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录取通知

    录取通知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美国2006

    主演:贾斯汀·朗,乔纳·希尔,布蕾克·莱弗利,玛丽亚·泰耶尔,汉娜·马克斯,哥伦布·绍特 

    导演:斯蒂夫·平克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猫狗大乱斗

    • 更新HD

      切小金家的旅馆

    • HD

      星条红与皇室蓝

    • HD

      情圣2016

    • 正片

      十亿实习生

    • 更新HD

      贱女孩2024

    • 更新HD

      爱情的代驾

    • HD

      唐人街恰恰

     剧照

    录取通知 剧照 NO.1录取通知 剧照 NO.2录取通知 剧照 NO.3录取通知 剧照 NO.4录取通知 剧照 NO.5录取通知 剧照 NO.6录取通知 剧照 NO.16录取通知 剧照 NO.17录取通知 剧照 NO.18录取通知 剧照 NO.19录取通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高中毕业生巴特比(贾斯汀·朗 Justin Long 饰)被无数大学拒之门外,面对父母的压力,巴特比找了一群和他有同样经历的哥们,租了一栋废弃的两层楼的楼房,自己办起了一所叫“南方哈门工业大学”的学校。这间学校的宗旨就是“谁都能来上大学”。  原本打算只是为了蒙混父母,没想到一下子就有全美就有几百名遭遇一样的高中毕业来报到。其中一个学生的遭遇几乎代表了这里的所有人――当他收到录取通知时,他的父母第一次对他说出了“你是我的骄傲”。巴特比他们只好忙前忙后,聘请教师、逐渐完善教学设施等。  随着学校的名气越来越大,引起了另一所“哈门”大学校长的注意……

     长篇影评

     1 ) 居然写成了人生感悟,罪过~

    这部片子是我高中毕业那年的片子(暴露年龄),刚上大学的时候,学校还不允许带电脑,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看的。当时看完就觉得大学四年会是多么美好。

    一晃居然快10年了,感觉一切都不是那么真实。念到博士二年级了,再回过头来看到这部片子,感触真的好多。

    我很后悔大学里面没有做好多事情,也庆幸我曾经的选择。

    1. 那个年龄,刚上大学,有很多时间,却把这些时间浪费在很多事情上。后悔没有多把这些时间用在多看一点书(这里的书可以是任何书,因为每一本书存在,都有它的意义,无非就是好与坏的问题),多看一些电影,多走一些路。你看过的文字,欣赏过的片段,路过的风景,都是一种财富,会让你面临选择更加果断,同时也能找到自己最好的定位。

    2.后悔自己过于安于现状。按照我爸妈的思想,人年纪越大就越想要稳定。似乎这一条在我这里不成立,我发现我自己却是越长大就越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那个时候的我居然愿意安安稳稳的在学校做一个学生。

    3.老师教你的东西未必有用,自己学到的东西却是受益一辈子。我认为改变我人生的一项重要技能是编程能力吧。大学四年没有正儿八经学过,靠自己琢磨出来一些,虽然有点野路子,但是也算是适用。让我现在无论面对多复杂的东西的时候,都有信心一步步拆分开来把它搞懂。当我现在有时候站在讲台上给人讲题的时候,我突然明白,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百分百把他的想法传递给你,即便你能了解他的想法,也未必是最适用的。所以你需要自己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

    4.我庆幸很多东西和信念我一直以来都坚持着,严格的控制自己异想天开的梦想一步步走向正规。虽然我不知道未来能否实现,但是至少努力过。我一直标榜自己是天才,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是能不能开发出来而已。当你睁大眼睛向更远处看的时候,你会知道如何使用你的技能。

    5.我最庆幸的是我生命中遇到的人。性格孤傲似乎曾经沉默寡言的我也能遇到不少朋友。我的家庭尽管给过我挫折,似乎也没有来自父母的压力让我改变自己想走的路。师长们,每一位都给了我最大的帮助。从他们那里真的学会了很多,也修正了很多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未来,不可测,但已经有很多想学的东西,想做的事情,想去的地方。不被束缚,自由的人生会很精彩吧。

     2 ) 我他妈的青春是用来经历的

       你空有梦想,你无法实现它,因为你的梦想注定在现实中不会实现。你有憧憬,你也有希望,但因为你自己的条件所限,所以无法去追求,去实现。我们就是教育体制下的“差生”和劣等生,在这个有社会阶级之分的世界里面,我们不可能和那些高高在上的好学生相比,他们勤奋,他们博学。我们也想成为他们,可是那仅仅也是幻想罢了,于是,这样的我们面临高考,我们明白拒绝次数和人数越多的大学,就是我们想去的大学,可是我们根本不可能考上。于是,当一封封邮件和一次次的拒绝出现的时候,你的心里可能会隐隐作痛。因为,你的雄心壮志,你的远大抱负,因为没有地方的接受,而无法发现,随即,你的命运和你的梦想一样,都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自己的眼泪之中,和父母的哀叹之中。

     你从来没让他们骄傲过,而有过的只是,对于别人的孩子的啧啧称奇和感叹别家的孩子何等的优秀。没有,大学会收留你这样的一个平凡的学生,除了“南哈蒙”!在南哈蒙出现之前,所谓的人类伟大文明的延续和人类进步的源动力的殿堂之所--大学,已经被铜臭和功利所掩盖了,原本绚烂的光环。而年轻的你,迈着追梦的步伐,欢天喜地的步入这个陌生的世界时,却发现这个地方并不是你想要的。当我们一次次的标榜,学历即生计的时,我们都不曾发现自己的梦想,差生的梦想,普通人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但大学和考大学却是为了什么?通往象牙塔的捷径亦或是在旁人的一句感叹?在这个崇尚知识的时代里,我们追求的怎样的知识?答案很显然,一切和钱挂钩的东西!当教育是为了金钱服务时,所谓的根本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就荡然无存了。你从小学开始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进到一个相对较好的中学,中学的努力是为了考个好高中,考上好的高中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的高中,自然就是好大学的保障了,你有了大学,你有了学位,你毕了业,等于你开始有了好工作,好薪水,好房子,好车,还有个一个好家庭。但我们的经历呢?我们的青春呢?我们的梦想呢?

      也许,那位愤世嫉俗的老教员说的对,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狗屎,因为许许多多的人都他妈的忘记了,大学其实是个服务行业,是他妈的为了大众服务的,所有的学校也是服务行业,是他妈的为了整个社会服务的。但我们都他妈的回头好好看看,这些所谓的他妈的学校?哪里还是什么服务行业?

      当我们的梦想,当我们的想象力,当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被他妈的“学校”磨得一干二净的时候,我们还能他妈的口口声声说“人文关怀”,“人类精神文明的殿堂”吗?
        去他妈的大学,去他妈的学校,我他妈的青春是用来经历的。

     3 ) 只可能发生在美国的学生教学

    讲的是一个高考落榜的男生,先是为了欺骗爸妈伪造了一份录取通知书,没想到吸引了很多落榜的学生过来,他们从没场地没规模慢慢开始整修,自己当老师,学自己想学的东西,雕刻厨艺瑜伽摇滚等等,遇到了正规大学的挑战,他们去公证,却意想不到地通过自己的理念阐述获得了试运行一年的机会。看完只想说,在美国才有可能发生的事,而且想想而已吧,这样四年真的能学到东西吗,读正规大学平时也能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东西啊,看看而已吧。反正也没觉得有网上说的那么好看。

     4 ) 教育、大学、我



    在豆瓣上乱跑,想要找一部比较治愈的片子来看看,因为星期一看的《活着》一直闹心到现在。说来讽刺,想要看一个阳光而治愈的片子,我居然还是只能去找美国片。于是找到了《录取通知》。

    片子的原文名字更有意思:Accepted。被接受。是了,整部电影最核心的那几个年轻人,和我们年龄相差无几的年轻人,总是被拒绝的一群人。主角巴比特,申请了8个大学,全都被拒绝,连州立大学也不例外。偏偏爹妈的眼光又高到死,非得逼儿子上个大学不可。那妹妹也挺要命,初中就开始为高考准备了。所以谁说美国的高考不可怕,真该把他丢过去试试看。

    不过,巴比特这为仁兄可不像我们国内的高三生,没有大学上了就跑去跳楼跳河;这哥们发扬一直以来的特长:造假,就真弄出了个S.H.I.T(南哈蒙理工学院)出来蒙家长。没有大学录取咱不要紧,咱自己弄个大学出来录取自己就可以了。

    电影的逻辑硬伤不少,但是我不想详细谈;象征意义也很多,但我懒得说。我只说说自己提出来的三个关键词:教育、大学、我。

    我很赞同巴比特对理想的阐述。教育不是用严苛刻板的方式剥夺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激情,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天分,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和内容。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发现,原来美国的孩子也要会面临和我们一样的问题——好吧,据说是因为美国佬特别眼馋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战果,特别是在知识掌握方面的成就,所以专门来跟我们学习过。

    好吧,但那毕竟是美国。条条大路通罗马。这种时候还是会很羡慕人家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小学的时候告诉我们,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成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初中告诉我们是为了成为有用之才;高中告诉我们是为了幸福地活着……MD,越听越clamp了……

    教育,是要让我们成长的。人不会停止发展,不会停止成长,所以,也不会停止接受教育。但教育并不是一定要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一边打瞌睡,一边记录某些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的奇怪名词。是让自己的灵魂成长、起飞、出航,而不是困死在某个扼杀人性的角落里痛苦挣扎……

    所以我们要终身学习。但不幸的是,现在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喜欢扼杀人的求知欲了。以至于我们寝室的人,凡找到工作的,现在都将学习视为“总算摆脱的包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学习不是苦差事,我现在特别想去反驳我的初中班主任。因为当我越发地浸淫在知识的海洋中,我越发觉得快乐。知道原本不知道的东西,发现原先没发现的事物,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呀。为什么非要苦着脸去读、记、背、写呢?

    关于大学我已经说过很多话了,我不想再多说什么。最早的大学就只是一帮年轻人和一些长者,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经历,汇聚一堂,互相学习。把不同来头不同背景的人放到一起,甚至不需要老师他们也可以互相学习。

    我至今还是向往民国时期的大学。自由思辨、兼容并包、三教九流……有真正重视教育的环境,有努力保障学生和老师生活水平的社会,所以即使是战争频发,照样大师辈出;即使条件再艰苦,照样可以做到和国际接轨……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现在很多大学都是倒过来玩的。所以大学都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了。也很悲哀。

    最后来说说“我”。电影里面那个有注意力涣散症的人兴奋地对巴比特说,他接到通知书后,平生第一次听见爸妈说我们以你为骄傲。巴比特在影片高潮中与古板校长对峙,说:知道什么?你是罪犯。因为你剥夺了这些孩子的创造性和激情,这是真的犯罪!

    杀一个人的肉体,不过毁灭了他的形体而已;但是杀一个人的灵魂,尽管他还能行尸走肉,但比死了还要可悲。

    系统是为你设计的?它教你顺从你们的心
      做个顺民?
      你们呢?
      你们一直想做学校行政员?
      亚历山大博士你有什么梦想?
      也许没有 也许想做诗人
      或者魔术师,艺术家
      或者只想周游世界"

    我说,我要做一个作家,要作个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家。所以对我而言,一切外部的环境变迁,都无所谓,我只要沿着自己的梦想前行就可以了。我永远不会成为顺民,永远要抗争自己的生产空间。我知道这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只有我才能做到,所以我绝对不会成为社会大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

    教会的青年聚会历来有个环节就是欢迎第一次来到教会的慕道友,我们都要唱歌欢迎。一直唱的都是《你是唯一》。歌词很好:世界有你会更美好,没有人能像你,在神的眼中你是宝贝,在世上你就是唯一。你总是如此如此特别,在上帝的眼中,没有人能取代你。

    据说每次都有会众一边唱一边哭,因为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自己是如此特别如此重要,不是“地球离了你照样转”。

    前些日子带领青年聚会的弟兄说想要换个歌——因为这首歌已经唱了两年多了,结果遭到一致反对,只好不了了之。大家依然每次都会高唱“你是如此如此特别”……

    本来就是。

    我认识的很多人都很羡慕我,认为我非常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该走什么路,我总是说“你也可以”。然后他们就会笑起来,心想这个人还不错,满谦虚的。

    其实我说的是实话。

    有梦想,敢于为此付出代价努力追求,是很好的。当然,和现实必要的妥协也是应当有的。在这个电影里,这帮年轻人不还得要求政府给他们办学的权利么?不过,政府也还算通情达理,给了一年的试用期。

    于是,皆大欢喜。

    我们呢?生活在电影外的世界。我们不能自己建立一个自己喜欢的大学,但,我们可以把大学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过好每一天。

    所以看到片尾的时候,我笑了。

    我知道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所以,我可以继续高呼:

    即使现实是理想和幻想的坟墓,我依然要苟延残喘!

     5 ) 大哥你考研,考他有啥用啊。

    笑着看完Accepted(录取通知书), 好像找到情感共鸣,夜深了我还是要说几句。

    听说几年考研的人数又创新高。据报道,2010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40万人,较2009年增加13%,这也刷新了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纪录,是2001年报考总数的3倍。

    怎么这么多人都要让自己受罪,不停地考呢?

    电影ACCPETED讲的是高中毕业后申请学校的B一再被rejected,无奈之下做了个假的录取通知书,为了骗过每年掏2000美元给他上学的老爸,还让朋友给他做了个假网站。玩笑越开越大,老爸老妈要送B上学,于是得找学校啊。于是找了一家废弃了的精神病院,然后找一帮学生来充当入学的大学生,骗过了老爸老妈。结果是玩笑开得更大,一大帮没有被大学拒绝的怪胎都跑到这个学校来。。。剧情是典型的美国好莱坞式的情节,被世界遗弃的时候,所有人都将你遗弃,爱情,亲情,友情,事情。最后当然还是以好莱坞式皆大欢喜的情节收尾。

    抛开这些cliché,影片反映的一些东西确实让我们反思。

    大学到底要教学生什么东西?主流传统大学压抑学生的思想,大学里强者压迫欺负bully弱者,冠冕堂皇的校长说:一所学校的reputation靠什么建立起来的?就是学生被拒绝的人数。这突然让我想到原来一个学生被美国大使馆拒签数次的经历。北京东四十条附近的大使馆里坐着一群NBHH的人物,坐在铁窗里,以拒签学生为乐。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被这种思路所主导的:你拒签的人越多,你丫就越NB。

    而B所开始创立的虚拟大学越搞越大,所有人都很HIGH。玩滑板的玩滑板,游泳的游泳,冥想的冥想,玩特异功能的玩特异功能。大家和平共处(当然这是电影啊),主流传统大学里的弊病在这里反倒消失了。

    到大学来,总要做点事情,不能老是玩,是吧。为了设置课程,就去问学生自己想学什么,挖掘学生的优势:

    傻乎乎在社会上处处碰壁遭开除的衰男对厨艺感兴趣,疯狂地投身厨艺,做出最美味的食物;

    患有ADD的衰男在这里冥想,终于可以让世界慢下来了;

    还有胸大的金发美女开始也就像晚点脱衣穿衣的游戏,没想到却挖掘了她们对服装设计的天赋,于是就让他们设计衣服吧。。。

    不管怎么样,每个人到这里都有事可做,而且做得开心,有成就感。

    美国的教育里一直突出的是因材施教,而且美国文化里也强调个性individuality,在影片里之所以能够引起大众共鸣,这也是个主要原因啊。

    最后煽情的高潮部分是在听证会上上演的。办一个学校需要至少三要东西,facility, curriculum, and faculty. 也就是基本设施,图书馆,教室啊什么的,课程,还有教员。 S.H.I.T(short for South Harmon institute of techonology)好像什么都没有啊,没有图书馆,现在谁不可以在网上做研究啊,现在是什么社会了,遇到问题google一下啊,去看wekipedia吧,上面什么没有。课程学生自己开发的,还有教员,学生自己教自己,探索内心,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着有什么不可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冷静而且理性的,但是我无法不被感动。从幼儿园开始老师让我们做这样的人,上中学家长让我们选择这样的大学,学这样的专业,而且还冠冕堂皇,这是为你好,以后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上了大学,找不工作,那就继续读书吧,读研究生,研究什么呢?什么火什么好生活就选什么专业吧。

    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两个场景。一个是B的老爸对B说:

    Do you want to have a happy and successful life? You go to college.

    If you want to be somebody, go to college.

    If you want to fit in, go to college.

    是啊。这在中国好像更加的严峻。一个没上过大学的人生命是不完整的,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是被社会遗弃的人。当你告诉别人你只是高中毕业的时候,他们会用看一只没有脚尾巴剪断了可怜流浪狗的眼神看着你,oh, poor boy.

     

    另外一个场景是B的爸爸去见FAKE Dean,也就是假冒学校主任的桥段。

    大学是学生增长知识。。。。开始人生旅程,从青少年成长,成熟,成为有责任的社会人。。。。前面说得好啊,最后来一句:Isn’t that a load of horse shit? 难道这胡话连篇么?

    然后又说一大堆,大家都不想听,但是冠冕堂皇的话:we throw a lot of fancy words in front of these kids in order to attract them to go into school in the belief that they can have a better life. 学校把一些花哨而且华丽的字眼给孩子们吸引他们进入学校,而且相信他们会有更好的生活。。。但实际上那是屁话,我们都知道我们只能培养出买主和卖主buyers and sellers,嫖客和妓女pimps and whores.

    。。。

    其实上大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get a good job.

    大家都是混口饭吃嘛。上大学还不是出来有口饭吃。

    是不是听起来特别刺耳,但是特别特别真实啊。现在的大学生量多质差,不是他们进学校的品质差,而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不是么?不是么?

    拉拉塔塔说了一大通,亏我还是个教书的,怎么感觉老是在抨击自己一样。

    想想当年幸好没有去考研究生,否则的话现在就不会来看ACCEPTED,也不敢写出这些东西来了。

    THANK GOD.

     6 ) 我们不可到达的梦想

      其实本来不准备写影评的,因为我懒,可是在这里看到了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批判,于是心中涌动起来写影评的欲望便愈加强烈起来。
      类似的美国青春校园喜剧在豆瓣上的评分都不会太高,我曾经也和用鄙视的眼神对我那些喜欢看青春剧的同学说“姐从来不看这种没深度的片子”。后来嘛,因为是英语专业,所以一般在寝室看的电影都是欧美的,这样看的时候心里负罪感会少一点,呵,于是很多下载了很多类似这种的美国青春喜剧。
      当然了,我也承认,这些电影的套路几乎都差不多,从《大学新生》《律政俏佳人》到《足球尤物》《贱女孩》等等,都展现了一些“非传统”的学生通过“艰辛的努力”和“恶势力”做斗争最终获得认可的故事,不过可能是因为片中的俊男靓女吸引眼球,异或是我是个太容易被感动的人吧,尽管故事俗套但我还是一次次被吸引。
      也许是因为它们给了我一个美好的梦,尽管这个梦终究,无法到达。
      我从来不是属于“异类”的学生,我从小是家长的乖乖女,老师的好学生,成绩好懂礼貌,家里亲戚教育弟弟妹妹时都是拿我做榜样的,呵~虽然没去成那些一度成为我理想的名牌大学,但怎么说这还是一些人羡慕的一本大学。呵~可是我知道,我不是“好学生”,从来不是。
      记得初中的时候,我班转来一个“异类”,是在我们学校人尽皆知学习很差有时喜欢打架的学生,老师把他安排在和黑板平行的墙角处。我班那时其实是个重点班,都是些“好学生”,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转到我们班来。
      不知道是不是被这个不同于我们的男孩吸引,我喜欢观察他,其实他是个很安静的男孩,不会打扰别人,上课时自习时他要么在那捣鼓自己的小东西,要么只是静静的注释着墙,目光却深远悠长,仿佛透过墙壁抵达另一个空间。我有时也会和他聊天,我发现他是个很有趣的人,很幽默。
      可是有一天,事故爆发了,那个我们人人都讨厌的物理老师上课的时候扔了他一根粉笔,可能是因为他在旁边玩吧,他就骂了那个老师一句,然后老师就愤怒了,两个人起了冲突。
      班主任知道后很气愤,骂他,然后把他的书包扯出来甩在地上让他滚,书包里的书散落在讲台上,他低着头站在一旁。这时下课了,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很自然的,用双脚践踏着他的书。
      那时我的心中有一颗愤怒的火苗在燃烧,我多么想上去阻止那些人,他们怎么可以这样不尊重另外一个人,我也好想去把那一本本书捡起来。可是我没有,我没有勇气,我鄙视我自己。
      他因为这件事被学校开除了(这不过是和借口罢了),从此以后我在也没见过他。
      我的故事讲完了,碎碎念般,跟电影仿佛无关,那就简短说几句这个电影吧。
      《录取通知》相对于其他类型校园喜剧来说还是有所创新的,以般一个假大学为故事的推动点是个蛮好的创意,不过我个人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若加上一些因为设施,师资等等的困难来衬托会更真实一点。虽然从开头我就猜到了结尾,但我还是在最后法庭上被B的陈述感动的几乎落泪。我知道这是一部完全虚构的电影,我也不是号召我们都去读那样的大学或者认为传统的学术性的大学是错误的,我认为这部电影不是要我们相信这样一个假大学的故事,而是要我们问问自己,你在教育里获得了什么,但又失去了什么?创造,激情,自我,自由....
       我不禁想起了改编自作者真实经历的书籍《窗边的小豆豆》,那个也一样可以选自己喜欢的课程,每天要吃“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巴学园。
      所有小孩,无论残疾还是健康,无论聪明还是愚笨,无论special还是normal,都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这是我们不可到达的梦想吧。

     7 ) 我们从小谈论的“学习”到底要学什么

    这个问题大概是从我初二开始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么些年来我大概想到了些什么。

    (文章很长)


    我从小在周围人眼里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小时候发育的早,长得高壮,也不算难看,最主要是学习好,小学的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稍微用点心学习一下成绩就会很不错,基本是常年前三,差一点会掉到第五,但是我从来没有得过第一,向来是那两个女生牢牢把控着,也算是正常,我并没有像她们那么努力过,只是玩够了学一下,因为老师和家长都说,学习很重要。

    初中,我走出了那个村子,去到了县城上学,我的成绩掉到了十名左右,并且此后我再也没有进入过前十名,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一些压力,这些压力不仅仅是学习,更是见识,我发现原来那么多东西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而且从来不敢去接触。

    不过我的底子还是有的,所以成绩也一直比较稳定,转折来自于初二下学期,那个时候英语有些许下降,英语老师是一个脾气很急的女老师,现在我知道她着急于我的偏科,不想让我掉队,但我依然不能原谅她当众羞辱我,从那之后每到英语课便是我跟她的战场,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自信,我俩总是针锋相对,并且我还一度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我最不应该做的事情是拿成绩来向她反抗,我以为我不学英语,跟她过不去就是对她的反抗,事实证明,她没有一丝损耗,而我失去的是此后英语的一蹶不振。

    那个时候有些小混混行为,也在偷偷上网玩游戏,所以成绩也有了相应的体现。家里开始着急,但毕竟家里的文化水平也不高,并不清楚怎么去引导,他们只是很困惑,以前那么引以为傲的孩子怎么就变成了别人口中的纨绔子弟,小少爷。

    理所应当的,我跟家里爆发了很激烈的冲突,也许是老苏家特有的执拗,吃软不吃硬,每次挨打我从不说一句软话,也从不会还手。我现在回想起来,父母那个时候也并不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是着急,只是困惑,只是逼迫着我去学习,引导、或是暴力。我爸认为我是因为老师没有教好,或者是因为没有跟上课程,带着我去买了一台步步高,我还清楚记得花了1800,走的时候我爸还问售货员要赠品。为什么我会记得这么清楚,因为那个时候这对我家不是一笔小钱,我心里有愧。

    意料之中,那台学习机对我的帮助并没有那么强烈,反倒是被我拿来听音乐看视频了。多年后谈论起来,似乎父母也觉得没有达到他们预想中的效果。不过我自己很清楚,因为那台学习机,我的物理直接冲到了年级第一,并且也因为初三分班后的班主任是物理老师,我成为了班里的二把手,这些父母都没有在意,他们只是看到我的整体成绩没有太大的起色。

    那个时候,每次考完各科老师公布成绩,只要不公布英语,我的成绩总是在前五名之内,英语一出,直接掉到二十。如此戏剧的结果,无论哪个英语老师都把我视为眼中钉,哪怕是换了英语老师,亦是如此。


    我开始思考,我到底为什么要学习。

    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


    我妈说:你给我好好学。

    我反问:我是在为你学吗?

    我知道她没有办法回答出这个问题,此后这个问题伴随了我很多年。


    我问我的老师:我学这些干什么?

    老师说:以后你就知道了。

    我知道她没有心思回答我这个问题,此后这个问题伴随了我很多年。


    高中,智能手机开始爆发式发展,我开始疯狂迷恋电子产品,那个时候我对市面上所以的手机产品了如指掌,一部手机我只用扫一眼便知道型号和参数,我经常在学校里被拉过去验货或者给二手机估价。

    学习我基本上已经放弃了,因为我找不到任何乐趣和价值。

    成绩在我眼里的作用只是老师和父母会因为我的成绩开心,其他我看不到任何价值,而我喜欢的东西都是禁忌。

    我跳不出那个坑。

    高中三年,我对外界的所有了解,基本上都来自于手机,正值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年代,我们将马云视若神明,将李开复奉为教父,以为自己年轻,未来可期无所不能。当我考不上本科的时候,我甚至说出:“我不考了,我要去大学旁听。”“985211的学生都是书呆子,只会学课本上的东西,他们的创新能力太低了。”

    直到大学我遇上了一件事,直接把我的自以为是踩在了泥里。

    大一支付宝正在推广线下门店,入驻一家便有400的报酬,放到现在这都是一个炙手可热的项目,网上也出现了各种教程和团队,我也雄心勃勃的想要去干。但是凉凉,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打印海报和铭牌,我也不敢去投入资金,更没有信心走进店铺去和老板推广,哪怕老板说:“没事,你慢慢弄,有什么问题找我。”我还是没有做成。此后我便把李开复的照片收了起来。

    我不清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经常自我反思,“学习”这个问题是我想的最多的一个。诸如终身学习、创新能力、自信、自我、上学与工作……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有过多少次顿悟,有过多少次觉得,我好像看透了,然后用不了多久又被刷新了。

    如果我很确定我学到了什么,那么应该就是,学无止境。


    毕业后我从事过家教,教一个五年级的男生,那天他问了我初中问过的问题:我学这个有什么用,数学计算器直接就算出来了,英语我身边也没人用。我想都没有想,直接反问了他一道高中加速度的题。随后我开始结合生活中会用到的数学讲,从最基本的加减乘除,到二元一次方程,到二次方程,到三角函数,到排列组合,再到微积分,然后我告诉他我所讲的这些只是占了数学这门学科目录的一页而已。

    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让一个人明白学习的作用是那么重要。如果我小时候有人告诉我这些,也许会有什么不同吧,就好像大学老师告诉我们数学的框架后,我自己就去探索了。

    但是,我说完之后他应该并没有想太多,还是坚持用计算器,完成了作业后拿起手机开始刷短视频。我无能为力,因为教育需要时间,需要陪伴,需要耳濡目染,需要潜移默化,需要言传身教,而他的家长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没有时间陪伴,忙的时候直接把手机留给孩子玩,学习上只是一味的要求好好学习,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也许,他的父母知道学习很重要,但也说不出为什么很重要。


    我参加的另一份工作,老板也许是初中毕业吧,比我大一岁。但是他展现出来的能力让我敬佩。

    我不知道他之前具体经历过什么,只知道他十六七岁的时候基本也是个小混混,在酒吧KTV打工,后来送货,跟人创业过好几次,现在也算是出来单干了。他让我敬佩的地方在于他的自信,处变不惊,学习能力,效率。

    我们公司的项目他刚刚接手时间不长,但是他面对客户非常从容,哪怕是从来没有遇上过的问题,他都很好的规避和解释。我跟他一起出差,谈项目非常从容,对客户内心的把控非常到位。他说这些都是经验,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经历的多了你自然就能猜透对方的顾虑、意图和陷阱。而我在工作中发现也确实如此,随着工作时间的积累,我面对客户的时候越来越从容,越来越能猜中客户的心思,经常他一开口我就知道他想要说什么。

    然后是他的学习能力和效率,虽然他没有上过学,但是他和别的同事一起学习建模,速度明显快很多,他过不去的点会反复练习,仔细询问细节,查找可能出现的问题。又如出去对接项目,一个新的项目,基本上就是现学现卖,前一天总部培训,第二天就开始培训客户。

    而我在这段时间里成长也非常快,入职三个月便调整了薪资,开始安排带团队,跟着什么人学什么样。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对一个概念理解的深入:学习最快的途径是教别人。

    我和另外两个同事一起进公司,但是我经常对接客户,经常主动去回复客户的问题,然后自己去整理问题和反馈,最后去给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开始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限,需要不停的询问技术,但是随着时间积累,我自己变成了技术,从行业小白变成了行业咨询,又变成了技术方案。为何之前当家教的时候没有这种感觉呢,因为太简单了,那些东西根本不需要我去整理,不需要我去复盘,而当下的工作是我从小白开始向内行的进阶。

    还有一点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没有任何学习是毫无意义的,这一点我推荐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的第一个故事。而在我身上,我对电脑的兴趣基本上都来自于我偷偷上网的经历,对电子产品的敏感则来源于高中对手机的痴迷,在瑞幸的效期管理上学到了严谨,在食其家的高峰和考核中学到了分秒必争和决不放弃,在跑步中学到了坚持,在家教中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前任身上学到了如何与女孩子相处如何与人沟通,还有后来的学习方法,处事态度,时间管理。直到现在,我后悔过自己走过的弯路,但也庆幸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山路又山路的美,水路有水路的好。如今我总是能发现一些值得学习的东西。突然想起朋友认识了一个女生,但是并不确定两个人是不是适合,总觉得有时候谈话两个人擅长的领域不适合,我建议他把这个女生看成一本书,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去认识她,也许对她越来越了解,关系也会越来越近,哪怕到最后两个人真的不合适,那么通过这个女生,你也了解了她擅长的那个领域。


    说完自己的经历,来说说我对国内外教育的看法。

    我没有接受过国外教育,但是我在影视作品上看到的差异确实不小,欧美的高中生总是洋溢着自信的光芒,有想法,有朝气,有梦想,很多人在高中的时候便开始有了自己的梦想,哪怕是不去上大学都有家长支持,想去从事自己喜欢的东西便开始努力,哪怕是过了普通的学生年龄,想要去读什么专业也会很自然的回到学校,仿佛这都是理所应当的,仿佛这一切都自由的那么常规。诚然在我了解过西方的教育残酷后,知道了那些并没有表面的光鲜亮丽,也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背景支持。但我相信,他们的选择会比我们得到更多的支持。

    因为反观我们,影视作品所展现的青春总是在犯错,总是面对坎坷,总是那么压抑,总是那么不被理解,仿佛我们的作品只有展现出这些特质才能触动观众们的心。我自己心里清楚,虽然身为孩子,选择总是那么不被理解,但也总是有人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我看到过他们在造火箭,做手工,打电竞或者用自己的方式向着导演,车手,自媒体,旅行家去努力,也看到过那么小的孩子在专业领域里侃侃而谈,诗词歌赋信手拈来,有人在支持着他们,可是总显得那么难能可贵,说到底还是太少了。

    我在很多国外的作品中,不仅仅是青春片,哪怕是在《蜘蛛侠》《变形金刚》《暮光之城》或者《爆裂鼓手》《社交网络》《乔布斯》这些侧面展现高中生大学生的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好像他们的青春有着各种可能,有着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各种事情,哪怕是错的。而我们很多人却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考大学的时候选什么专业都是家长来定,去哪里从来没有想过,甚至毕业之后还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幸现在的大学允许学生大一可以不选专业课了。

    我们欠缺的也许并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面对问题时的态度和解决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专注的能力,坚持的能力,我感觉这些才是终身学习的关键,因为你不可能一辈子在学校里有老师授课,出了学校,便只能依靠自己自学的能力了,这一点在大学就会有体现了。但是我们好像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些。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很大差距,我有时常想,我们这代人经历很多不被理解,以后我有了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理解,尊重他的选择,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他成长。但我考虑的现实很少,以前一个有了孩子的同事跟我聊天说,这些都由不得自己选择,比如,学校老师讲课讲的很浅显,学生自己去报辅导班学习,下次上课,同学们都会了你不会怎么办,辅导班都报你报不报,不报就跟不上,跟不上就会被看不起,兴趣班别人都报你报不报,别人都有才艺你不会,你说你不在意成绩,社会对本科生和专科生的接纳差异你不清楚吗,你说你花时间陪孩子,且不说你会不会加班,就说你现在下班之后干什么,你累的下班家都不愿意收拾怎么陪孩子,你连个完整的电影都没时间看,你怎么保证有时间陪孩子。

    我哑口无言。

    我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坚持自己理念,起码现在我想为以后做点准备,我希望以后我有能力让自己的孩子有更多选择,哪怕他说想去走遍世界的时候不需要担心挣钱。


    我读了一个专科,那个时候还得意于“专科小清华”这种头衔,然后我去了学校对面的一所211的图书馆,发现原来图书馆真的会爆满,真的需要去抢座位,接触了本科的学生后,发现原来我们还在为毕业设计那小儿科的程序头秃的时候,这仅仅是人家的一个课余作品。我们在学校搞活动,他们会去参加社会活动,出去交流,那个时候,我真的相信了,我相信有人在好好学习,在好好学习的同时还能玩的那么有趣,更不用说那些985的孩子,优秀的各有各的精彩。

    此时我想到了高中时候说他们是书呆子,没有创新能力,我才发现原来是专注和坚持,当你了解的越多,你才有机会创新,否则就像我刚上大一时候一样,只会叭叭,却没有丝毫执行能力,缺乏实践,缺乏能力,缺乏对所需知识的梳理。而他们想要做什么便会非常专注,并且会一直坚持下去。这也是我小时候从来没有考过那个女生的原因,她可以一直坚持好好学习,可以放假先把作业写完再玩,可以不问前程,只管好好学习,我做不到,我的想法太多,没有办法让自己坚持去做看不到意义的事情,如今我会去坚持了,专科毕业读了本科,如今追逐我的研究生也并不是什么执念,只是我的未来需要它。

    所幸现在我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要去为了什么而坚持,我一直是一个很有主见且独立的人,所以,当下生活我并没有觉得很不顺,反而很有希望,我知道自己在为自己的理想做准备,哪怕是晚了一点,但我早已不再为年龄焦虑,当我知道了方向,剩下的只有未来可期。

    怕什么真理无限,进一寸得一寸,终有一日聚沙成塔,我即是真理。


    上午趴在窗前,看着外边的暴雨下个不停,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只是很喜欢看下雨的样子,看到这部电影的推荐,顿时心里想起了好几部电影《名扬四海》《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爱乐之城》《成长边缘》。

    这部电影我最看重的地方,其实是面对拒绝的态度,这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课,人不可能一路顺风顺水,拒绝或者说是挫折,不可避免,人最难能可贵的是东山再起的决心和内心坚定的选择,人不可以被别人定义,尤其是否定你的人。

    但我很清楚一点,道理只有在经历过之后才会理解其中真意。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后,却依然热爱生活。”

     短评

    我们这代人是这样的长大的:白天在学校高唱建设祖国奉献四化,晚上回家看这样的电影让自己的精神世界被美式观念主宰。无从评判孰优孰劣,只是有一点看懂了最可贵:Possibilities

    6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

    什么是教育,我们为什么要受教育,值得思考。表演很轻松,故事蛮有趣。

    8分钟前
    • 一起吃地瓜
    • 还行

    故事创意不错...

    12分钟前
    • 某茶君
    • 还行

    这片子一定要看 过瘾的很

    16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力荐

    为所欲为哪家强?美国德州找蓝翔。打开学渣新天堂,放飞自我寻梦想。

    21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传说中的野鸡大学?

    22分钟前
    • 浑浊儿
    • 还行

    轻松逗趣的表演,有趣的故事情节,意想不到的感触

    26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推荐

    压力更大了

    27分钟前
    • 皮皮哟
    • 推荐

    想法不错.

    28分钟前
    • Demi
    • 推荐

    都是奇才

    33分钟前
    • 七月
    • 推荐

    屎尿屁的壳,鸡汤的气息,却有一颗实打实的反思核。拍得很年轻,也把很多问题符号化和理想化,但试图瞄准问题并尝试指出新方向才是可贵的,也是美帝一直以来涌现这类片的价值所在:敢于在电影里预演革新,而且还有允许电影演示的空间,说不定最终就推动了现实的革新。本身三星,最后的演讲值一星。

    34分钟前
    • Ocap
    • 推荐

    虽然有原型……原型还很屌……但这部电影里,我只看到了一群骗爹妈钱吃喝玩乐把妹的小混球啊……没看出来他们有为”梦想“付出一分一毫的努力啊……

    39分钟前
    • 猛汉世雄
    • 还行

    觉得比预想中要出色很多。什么是教育,你又为了什么去受教育。大学快要读完了,终于发现原来这四年我所要做的就是对自我的一个找寻和定位,我想这比任何一门专业课还要重要许多。(中国的大学实在是一点意思也没有,比shit还要shit)另,这片可圈可点之处很多,ost也很棒let the d

    44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好题材,但谈不上好电影,打四星是因为借题发挥很方便。反思教育弊端、探索学习本质是有意义的,但身处Z本主义复辟时代这种白日梦终究只是空中楼阁,在教育不影响社会资源分配、工作也不只是为了生存的世界也许有可行性。改革人人会谈,但往什么方向改才是问题,电影里的玩法太反智就不提了,现实中右派那些主张通常不是为有产者谋利益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左派的尝试则在失去W产阶级Z政的后盾之后被定性为W革余孽。

    49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推荐

    典型的好莱坞喜剧片,反智情节浓重

    51分钟前
    • LipingTaBaBa
    • 较差

    题材高尚,笑料低俗.

    54分钟前
    • 品客
    • 还行

    美国式的无厘头,但是给人的思考却是无限的。循规蹈矩的教育模式是否有可能按照学生自身的需要而改变,什么是大家想要的,似乎影片也没有给出答案,四年毕业以后又将如何面对?

    56分钟前
    • 東寫西讀
    • 推荐

    老实说不太喜欢 “自己创造一个大学”这个立意很新颖 但这个学校真的怎么看怎么不靠谱 被录取的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原谅我的直白) 没有正式教员没有正式课程没有规范管理 对对对我知道外国大学很讲究自由随性 但“你们想学什么 你们自己是自己兴趣的老师”这些看似高大上的话没有根基还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 最后的庭辩戏更是儿戏 用感性去打动法律真是幼稚!我是真心希望以后的学校可以真真正正选择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东西来深究 但起码不是电影这样毫无章法。PS没有皱纹嫩出水还没转变成攻气十足的布莱克莱弗利真的太好看了!还有里面的小卷毛Glen好搞笑做出两杯饮料给男女主3秒钟后就打电话问味道如何这里要笑死!PPS在小孩子们高考的这一天看到了这场电影还是有点感触 知道落榜的难受 希望大家都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

    59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一切不现实的东西在理想主义面前都变得那么可爱而实际。“一直以来我们被传授如何学习,今天,我们反行其道:你想学什么?”

    60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很有意思的影片

    1小时前
    • 劳而获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