書中當天只好紀錄地方新聞。片中則是讓我們看到這輛馬車走在Tallie往來的山坡路上。此刻馬車像是負棺的靈車。

    赴宴之前,電影做了不少更動,讓Abigail憤怒達到最高點。Abigail看到Dyer忙著筆記突然惱火,她想到母親說她做完所有家務,只有在買衣服時才會出現在父親筆記上成為一筆開銷。她感歎女孩還沒成年就出嫁,提前面對人生無盡難題。這段在書中原是聚餐一週後,看不到Tallie所生感歎,不過片中Abigail不再被動,聚餐一週後就採取行動,這種感歎改到赴宴之前,累積Abigail爆發力。

    片中Abigail為了聚餐特別到鎮上購衣(剛好呼應上述買衣才會出現在筆記上的一筆開銷),遇上Manning樓房發生火警,眾人無力滅火,只能眼睜睜看著女孩燒死。Abigail在大火前咬牙切齒,預告Abigail對即將來臨的悲劇同樣無從著力。

    憤怒之火

    其實這個火災出現在原著Tallie告白同一天,反諷的是書中女孩並沒有立刻被燒死,而是被水潑到受寒,罹患肺炎過世。在那個艱困時代,不論如何救治都難逃一死。

    那場四人餐敘,Finney完全展現父權思維和殘忍暴力性格。通常為了長期居留會對鄰居保持和諧形象,如此毫不掩飾,顯示他根本不想再待下去了。席中Dyer和Finney討論到犁鏟,書中只是一句話帶過。片中大段談起鉸鏈式和圓盤式不同,最後Finney詢問你家的比較好用嗎?我不寒而慄,Finney把Tallie視為可以更換的不良工具。

    片中聚餐一週後,Abigail始終等不到Tallie出現,決定單槍匹馬騎去找她,主動發現Finney農莊已經人去樓空,而不是如書中等到鄰居轉告消息。片中Abigail自己向警長報告Finney遷居疑點,也不像書中是由Dyer出面。

    Abigail因為情緒激動,被Dyer施以鴉片酊鎮定。他算是相對溫和的男性,但是丈夫對妻子下藥,現代人都會感到不可思議。可能是因為連Dyer都會用藥物來控制妻子,電影把它延續到Tallie死因,暗示Finney可能用藥過量毒死妻子。

    原著最後轉折是Tallie從新居來信。

    導演另外加碼演出Dyer想要一起讀信,被Abigail拒絕。這封信除了描述Tallie悲慘新生活,關鍵點是提供所在位置。Abigail回信之後,接著就啟程前往探視(其實是救援),這不就是那本地圖集賦予女性行動力的意義嗎!可惜原著是在Tallie死後,Abigail才啟程,動機已經被弱化了。

    片中Tallie收到Abigail回信,電影故意對比Finney不顧Tallie隱私,拿走信件朗讀。書中Abigail來不及回信,那只是她打算寫下的內容,Tallie到死前一直孤寂無助,沒有得到Abigail安慰。

    其實書中Abigail收到Tallie死訊並未馬上動身,她大哭兩天,又被施以鴉片酊,四天後才決定不顧反對探視,Dyer攔阻不成才跟著上路。

    原著對三天路程沒有太多著墨,電影影像處理非常豐富,讓Abigail從柔軟女子變身戰士。Dyer無奈地從床上起身,Abigail俐落整理行囊。馬車進入峽谷,兩旁是高聳綠林。Abigail一向藍衣白衣,這次全身穿著紅色代表熱血沸騰。她內心迴盪Tallie信件,像是強力召喚促她登上征途:do you know what memory it is that I most cherish? It's of you turning to me with that smile you gave me once you realized that you were loved.

    我最珍貴回憶是你第一次意識到我愛你而轉身對我微笑

    此行終點是依舊不假以顏色的Finney。原著Abigail毫無收穫,連Tallie墓地也無從得知。片中Abigail還能看到Tallie香消玉殞最後一面。當她同臥身旁,導演拉出時光機器,一串纏綿悱徹蒙太奇。從告白之後,片中消失六個星期,自4月26日到6月5日,兩人有時天天相見,直到老鷹開始盤旋⋯⋯

    我認為這段象徵愛與死並列的纏綿蒙太奇是近期詮釋最好的激情戲。原著是在筆記上紀錄一段無人知曉秘密情事,電影進一步探索隱藏在筆記沒寫出的激情。

    Abigail回到老家,在書中第一句就是她割傷手,像傷了心。片中Dyer也曾經姆指受傷,那天就是Tallie送給Abigail的生日禮物打敗Dyer的禮物。

    片中有一段Abigail默默發願,如果有機會再接近Finney農莊,要用來福槍把他斃了。書中沒有這一段,因為她在原著性格偏向柔弱。

    書中結尾是 I imagine continuing to write in this ledger, as though this was my life. As though my life was not elsewhere. 好像Abigail只是收斂到筆記裡。

    電影選擇書中另一段作為結尾,更加催淚。原著提到Abigail與Dyer只能貌合神離繼續共同生活。片中Dyer試圖爭取Abigail,她回答 I can't imagine what more we could do for one another...其實這一句在書中是Abigail曾對Tallie訴說。

    片中Dyer和Tallie一起追問Abigail,你沒辦法嗎?

    Abigail拒絕Dyer。

    Tallie則是安慰她:imaginations can always be cultivated.

    最後Abigail與Tallie閉上雙眼,想像不曾離去的春閨夢裡人。

    催生電影

    The World To Come 短篇小說作者Jim Shepard長於從歷史研究發展故事,本書靈感來自他撿到一本年代久遠的農莊記事本,記錄日常的天氣和作物播種收割等雜事,卻在頁面邊緣出現一行字“my best friend has moved away, I don’t think I will ever see her again.” (我的好友搬走,我再也見不到她了)。

    我讀過原著,直覺作者把這段女女戀寫得太溫和含蓄。當時我不太適應這篇文言文風格,而且兩人在書中會面大約七次,其中三次親密接觸其實相當節制,結尾悲劇收場雖悵然,似乎不夠合情合理,不曉得電影公司看中什麼特別之處?

    催生電影第一位推手是Ron Hansen。他專長美國拓荒時代歷史,是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刺殺傑西 )原著作者及電影編劇,此片讓Casey Affleck(凱西·艾佛列克)演技開始受到重視廣獲好評,當年奪得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國家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Hansen與Shepard相識,想要聯手推出另一部拓荒時代電影,找上凱西・艾佛列克獲得支持。時機正好,他得到奧斯卡男主角之後取得Amazon Studios合約,2017年自組製片公司Sea Change Media。

    事後來看Hansen最大貢獻是將片中食衣住行細節影像化,尤以凱西·艾佛列克所拿古樸削蘋果器為代表。片中主角永遠忙著各式各樣粗活,傳統夫妻關係在艱困環境中彼此煎熬,沒有空間追求自己夢想。

    然而全由異性戀男子發展這個女女戀劇本,在這年頭欠缺女性觀點恐怕引人非議。艾佛列克認真考慮Hansen提議,找來第二位電影推手,自家公司的製作人Whitaker Lader出面整合兩位編劇。團隊努力讓故事更聚焦在兩位女主角,增加相處次數,還原對話和互動。劇本文字非常優美,我發現幾乎都從小說原封不動搬移,當初閱讀原著並無特別感受,但劇本再透過Katherine Waterston(飾Abigail)詩意旁白, 喜怒哀樂在銀幕上鮮活起來,也幫我真正體會原著女性聲音。

    Lader關鍵使命是找到導演。她曾經在日舞影展擔任電影創投業務,因為日舞工作機緣賞識挪威女導演Mona Fastvold首部作品The Sleep Walker,邀請她來執導。

    Mona Fastvold

    這部電影沒有雄厚資金,但Fastvold不願意妥協數位拍攝、綠幕特效、人工佈景等,她堅持16mm攝影機,取景於羅馬尼亞喀爾巴阡山脈,還要求四季變化真實景觀 ,於是拍攝時程變成非常嚴苛的24個工作天。劇組就隨著季節更迭多次來回拍攝。

    取景地點是人煙稀少沒有車輛行駛的森林深處,工作人員得徒手搬運設備,還要避免山區野狗攻擊。山路難行導致Vanessa Kirby(飾Tallie)和藝術指導Jean- Vincent Puzos都扭傷腳踝。Vanessa Kirby第一天就受傷,被劇組揹著移動,好幾場戲改成坐在椅上演出。

    不曉得這部片是否證明Lader製作功力,後來她跳槽大型製片公司Imagine Entertainment獲得專屬製作合約。

    Fastvold很勇於挑戰旁白。它常見於回憶倒述、引用書信、表達內心的古老技巧,被現代電影人嗤之以鼻,貶為偷懶取巧。導演反向操作加重旁白,Abigail不論有沒有和別人對話,常可以聽到她的內心話,甚至壓過對話。這個旁白效果不像有些喜劇用於表達心口不一致,而是突顯Abigail藉由內心世界忍耐現實生活。

    導演從一開始便屬意Katherine Waterston飾演Abigail。導演認為她能詮釋隱藏秘密。她很喜歡這部劇本,希望等她生完小孩來接演。Waterston內斂演出完全符合角色性格。有些人會訝異她在最後一段纏綿蒙太奇出現胸部激突,其實只是育兒哺乳的附加效果。

    選定Abigail之後,要尋找相反特質的Tallie。導演看中Vanessa Kirby,因為她有種嬉戲精力,能掌握幽默時間點,具有控制權。為了從蕭瑟冬季突顯Tallie,化妝師Gemma Hoff將她髮色染紅,還加上一點雀斑。對Abigail而言,紅髮的Tallie就像春天來臨。

    原文發表於 //www.orange-review.com/2021/03/the-world-to-come.html

    Katherine Waterston攝於錄音室

    Vanessa Kirby攝於錄音室

     3 ) 一点点emo

    文学性特别强的一部电影 台词 叙述方式 情感的表达都很适合细品

    有几段特别喜欢的地方

    第一次接吻那一幕的克制和试探以及之后的激动和惊喜

    “Why didn’t you do what you attempted to do?”

    “I worry you’ll catch my cold.”

    “You smell like a biscuit.”

    .......

    “Astonishment and joy. Astonishment and joy. Astonishment and joy.”

    Taille给Abigail写信 开头的 “Abigail. Abigail. Abigail.” 以及似乎未能寄出的那封信的 “You are my city of joy”

    还有两个人在树林里聊天读诗 在房顶上的对视 当Abigail躺在爱人的尸体旁边脑子里翻腾起的是几日里两人的欢愉

    太美了

    并不是很喜欢它被评价为“局限在了烧女图框架里的女同性恋电影”,题材、背景可以是相似的,但它的表达、两个人的情感永远都是特别、很难被比较的。

    况且二者想要表达的根本不是同一种东西=)

     4 ) 就这。。。打开心世界

    这部片9分都不为过吧,编剧,导演(才35碎)),演员,台词,节奏,对那么晦涩文艺的原著短篇小说的改编,,,还有等等都不止8.1分吧,比卡罗尔落地,比菊石文艺,比烧女紧凑,觉得应该是姬片中的扛把子了,怎么会只有8.1分呢?还有哪个姬片里的两女主能如此般配到无与伦比天造地合,沃特斯特那么深情敏感,科比的层次感和性张力。还有哪个姬片里有同夫表达的那么真切的?一个包容传统一个暴虐自私,没有吧。。。剧情惨到极致的清教徒世界的女子怎么能盼到新世界的来临呢?苦逼到爆的片子,惨到不能刷两遍的片子,怎么能不炸裂整个姬圈?那么用的太多了,因为实在对8.1分看不下去了。致敬影片的所有工作者。

     5 ) 某个世界,某种女人

    I imagined continuing to write in this ledger, as if this were life, as though life were not elsewhere.

    夏天即将结束的时候,阿比盖尔这样写道。

    此言一出,当时心里一阵凉,好在这并不是电影的最终句点。在自然环境和时代观念双重局限下,有情人并无太多出路,但能够用一整本账簿(多用于记载农场作物营收)记下一段感情,无论结局如何,都有弥足珍贵的价值。从这个意义讲,阿比盖尔的日记与《女孩肖像》的女子堕胎画具有相似的记录价值,男权历史叙事中被遗失的独立女性形象跃然纸上,是记录,也是反抗和颠覆。

    女版《断背山》之谈自去年威尼斯以来已经见诸中外影评版块了,这类评论会引起不满吗?起码发行商(到目前为止)头脑很清楚。但由断背山之谈可以想到的,或许是“同夫”形象在主流艺术电影界终于崭露头角。

    过去观看《远离天堂》、《谁先爱上他的》,甚至《霸王别姬》,都对同妻形象难以忘怀,但同夫未曾多见,此番《打开心世界》可以说也打开了新视野,而同妻和同夫的不同作用、影响、意义也是个太值得深入的话题了。从本片的正反面同夫教材,到男同志片中多数极其正面的同妻形象,从本片精准刻画的男性脆弱到男同志片中较多见的同妻自主,某种程度上,似乎又可以上升到男女之别。就本片而言,两位男性角色提供了19世纪中叶“同夫面对妻子情感转变”的两个代表性形象,有作为男性的共通之处,也有作为个体的较大差异,为同夫银幕史注入了一定思路。此外,男性本身在恶劣生存环境中的脆弱性、需老婆照顾等桥段(感冒被照顾、暴风雪被帮忙“营救”)就令人眼前一亮,如果是男性写的日记难说有这种情节。

    1856年左右发生的事情,欧迪亚《希斯特斯兄弟》讲述两兄弟在西部淘金差点被自然吞噬,互帮互助才保住性命;在发生于东部边疆的本片中,塔莉之死实际上也可归因于恶劣生存环境、落后医疗水平,但另外一重要因素是丈夫的重视程度。电影并未直接给出说明,但通过阿比盖尔与塔莉的交谈基本可以得知塔莉夫妇的感情濒于破碎边缘。试想一下,如果换作阿比盖尔照顾塔莉,会不会不同结局?不得而知,但塔莉就算活着,和性格暴戾的芬尼相处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在异性恋层面,阿比盖尔有退路(戴尔人还算可以吧……),塔莉无退路,也是造成这个故事让人止不住叹息的原因。

    起初以为阿比盖尔是内向,后来想想则没那么简单。

    一、内向?迟钝?“女创世者”

    刚看完电影时隐约感觉到阿比盖尔的内向,但经过几天的沉淀后总觉得不完全是内向,直到看到原著小说中的“slow-hearted”才有些回过神来。

    草丛依偎时,塔莉形容阿比盖尔像是栖息在农家庭院的麻雀,从未离开,但也从未(敢)接近。虽然阿比盖尔随后的回答向塔莉敞开了爱的怀抱,但依然改变不了这段感情前期颇为“单向”的事实:从来都是塔莉主动拜访她。

    阿比盖尔最勇敢的尝试就是在天气恶劣的晚上,悄悄拿着望远镜偷看塔莉,不论有多么想念、担忧,她真的就像是麻雀一样安居一隅,等待塔莉拜访,只有当时间隔得太长、感觉不对时,才“走出第一步”,但从结果来看有些为时已晚了。

    但阿比盖尔是内向吗?也不尽然。她在与塔莉的亲密关系中从羞怯到主动,从初见的含蓄到后来的专属微笑,从“被邀请才去”到最终的主动前往,无不体现着阿比盖尔的主观能动性。

    回到电影中没有出现的“slow-hearted”,这个词在小说中出现在最后一段,也即电影最后阶段阿比盖尔的“I image”时刻,小说中这样写道:

    “slow-hearted”不是一个正式单词,各大词典并无收录,查阅词源可知它来自圣经《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句(Luke 24: 25),版本诸多:

    A! foolis, and ſlowe of herte for to bileue in alle þingis whiche þe prophetis han ſpoke. ——"Luke" in the Wycliffe version (first printing, c. 1384)
    And he sayde vnto the: O foles and slowe of herte to beleve all yt the prophetes have spoken. ——"Luke" in the Tyndale version (1526)
    Then he said to them: O foolish, and slow of heart to believe in all things which the prophets have spoken. ——"Luke" in the Douay–Rheims version (Challoner's revision, 1749–1952)
    And he said unto them, O foolish men, and slow of heart to believe in all that the prophets have spoken! ——"Luke" in the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1901)
    And He said to them, "O inconsiderate and slow in heart to believe on all that the prophets spoke! ——"Luke" in the Literal Standard Version (2020)

    路加福音和其他福音讲述的都是耶稣生平,学界认为路加福音的内容更详实。“slow-hearted”出现的第二十四章讲的是耶稣复活后,两个信徒在前往以马忤斯(耶稣死亡、复活之处,信徒听说耶稣在那儿死而复生便去寻找)的路上巧遇刚复活出来的耶稣,但这两个信徒没认出他来,于是耶稣对他们说:“无知的人哪.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听着耶稣的讲解,后来这两位信徒心领神会,才认出他来,随后耶稣圆满升天。

    “slow-hearted”(迟钝)的典故就出自于此,一定程度可以看作阿比盖尔遇上塔莉的对照。但电影最后的“I image”部分拿掉了这句“迟钝”自叹,转而是以最后一个画面对应了“迟钝”之说的宗教神学典故,用文艺复兴画家米开朗基罗《创造亚当》式构图(简中世界首先指出这一象征的应是@Pincent),想象了即将到来的新世界,塔莉是创世者,阿比盖尔则是被创造的人,这一创作手法赋予了电影较强的神性意味,也暗示了塔莉“死而复生”、阿比盖尔延续其神性意志的愿景。故事的开始,阿比盖尔因女儿的去世而不再去教堂做礼拜、不再信奉宗教概念上的“即将到来的更好世界”(the notion of a better world to come),但塔莉的出现让她重新看到了这样“更好世界终将到来”的可能。这一神性表达,在阿比盖尔对她俩(在树林中)“无数快活之后会不会播撒新生事物”的描述中似也有所指。

    加入了这一层神学创世论后,可以想象阿比盖尔并不是“内向”那么简单,通篇的画外音(日记)作为其心理活动的内在展示,可以看到当爱到来的时候,她并不能立即厘清这一从未发生过的情绪涌动(化学反应),只有体会过后才能正视自己未被发掘的欲望。在塔莉到来之前,农场的劳动、对夭折女儿的思念和平淡的夫妻关系或许是阿比盖尔的终生归宿,但塔莉的出现拓宽了阿比盖尔的人生维度,塔莉的影响永远留在了阿比盖尔的身体和意识,重燃了她的生活信心:她也许会重拾缘起童年的智识学习、她的账簿将不再是账簿、她拥有了想象的能力……

    Mona Fastvold

    二、阿比盖尔知情时间差

    电影和短篇小说最关键的一处区别,是阿比盖尔得知塔莉死讯的时间点。这一改编尤为体现创作者魄力和创造力。

    小说中,在阿比盖尔收到塔莉的信后不久、阿比盖尔仍在脑海措辞回信时,戴尔收到了芬尼的信,告知塔莉死讯。这一男男通信行为很能体现芬尼的性格修养,他不可能不知道塔莉之死对于戴尔之无足轻重、对于阿比盖尔之晴空霹雳,但仍然选择把信写给戴尔。

    也就是塔莉生前从未读到阿比盖尔的回信、阿比盖尔在前往质询芬尼之前就已知塔莉之死。

    电影的处理是,阿比盖尔收到塔莉的信后,写完回信寄出,塔莉读到了阿比盖尔的回信,但首先是被芬尼“截获”并大声朗读,这不仅加深了夫妻隔阂,更深化了芬尼的阴暗面,可以想见其男性自尊大受挫败,前文所质疑的芬尼对塔莉病情的重视程度也来源于此。

    之后,出于担忧(房屋内发现血迹),阿比盖尔看完地图二话不说上路了,行路过程配上塔莉来信内容画外音,表现阿比盖尔充满希望的迫切心境。在直面芬尼时得知塔莉死讯时甚至还存有一点不相信,但真正看到塔莉尸体后发出惨叫,这个处理太强大了,这声惨叫意蕴之深、张力之猛,电影看完到现在还心有余悸。更具智慧的是紧随其后的性爱场面安排,把它们集合到一起,在特殊时刻一次性放出,情感瞬间喷涌而出,回忆和现实的对比,冲击力震撼至极。当然,按照前文“神学创世论”,塔莉之死、复活都是通往新世界的必然之路,对于阿比盖尔来说,塔莉永远活在她心里,只是明白这一点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Mona Fastvold对sex scene了然于胸

    这一改编强调了生死两隔的瞬间画面、情感张力,影像化角度可谓最高潮段落,与最后的平静结尾形成动态呼应,给这个悲伤故事画上了充满希望的句点。实际上最后镜头的处理,从戴尔到塔莉,或许就对应了阿比盖尔的心理转变。结尾的“账簿或许是我的终生归宿”,至此,也有了升华于字面之上的内涵。

    三、结构、细节的琐碎思考

    与塔莉的相识改变了阿比盖尔,具体如何改变、改变成了什么样,体现了创作者的精妙、细腻构思。

    日记的叙述始于当年一月一日,冬日严寒,早起洗土豆准备早饭,透过窗户见到冰霜大地,一天的劳作即将开始。这种生活在如今被称为“看得到头”,但却是阿比盖尔、塔莉们的普遍生活情形,无法改变、无从改变。尽管生活艰难贫乏,阿比盖尔的日记文笔却有她独有的细腻温暖(“奶牛没有受苦”),这种细腻温暖在遇上塔莉后,逐步从书面日记文本走出,体现在她的一举一动,到“惊喜”(astonishment and joy三连叹!)场面被释放到了极致。

    关于这场“astonishment and joy”戏,导演想要表现一种初吻后的神情,至于如何演绎则完全取决于Katherine Waterston的演员自我修养。阿比盖尔在日记里自省时把不善言辞的自己比作缠绕生长于花盆的根茎(pot-bound root),极不善于表达对他人的喜爱。但与塔莉接吻后的阿比盖尔好像正在发生质变,如何体现这一质变?Katherine Waterston用半躺、舒展的身体语言诠释这个过程,花盆被打破,看不见的、压抑内心的(时代社会性别)系统制度不再(能)统治阿比盖尔的生活了,而这一切全凭她俩的情谊。从这场戏可知Katherine Waterston有内化剧作文本并将其外化于身体语言的表演能力,颇让人称奇!

    KW即兴发挥的神来之笔

    阿比盖尔日记自述

    Mona Fastvold

    Katherine Waterston

    pot-bound root

    1760 - 1856

    由这场戏想到《女孩肖像》的篝火段落。篝火之后是初吻,而在这里,“惊喜”之前是初吻,或许可以这么说,篝火和惊喜的情境都是两人对爱情的终极确认,氛围神秘叵测、思绪魂牵梦萦,感染力和沉浸性直击灵魂。电影世界里近乎一个世纪的间隔,大西洋两岸见证了某种相似的爱情际遇。

    经历完与塔莉的点点滴滴,阿比盖尔独自走上山坡(电影中是屋顶)眺望远方景色,想象、自省,对生活有了另一种态度,与开头“洗土豆”开始新一天不可同日而语,形成本质心态区别。这样的对比、变化也体现在农场日志从乏味的农业记录、夫妻生活,蜕变为情感满溢的自我发掘之旅。

    日记开篇

    日记结尾

    阿比盖尔记得父亲对母亲毫无要求,除了……(大段大段的劳动、家务要求),但母亲从未出现在父亲的账簿中,除了母亲买裙子时。受邀去塔莉家吃饭,阿比盖尔专门去市场买了件蓝裙,这一行为意蕴颇深。情节铺垫和情绪烘托上,从买裙子开始就一步步进入了“悲伤”时间,节奏把控精准且冷酷。买裙子时看到周边的母亲抱着小孩,阿比盖尔心中被激起的涟漪体现在她躲闪的眼神;村庄农户家的女儿葬身火海,等于让她又经历了一次丧女之痛;剑拔弩张的邻居聚餐,回过头看,却成为与塔莉的在世永别……这组戏犹如三记重拳,连贯、高效、致命,看得人伤感之余不得不佩服创作者的高超手法。

    观影时两个“笑点”,笑中带苦。初吻后,阿比盖尔沉浸在喜悦中无法自拔,好像失魂落魄的少女,等戴尔回家后才被拉回现实,(戴尔做完了他的工作,而阿比盖尔astonishment and joy了一天)这时都天黑了……一次亲热时,两人达成了美妙共识:我们的亲热放松身心,有利于农场发展……这两个场景再次放大了时代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的压迫,两个有趣的灵魂在夹缝中寻求解脱之道。

    两处声音处理也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接吻时门廊上狗的踱步声、草丛依偎时的树枝掉落声。前者,两人间压抑情愫到达临界点时的紧张感被狗狗踱步声听觉化,后者,多是出于被发现的恐惧,而“被发现”本身也有较多指向,比如不好好关心农场事务,但首当其冲的还是“女同性恋”概念的隐秘和陌生,作为男性财产的女性进行这种恋爱的高风险性不言而喻。

    四、唯爱永生

    塔莉之死以及结局引发了不小的探讨,具体着眼于宗教神学内涵和悲剧性。原著和电影的宗教意味浓厚,除芬尼狂热阅读圣经和两个众人赶赴教堂做礼拜的全景镜头外,还表现在用词用典(“迟钝”、“法老的心”等等),以及宗教意义上的地狱、天堂、未来世界概念(“做礼拜”行为背后的理论基础)。然而塔莉的遭遇证明了这些构成“信仰”的要素并未赋予当时女性生活任何积极意义,反而成为恃强凌弱者的通行证,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从小说和电影所有的文字、影像能够看到的,是一个不再信奉宗教的女人和一个被男性以教义为法则迫害的女人互相帮助的悲哀故事,可以联想阿比盖尔提出的“在牢笼歌唱”,如果没有神学介入,这个时代的牢笼对塔莉们会是更好还是更差?这应是小说和电影提出的又一问题。这一问题的答案,可能在里维特探究18世纪《女教徒》跌宕命运时就被揭开、在欧洲启蒙运动时已有过系统论证。

    电影最后让塔莉重新出场,提出了“想象”(imagination)的重要价值。前文认为塔莉的这次出场带来了积极向上的语境,因其构图的神学意义对应故事标题“The World to Come”包含了生者和复活的死者共同生活的圆满“未来世界”愿景。若从现实物质的方面考量,“想象”、“希望”这类飘忽的心理寄托式念想至多是困苦中的一丝慰藉,但也正是这种念想才不至于让她成为行尸走肉,所谓时代的微光。

    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有超越时代的能力。抚今追昔,人类发展已基本克服过去年代的致命白喉,然而宗教阴云的笼罩却从未消散。本片反映的女性生育义务、最近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揭示当代女性堕胎身不由己,证明“未来世界”远未到来,2021年的现实能否完胜1856年的现实?这是电影留下的终极课题。

    参考文献

    1. Biennale Cinema 2020 - Press conferences (6 September 2020) //www.youtube.com/watch?v=QR-SuQHAMN8&list=WL&index=6&t=14073s

    2. Rueda de prensa ''THE WORLD TO COME'' (Perlak) V.O. – 2020 //www.youtube.com/watch?v=gOalupYJAEc&list=WL&index=7

    3. DP/30: The World To Come, Katherine Waterston //www.youtube.com/watch?v=M3bd8tLmLH8&list=WL&index=5&t=2145s

    4. 'The World to Come' Cast On Creating a Same-Sex Romance Set in a Time That Had No Words for It //www.youtube.com/watch?v=jeBQHFAHHIg&list=WL&index=4

    5. 'The World to Come' Cast On Making A Movie About 'Vanished' Voices //www.youtube.com/watch?v=bYvjLKNcRY4&list=WL&index=3

    6. Face2Face with Mona Fastvold - Director of The World To Come //www.youtube.com/watch?v=psJ9yjR-s0Y&list=WL&index=2

    7. @Pincent 对《打开心世界》的短评 //www.douban.com/people/1692454/status/3284003482/

    8. INTERVIEW WITH MONA FASTVOLD [DIRECTOR]: ‘THE WORLD TO COME’ – A CINEMATIC DANCE FOR THE IMAGINATION //www.theitalianreve.com/interview-with-mona-fastvold-director-the-world-to-come-a-cinematic-dance-for-the-imagination/

    9. COVER STORY WITH KATHERINE WATERSTON: ‘THE WORLD TO COME’- THE RISK OF BEING WHO YOU ARE //www.theitalianreve.com/cover-story-with-katherine-waterston-the-world-to-come-the-risk-of-being-who-you-are/

    10. 维基百科“路加福音”//zh.wikipedia.org/wiki/路加福音

    11. 维基百科“创造亚当”//zh.wikipedia.org/wiki/創造亞當

    12. WIKISOURCE “Luke (Bible)” //en.wikisource.org/wiki/Luke_(Bible)

    13. 维基文库 “聖經 (和合本)/路加福音” //zh.wikisource.org/wiki/聖經_(和合本)/路加福音

    14. 光和盐 “Luke 24: 13~35 路加福音 第二十四章 13~35节” //sites.google.com/site/saltandlightenglishstudy/christianity/online-bible-study/bible-study-in-chinese/book-of-luke/luke-24-13-34

    15. Katherine Waterston: ‘I would love to make this film five times’ //lwlies.com/interviews/katherine-waterston-the-world-to-come/

    16. The World to Com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www.youtube.com/watch?v=O_k57hlvte0&list=OLAK5uy_lBDBkNbo2dL-e4agr-yEie7SeTvHAhd00&index=22

    17. THE WORLD TO COME | Official Trailer I Bleecker Street //www.youtube.com/watch?v=RhQu4tcHLeU&t=12s

    18. Katherine Waterston - THE WORLD TO COME - 77 Venice Film Festival //www.youtube.com/watch?v=rfXkq2LG09Q

    19. The World to Come - Sundance Film Festival 2021 //www.youtube.com/watch?v=VgKZ0JzWn04

    20. Biennale Cinema 2020 - The World to Come (Red Carpet) //www.youtube.com/watch?v=o17FumD9Y7Y

    21. Sundance Film Festival 2021 Q&A for The World to Come - festival.sundance.org //www.youtube.com/watch?v=ZZ0YQfU460g

    22. Vanessa Kirby and Katherine Waterston on Their LGBTQ-Themed Period Drama ‘The World to Come’ //www.youtube.com/watch?v=9qrwAiLlQXc&list=WL&index=5

    23. Vanessa Kirby & Katherine Waterston on Developing Voice and More in 'The World to Come' //www.youtube.com/watch?v=KkbYqsf0vcc&list=WL&index=3

    24. Mona Fastvold, Vanessa Kirby, Katherine Waterston & Casey Affleck Talk 'The World to Come' //www.youtube.com/watch?v=_WqI9g99b_U&list=WL&index=2&t=14s

    25. THE WORLD TO COME Interviews - Vanessa Kirby, Katherine Waterston, Christopher Abbott, Mona Fastvold //www.youtube.com/watch?v=DgUq41CuyRc&list=WL&index=1

    26. 'The World to Come' star on complexity of portraying a 19th century lesbian romance //www.nbcnews.com/feature/nbc-out/world-come-star-complexity-portraying-19th-century-lesbian-romance-n1258007?cid=sm_npd_nn_fb_ma&fbclid=IwAR1Z2tI8VgUF1ocYyHyI_FRMoslR49FaW8wm1RE2kJMvBkegSsF6I0Wz6kE

    27. New Frontiers - The Music of 'The World to Come' //www.youtube.com/watch?v=ckGz6kQeACE

    28. Q&A: Katherine Waterston Says All These Lesbian Period Dramas Indicate a ‘Problem, Not a Pattern’ //pridesource.com/article/qa-katherine-waterston-says-all-these-lesbian-period-dramas-indicate-a-problem-not-a-pattern/

    29. Watch This One: Mona Fastvold’s Gay Romance ‘The World to Come’ Breaks Out Big at Venice //www.indiewire.com/2020/09/mona-fastvold-gay-romance-the-world-to-come-venice-2020-1234584778/

    30. Love Thy Neighbor. //news.letterboxd.com/post/643224783909175296/love-thy-neighbor-mona-fastvold

    31. Katherine Waterston On Her Queer Frontier Romance, ‘The World To Come’ //www.huffpost.com/entry/katherine-waterston-the-world-to-come-fantastic-beasts_n_6023e498c5b6c56a89a5d7c9

    32. The World to Come Puts Queer Women's Emotional Journeys Front & Center //www.pride.com/movies/2021/2/12/world-come-puts-queer-womens-emotional-journeys-front-center?utm_source=twitter&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movies

    33. THE WORLD TO COME | Scene at The Academy //www.youtube.com/watch?v=EdfXRR7RgEY&list=LL&index=4

    34. In Conversation: The World to Come - PRESENTED BY GLAAD + OUTFEST //www.youtube.com/watch?v=E5pI0oO8wqc

     6 ) 我爱你,这是命定的劫难

    阿比盖尔很孤独。

    她的孤独不是因为失去女儿——悲伤顶多只是加深了这种孤独。她的孤独源自于无人能懂,源自于与众不同。但她也不是一个激进抗争的人,她只是在一日一日看似认命的平静生活中暗淡疏离。她的心不为什么而跳动,她只是活着,尽一个妻子的责任,和周围人一样的生活,重复和上一辈一样的生活。

    然而塔利出现了,这是阿比盖尔生命里的光。她无法抗拒这种吸引,她假装不在意但其实无比煎熬的等待着塔利的来访。她的脸上出现笑容了,她的心开始生机勃勃的跳动了。

    而对塔利而言,阿比盖尔的吸引力也是毋庸置疑,不然她不会一次次来访,不会控制不住向对方坦露心迹。这一段真是好甜啊。多好啊,我爱的你,正好也爱着我呢~

    可是爱有多深,喜悦有多强,最后的永诀就有多伤。

    阿比盖尔抱着塔利发出绝望的嘶喊,过往所有的水乳交融欢愉爱意一幕幕从眼前掠过。她的爱。她的光。她人生的希望。从此天人永隔。爱过再失去,是人间至痛。我忍不住想,将来的人生,阿比盖尔要怎么活下去呢?失去所爱是心脏上开了一个填不满的黑洞,往后余生,她还如何能退回到死水一样的生活?还是说,要靠着咀嚼回忆,来应对苍白的未来?

    无论哪一种,都太痛太痛了。

    女人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真是太糟糕的事。塔利这样性格,在芬尼这样的男人手里陨落几乎是一种必然。他们糟糕到透顶的婚姻要么会毁掉塔利的灵魂,要么就是她的性命。我甚至庆幸,还好她还曾拥有过和阿比盖尔的美好爱情。

    我只希望时间可以愈合伤口,至少让时间能够稀释痛苦。

     短评

    给我伤到了,家人们。为了缓解悲伤去搜手摇削皮机并准备下单了。

    6分钟前
    • 衣柜摇摆客
    • 推荐

    “Astonishment and joy”

    8分钟前
    • 自由的幻影
    • 推荐

    当Tallie到来的时候,Abigail的心像一片被急速流动的水流冲到岩石上的叶子;当Kirby出现的时候,整部电影便明亮了起来。Astonishment and joy. Astonishment and joy. Astonishment and joy.

    13分钟前
    • Lanita
    • 推荐

    【圣丹斯2021】当我回忆起你时,只记得我们缠绵悱恻的时刻——这么多年终于出了一部姬版《断背山》,太美了,真的太美了,这样的美人美景,只能想到凄美哀婉这一个词来形容。女演员化学反应超足,浑身都散发着荷尔蒙气息,两个人完全融为了一体,果然姬片要女导演拍才有味道。

    17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续命之作。片名应该译成来世,本来就是基督教里来世的意思,不是美丽新世界。塔利的一头红发就是诗,来了又走,点亮我黑暗无尽的冬夜,从今以后只能活在想象里。

    18分钟前
    • 洛丹伦刀客
    • 力荐

    第一次接吻那里的戏太棒了,还有Abigail微蹲看着tally,萌到我了

    23分钟前
    • Boš
    • 力荐

    <燃烧女子的肖像>之后女同恋电影被局限在这样的框架里面,男权之下女性的精神自由,两个孤独灵魂的相拥,时代困境下的女性遭遇,对男权社会的控诉。希望今年能有一部只关乎于爱情的,继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之后,ntxl表白话术多了一句 my City of joy。

    28分钟前
    • 王扁扁
    • 还行

    为什么导演们这么热爱拍上世纪/上上世纪的艺术家气质ntxl悲情爱情故事,求求你们搞点21世纪普通ntxl为晚餐吃大白菜还是小白菜吵架分手然后大雨中追车呼喊最后抱头痛哭的烂俗现实剧情吧,每次大时代逼人做鬼在现实的阻挠下有情人不成眷属甚至阴阳相隔这种剧情我真的很难再承受了🤧塔莉,我的塔莉😭我也想拿刀把芬尼杀了,可美丽、聪明、外向的塔莉和她的爱怎样都回不来了

    31分钟前
    • 楞次
    • 推荐

    不知是不是从《烧女图》开始,女性爱情题材的电影热衷于这种文学性强的文本,并营造一种封闭、与世隔绝、寒冷的环境。《菊石》《烧女图》如此,此片亦是如此。只是和前者比起来,似乎后者并没有刻意隐去男性的存在,而是自主构建了一个只属于女性的囚笼,男性无法理解,也未曾涉足。细腻的日记旁白弥补了戏剧冲突的缺乏,也弥补了阿比盖尔产生情愫的动机性。其实,我更愿意理解为塔利是阿比盖尔想象中的角色 ,填补她在寒夜中将熄的爱情火种,最终大雪和寒夜过去,她也随之飘落远方。

    32分钟前
    • narcissism
    • 还行

    去年威尼斯断背狮得主,文学性独树一帜。跟“菊石”有点像,但对男权的控诉更加有力。16毫米胶片见证了美国清教徒时代的凄美爱情,她和她的新世界要到21世纪才能梦想成真。“阿比盖尔,阿比盖尔,阿比盖尔”,“你带给了我快乐之城”。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想到狄金森的一首诗:Had I not seen the sun,Could have borne the shade;But light a newer wilderness,My wilderness has made.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Abigail,Abigail,Abigail.You are my city of joy. 原著台词赋予其散文诗般的美,而演员则让这首诗有了灵魂与张力🔥

    40分钟前
    • 咸鱼少放盐
    • 力荐

    “在我看来,有的人不善于表达自己,不代表她感受不到。”

    42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最好的台词最好的表演!我等粗人实在不配评价这部电影,看完只会默默流泪,挠心挠肺了半天形容不出一分她的美好,就像那些只会喂猪,不解风情的沙雕。

    44分钟前
    • 量子纠缠
    • 力荐

    选角绝配。Vanessa Kirby红发暴击,低沉嗓音细语double kill,呼吸竟比眼神还勾魂。“It's been my experience that it's not always those who show the least who actually feel the least." 这该死的性张力直接把我送走。

    48分钟前
    • Otta🐏
    • 推荐

    希望女同性恋的世界少一些苦谢谢

    52分钟前
    • 粉红松鼠猜火车
    • 还行

    女主之一太可爱了 遇到爱情之后 就无心干活 啥也不干了 就在那儿发呆 发花痴 😂

    56分钟前
    • 大漠朗月
    • 推荐

    去哪找阿比盖尔老公这样的好兄弟

    59分钟前
    • Imogen
    • 还行

    -我担心你会得感冒。-你闻起来像小饼干。

    1小时前
    • 咯咯精
    • 推荐

    #StockholmFF2020 前半段一直在铺文学调调挺好,就是比较催眠,直到凡妮莎出来,睡意全无,她全程都在勾引我就是了。低沉有磁性的嗓音,听她念台词,舒服得就像浑身湿透的人坐在壁炉边,影院又没办法鸡叫,好憋。好几个绝美画面和女主一样希望时间静止。还有就是太考验英语,几乎没听懂,所以也没办法说剧情,但在听不懂的情况下让我打起精神看完了也是很厉害了,摄影,剪辑,配乐都有功劳。

    1小时前
    • comeasure
    • 推荐

    太伤了,真的太伤了,万能的蕾丝边之神,信女愿一生吃素,只求这世上再也没有苦情女同性恋电影,Vanessa Kirby好美,美到难以用言语形容,她知道自己这么美吗?我要代表全人类感谢她,salute

    1小时前
    • 杏仁斯嘉丽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