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李文漫游东湖

    李文漫游东湖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大陆2015

    主演:李文  左炎  小铁  吴维  燕子  麦巅   

    导演:李珞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1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2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3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4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5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李文在东湖周围寻找一个“精神病人”。这部影片受“东湖艺术计划”启发,并以此为契机,通过模糊纪录和虚构的界线的方式展现了东湖边的一些人和事。

     长篇影评

     1 ) 湖之“贡”

    武汉这十几年的变化非常大,这部12年的纪录片让我似乎回到了十年前,但现在是以另一个方式、另一种维度来进行与以往不同的一次思考。

    开头采访让我以为这是一部关于填湖造陆的环保纪录片,百湖之城武汉为了经济发展牺牲了很多,小时候坐车武昌汉阳堵的吓死人,无止境的挖、修、搞,这是自己亲身体会的。纪录片里的卫星图直观的反映了湖岸线2000年-2012年的变化,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只听上一辈人说过武汉到处是湖,自己家住后湖,从前也跟乡里一样,就是一片水,现在都填了。

    去你的绿水青山,他们只要金山银山。路人采访和关于“武汉第二机场”的讨论会里人说的一些话印象挺深的,“填湖有询问过老百姓的意见吗?”“填东湖建机场考虑过历史人文因素、城市名片吗?”“武汉这样国际化大都会拥有两个机场人民都会很自豪,于此东湖做出一点环境牺牲是值得的”种种。包括李文自己讲述中关于国家体制制度问题(不好多说)、警局上下关系、大学生入Party真真假假等等都值得深思。

    神经病和龙王那段还是不太明白究竟有何种深意,总感觉导演穿插Culture Revolution是想要映射什么。

    这是继陈为军导演后,我看到的第二个以武汉为背景的纪录片导演佳作。总体来说,这部片子内容还是极为丰富的,说的不好听点有点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但流于表层,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深入的东西,可惜没有也不能再深入下去了。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关于武汉的纪录片出现。

    PS.李文和女大学生的对话让我感觉很不好,思考后又觉,不同代际人观念差异性总是难以避免,代沟代沟嘛。

    还有做人简单点,不该你想的事就别想,不该你管的事就别管。引片中李文的话,也是一句老话“莫克撑那个头”!

    最后希望武汉——我的故乡我的家发展越来越好吧!

    2022.3.22

    自己的感触就写这么多,还需结合别人的影评解读思考回味一下。

     2 ) 和《李文漫游东湖》平行的世界

    http://read.douban.com/ebook/2433693/
    《闪存或者U盘里的人》:发生在湖边的故事:捡到一个闪存里面住着人;鱼吃了皇上的脚皮成了精;警察到处在找一个精神病人。导演李珞拍摄新电影期间恰好捡到一个U盘,我就以之为题材画了这个与其电影平行的故事。
    真真假假的故事,分为三部分:中间的番外篇指代湖水仿佛一面镜子将整个故事分为两半,并互为镜像。若要了解此电影的更多八卦(当然和电影无关),请君阅读此漫画!

     3 ) 水中混合了汽油

    有意义没意义,都是对于受众来说的。

    虚幻与现实的结合。故事结构充满偶然的精妙。我知道自己没法去弄懂其中每个镜头的意思。因为到达是想表达什么?导演自己也只是写了个意。他自己没并没有想理性又有逻辑的表达。需要看第二遍活着更多遍的非典型记录片。清楚表达的是对城市建设认识的惆怅感。

    最后那个游泳到一根穿破水面的铁管面前,双手扶住它把额头贴了上去。这个镜头,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是运用了什么象征或者暗语的手法?

    在卓尔书店看完此片之后,主演李文在放映结束之后出席,跟观众进行了观影后的交流。片中大量的段落都是他本人生活原本状态的记实。比如递烟这件事情是真实发生过,他在口述的时候,导演觉得这个有意思便拍了下来加到片中;又比如跟女权主义者吵架那个片段就是他们俩一见面就会掐架;还有那些老照片老物件也都是他本人收藏的,他是个收藏家。

    李文真人看起来五官轮廓比银幕上要立体一些。他直接坦言不想再跟导游合作。他更喜欢的是生活本身的样子。被编剧被设定被一遍遍重来的表演和拍摄都是没什么意思的事情。所以在合作的三部片中他最喜欢的是这部纪录了他生活的影片。

    影像是有力量的,或许一开始没有我们所期待的那么有力。
    但是,最虚幻而不真实的感触都是真实的。

     4 ) 《李文漫游东湖》及“东湖计划”,及其他

    自武汉封城以来,“鲁磨路救援队”和“鲁磨路救援日记”风靡网络。鲁磨路是武汉一条汇集Live House和各种酒吧的街道,“VOX乐迷群”则是这群混迹鲁磨路的年轻人线上阵地。疫情发生后,他们通过社交网络,迅速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超级节点,加入救援行动中。

    他们说,“我们不会逃避,武汉是我们自己的城市”。这句话来自“SMZB”(曾用名“生命之饼”)的《大武汉》。“SMZB”在疫情时期,重新流行起来。因为如今的武汉,需要“SMZB”。

    而“SMZB”乐队主唱吴维,也是当年引起广泛讨论的“东湖计划”第二回发起人之一。

    【每一个人的东湖】

    那么“东湖计划”是怎么来的呢?2010年6月,为回应华侨城集团在武汉东湖地区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的事件,武汉建筑师李巨川和艺术家李郁发起了“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

    计划希望“以艺术的方式开辟一个讨论的空间,为关注这个项目与东湖前途的人们创造一个发出声音、表达意见的机会”。他们建立了一个官网,建议每位参加者自行到东湖边创作实施一件有关东湖的作品。最终,三回计划,分别是2010年6月25日到8月25日的“每个人的东湖”、2012年初的“去你的欢乐谷”、2014年7月的“人人都来做公共艺术”,吸引了近百人参加,包括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朋克乐手、音乐人、剧场工作者、诗人、学者、程序员等等。

    导演李珞的《李文漫游东湖》影片,似乎既是“东湖计划”本身的成果,又是对它的记录。

    在“李文漫游东湖”的片名出现之前,影片花了30分钟的时间来呈现东湖的存在状况——湖被越填越小,湖边建起了“欢乐谷”,高档楼盘拔地而起,武汉的艺术家们发起一个名为“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年青人用喷漆在湖边的土地上画出这里是某年某月的湖岸线……

    就在你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的时候,影片的叙事边界在30分钟之后开始模糊——李文不仅仅是片头出现的那个回答调研学生问题的武汉市民,他还是公安局吴科长的一个手下,并且领了一个在东湖边找到一个神经病的任务,操着武汉话的李文,开启了他的东湖漫游之旅。

    李文借着寻访神经病之机,找到湖畔的小小观音庙为母亲上了个香。他跟船娘打听那个常在湖边晃悠,说“有条龙要出来了”的神经病。73岁的船娘说,虽然她没亲眼见到过龙,但有龙是真的,龙还吹倒了一边树林,湖的另一边有龙生龙崽的洞。

    后来,李文找到了这个神经病。在这个神经病的叙事里,他是一条偷吃了先帝脚皮而成精的鱼,本来那些脚皮是龙王的“长生不老之药”。倒掉的树林,是因为人类不断地填湖引得龙王发怒而起。影片在这部分插入了先帝在东湖游泳的史料,通过镜头,可以看到伟人如婴儿一般在东湖里“玩水”的身姿。据史料记载,武汉东湖是他在1949年以后除了中南海以外居住最长的地方。他开了横渡长江之先河,并写下“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名句,使得武汉人大得面子,也大受鼓舞,从此开始了“玩水”的高潮——横渡长江。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会像李文一样,不相信东湖里有龙出现,更不相信吃了脚皮而成精的人曾经是东湖里的一条鱼,我们只认为他是个神经病,而那些相信神经病的话的船娘们,则是封建迷信。我们早已不相信鬼神,我们相信的是“人定胜天”。

    这个因为东湖要被填掉,而在东湖四周瞎晃荡的神经病,呈现出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状态,他在影片中,还弹起了吉他。

    因为武汉炎热的夏季,李文在片中的大部分镜头,是赤膊短裤的状态。他在影片里的形象并非一个刻板的“小公务员”,他还会画画,而且画得不错。除此之外,他还喜欢收集老照片。电风扇吹着,裸露着一个中年男人发福肉身的李文,拿着放大镜细细地观察集体照片中失去姓名的人。他望着黑白老相片里一个个双手被缚在身后并跪在地上的人,仿佛看到了历史长河之中的自己,他饱含着感情,唱起《我爱你中国》。此时的李文,呈现出继承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的武汉人“悲剧情结”来,成为“眼里常含泪水,爱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人。

    《李文漫游东湖》是散漫的,既会画画又踏着拖鞋的李文是散漫的,东湖周边悠闲的市井生活同样如此;影片的逻辑同样是散漫的,你不太能找得出一条明确的主线或一个清晰的聚焦点,比如反对在东湖建游乐园的计划,比如阉割焦虑的讨论,比如艺术、历史等沉重议题的提及,影片囊括的点很多,但主题上却不收束于一点,于是李文在地理上漫游东湖,也就像在这些严肃的话题之间漂移穿梭,并非拼贴式的玩世不恭,而是一种放空;更不用说,影片的形式也是散漫的,保留了非专业演员(大多是艺术家)的真实性格。可以说,他们不是在“表演”另一个人,他们是在演“自己”。说不上是虚构还是非虚构。

    这些散漫无度、东拉西扯,将附着于东湖上,所有的能指的符号意义都虚化了,于是东湖本身在这种虚化的背景中浮现出来了,东湖承载着物种、人们的生活、传说、历史与个体的记忆,商业力量想要填湖,现代艺术想要保湖,这都反而增添了这个湖本身的荒诞和丰饶,东湖什么都不是,又同时指涉着一切。

    影片的最后,李文跳进东湖游泳,抱住了湖中的一根铁柱,停了下来。

    这根铁柱,同样也出现在“东湖计划”第三回中葛宇路的《东湖站》里。葛宇路将北京公交线路上的“东湖”站站牌拆卸下来,安装到东湖的铁柱上。

    葛宇路在《东湖站》作品说明中,解释说:“一个是来自于自然,坐落在家乡武汉的东湖,没有任何一个具体坐标可以明确的称为东湖(因此也没有东湖站)。另一个位于北京,有着明确标识的东湖(站),但是却没有任何水域。我做的仅仅是把城市化过程中挤压生成的结果,放回了自然情景之中。”

    葛宇路想要游到湖中的站牌旁耐心等待一辆属于东湖的公交车,然而,一段时间以后,东湖铁柱上的“东湖”站站牌,已不知去向,哪怕他曾潜入湖中多番寻找,也没找到那块站牌。在《李文漫游东湖》中,一个是警察在湖边找一个神经病,而《葛宇路》中,则是一个行为艺术家跑到湖中找公交车站牌,东湖已经成为武汉现代艺术的作品,市井与文艺并驱,荒诞与魔幻共舞。

    【谁的东湖?】

    然而,艺术家李珞和葛宇路的东湖,终究还是渐渐维持不下去了。

    2016年9月3日,作为东湖计划讨论空间的“我们家”青年自治实验室因租金及“种种原因”关闭。

    2017年,李巨川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的时候,他已经不太想谈东湖计划了,言语之间也很悲观,“我们很失败,这都几年过去了,发展的步伐谁也阻挡不了啊。填湖只是一方面,更大的问题是占领了湖岸线,建别墅和高档社区。东边不久前又填了一些,正在盖。”

    东湖——这个曾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6倍,随着武汉城区的扩展,江夏区的汤逊湖成为了现在最大的城中湖。而那些住进湖景房的富人们,还能站在自家的落地窗前,欣赏东湖的迤逦风光多久呢?

    现代主义的建筑和规划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的田园诗图景:一个在空间和社会上分割的世界:人们在这儿,车流在那儿;工作在这儿,家在那儿;富人在这儿,穷人在那儿;隔开两者的是草地和混凝土。

    李巨川于2013年,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城市活化,以艺术的名义》讲座上说,城市空间是在各种政治和经济权力的主导下,生产出来的,作为个体,很难在这样的结构之下做事情。但是他认为,我们可以在这样一个由各种强大权力决定的城市空间寻找隙缝,用想象力的方式创造出自己的空间。

    艺术创造成为一个政治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学习到对社会采取批判的态度,表达他们的看法,与其他人交流并向政府传递出他们的信息,这一过程呈现出艺术如何成为“公共”以及造成艺术“公共化”的原因。而公共艺术作为“艺术”这一概念,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在南韩与香港得到了蓬勃发展。香港的行为艺术有着直接与社会运动相联系的特点。年轻的艺术家们,用各种各样的艺术方式来诉说城市的变迁,讲述天星、皇后码头的历史记忆对民众的重要性。码头到最后还是被拆,以及其他一些比较有历史意义建筑的拆迁,正如东湖被越填越小。然而,艺术从来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手段,艺术只是呈现、揭露问题。从20世纪的欧洲先锋艺术运动开始——达达主义、维也纳行动派、激浪派、偶发艺术等艺术流派和形式,都在倡导艺术融入生活、日常政治,甚至像意大利未来派——通过艺术来激发人们心中隐藏的力量。用艺术去激怒观众,通过行动的方式来破坏既定的反映在政治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到了21世纪的中国,当代艺术已然成为一块遮羞布。这种艺术历史的演变,或许源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的功能是“歌功颂德”,不是“揭露黑暗”。那些选择脱离体制所圈限的语境去创造作品,并且参与到行动中的艺术家,已在这个时代逐渐边缘化,并且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他们的声音逐渐变得弱小。

    如今,一个可以用“武汉朋克”来标示武汉的时期,早已远去。武汉这座城市——日本鬼子的飞机炸过,特大洪水淹过,“十年动乱”差点把它整得瘫痪,现今,成为疫区。但大武汉仍然是大武汉,她滋养了“什么娘都敢骂”、连自己的娘都敢骂的武汉人,使得他们生长出“不服周”精神和“九头鸟”性格,恶劣的生存条件形成了他们顽强的生命力。

    最后,我想以俞心樵的诗,《死者正悼念着生者》来结束这篇文章——

    时刻到了

    如花似玉的汉语

    用寂静击碎所有告别的站台

    在唐诗宋词中慢了下来

    此刻我多么希望

    这个习惯于造假的国度

    至少在今天能够加快造假速度

    让所有的天灾人祸

    所有的死亡

    至少在今天全都变成假的

    让地震只在天上发生

    让美好的谎言撒满人间

    哦时刻到了

    死者正悼念着生者。

    资料参考:

    1.“东湖计划”的简介 //www.douban.com/group/topic/106469034/

    2.余婷婷《武汉,当一群摇滚青年加入紧急救援》/腾讯谷雨

    3.刘璐天《那个把自己名字变成路名的葛宇路,还在尝试用艺术表达》/好奇心日报

    4.李巨川《九十年代,“武汉朋克”及其他》

    5.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

    6.蔡艺璇《艺术介入社会——文化干扰、公共抗议,揭露恶性,服务社区——有效还是闹剧?》/CVSZ第38期

    7.赵智薰《艺术如何成为“公共”:南韩与香港的比较》

    8.2013《行为艺术是否表演打碎瓦片,亚洲行为艺术概况及巡礼》讲座

    9.易中天《读城记》

    (原文首发“回响编辑部”公众号/2020.4.1)

     5 ) 散漫与真与散漫的深

    散漫的真与散漫的深

    文/苏七七

    看过李珞的《唐皇游地府》的观众,很难不对他的下一部作品产生期待。在历史文本与当代现实之间,《唐皇游地府》玩了一个很妙的本雅明式的“掏袜子”游戏:把手伸进袜子里掏呀掏,然后!整个袜子被翻转过来了!在所指与能指之间,李珞能保持一种整体感 ,使之不成为一种修辞,比如隐喻或象征,同时他还能保持视觉上的现实质感,以及幽默感与抒情性。——这些东西混杂在一起,但他的电影在形式上又是整洁的。这些统统都让他的电影“令人难忘”。这在一个影像过于泛滥的时代里,显然是因为品质极为独特,从切入点到方法,都自成一体,不属于哪个既有的流派或风格方向。

    《李文漫游东湖》与《唐皇游地府》当然一看就是出于一人之手,但结构上有显著差别。《唐皇游地府》67分钟,而《李文漫游东湖》有117分钟,前者基本上是一个虚构类叙事作品,后者则在纪录和虚构之间更为暧昧不清。在李文开始漫游东湖前,这个电影有30分钟是冗长散漫的对东湖的存在状况的呈现:湖被越填越小,湖边建起叫“欢乐谷”的旅游景点,楼盘不停地拔地而起,还有一个武汉机场的计划是把整个东湖给填掉……武汉的当代艺术家发起一个叫“每个人的东湖”的活动,年青人用喷漆在湖边的土地上画出这里是某年某月的湖岸线……但李珞的特点在于,他的“社会批判性”不鲜明,不强烈,他的摄像头的观察在清晰中带点儿空茫。比如趿着塑料拖鞋去喷漆的年青人,在身体语言上并没有手握正义的叛逆,而像是:东湖是一个存在,东湖被填是一个存在,抗议东湖的被填在地上画出湖岸线是一个存在,而他就是附着于这个存在的存在。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发起者,而是一个存在的结论。这个结论在形式上近乎卑微,但是只要是一个行动,就不至于彻底的虚无。这个时代的真切的虚无感,不是在形而上的层面上产生的,而是在底层:失去了原来的家与原来的生活方式的渔民。他带着网溜回湖里打鱼,访谈者想把他引到是不是过去的生活更有趣时,他反驳:“现在不用干活了呀,整天玩。”但这个身上还淌着水,皱着眉头坐在岸边的前渔民身上,有一种整天玩的孩子一样的茫然。

    李珞有一种能力,他能把事件从政治正确中,把人物从阶层身份中释放出来,因此真实而有趣。如果站在伟光正的对立面上,难免成为伟光正的镜像,而获取并自得于同样的高高在上的势能。而李珞所要呈现的李文,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有限的人。他低低在下,受到他限,甘于自限。他是个小公务员,但这个小公务员的存在,又可以通向神话与历史——这就是李珞的奇妙之处。

    出片头前,是一个大学生在湖边做社会学调查,李文接受访谈,他对大学生搞这些事情颇为不以为然,问:“想这些事情对你有什么意义?”但他虽在理论上世事洞明,但实践中却并不得志。片头之后,观众发现,李文是公安局吴科长手下一个干事,并且领了在湖边找一个神经病的任务,开始了他的东湖漫游之旅。

    李文先是借着寻访神经病之机,找到湖畔的小小观音庙为母亲上个香。这个段落拍得相当好看:先是李文在景区的大路上走着,树木蓊蓊郁郁,犹有自然的气象,不过身后有一男一女两个行人,男的接个电话跟中介不停讨论户型问题,声画对位体现已然撕裂的自然与文明的关系。然后他转进一条小路,幽僻处,无人行,镜头拍昆虫,拍朽木,山野之气扑来。李文找到了湖边的小庙,玻璃铝架搭的小简易庙,里面放着几个瓷菩萨像。虽然小庙简陋偏僻,香炉里的香却是插得满满的,可见并不少人来上香,李文也在香炉里上了三支香,水波漾动,黄花轻摇,世界貌似已经巨变,但还有点东西藏着不变。再然后他叫了一条小船,开始跟船娘打听那个在湖边晃悠的,说“有条龙要出来了”的神经病,七十三岁的船娘说,龙真是有的,这边呢,有一边树林是被龙吹倒了,那边呢,还有龙生龙仔的洞。

    从一个体制内的命令开始的漫游,莫名其妙地,就进入了密林与人心,进入了传统与神话。李文在漫游时,他新来的同事小左也在湖畔漫游,他瘦高,安静,抽烟,带着年青人一无所有的孤单与敏感,对世界的顺从,和携带着一个秘密的沉默。李珞给了小左一些很长的片断,他的反社会性的部分,与李文的社会性恰成对照。昆虫的干了的残骸,被水卷去的蝴蝶,电影中穿插的这几个镜头,像是散文中穿插的一两句诗。是神秘的,死亡的,边缘的,那些偶然的必然的闪现。

    与小左沉默的状态同时形成对照的,是他滔滔不绝的女性朋友,一起吃饭时,她的社会学心理学女性主义理论的各种枪林弹雨向着李文冲杀过来。这一段是非常搞笑的,这个女孩的一本正经勇往直前和李文的左支右绌气急败坏都实在太生动了,李珞找演员时,都相当大地保留了演员本身的性格气质,他给真实的人一个场景,一种叙事的可能。

    所以李文这个人物,就开始挣脱小公务员这个身份设定,开始呈现出他另外的诸多面向。他画画得不错,他收集老照片——在老照片这个向度上,历史的层面展开。那些集体照中一个个失去名字的人,那些背插着各种标签的被打倒的人,李文用一面放大镜细细地去看,这似乎也算一个行动:保存,观察。虽然他在大的行动上严格地遵守社会规则:为局长儿子的婚房,画一幅色彩悦目的油画,尽职尽责地把草的颜色画好看。

    当历史的层面展开时,李珞用一个小故事把神话给加入进来,完成了“漫游东湖”的目的。中国的历史与神话,一直是互为阐释的。龙王,鱼,毛泽东,派出所,观音庙,神经病,同性恋,老照片,画,树木,水。这些东西在叙事链上呈现,并且回环。但这个漫游,不是拼帖,而有散漫的逻辑与结构。散漫,为真与深留出了结构的缝隙,留出了空间。但真是让这个作品成立起来的,还是人物,所谓介乎纪录与虚构之间,其实人物真正给人这种感觉:他们既不是角色,也不是演员,他们是他们自己,而他们是真实的。

    电影中那个说“龙要出来了”的神经病,要被控制起来的不稳定份子,说他自己是一只鱼,因为湖被填了只能四处晃荡,他的生活状态显然是个当代艺术家,还弹了一会儿吉他。——这个人物的混乱性,是因为故事的诸多要素要集中在他身上得到充分的解释,但他依然很真实,包括他是一只鱼这件事。李珞把所有的存在,现实的,神话的,历史的,话语的,提到一个平面上平等对待。但他依然不失去尖锐,电影的最后部分有一个远景,水光树影的湖堤,一个人在走着,然后突然被抓进一辆车里去了。这是个远景镜头,看不出是谁抓谁被抓,用吉他的声音作了提示。

    也许在这个漫游里,被收纳进来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无法提取出一个主导的情绪。李文脱了衣服到湖里去游泳,他游啊游,到水的中间,忽然抱住水中的柱子,做了一个恐惧的表情。这是对他坚决反对“阉割恐惧说”的一个嘲讽?但这个动作,这个表情,都太超出于电影中的李文了,它给漫游找了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是最有反思性,最有现实意义的吧。字幕起来时,镜头跟着两本水禽在湖面上起落,这是李珞式的优美,一种把存在感压得很低的优美,它从传统与自然中而来,依然粘附在我们身上,然而在这个优美上稍微过度一丁点儿,就失去了现实,失去了真实。

    首发于《看电影午夜场》

     6 ) 漫谈

    之前看过李珞导演的《唐皇游地府》印象深刻,带着期待,五一节的晚上再次来到有度空间,和喜欢独立电影的朋友一起观赏了《李文漫游东湖》。
    东湖是我喜欢的,十年前出差来到武汉,无意中散步进入到东湖景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没有预期的惊喜,淡雅、恬静,还有大大的锦鲤簇拥到跟前水面。
    之前美女YUEXIN转发了一篇“东湖艺术计划”简介,让我对电影故事的背景有了些了解。电影开头接近半小时时间,是有关东湖事件的采访,被访者有环保志士,有老年村民,还有貌似干部身份的主脚李文,对影响东湖生态的欢乐谷项目,各自有不同的态度。因为不是面对官方的采访,大家也就不需要顾忌和冠冕堂皇。作为一介草民,面对如此大的动作,除了私下发声,还能做什么?!一个普通百姓的无力感透过镜头呈现在观众面前。借着痴人的话,你动了龙王,有你好看的!人在做,天在看!面对浩瀚的宇宙,人类只是一粒尘埃,在地球村的戏台,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暂时过一过戏瘾罢了。就算是伟人,也终究逃不脱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电影巧妙之处在于,由一个不大不小的事件,引来对人性的反思。神来之笔莫过于,李文面对着老照片,祖国母亲的吟唱。那一声声的呼唤,是无奈?是悲悯?是愤怒?还是控诉?!
    电影的成功,离不开主演李文,他一出场大家都会惊呼,这不是唐皇游地府吗?没错,他就是李文老师。感恩崔先生的推荐,和李文老师成为了微信好友,有机会对话电影的创作过程。李老师是学美术出身,正如我们猜测的一样,电影当中都是即兴发挥,本色出演。他本人是收藏家,电影中的老照片都是他的个人收藏,电影都是实景记录。表演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用表演。

     短评

    78/100 你看,泱泱中华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拍成纪录片:环境破坏、政府政治、宗教、多元群体现状和红色历史…导演索性借用一片东湖将其一锅端了。

    9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漫似东湖水,散如浪淘沙。形若太极拳,四两拨千斤。西湖比西子,东湖效东施。鱼妖吃脚皮,龙王干着急。别提建构我不懂,我畏阉割你怎知!填湖盖房造机场,对着文革唱爱国。一桩桩魔幻万象,一件件啧啧称奇。

    12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我就在李珞的大学读电影,看完泪流满面。我之前所拍的和我们学校现在所有人拍的都不是电影。什么贾樟柯什么娄烨,你可以套用新现实主义,你也可以套用法国新浪潮,但这都是假的。只有当一个导演永远不放弃发掘电影语言的勇气,做出的电影,这才是真的。李珞的目光正是中国电影最缺少的。

    16分钟前
    • 我们去哪儿
    • 力荐

    即使故事最后散成了沙,成了李文的单口相声秀,但李珞最宝贵的想象力和最独特电影意识全部都在。多年来,第一次在电影院泪流满面……李珞就是大陆最好的作者导演之一!

    18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想到高华老师关于温格的讲座,太祖在六十年代游长江的举动与他后续发动的运动是有一个颇为复杂的政治联系的。而这种观点恰好把吃脚皮的鱼精和收集照片的李文联系到一起,照片里的漏网之鱼在五十年后的东湖同样无法逃脱这片土地上的宿命。

    23分钟前
    • 深邃
    • 力荐

    希望我公安部门善待鱼妖旁友。

    25分钟前
    • 黑狗成
    • 力荐

    一个不再相信神话与宗教的民族,一个只求实利主义的年代,却每天上演着无比真实的魔幻主义;从纪录片访谈切入,不料拐入曲径通幽处,上承传说志异,下接民生百景,时空绵延,语境丰富;许多非常有意思的小段落,照片一段印象最深,神来之笔。

    2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个国家就是李文太多

    33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

    个人以为《唐皇游地府》对电影这门艺术(演员表演、服化道等)有再造之恩,而《李文漫游东湖》在此基础之上继续前行,轻飘飘地就将纪录片剧情片神怪片的界限模糊、打通并拓宽,顺带还致敬了自己。更难能可贵的是,李珞处理得自由又自信,涣散不成军,无的乱放矢,好看得不明所以,精彩得莫明其妙,建构阉割之辩,有如神来之笔。什么阿巴斯蔡明亮,都一边凉快去吧。

    38分钟前
    • 狄飞惊
    • 力荐

    (又要修改年度华语片榜单了)与《唐皇游地府》异曲同工:在神话语境及纪录片(式)风格下讲述中国社会政治现实,荒诞、幽默又极富洞见。与女大学生讨论出柜、“建构”和阉割焦虑的那场戏特别有爆发性,在争论高潮用一个跳接镜头切到女生刷手机彼此沉默的场景很妙,堪比《唐皇》的最后一场火锅戏。

    39分钟前
    • btr
    • 力荐

    形散神不散,很少看到有导演把中国神话如此自然地表现出来

    41分钟前
    • Rema
    • 力荐

    李珞《李文漫游东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看似随意,其实用心,处处小段子,看似用心,其实也很自然,漫不经心的自然,不过像一次练习,关于那条龙,关于那个神经病,关于那个毛,关于那个脚皮,东湖填埋预告片。

    4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形散意更散。

    50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单一故事性被弱化变为层叠的万象集合,虚实相结合的形式依然独特有趣,自由即兴不拘框架,妙趣横生的作者电影。结尾激烈否认自己有阉割焦虑的李文在湖中紧紧抱住一根柱子。李珞喜欢让被置于前景的人或物突然运动起来,观影感觉好奇怪。(片中出现了豆瓣诶~

    54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也是个神奇的片,伪纪录纪实学术报告的展现方式,展示了一个特殊体制下人群扭曲和神经质一般超现实的生活方式。[B+]

    58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依然形散,有如东湖之水波无形。依然有龙吸水的狂乱野心,也印证了记录、历史资料和结构多重曝光之奇效。在异国他乡的电影院,听到我爱你中国,李文念出的那一串名字,还有如巨婴模样的伟人游泳和吃脚皮故事,有种奇怪的震慑与感动。去年夏天在武大凌波门驻足游玩,如今在电影里漫游徘徊,别有一番滋味

    6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香港国际电影节-李文看着70年代审判的照片用新闻联播的语调念出一个个名字然后唱起爱我中华 不知道为什么要哭了 (导演的话:有很多的东西在里面 人和环境的关系 人和人的关系 还有人和历史的关系)

    1小时前
    • oliveisfanni
    • 力荐

    1小时左右李文和学术女辩论是高潮,学术女甩了个“建构”,一下把李文搞懵逼了,接着又是“阉割恐惧”, 李文彻底急眼了、、、

    1小时前
    • Bressong
    • 还行

    非常当代艺术范儿,指向的丰富性和对历史和社会的关注度是当代艺术家的风格。新奇的同时能通过演员和对白制造出趣味,但毕竟电影技法太业余了,偶尔换个口味还行,多了就不行了(多了也没有........)

    1小时前
    • 更深的白色
    • 还行

    这个片子里有很多种话语啊,商业的、工程师的、民间知识分子的、百姓的、青年学生的、官老爷的,武汉话、武汉话改口的普通话、标准普通话……我要鄙视一下那个满口“建构”“阉割恐惧”的女学生,这种就是学一种话忘一种的典型,特别是那个“陈词滥调”,妈呀。李文身上官僚气和艺术气的融合还是很妙的

    1小时前
    • 离净语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