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梅尔罗斯

    梅尔罗斯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英国2018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詹妮弗·杰森·李,塞巴斯蒂安·马尔茨,杰西卡·雷恩,雨果·维文,普拉萨纳·瓦纳拉佳,皮普·托伦斯,安娜·梅德利,因迪拉·瓦玛,丹顿·安德森,加里·比德尔,莫菲德·克拉克,布莱思·丹纳,荷丽黛·格兰杰,西莉亚·伊姆里,盖伊·保罗,马库斯·史密斯,约翰·斯坦丁,艾琳·沃尔什,艾莉森·威廉姆斯 

    导演:爱德华·贝尔格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第06集

      诸神的黄昏 第二季

    • 第13集

      纸钞屋 第一季

    • 更新第05集

      星球大战:侍者

    • 更新第02集

      女人领地

    • 更新第07集

      尝试第四季

    • 更新第04集

      无罪的罪人(剧版)

    • 更新第09集

      人生复本第一季

    • 全07集

      毒帮家族

     剧照

    梅尔罗斯 剧照 NO.1梅尔罗斯 剧照 NO.2梅尔罗斯 剧照 NO.3梅尔罗斯 剧照 NO.4梅尔罗斯 剧照 NO.5梅尔罗斯 剧照 NO.6梅尔罗斯 剧照 NO.16梅尔罗斯 剧照 NO.17梅尔罗斯 剧照 NO.18梅尔罗斯 剧照 NO.19梅尔罗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将出演Showtime电视台最新限定剧《梅尔罗斯》,全剧一共长5集。“卷福”将饰演男主人公梅尔罗斯。他从小受到虐待,长大后心理创伤演变成对药物的依赖,在努力下最终痊愈。

     长篇影评

     1 ) 梅尔罗斯:每个家庭都有令人窒息的“父亲”

    不知道你们对康伯巴奇的迷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多数人是《神夏》,我是从《模仿游戏》,但没关系,我们所着迷的是同一种东西。

    这个世界对智商的崇拜向来是高于情商的,我们能够原谅这些天才可以是瘾君子,可以不谙世事,可以出口伤人。他们有超群的智慧,他们狂妄疯癫,偶尔脆弱,关键是“绝不与世界握手言和”。

    “不与世界握手言和”其实也是极高的心理品质。年少的时候需要多一些的阅读来给你进入成人世界的启蒙,初中的时候许多人都看过安妮宝贝的书,这有一点点像女生的小黄书,也有看过韩寒,喜欢强硬的遣词造句后的一点点小道理。觉得那些我也曾顺着这一本本明明风格相似的书籍的藤蔓,去窥视、模仿、想象写着这些文字的他们是多么冷峻、严酷、前卫。针砭时弊我看不懂但至少畅快,面对文中大段的情感宣泄我也挤挤眼泪假装懂了。我以为那个群体的作者多有冷酷且冲动的特质。

    原来那个时候欣赏的恰恰就是这种口无遮拦的冲动,是不管价值导向的。也是允许故事人物犯错的。

    虽然我再也不会读他们。但希望他们还是我年少记忆中的样子。社交网络有时候是个坏东西,了解作者终于不再是通过作品本身。我看到安妮宝贝改了笔名叫庆山,《七月与安生》的原著作者,在各高校讲座,参禅悟道,与世界握手言和。失望,可能是我的要求太高了,我还以为都能大隐隐于市,随时准备出门厮杀,但其实都是采菊东篱下。

    那些曾经给我们的青春打过一阵鸡血的人都已是为人父为人母,大腹便便,日行一善地过着。所以我们越来越地珍惜影视作品中的热血少年,希望他们面对大量的刨根问底还能侃侃而谈装出一个完满的逼,希望他们永远绝处逢生。

    而恰好,卷福饰演的这些角色中,正包含了我们所有的这些期待。

    『我们都想听落魄浪子背后曲折离奇的身世。

    而我确实不知道,对于那些正在经历的人们,

    到底该哀其不幸,还是怒其不争。』

    新剧《梅尔罗斯》

    昨天(5.21)的晚上,我打开了《梅尔罗斯》,5月12日才开播,目前更新了两集,看完后我在备忘录下写了以下的内容。凌晨四点,我还异常清醒。

    在《梅尔罗斯》中,卷福饰演帕特里克·梅尔罗斯,而他的父亲是大卫·梅尔罗斯。

    在第一集的开头,帕特里克就接到了一个电话,他的父亲死了,他居然开心得手舞足蹈起来。他在犹豫着要不要带着父亲的骨灰,以及带着骨灰不知该往哪儿去的日子里,不断地回忆起幼年时对父亲的种种记忆。

    父亲曾违背祖父想让他成为医生的意愿而成为了一名作曲家,祖父没有给他留下一个子儿,而母亲则是来自美国最富有的家庭之一,名下坐拥许多的新兴产业。但在这个家庭中,母亲却一直对父亲低声下气,剧中提到一个事情,母亲只是提了一句无花果都腐烂在地上了,而这个世界上却还有许多人挨饿,这时候父亲让她趴在地上,把无花果一个一个地吃掉,母亲照做了。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像是有一点点SM的感觉,像是爱情中兽性的暴露和夸张化展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种愿挨是不讲道理的。而那个愿意挨的,将助长这种嚣张的气焰。

    父亲将这种胡作非为的手段理所应当地应用在儿子帕特里克的身上。帕特里克摔碎了玻璃杯划破了手指都不敢吭声,害怕挨打;仅仅是踩了两个地上的无花果,大卫便生气,帕特里克问着“能不能告诉我我哪里做错了”,大卫只是回答着“我不要求你现在感谢我,但我希望你以后能够感谢我。” 父亲关起门来,对着无止尽地帕特里克性侵,在夜半三更威胁他“如果你敢告诉你母亲,我便将你撕碎。”

    母亲不是没有想过逃走,只是一日一日,大卫都用一种为了帕特里克好的精神控制方式麻木着她;而所有来到这里的客人,在进门前都会关照好“千万别惹大卫生气。”

    在这样的背景下,卷福饰演的一个成年后走不出童年阴影的瘾君子。帕特里克毒瘾发作的时候,很难不让人想到神探夏洛克里的样子,他的表演可谓是淋漓尽致。他每摔一次东西,都让我觉得自己不堪的过往都连同着摔碎了。可清醒后,他会宽慰自己“太阳会照常升起。”

    他痛恨父亲的样子,他清楚地明白“残忍是爱的对立面,而不是爱的另一种表达。”但是当他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却总是说出和父亲一模一样的话,父亲曾理所当然地说过“在我妻子的金钱帮助下下,我不必要去做那些徒劳的努力”,而帕特里克也是一样,他同父亲一样地挥霍无度,他不需要为了谋生而作任何的努力。

    希望每一个看剧的人,都能够想到自己的童年。并且认真地审视。

    在每一对父母中,总有一个是唱黑脸,一个唱红脸的。但在我家,实施的很典型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父亲就是永远的政治正确。

    我在相当年幼时候有关父亲的记忆,不是他自己一遍遍说的我发高烧到抽筋时候他穿着条秋裤就奔向医院,也不是他每次从上海回来为幼儿园住校的我带来多么高级的礼物,更不是他亲手做过的什么皮蛋瘦肉粥。

    我对他的记忆停留在每一次他打我。

    幼儿园升小学的面试,我口算错了一道数学题,回家面壁思过了三个小时,全身赤裸被皮带一顿猛抽,那时候我清楚地知道,原来人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有性别意识,轻易地让一个女孩赤裸回产生无比强烈的羞耻感,我记得当时是妈妈撞破了门把我救出去,我清楚地明白什么楼上的王奶奶对面的李阿姨那些围观的人都会用什么眼神看我,轻蔑、戏谑。我甚至不觉得那皮带抽得有多疼,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让我穿上上衣好不好,我在众目睽睽之下羞愧难当,觉得日后的每一天,周遭的所有人都将带上有色的眼镜。

    我记得他在几天后假装慈眉善目问我疼不疼,说着他更疼的时候,我因为害怕而努力迎合他,我说“我知道你打我是为了我好”。

    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你们的第一次撒谎,但我想,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谎话。而且我意识到,这将伴随我日后很长的一段日子,灰暗且遥遥无期。

    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等我大一些,小学、中学。他因工作和情感的事情同妈妈大吵,气急败坏的时候大声吼着“你看看你养的这是个什么女儿”,说着把入睡的我从床上揪起来摁倒跪着,硬要我说出语文作文扣了两分的理由。他们继续吵着,我就跪在外面,然后他们把我忘了。我一动不动,那是冬天,我穿着单薄的秋衣秋裤,就一动不动在地板上跪坐着一晚,可不敢动甚至不敢合眼。现在回想起来我都觉得崩溃,为什么那时候就是要那么怕他。可我就是真真实实地为那种所谓“为你好”“严师出高徒”的观念每天活得战战兢兢。我知道他是错的,但除了服从别无他法,这是帮助我抵御挨打的唯一方式。

    高中的时候乳房长了一粒肿瘤,当时非常害怕,虽然最后检查结果是良性,切除后并无后患。但麻醉过后的好几天真的疼得很难以忍受,我找了朋友来医院陪我,有些朋友礼节性地带来了水果鲜花。我记得从手术到出院,他一直都没有出现在病房里,唯独出院的时候坐在车里等着我和妈妈下去,我同学的妈妈看到他,问了他一句“程程爸爸啊,你这么忙呀,女儿手术也没有来。”

    我不知道这句话居然会激怒他,先是找了我几天茬,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逼着一个胸口还缠着纱布连躺下都疼的人必须每天看书学习,早晨起晚就会被骂。某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砸了很多东西,半夜三更问我,为什么要找朋友陪,动个手术是个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吗,难道不知道什么叫欠人情债吗?

    到后来我对“人情债”这三个字异常敏感,觉得这个世界定是无功不受禄的,而所有的好都应当是礼尚往来。而有的时候,觉得突然地去找一个朋友陪我吃一顿晚餐是很冒昧又打扰的事情。

    被父亲一手控制这的日子,我都想在家里隐形,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不敢看他,我不敢在类似客厅这样的公共区域久待。他们没有错过,他们总有他们的理由。

    我偷偷给他取各种各样的绰号,管他叫“暴君”“老男人”;我把他写在日记本里,用尽恶毒刻薄的诅咒,用力地划上各种叉叉;我为了永远不要见到他,而每天祷告希望他能够跟妈妈早日离婚。

    但是有一次,他被气走而消失了一周。前几天我开心坏了,打开电脑游戏,又一边吃薯片一边看偶像剧。可不知道为什么有一个深夜,我只是有一点点会不会他再也不回来的念头,哭了起来。

    我曾想象过,如果有一天我成为家长,恐怕也没法慈眉善目,对愚不可及的犯错将用尽刻薄的讥讽,对无知和空洞充满轻蔑和不屑。也将永远不服气,那个恶心的小东西有一天比我厉害得多。但我们知道,亲情有时候是一种得过且过,我们尽量地去维持表面的温度和亲和,最终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成为什么样的父亲,都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事情。

    我看梅尔罗斯的时候,我只想回到小时候,同他一起重新成长一次,告诉自己,在那些不甘的时候,拿出双份的勇气去反抗一下。

    答应我好吗,就这一次,

    你的人生不是父亲的复刻。

     2 ) 很多人是没有能力做父母的啊

    这两天看了英剧《梅尔罗斯》和萝严肃写的那篇《别人的青春:喜欢你喜欢你!我们的青春:爸妈求你别这样对我… 》。就是觉得做孩子真的很艰难啊。

    《梅尔罗斯》这个剧,如果不是本尼炸裂的表演,我觉得我无论如何也看不完,所谓幽默之中全是带血的残酷。其中有一个细节,非常击中我:男主在40岁的时候,父亲已经过世多年,他终于鼓足勇气和母亲讲了一个秘密,父亲小时候性侵他:

    小男孩8岁开始被父亲强奸。父亲威胁小男主说,如果你告诉你妈这件事,我就把你们都杀了。

    他到了中年,终于说出这个的时候,你以为他妈妈会安抚他;他多年的委屈终于可以被看到了。

    结果她(简直是若无其事)地说: me too.

    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也崩溃了。所以这么多年你不但知道,甚至连要保护儿子的动作都不肯假装做一下?

    “她为什么没有…(试着保护我)” 这真是一刀一刀地挖心。

    天下很多人是没能力做父母的啊。

    紧接着今天又看到萝严肃的这篇。日本原版节目中都在鼓励孩子表达情感;而我们的节目里面,全是孩子的委屈和母亲的焦虑。

    看得太疼痛了。

    中国的父母整体缺少“理解孩子感受”的能力。但本质上来说,父母和子女关系中千年来“你是属于我的”这个基本假设,决定了孩子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当然不只是家庭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个框架之下,没有人是应该、可以、被允许独立的个体。即便是君是父是夫,也都是从臣从子成长起来的,他们也一直归属于他人。

    他的感受从未被尊重过,怎么能祈盼当他成为父母之后,就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呢?

    因此不止是家庭关系,在工作和社会领域之中,也是如此。

    一方面如果老一辈打心底的假设是“你尊重我=你就应该听我的话”。于是年轻人所渴望和追求的独立就是在“背叛”他们。老一辈说什么都是对的,老一辈的感受当然比你的更重要。你要的平等、讨论、空间在这个基本假设之下,就是“大逆不道”、“欺师灭祖”,就是“不孝” (这几个词真是暴戾啊……我就是要让你觉得羞愧去死;这几乎是老一辈心中的匮乏感、不安全感、丧失感的充分表达)。

    另一方面年轻人又被困在这种始终无法被认可、被看见的创伤里面:不断地渴求来自他人、长辈、社会的认可;希望他们能够认可自己的感受、认可自己的努力;总是想要确认自己的感受是不是对的、是不是可以的、是不是“被允许的”。

    这其中的痛苦感暴烈,于是

    • 有人就慢慢认同了父辈,成为另一个父辈(如同节目中那个跟孩子滔滔不绝讲道理的母亲);
    • 有人始终在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父母代表着权威、上级、社会期待),总是觉得受伤,愤怒,渴望被听见被看见,投身在“我究竟好不好”、“你觉得我好不好”、“你怎么可以觉得我不好”、“你到底觉得我好不好”求而不得的泥潭之中。

    (其实我经常觉得这是所谓“办公室政治”的来源。比如在工作的目标不是做好工作本身,却是需要得到上级的喜欢和认可;即便在没有什么可见利益的情况下凶狠地争夺权力。工作都变成了“你觉得我好不好”。都是一回事儿。)

    所以其实早早“叛逆”的孩子在这个意义上更健康。因为他开始识破了这个僵局,不和权威玩儿这个游戏了:我理解你对我有期待,我也理解你对我的失望和愤怒。但是我知道我的感受是重要的,无论你认可与否,我知道自己挺好的。(一般心理独立的孩子在职场上也表现得更职业化。)

    希望父母们能够知晓:这其中“被背叛、被挑战”是成为父母的必经之路,这其中的痛苦感一样暴烈,虽无比艰难,但如果父母能够contain这些感受,便不必通过使用(打压或是情感上虐待)孩子来缓解疼痛。

    孩子也应该知晓:你的感受是真实和重要的。其实无论你如何做,只要你想要成长和独立,父母都会由于“丧失了控制感和自己的一部分”而感到失望、愤怒、哀伤;不要幻想“如果我做得更好,他们就不会对我失望不会感到难过了”,这超越了父母的人性和能力,更不是孩子能够改变的。

    我常觉得所见多是人间悲剧。但其实仔细去看,其中每个人都只是在害怕不被爱、被讨厌罢了。然而爱中必然有恨(或者说能恨才能真正地爱)。这本来就是人和人之间相爱和联结的一部分。

    你我都是沧海之中一粟,只能彼此祝福吧。

     3 ) 生活是一袋会漏的屎,可你还是得踩上去

    不散大作者 | 小天猴

    《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热度尚未消散之际,一部由黄暴台Showtime制作的小众英剧《梅尔罗斯》进入了大家的视线,这部剧集的主演,正是刚刚在漫威宇宙中力挽狂澜的奇异博士、我们熟悉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先生。

    《梅尔罗斯》首播于5月12日,目前刚刚播送了两集,在电影网站上的评分表现良好。其中在豆瓣上获得了9.1分,在IMDb上则是8.4分,在烂番茄上有88%的新鲜度。作为一部“将视线投向社会上流毒瘾人群”“意识流风格”“迷你剧”,这样“充满文学气质”的作品获得如此成绩,在近期新剧中非常值得一看。

    英美剧里向来不缺吸毒的题材,比如《绝命毒师》、《毒枭》聚焦毒贩生涯,《皮囊》倾诉青春癫狂,《无耻之徒》直面操蛋生活。

    《绝命毒师》

    《毒枭》

    《无耻之徒》

    尤其漫漶在上个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的作品中,命运的不义使得吸毒成为超出生命常态的现象。爱德华·圣·奥宾的《梅尔罗斯》系列五部曲将一段吸毒经历附会为人生的(反)高潮,召唤其意义,赋予其情节。以毒瘾的梦幻来收编、垄断过往的回忆,这样的创作姿态形成了意识流作品《梅尔罗斯》的现实主义底蕴。

    爱德华·圣·奥宾的《梅尔罗斯》系列五部曲

    在经历《神探夏洛克》的跌落神坛、《模仿游戏》的冲奥失败和《奇异博士》、《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的漫威之旅,42岁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却在这部小众的英剧中挑战了一个边缘的角色——22岁的毒瘾患者派特里克·梅尔罗斯

    《梅尔罗斯》中的绝对主角——派特里克·梅尔罗斯

    派特里克·梅尔罗斯,男,22岁,出身于英国上流社会。

    剧集从派特里克接到远在纽约的父亲死讯之电话开始,正当观众以为他将痛哭流涕时,派特里克却露出奇怪又轻松的笑容。

    父亲的死显然对派特里克来说并不是件坏事。在与两位情人缠绵之后,他孤身一人踏上了去往纽约参加葬礼、领取骨灰盒的旅程。

    纽约的街道分外壮丽,酒店的布置富丽堂皇。派特里克抵达房间后的第一件事,竟是——前往中央公园的桥洞购买毒品。

    镜头一转,吞下药片的派特里克独自面对着父亲的遗体。往事如闪电般击中了他脆弱而敏感的心灵。派特里克怨憎地拍打着父亲的棺木,并诅咒他“霉运”。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人生?在闪回中,我们看到了派特里克的童年,他的自我毁灭和对父亲的怨恨似乎的到了解答。他的童年生活在暴虐的父亲和软弱的母亲之中,父亲的施暴成了他祛之不去的心理创伤,成年后的派特里克行迹怪异,吸毒、幻听和孤僻成了他的症状。

    童年的派特里克·梅尔罗斯

    成人前的阴影像细胞分裂繁殖般的充满派特里克的世界,因此我们看到,他总是在毒瘾的迷幻气息中回忆往事,他一面憎恶着死去的父亲,在遇到父亲的朋友时,却又总是无意识地模仿着父亲过去的话语。

    毒瘾过后的孤独成了派特里克生命的底色。心仪的女孩玛丽安在与他的约会中落荒而逃,他终于忍不住呼喊出自己的需要——他需要陪伴,否则他真的不知道能做些什么。

    想必派特里克并不热爱他的迷幻世界,戒毒被成了自我拯救的必须手段,然而事实却是,他的抵抗成了一种徒劳。

    派特里克荒废自己的人生,陷身于漠然的战栗。他渴望陪伴,却无视他人的感受,他血肉淋漓,惟不觉痛楚。

    但是我们不可忘记,悲伤是自怨与自“爱”的起点与终点。第一集的结尾,派特里克怀抱父亲的骨灰盒呆坐机场,然后给远方的朋友打了电话。电话那端,一句“派特里克,你接下来想做什么?”让他陷入了思索。

    如此迥异于常人的角色,给了本尼迪克特发挥演技的空间。在《梅尔罗斯》中,我们熟悉的高冷毒舌的“卷福”、严肃认真的奇异博士通通消失不见,他一改以往内敛又精致的表演方式,展现出了狂躁又欢脱的一面,这种欢脱往往只能在他玩票的作品,如客串《超级名模2》时出现。

    无论是公子哥的放荡,毒瘾发作的狂乱,回忆往事的惊恐,还是不知人生下一步该怎么办的绝望,作为演员的本尼迪克特老师强大的每一个面部表情都是精准的,并同时配上他拿手的旁白,飞快地展示着派特里克的脑洞意识。

    本老师演绎诡异幻境,钻研生命的暧昧时刻,暴露欲望的狂纵冲动。他的表演迷离流淌,给观众带来不由自主的癫狂与震颤。

    除了本尼迪克特的精彩表演,刚在《湮灭》中表现出色的詹妮弗·杰森·李、漫威的“红骷髅”雨果·维文和去年凭借《逃出绝命镇》大热的艾莉森·威廉姆斯也为本老师的演绎做了注脚。

    詹妮弗·杰森·李饰演派特里克的母亲

    雨果·维文饰演派特里克的父亲

    艾莉森·威廉姆斯饰演派特里克的约会对象

    这年头的美剧制作愈发精良,尤其是迷你剧,几乎达到了与电影比肩的水平。《梅尔罗斯》中不可不提的一点是对色调的绝妙把握,明亮的黄色是纽约的宽阔街景、暗雅的橘色是酒店的温柔暧昧、阴郁的蓝色是派特里克独自一人的虚耗泛滥、迷离的紫色是毒瘾袭来时的诡谲黏腻。

    我们不难发现,为了营造梦幻般恍惚的气质,在这部剧集中,导演使用了大量的对称布局,处处是对韦斯·安德森《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借鉴,而派特里克独自沐浴的镜头,也像是对另一部讲述毒瘾患者的电影《梦之安魂曲》的致敬。

    《梅尔罗斯》的对称构图

    《梦之安魂曲》与《梅尔罗斯》

    或许《梅尔罗斯》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我们的主人公吸毒、清醒、自我悔恨,继而又堕入吸毒、清醒、自我悔恨的轮回。重复,重复的重复。派特里克的人生如同一袋会漏的屎,一切如此孤寂然而没有情感。但正因为明白了人生的轮廓,哪怕多么的幼稚,却反而露出了庄严的形色。

    日光之下无新事,一切是那么的喧闹浮华,“太阳照常升起,一切都没有改变”,但是派特里克的生命却在匍匐前进,也许一切永远都不会再改变了,也许明天就改变。

    · THE END·这是“不散”的 第636 期 文章,追起来!

     4 ) 表演登峰造极,仿佛是真正吸了毒一样。

    《梅尔罗斯》改编自爱德华·圣·奥宾的同名自传小说,讲述出生于上层阶级家庭的男主角帕特里克·梅尔罗斯在幼时经常遭到父亲大卫·梅尔罗斯的虐待,而母亲也对这一情况表示默许的故事。

    他成人之后,最开始是个患有自恋症、精神分裂、自杀倾向等心理疾病,同时还酗酒嗜毒的瘾君子,但最终走向了自我救赎之路。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曾在英国太阳报发起的“性感男性”投票中成为读者心目中最性感的男人,他的选票甚至高于第2名的贝克汉姆两倍:7115票和3393票。

    本尼荣登榜首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外貌、身材、气质,同样也得益于他低沉的声线、聪明的头脑、精湛的演技。

    从《霍金传》到《梵高:画语人生》《神探夏洛克》《模仿游戏》《奇异博士》《梅尔罗斯》,以及去年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映的《电力之战》,他出演了大量天才。

    前不久的《复联3》中他饰演的奇异博士通过时间宝石看到了1400万种未来,胸有成竹,大局在握。

    《梅尔罗斯》的帕特里克虽然不是天才,但也是上流人物。

    本尼魁梧的身材和高贵的气质使得他极其适合这个角色,他往那里一站,贵族的风度、高雅、端正就有了。

    他不是在演帕特里克,他就是帕特里克。

    比如他叼着烟洗澡的一幕、用酒浇头的一幕,气场极其强大。

    同时,帕特里克也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角色,他具有矛盾的内心、复杂的人性。

    他地位尊贵却沾上毒瘾,一边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一边又要满足自己的欲望。

    他拥有梦想却遭到父亲反对,他明明想成为律师,却又不得不服从父亲的命令。

    他憎恨父亲又必须隐藏在心,他恨不得将父亲碎尸万段,在父亲的朋友面前又不能表现出来。

    他自负的同时又充满自卑,他极度的以自我为中心,也终究无法承受生活的打击……

    他对约翰尼打电话的时候,面对约翰尼“你从哪里打过来的”的问题,他答道:我是从人生谷底打过来的。

    他想戒掉毒瘾、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千言万语化成两行眼泪潸然而下,演技实在太强大。

    如此复杂的角色,可能也只有本尼能得心应手了吧。如果换一个人来演,想必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除了贵族的符号,帕特里克在本片还有几大关键词:生活风流、童年悲惨、吸毒成瘾。

    他刚和女友黛比做爱,画面一转又和另一个女生做了爱。

    不仅如此,他还对第三个女生玛丽安念念不忘,甚至内心戏是:为了得到玛丽安,我愿意永生戒毒。

    在与玛丽安一同就餐的时候,他甚至想给对方服用安眠酮,它能让对方昏头大睡、不省人事,相当于“蒙汗药”。

    电视剧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开门见山的讲述帕特里克成年的状态,然后通过闪回、台词勾勒他的童年生活。

    第一个镜头就是帕特里克接到了父亲死亡的通知,他的反应竟然是忍不住笑出了声,足以体现他对父亲的痛恨。

    当他去认领父亲的尸体时,他脸上展现出复杂的情绪。他对父亲恨之入骨,如今父亲终于去世,他刚开始觉得如愿以偿,当他看到墙上的壁虎,又回想起了小时候遭到父亲虐待的情形,他不再可怜父亲,反而觉得太便宜他了。

    当他被玛丽安拒绝的时候,痛苦的情绪更是上升到了极点。

    玛丽安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帕特里克开始疯狂的破坏骨灰盒,恨不得将之四分五裂,甚至想要把它从窗户扔出去。

    而这一切行为,都源于帕特里克悲惨的童年经历。

    闪回镜头中,有一次大卫带着小帕特里克来到酒店,说道:帕特里克,过来陪你亲爱的老爸聊聊。

    小帕特里克神色慌张,担惊受怕,我们可以猜测他遭到了父亲的性侵。

    而帕特里克和人们对话的时候,我们也得知大卫歧视一切女性,包括他母亲,看来小帕特里克遭到父亲性侵之后,母亲并不能给予帮助。

    因此,帕特里克在家暴和虐待下走上了吸毒的道路。

    电视剧中有好几处吸毒的桥段,着实考验演技。

    首先是他尝试戒毒的时候,偏偏恰逢马路堵车。毒瘾发作和车流水泄不通的强大反差下,他变得更加暴躁、急切、不耐烦,他抖腿、搓手、骂脏话等细节都将瘾君子的形象还原得惟妙惟肖。

    在与安妮见面的时候,他再次毒瘾发作,已经浑身软弱无力,他终于忍无可忍来到洗手间吸毒,随后容光焕发,精神百倍,仿佛打了鸡血。

    后来,他来到贫民窟买毒品,他西装革履的装束和破旧不堪的街道形成鲜明对比。

    他离开装潢豪华的酒店,来到乌烟瘴气的贫民窟,仅仅是为了宣泄毒瘾,将一个贵族公子被毒品难倒的遭遇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那部家喻户晓的《猜火车》。

    男主角雷登的毒品无意间掉进了马桶,他竟然毫不犹豫的钻进马桶把它捞出来。毒品的吸引力使得脏乱差的厕所瞬间变为豪华洗浴中心,充分体现了毒品对瘾君子的魅力之巨大、地位之神圣。

    帕特里克的经历和雷登如出一辙,他不小心把注射器掉进了马桶。

    他立马把注射器捡起来,毫不讲究的在衣服上擦拭了一下,就火急火燎的扎向手臂。

    然而剧情一波三折,就在帕特里克即将注射毒品的最后关头,厕所突然停电,再加上注射器已经被大家用得很钝,帕特里克没能扎到血管。

    他让毒贩换一个注射器,不料毒贩已经吸毒昏迷。

    这感觉就像几年没玩游戏的网瘾少年好不容易打开游戏,结果突然停电了,那种绝望感让人瞬间想死的心情都有了。

    接下来帕特里克好不容易找到另一个毒贩,在手臂注射海洛因的那一瞬间飘飘欲仙,如痴如醉。

    随即药效发作,他又开始手舞足蹈,喋喋不休。

    上飞机前,他决定将剩下的毒品一次性用完,那种醉生梦死、酣畅淋漓的感觉都被展现得恰到好处。

    本尼的表演呼之欲出,堪称登峰造极,仿佛是真正吸了毒一样。

     5 ) 原生家庭,漫漫人生的首位劲敌

    (只涉及E01-02剧透)

    关于“原生家庭”,可能大家都听过。

    这个社会学概念指的是个人与父母所构成的家庭

    相对应的“新生家庭”则是个人与伴侣组建的新家庭,不包含双方父母。

    前些天,张韶涵的原生家庭再次上了热搜。

    但与十年前不同,舆论的导向站到了她这一边。

    擦亮眼睛的媒体与观众都在指斥她父母不仅在吸血,还吸得如此丑陋。

    Showtime电视台的五集迷你剧《梅尔罗斯》也呈现了一个极其糟糕的原生家庭。

    帕特里克·梅尔罗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出身富贵

    吃穿不愁,父母双全,本该叫世人艳羡。

    但对他来说,吃穿是成长中压抑与恐惧的一环,而父母双全,则成了一个诅咒

    在这个原生家庭中,父亲大卫就是为所欲为的暴君,操控着每个人的举止与心情。

    剧中提到的卡利古拉,正是他的化身。

    大卫自命不凡,娶了老婆以及老婆的财富后,心态极其扭曲与阴暗

    他喜欢看别人畏惧与惊慌,妻子、儿子、朋友、佣人,无一幸免。

    而他对儿子,不仅冷言冷语,还犯下致命的性侵。

    身心都受到伤害的帕特里克想找妈妈。

    大卫冷漠地说他是在“闹情绪”,质问妻子“难道你就任由自己被情感绑架”。

    他有一个无赖的借口——教育,就是让孩子日后能说一句“我这都能熬过来,还有什么受不了”。

    而他的妻子埃莉诺早从日积月累的害怕,转变为淡漠

    很多时候,她只是习惯性地交出了话语权,任这些糟糕的事情一再发生。

    自己倒在酒精与尼古丁的麻痹中,无心也无力去拯救儿子

    在这个冰窖般的宅邸里,爱是稀缺的

    佣人尽管疼惜帕特里克,但对一切无能为力。

    而母亲的朋友安妮,不过是个离开了就未必回来的短暂救星。

    帕特里克变得疲惫、敏感、胆怯,甚至小小年纪就想轻生

    长大后,情况没有多少好转。

    于是他希望吸毒、喝酒、纵欲能带自己逃离这一切,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瞬。

    原生家庭的恶劣影响,《梅尔罗斯》可谓展现得淋漓尽致。

    更让人惊颤的是,故事底本源自爱德华·圣·奥宾的同名自传小说五部曲

    这位英国作家通过写作,回顾了自己不堪回首的成长过程。

    同时,也给自己一个告别过去、重新开始的机会。

    故事非常有爆点,也非常有张力,一下子就把观众拖到那个反复出现的噩梦当中。

    一并感应那些难以甩掉的童年阴影,以及成年后仍如惊弓之鸟的生活状态。

    剧中展现得越是五彩斑斓,现实就越显得灰暗无边。

    如何在深似海的颓靡中游到岸边,成为作者与旁观者一起进行的赌博。

    《梅尔罗斯》这般极端的故事,得有一群戏骨撑起。

    担纲主角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越发被证明是个耀眼的实力派。

    各种神叨的、敏感的、顽韧的、腹黑的角色,没有一个演不活。

    这次饰演始终活在父亲阴影下的帕特里克,再次展现他在表演上的可塑性

    在父亲棺材前,他颤着声自说自话,微表情不经意地切换。

    总能感到恼恨中带有伤感,嘲讽中带有自怜

    抬头看到壁虎,这种童年受难时就出现过的动物,又是一阵喘不过气的痉挛。

    面对如此煎熬的人生,他早就习惯用毒品麻痹自己。

    几次迫不及待的扎针、吞药之后,他演尽了那种快意、衰颓与麻木。

    至于夹在现实与幻觉之间的自言自语自怜自艾,都是飙演技的时刻。

    而演小帕特里克的塞巴斯蒂安·马尔茨,也精准地传递出那种茫然与悲伤

    饰演父亲大卫的是“精灵王”雨果·维文

    演起王者来,自身不怒而威,他人不寒而栗

    平日在二楼往庭院一张望,那个眼神透出的寒意,能把满园春色都给冻住。

    雨果·维文把他的傲慢与霸道,还有谈吐间不容辩驳的气场,都精准地扣在所有人身上。

    饰演母亲的詹妮弗·杰森·李本身说话就很有腔调

    飘忽,慵懒,抑扬顿挫,套在这个角色身上,那当真是妥帖的。

    连同眼神,也被她带出了几分经久不息的醉意。

    至于因迪拉·瓦玛(饰演安妮)、皮普·托伦斯(饰演尼古拉斯)等演员,都毋庸置疑。

    皮普·托伦斯

    好戏之人济济一堂,既有发挥空间很大的剧本,又有精妙的摄影、配乐、剪辑。

    能在豆瓣拿下9.2高分,不足为奇。

    大家则能在这精良的制作中,深刻体味原生家庭的强大影响。

    但其实,英美剧经常反映不幸的原生家庭

    《超感猎杀》中的沃尔夫冈,就跟帕特里克很像。

    他小时候也遭受过父亲的性侵,而家暴更是家常便饭。后来去了叔叔家,日子仍不好过。

    他不敢相信亲密与幸福,但幸好,这种内向终归转化成了善良与包涵。

    而诺米曾是男儿身,从小就被父亲强迫参加游泳俱乐部,好变得“爷们儿”。

    经历过许多不堪、压抑与痛苦后,诺米选择变性,但父母并不接受,甚至要继续干预。

    这延长了她的身份焦虑与认同危机。假如没有爱人与朋友,恐怕早已崩溃。

    《马男波杰克》的同名男主成年后极端颓废,根源也在原生家庭。

    从小,父母就长年累月地争吵,没有分给他半点肯定与关爱。

    被原生家庭毁掉的母亲,冷血地对待儿子波杰克,让他一辈子都走不出犹疑与绝望。

    戴安的家人也不外乎一群混蛋,懒散,蠢钝,却精于恶作剧,让她日渐变得多疑、自卑。

    《权力的游戏》中的“小恶魔”提利昂,自小就被生性冷酷的父亲嫌恶。

    《逍遥法外》的邦妮、劳蕾尔、米凯拉也都是典型的受难者。

    随便打开英美剧,都能看到不少角色经受着原生家庭的“迫害”。

    老剧包括《老友记》《威尔与格蕾丝》《迷失》《权力的游戏》《童话镇》《吸血鬼日记》……

    《迷失》宣传照

    近年则有《宿敌:贝蒂和琼》《美国犯罪故事》《我们这一天》《少年犯》……

    《我们这一天》海报

    包括帕特里克在内,这些映射了社会现实问题的角色是能引起强烈共鸣的。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或者他们的一部分,就像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

    因为不少人在小时候,都被家长有意无意地引发过惊恐、懊恼、失望的情绪。

    只是,每个人领受的程度、时长都不同。

    很多人长大后,感觉云淡风轻。但也有很多人,始终在面对这消退不去的创口。

    由此,对自我的认知与肯定,对亲情、爱情的判断,曾产生过疏离、质疑甚至反感。

    剧集竭力呈现各式原生家庭,固然是在制造戏剧冲突,丰富人设

    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在提醒观众,千万不要成为那个施压者甚至施虐者。

    要是经历过那些惨事,也许可以跟某些角色一样,尝试站起来,走出去,而不是一味沉沦。

    在此,希望每个人都有《摩登家庭》这种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原生家庭。

    或者至少,有这样的新生家庭。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侵权立删。修改版载于“万达电影生活”公众号。

     6 ) 说说这对皆是祸害的父母

    关于童年,网上有一句流行的话: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这句话透露出来的信息是,一个人过得幸福与否,基本上是由童年决定的。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否过于绝对,但就《梅尔罗斯》这部剧来说,确实是对这句话的一个印证,而且原著作为自传体小说,说明主角确有其人。

    全剧充斥着满满的负能量,尤其是第一集,主角Patrick生活在奢华的堕落里,基本上只做三件事:与毒瘾作斗争,与过去作斗争,与不同的女人上床。一个多小时的剧里,写满了他极端的痛苦:理性上明明知道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但在感情上却一再陷入能让他暂时逃避痛苦的纸醉金迷,然后连同纸醉金迷也成为痛苦的一部分。从一个深渊到另一个深渊,怎么挣扎都是绝境。

    看上去这种绝境源于他父亲对待他的方式,即使在他已经和父母分开的时候,即使在他父亲已经化为灰烬的时候,他仍被困在始于童年的绝境,心灵的绝境。当Patrick发现骨灰盒里的父亲竟然还是他的梦魇时,他甚至想从酒店的窗口一跃而下,用死解脱一切。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他对自己的儿子做了什么?母亲哪儿去了?这对父母是什么样的关系?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夫妻双方的关系博弈中谁的权力更大,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控制权。这种权力,很多时候来自金钱、地位和才能。剧中,Patrick的母亲Eleanor在金钱与地位上秒杀自己的丈夫,就是在才能上,丈夫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想当作曲家,被父亲否定;想当医生,没有实现。他人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娶了超级富二代做老婆。

    问题是,这样一个男人,Eleanor看上他什么了?他很帅?以Eleanor的家庭背景,要什么样的帅哥没有?几乎是一种莫名的吸引,让她走进了这场极度悲剧的婚姻。这种莫名的吸引,也许在理性上不好理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好女人”爱上“坏男人”的故事却屡见不鲜。乖乖女为什么偏偏爱上了小混混?或者是因为,这个小混混身上,有她潜意识中渴望去做而不敢的东西,被压制的渴望在另一个人身上呈现出来的时候,就会成为莫名的吸引力。又或者是,对某些女性而言,有一种虚妄的自恋:那么坏的男人都能爱上我并为我变好,那我就是最值得被爱的女人。这个时候,男人的坏就成了一种诱惑,诱惑她去挑战,去征服。

    剧中,Eleanor在唯一一次提起丈夫时说过一句:“我以为他会变好。”正是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成了日后毒死她灵魂的毒药。另外,在第二集里,另一位年轻的女性Bridget的行为似乎也印证了坏男人的诱惑。当她得知David曾强迫妻子当众趴在地上一颗颗吃完掉落的无花果时,眼里竟散发出了一阵跃跃欲试的神采,然后两次企图在无花果上挑战或者说调戏David,直到划过她大腿的餐刀让她瑟瑟发抖......

    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像David这样一个无钱无名无能的男人,在家里竟然能像个魔王一样,随心所欲地虐待自己的妻儿?不但如此,在他那群酒肉朋友中,他也是最高权力者,而被众人所恐惧。

    对了,恐惧,这个人性的弱点一旦被人牢牢抓住,基本上就只能受制于人了。

    要让一个人感到恐惧,首先你得比对方更残忍,更凶狠。剧中不止一次提起David对患上狂犬病的战友一枪爆头的情景,也许,就在这件事过后,David在自己的朋友圈中拥有了至高的权力。只要他在,仿佛就有一种无形的强大气场,不论他说什么,做什么,都没有人敢反对,因为没人知道,他下一步会对自己做什么。

    可是,这样一个令人恐惧的男人,为什么他的妻子宁愿受他虐待也没有离开他。是软弱?是受虐狂?或是其它更深层的原因?软弱,肯定是有的。软弱可能不是Eleanor的错,但却是她的一大缺点,很明显,David一开始就抓住了她的这个缺点。在关系中,一次没有原则的让步,即等于失去底线,对方在一次次试探中得手,最终会侵蚀你的全部空间,拿走你的所有防卫。

    然而,我觉得软弱并不能完全解释Eleanor彻底沦陷的原因,还应该继续追问,明明本该是强势方的Eleanor为什么会软弱至此?这里,很有必要解释何为“强势”。正如前面所说,人们普遍认为,谁的金钱、地位、才能优于对方,谁就更有权力,这种权力可以让人更容易强势。没错,是“可以”,但不是“一定”。在Eleanor身上,她本有条件强势,但为什么她不能利用这些条件?我想,归根结底,是她在精神上从来没有独立过,即使她具有经济独立的先天优势。

    是的,比经济独立更重要的,是精神独立。如果你细心去观察,不用花什么功夫就能发现,我们生活中,多的是容貌、能力、收入都优于丈夫的女性,却心甘情愿成为丈夫的附属,甚至长期被盘剥,被霸凌,都没办法离开一段令其身心受辱的关系。

    剧中对Eleanor的成长背景并没有多少交代,她的家庭,为她提供了花不完的金钱,但明显没有让她学会独立自尊。我甚至在想,她会找到David,想在一个坏男人身上去体验被爱,其原因正是她非常缺爱。她的父亲,大概率是一个专制蛮横、漠视女儿的家伙,无法将女儿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去尊重,更不用说爱护。

    这样的女性,正是控制狂男人最想要的。这个控制狂不需要有过人的金钱、地位和才干,只需要在精神上控制住妻子,就可以成为她的主人,物质、精神、肉体通通归他掌管。剧中,Eleanor说那部车是唯一真正属于她的东西,其它所有,包括儿子,都在丈夫的掌控中。

    那么,控制狂丈夫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这种控制的?可能比大多数人想象的容易。像Eleanor一样,只要你本来就是一个人格不独立、自我价值感比较低的女性,丈夫在关系中只要不断嫌弃你,指责你,给你加强这些认知,让你对他产生认同,最终就会彻底失去自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会。

    Eleanor在家庭宴会上,想安排客人就座,却连这件小事都不知所措。事实上,不是她不会做,而是无论她怎么做,丈夫都会说她做不好,在丈夫这种长期的贬低洗脑中,无法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的Eleanor渐渐对丈夫产生了认同,最后真的变成觉得自己有问题,任何事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所谓煤气灯效应,真实不虚。

    这样,本该是强势的一方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弱势方。这个时候,对方只消通过暴力进一步加强他的淫威,但凡弱势方有那么一丁点不顺从他,就用语言暴力加以侮辱,用肢体暴力加以虐待,让弱势方对他时刻保持恐惧,就实现了对弱势方全方位的控制。剧中,Eleanor说,只要想到和David在同一个房间,就会让她全身不自觉的发抖。

    当一个人的恐惧感深入骨髓的时候,他生活中的所有目标就只剩下一个:自保。如果面对的是一个杀人如麻的独裁暴君,就会想着如何才能不被杀掉,为了不被杀掉,甚至可能去杀人,杀自己的亲人。如果面对的是一个暴力成瘾的变态恶魔,就会想着如何才能避免被惩罚,尽一切可能去顺从或避开是最常见的方法。

    这个时候,“反抗”这个词根本不在他们的字典里。因为反抗在他们认知里,意味着死亡或者惩罚,那正是他们要拼命避免的。可以说,恐惧是实现控制最有效的手段,害怕死亡与惩罚是人性中的弱点,控制方只消让被控制方产生“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这样的恐惧感,他甚至不需要再做任何事,被控制方就会自觉将这种恐惧感不断放大,而自己的力量则相应不断缩小,直至失去反抗能力和意识。就像游乐场中的鬼屋,心怀恐惧的人只消身处黑暗,哪怕什么都没发生,都会让他毛骨悚然,缩成一团。

    Patrick就像一个Eleanor在鬼屋生下的孩子。她的周围一片黑暗,她的头上竖着一个恶魔,她的所有努力,都是在这个鬼屋里保全自己不受那么多伤害,又哪来的力量去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控制狂是不会放过身边任何一个人的,尤其是力量薄弱的孩子,来得更容易控制。可怜的Patrick,只是Eleanor和David变态关系中的一个祭品。

    David在Patrick二十多岁时死了,他的故事至此结束,但Eleanor的故事还很长,也更耐人寻味。他在丈夫活着的时候,没办法保护自己的孩子,甚至为了自保,自觉或不自觉地献祭了自己的儿子。但是,丈夫死后,她有太多的机会去弥补自己的过失,去真正爱一次自己的孩子,但她没有,不但没有,还在老年时,在精神上不断向儿子索取,并以慈善为由,剥夺了儿子的继承权。

    这个女人,终其一生,从没有真正好好爱过自己的孩子,却用尽家财去“爱”别人。何其的荒谬?但细想之下,这在逻辑上又是完全行得通的。

    不难看出,Eleanor是一个不懂爱为何物的人,因为没有好好被爱过,也无法好好去爱人,否则,她断不会和变态恶魔David走到一起。在经过无尽的身心摧残以后,她的能量之火早已熄灭,灵魂也无可依托,只有在“慈善”的虚幻中,才能逃避现实的不幸与罪恶。没错,慈善对她来说不是救赎,而是逃避。可以说,她的这种逃避仍跳不出自保的框框,因为一旦进入现实生活,就必须去面对自己的软弱与过失,和因此造成的恶果,这对于她来说,实在太沉重太痛苦了,她承受不起。

    当Patrick鼓起勇气,和母亲坦诚自己童年曾长期遭受父亲强暴时,她脸无表情地吐出两个字:Me too. 再没有下文。她一早就知道儿子长期被丈夫性侵,但她假装不知道,对她来说,丈夫对儿子下手,正好可以让她透一下气。但是这种不作为多少给她造成了心理上的负担,为了不攻击自己让自己愧疚,她找到了一个绝好的理由:我也是受害者。她把自己和儿子放在同等的受害者位置,而刻意逃避了她另一个重要的身份:母亲,这样,她才能心安理得,或者说自欺欺人地面对儿子继续活下去。

    也就是在这一次谈话中,Patrick彻底放弃了在母亲身上寻找爱与慰藉的幻想。Patrick用了近半辈子的时间与过去的伤痛作斗争,也许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在期待母亲温柔的怀抱,和她由衷的一句:SORRY,现在他清楚地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他的母亲,没有爱他的能力。

    关于Patrick的故事,他的沉沦,他的痛苦,他的自救,我无法作出评判,只能从他的经历中,得出一些自己的感想。父母是不可选择不可改变的,同时,父母给的伤害也是实实在在的,在确认这些之后(虽然这让人痛苦欲绝),不要再在父母身上浪费时间,试图通过他们来让自己得到救赎,这个过程花的时间越短,就能越快得到新生。

    但是新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没有主动和那个生态作出切割(这一点,我想正是Patrick自己要负的责任,他一直没有离开父母缔造的圈子,走出去开创自己的新天地),眼前熟悉的事物很容易就将自己拉回到曾经的痛苦中,这个时候,用以前的模式去对抗痛苦就再自然不过了。所以说,保持觉知非常重要。当我们用沉沦去对抗痛苦的时候,总是能为自己找到这样做的理由,而不是去找出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了解自己行为模式的原委,有助于我们作出改变;分辨出身边正与负的力量,是选择的关键。拿Patrick来说,每次他因为无法摆脱过去而感到痛苦的时候,不论主动或被动,Julia就会出现,拉着他一起回到以前的沉沦。

    顺便插一句,看到有人拿Julia和卷福在另一部我非常喜欢的英剧《队列之末》的妻子Sylvia相比较,跟很多人更喜欢Sylvia一样,也有不少人更喜欢Julia,说她和Patrick更般配。我只能说,我的思想严重落后了,Sylvia之于《队列之末》的Chris,和Julia之于Patrick,都是毒药般的存在。她们也许爱男主,但她们的爱更多的成份是“鬼混”,她们能做的,就是拉着男主,回到自己想要的,一直以来的沉沦,而这,正是男主想要拼命摆脱的不堪的过往。这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注定了他们不可能生活在一起,走向未来。

    在母亲的葬礼过后,Patrick最终选择了回到妻儿的家中一起用餐。这正是他分辨身边正与负的力量过后,作出的选择。他接受了自己的父母皆是祸害的现实,也接受了自己经历的种种对与错,他现在要做的,就是不再沉沦过去,勇敢地走向自己想要的更好的未来。

    最后,再说一点小感悟。救赎很难,所以人们会不自觉地将期待放在伴侣身上,希望他们给予自己爱与力量,理解自己,包容自己,帮助自己。这样的伴侣,也许存在,也许不存在,但是,即使存在,即使对方爱你,理解你,那也不是无限量的,因为对方也是一个人,有自己的需求和局限,他在给你爱与理解的时候,也希望得到你的爱与理解,只有一方无限索取的关系是不可能持续的。因此,要记住,自己的人生只能自己负责,自己的灵魂只能自己救赎。不要期待依靠别人来救赎自己,也不要幻想自己可以去救赎别人,救赎的奇迹,大都是两个人一起完成的。

     7 ) 【结局】是否就此重生:I thought I was getting better, but I'm such a fucking mess.

    看着最后帕特里克关上房门出发去妻儿家,并不觉得今后的一切都会开始有起色。

    明亮的色调和轻快的背景音乐以及看似达到内心和解的结尾,只是为了让整部剧不完全悲哀丧气罢了。

    大帕离开公寓

    问题还是问题,并且帕特里克和我们都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就像帕特里克自己说的那样: “I thought I was getting better, but I'm such a fucking mess. ”

    每每你以为自己已经好些了,但实际上,生活还是糟糕透顶。

    五集剧情里,帕特里克一直在很努力地尝试积极生活,尝试摆脱童年阴影,尝试戒毒戒酒,尝试找到值得付出的事业和人,尽力让自己不重蹈覆辙而做个好丈夫好父亲;

    帕特里克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认识到要想摆脱过去就要做出改变,他看到自己的父母当初有多么“渎职”而不配做父母,就越发明白自己要成为一个能够背负起责任的人。

    第三集里对朋友袒露心扉

    为了向自己证明自己能够与父母有所不同,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在努力地尝试做出改变:

    为了逃避童年阴影,他吸毒成瘾;而在他的下一个人生阶段大帕戒除了毒瘾。

    为了放下对父亲长久以来徒劳的恨,他最终向好友和后来的妻子袒露心声,说出父亲性侵自己的遭遇。

    为了不步父母不配为“父母”的后尘,他顶着中年危机的压力尽力在自己的两个孩子面前扮演称职父亲的角色。

    为了与不作为爱无能的母亲和解,放弃了遗产并在母亲生命的最后一程尽力满足母亲的愿望要求。

    帕特里克真的真的真的很努力在积极生活了,尽管这部剧看起来丧到爆表。

    这部剧也的确没有索性一路丧到结尾,留给帕特里克和观众们一个无解的结局。

    正如我们所见,第五集结尾帕特里克看着手中葬礼上要来的女侍者的电话,最终还是拨通了妻子的号码;倒在单人床上回想起童年和父亲共处一室的场景,这一次却终于在记忆里反抗了父亲,身为儿子椎心的控诉成功阻止了父亲的兽行;最后的最后,帕特里克穿上大衣带起房门,画面定格在明亮的蓝色墙壁,bgm是令人宽慰的tender。仿佛,这一餐回来,帕特里克的人生从此就不再如这五集所展现的那样糟糕。

    这就是影视作品和原著小说乃至和生活的差别所在了。

    无论生活里真正的帕特里克原型是否最终找到了救赎,这短短的五集电视剧只能也更应当展现给身为观众的我们一个积极的结局。就像最后大帕的儿子和妻子都说的那样:

    “That's what it's for.”(意义不就在于此吗?)

    儿子劝帕特里克一起吃晚餐
    儿子劝帕特里克一起吃晚餐

    影视作品的意义,也可能只能在于此了。所幸《梅尔罗斯》并不是一杯简单的纯粹鸡汤,这一点我们也都有目共睹,长达五个小时的剧情里展现更多的是帕特里克的悲惨遭遇和挣扎,以及他父代和他自己所处的社会的滑稽虚伪,相信这一切都足以让我们意识到帕特里克面对的矛盾真正是什么,并且意识到许许多多帕特里克仍然面对着无解的矛盾与抑郁。

    That's what it's for.

    意义不就在于此吗?

    我尽管质疑帕特里克是否能够在荧幕之外与自己曾经遭遇的一切达成真正的和解,但我并不反对编剧安排这样“令人欣慰”的结局。

    毕竟,作为同样背负着原生家庭各种各样问题与结果的观众,我们最好是像帕特里克一样渴望改变,努力生活。而这部剧,其实和千千万万部作品一样,也许就是哪个人灰暗生活里的一根小小稻草。

    我不清楚原著小说的结局,但《梅尔罗斯》这部剧的导演,显然是希望我们和帕特里克都可以拥有一个tender的结局。

    毕竟我们值得。

     短评

    这不是我的双臂。这不是我的父亲。这不是我。如果有一人陪我就好了,即便只有一晚,我就能改过自新。但今夜无人陪伴,只有无尽痛苦与我撕扯,记忆在空旷虚无中回荡。“太阳照常升起,一切都没有改变。”我打算做什么?我又能做什么呢?(格局不大,但品味太好,没人能在本尼主场赢过他的语速。)

    5分钟前
    • 李九弟Jody
    • 力荐

    我觉得本尼就算一动不动都是在勾引我,

    6分钟前
    • Gretchen
    • 力荐

    一场英式戏剧表演的课堂,本尼一个人过戏瘾的舞台。。。

    7分钟前
    • TM1001
    • 推荐

    演技确实强大,仿佛是真正吸过毒一样。

    1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横跨五个世代,一个从男孩到男人的故事。童年阴影、药物与酒精的诱惑、情欲的堕落还有面对死亡与疾病,是决心清醒还是沉沦过去,是面对自己的心魔还是在桎梏里不再迈出,Patrick的故事和当中调得明亮的色彩反差得让人难过。作为越来越少的角色驱动型剧集,路人的我也想大胆给BC奶一个艾美视帝。

    15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无论经历了什么,无论别人怎么帮你,如果你自己不站起来做个决断,就永远也走不出去。

    18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就这个人 就这个演技 就这个穿什么都好看的人 这双眼睛 这个声线 我就吹爆

    20分钟前
    • 发财才是硬道理
    • 力荐

    神剧,第一集太赞了

    22分钟前
    • 杨浦小囡
    • 力荐

    首集卷福酒店虚脱一段瞬间把小李子在华尔街里的表演甩到九霄云外,展示出演员细节丰富、爆发力强的优势,对这个角色的感情铺垫满分了,可惜故事本身挖掘潜力不会太大,天花板过早暴露有时候是致命的

    26分钟前
    • Poros
    • 还行

    看他的表演,我也像吸了一场毒。

    31分钟前
    • 阑珊
    • 力荐

    第一集看完感触颇深,有的人是真得不适合成为父母,但偏偏养育孩子这种至繁琐的任务不需要通过任何资格考试,当玛丽安以怜悯表情对男主说“你父母把你毁成什么样了”的时候,忍不住泪湿眼眶。如果可以,我很想把那两个人的骨灰盒砸到粉碎,但那又能如何,伤害是一生一世的,唯有生命终结才能获得救赎。

    36分钟前
    • Tina
    • 力荐

    一个剧如果大家都在评论演员演技炸裂,那么其实意味着这个剧有点失败。就像看到一本小说转折之处,你不会一边起鸡皮疙瘩或泪流满面一边还能想起夸作者铺垫得好。

    40分钟前
    • Ying
    • 还行

    太可怕了,真的太可怕了,第一集看到20分钟不敢继续下去,男主对父亲的感情带给我的共鸣感简直头皮发麻

    43分钟前
    • 在你身体里冲刺
    • 力荐

    卷福的颜值真的是神奇,时丑时帅,但是一双眼睛时时让人沦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

    47分钟前
    • 小熊大人难忘记
    • 力荐

    能让一个孩子对父亲厌恶痛恨到这种呕吐的地步,乃至成年都无法抽离深渊,只会有一个原因。ep1最冷的地方,是对面的女人看似关心的眼神其实只是客套的社交,没有人真正想要听Patrick内心的梦魇。极度致郁的故事却套着喜剧的壳。现在几乎都是卷福一个人的独角戏,好奇后面。

    51分钟前
    • 某J。624
    • 推荐

    第一集看得俺几近虚脱……

    55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太牛逼了!导演牛逼!这本书第二本《bad news》以心路历程为主 导演却可以如此简练地具现化!剪辑牛逼!剧中凌厉的快剪多精彩不用多说了吧!美工牛逼!剧里的场景服饰复古又迷人!最牛逼是本尼!把男主瘾君子的癫狂以及一路上情绪扭曲反复完美呈现!只有我自己不牛逼 一集就急着打五星了!

    58分钟前
    • 黄悦_
    • 力荐

    “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

    59分钟前
    • 蹦迪村六公子
    • 力荐

    nobody should do that to anybody else

    1小时前
    • 灰姥姥
    • 力荐

    愿你们内心的小patrick都能爆发,实现自我救赎。

    1小时前
    • 花果山望妻石🎩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