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我的1919

    我的1919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中国大陆1999

    主演:陈道明,何政军,许晴,修宗迪,李建义,杰拉德·蒂里翁,爱德华·米克斯,伊曼纽尔·博,萨拉·格莱宾,卡琪娅·申库,露西·杜克恩,岛冈现,小野地清悦,弗朗索瓦·加斯科,纪尧姆·珀蒂托·贝尔韦讷,王大为,郭靖宇,薛山 

    导演:黄健中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血战许昌

    • HD中字

      大逃亡1963

    • HD中字

      收件人不详

    • HD

      关于我妈的一切

    • 更新HD

      半条棉被

    • 正片

      浴血狙击

    • HD中字

      勇士连

    • 更新HD

      那一天的管风琴

     剧照

    我的1919 剧照 NO.1我的1919 剧照 NO.2我的1919 剧照 NO.3我的1919 剧照 NO.4我的1919 剧照 NO.5我的1919 剧照 NO.6我的1919 剧照 NO.16我的1919 剧照 NO.17我的1919 剧照 NO.18我的1919 剧照 NO.19我的191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19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被战火蹂躏的欧洲尚未恢复元气,旨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和奠定和平基础的巴黎和会准备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了时任驻美公使、全权代表顾维钧(陈道明 饰)等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和会。然而在欧美各国以及日本等列强意欲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大环境下,中国代表团人数遭到削减、德国在山东的利益眼看也要落入日本之手。顾维钧在会议上慷慨陈词,驳斥日方无理要求,然而公理在利益面前显得多么脆弱。顾维钧好友肖克俭(何政军 饰)之妻梅(许晴 饰)专程赶赴巴黎,寻找投身爱国工人运动的克俭。克俭在法国的活动、以及国内浩大的群众呼声令和会中的顾维钧等感受到责任重大。

     长篇影评

     1 ) 欢迎来到实力至上的外交会议室

    2021.3.19

    今天,在中美外交谈判桌上 杨洁篪主任对着美国务卿说: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而1919的顾维钧先生,满腔的热血被现实痛击,在巴黎和会上连维护国家的基本权利也没有,他说: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是的,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1840年到今天,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了,181年忍耐的苦痛已经够了,新一代的国人必然会昂首挺胸、自信地坚定地走向未来。

     2 ) 顾维钧------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名字

         当车子、房子、票子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生活的全部时,镜头却向我们讲述了1919年里那些为了国家、为了理想、为了正义而奋争乃至献出生命的人们的故事。
        这样的电影该多些,再多一些。
        在这样的时代,务虚好像是可耻,奢谈理想还有爱国似乎只能引来讪笑。可我真真切切地被无数的顾维钧们的热血和真诚所打动,他们家境优越、接受深厚的传统教育的同时又亲身体会了先进的西方文化、文武全才内外兼修、既风度翩翩又才华横溢,换成我们当中的任何人,置身于他们的地位恐怕都会知足了吧,一个人能够拥有的似乎都已经拥有了。国家?民族?多虚啊。可他们,偏不。理想像熊熊燃烧的烈火,驱使每一个人献出他的所有,有些人是生命有些人是智慧,只看国家需要什么,他就给什么。毫不犹豫,永不后悔。
        九十年过去了,我们真的是在大踏步地前进吗?我们比九十年前的人们更热爱的祖国吗?如果祖国需要,我们,还肯献出自己的生命吗?
        我们眼里好像只剩下钱了,好像只有为了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奋斗生命才是有意义的。除此以外,别的生命形态都是值得怀疑的。那一股由古至今一直涌动在民间的火到底是什么时候熄灭了呢?是20年那个广场上那一场惨无人道的熊熊烈火导致了它的无影无踪吗?
        吃饭吧,穿衣吧,读书吧,工作吧,沉默吧......
       只有这样才是实际的,只有这样才是安全的。
        以前我们说没有国哪有家,现在我们是没有家国为何物?
        是我们不爱这个国家了?还是我们不爱这个已经被某些东西摧残的国家?因为它已经不是我们想象当中的样子。
        如果不是,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对三流明星的婚嫁丧娶津津乐道,而像顾维钧还有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的人,却被我们迅速遗忘,除了在课本上单薄的一页,从来没有真正进入过视野,得到过应有的尊重。而我自己也是那个淡忘的人,羞愧。
        铭记顾维钧,以及无数和他一样行进在历史中的人......

     3 ) 集体安全、革命者和外交转型

    1919,三个人来到了巴黎。威尔逊带着他的十四点来了,梅带着对丈夫的挚爱来了,而顾维钧则带着收回山东的要求来了。

    威尔逊被后世认为是理想主义典范,他带有浓厚的古典自由主义的情结,他说,我的国际联盟的设想就是这样的,它应该作为全世界人类的有组织的道义力量发挥作用,无论在何时何地出现错误的行为和侵略的行径,或者产生采取此类行为的企图,它们都要暴露在良知的探照灯下。那么在巴黎,是什么暴露在良知的探照灯下了呢?
    集体安全制度,透过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和道德约束基点来判定国际纷争的是非,尤其是遏制战争的重开,其本身所带有的理想主义色彩就很浓。这个制度的出发点是对一战惨烈的战局的反思,当传统的均势原则导致欧洲国际关系体系僵化失去灵活性时,集体安全制度成为调解战后世界格局的首选。然而这中间存在两个问题,第一、集体安全从一开始就带有国际等级制度的烙印,从而没有摆脱维也纳会议的阴影。第二、集体安全从一开始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完全约束各国的战争行为,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笔。因此,威尔逊带到巴黎的十四点没有带给世界足够的希望,良知的探照灯下,依然是分赃的勾当。

    梅满怀希望地来到了巴黎,革命者的妻子不好当,整日担惊受怕。肖克俭的爱国方式显然有些过激,但是考虑到影片拍摄的年代,还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我们换个角度,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人爱,没有人愿意为之付出生命,那么这个国家也就不久于世了。今日爱国居然也渐渐成了贬义词,果真如此还真要国将不国了。盼望着美国驻军的人们永远不会理解肖克俭,他们只会谴责他忽视了梅。当他们把他们的亲人挂在嘴边的时候,也从心里把他们忘记了。梅不会,她真的爱肖克俭,否则不会带着那么重的报纸资料给他。正在革命着的革命者的爱情,总伴随着苦涩,也因如此才愈发接近了爱情最完整的本质。

    顾维钧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既被国民党通缉过,也被共产党通缉过。作为一位近代职业外交家,唐德刚曾经在他的《社会文化转型综论》中评价道:“中国百年外交史上只出了两个半外交家。一个是周恩来,一个是李鸿章。顾维钧只算半个。”时代的局限,政府的孱弱,让顾维钧只能以这样的面目留之后世。从这次巴黎和会的外交情况来看,顾维钧的外交生涯应当充满了压抑和艰辛。在根本漠视弱小国家利益的集体安全制度下,顾维钧的施展空间是极其狭小的。影片里顾维钧的所谓抗争,其实只是在精英层面上的,民众了解不到,即使了解得到也无需赞赏。因为纳税人养活这些外交官,其目的无外乎要求以其专业本领为国争利,外交官不能按其要求拒签,那么民众自然需要发泄其不满。所以有些人讲,打顾维钧的人是盲目的和愚昧的爱国者,我以为,顾维钧应该了解到民众意识的觉醒是近代外交的巨大转型和巨大进步,也是中国外交迈向近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因此这顿打让顾维钧郁闷,但并没有让他走向反面,民意在他这边,他可以违抗政府的训令。
    顾维钧到会场然后拒签这段戏是导演虚构的,现实中,签字现场中国代表团的两张椅子是空着的,这次拒签在中国外交的历史中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第一次坚决地对列强说“不”,终于打破了“始争终让”的外交局面,最后没有退让。这也是中国外交胜利的起点。以后,中国一步步夺回了丧失的主权。

     4 ) 理想叙述中的顾维钧——简评《我的1919》

    正如有评论所指出的:“重要的不是事件发生的年代,而是事件被讲述的年代……它代表了面对当前纷纭多变的世界发展格局中中国人民的心声:中国尊重世界各个民族,也坚定不移地维护自己的尊严……”[1]这部电影拍摄本身之目的,即包含着对于当代民族情感的表达,而并非是描述历史本身。“艺术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这是可以理解的。

    而当今的国际环境已不同于往日,我们回顾这部电影的目的,已经不是单纯的民族情感的宣泄,而是将其中成功的部分抽离出来,借鉴到当今的文艺作品创作中,同时对其不足进行反思。

    这部电影是一个“命题作文”,是“五四”运动的献礼之作。从这个角度上,这部作品是极其成功的,它出人意料的将叙述的视角放在了当时并不为公众熟知的民国外交官——顾维钧的身上。两位编剧直言:“我们一直希望突破一种意识形态讲述历史的模式。只要公正客观,任何人都可以是历史的讲述者。”[2]在选材上的突破,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这部电影。

    但某种意义上,电影中的顾维钧并非如编剧所言,是单纯的“历史的讲述者”。而是被理想化的“历史的创造者”,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顾维钧确有贡献,这种贡献是在代表团内外交困之际,挑起重担。而非一味表现出强硬。

    这种“理想化”贯穿了整部电影,表现最明显的当然是只表现顾维钧在外交中的强硬态度,却没有表现在场各国的实际利益冲突。给了观众这样一种误解:只要腰杆硬起来,就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这种忽略国家关系博弈的做法,同时也造成了戏剧矛盾的弱化。

    但实际的历史之中,矛盾比之电影更加丰富。代表团实际处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之中。于外,政府不愿承担签字的责任,并不给出明确指示(事实上国内还发生了内阁的更迭)。而国内舆论对这一外交失败导致了群情激愤,实际上不签字需要勇气,签字则更要有身败名裂的准备。

    而代表团内部,各个外交官之间的意见本来就有分歧,更何况代表团内部本身包含着南北两个政府的代表,立场也有所不同。在临近签字仪式的时候,整个代表团已经分崩离析,外交总长陆徵祥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房,不在掌管代表团的事务了。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顾维钧肩负起了最后的外交努力。

    而在电影之中,冲突过于单一。尽管有一定的气氛渲染,但是仍然使观众觉得顾维钧等外交官做出决定除了政府的压力之外,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而这在事实上弱化了戏剧冲突。而“顾维钧演讲,各国首脑称赞”这样的桥段,更是让如今的观众更觉得尴尬,也弱化了电影的真实感。

    说到这里却让我想起了最近的一部电影——《至暗时刻》。整部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是其中戏剧冲突表现的很好。那如今的高水平电影与90年代末不成熟的国产电影比较自然是不公平的,但是这样的比较更能让我们知道我们缺失的是什么,需要补足的是什么。在《至暗时刻》中,整部电影的场景很少,但电影的光影随着丘吉尔的不断矛盾的心境在变换,最终,电影结束于丘吉尔自身重拾了信心,他发表了他最著名的演讲——“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绝不投降”。《我的1919》中同样场景不多,但戏剧矛盾却浮于表层。

    这种理想化也一直贯穿至电影结束,编剧虚构了顾维钧在签约仪式上的演讲,并将电影结束于顾维钧回忆录中的记述:“中国的缺席必将使和会,使法国外交界,甚至使整个世界为之愕然,即便不是为之震动的话。”拒签被认为伟大的目标,而不是不得已的选择。而实现这个目标的人,也被理想化为一个“完人”。正如邓野所强调的,“历史是多种矛盾、各种利害关系相互冲突的总和,而不是单方面意志的结果。”[3]电影中的顾维钧更应该回归一个“历史的讲述者“,而非一个理想中的”历史的创造者“。

    [1] 胡克. 《我的1919》剧作评析[J]. 当代电影, 2000(2):5-7.

    [2] 黄丹, 唐娄彝.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我的1919──《我的1919》剧本创作谈[J]. 电影艺术, 1999(6):12-32.

    [3] 邓野. 巴黎和会中国拒约问题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 1986(2):131-146.

     5 ) 民族记忆与个人怀旧

                         民族记忆与个人怀旧
    立意
       《我的1919》是一部独特的影片。他表现的是一件封存已久的往事,即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这是在近代国际外交风云中,中国面对西方列强发出的第一声呐喊。尽管这声音确实微弱单薄,但是,毕竟是自1840年至1919年长达80年间中国外交官第一次挺起脊梁。
      重要的不是事件发生的年代,儿时事件所讲述的年代。任何被突然回忆起而又得到广泛传颂的历史在本质上都应该被看做是当代史。《我的1919》具有一种国际现代化视野,是在“冷战”后特殊的国际环境中,中国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国策的必然产物,适应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全面融入世界的发展趋势。他代表了面对当前纷纭多变的世界发展格局中中国人民的心声:中华民族尊重世界各个民族,也坚定不移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在任何时候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绝不屈从于任何霸权主义。
      当讨论这部影片的剧作时,我关心的主要不是历史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这段历史被作者采取什么方式回顾和再现。
      这部影片选择的是一个特定的视角,即通过中国政府参加“和会”的代表顾维钧回顾历史。但是在本质上并不是个人记录,而是以个人回忆的形式叙述民族的集体记忆。
      任何记忆对于历史而言都是重构而非再现,正是这些重构,透露出作者的思想、观念、情感和幻想。但是,任何完全个人化的想象都不值得通过电影表现。任何单纯的抽象的理念形象化,都难以持久的凝聚观众的视线。一部成功的影片折射出的观念必然既是集体的,又是个体的。它必须暗合观众的心理需要。
      民众对于被表述的历史的关注点不会一成不变。这部影片强调的是中国人的尊严,它包含两个方面,既是民族和国家的尊严,又是每个中国人作为个体面对世界时渴望得到的尊严。
      在过去的一些影片中,个人的尊严往往被民族的尊严所掩盖,它倡导的观念是:只有国家民族有了国际地位,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才会得到尊重,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的时期一直是主流意识至今影响甚大。但是现实总是要修订既定的观念,有时这种观念正是通过电影形象悄悄地进行。这部影片的基本立意与传统观念稍有不同:每个中国人在国家交往中如果都能争取到自己的尊严,作为这些独立个体的集合——中华民族才有可能获得完整的民族尊严。
      这种观念的产生无疑有着现实依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封闭的国门向世界打开,中国人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许多中国人都会发现,作为自己的祖国——中国,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敢轻视的。但是,每一个中国人作为个体,并没与因此获得足够的尊重,普通老百姓与外国甚至是西方人接触时,经常会感觉到一种潜在的歧视,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令人倍感压抑。因此这部影片的作者试图通过形象启示中国人,既要维护民族尊严,又要维护个人尊严,既是应该的,又是有可能实现的。
      影片寻找到了一个形象来承载观众可得双重尊严,那就是顾维钧。编导的设计是:让他在具体历史情境中成为民族化身,观众与他认同,就会产生民族自豪感。作为个体,他以鲜明生动的个人魅力吸引观众,只有与他认同,压抑的精神才可能得到解放。
      当顾维钧叙述历史时,使用的电影手段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旁白是主观的,这样计较方便的把观众带到以顾维钧为中心建构的历史氛围中,从他的角度感受世界。
      但是编导设定的影像构成却是采用全知视点进行客观描述。因为作为电影的主要视点,遵守的原则是,不仅是提供视点的人物必须在场,而且要以摄影机代替他的眼睛去观察。这种局限是编导不愿意承受的,要想多角度展现事件内幕,只能采取全知视点。
    人物形象
      顾维钧的形象是这部影片的关键所在,整部影片的众多人物形象,是以他为中心设置的。这显示出作者的创造性。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他是一个弱国的级别较低的外交官,本应无足轻重。但是,他被设计为一位颇有影响的重要人物,远远超过了他实际的社会地位。
      作者如果偏爱自己的主人公,就会不由自主的将他理想化,这个人物形象的成败均与这种理想化密切相关。
      他的性格设计的颇具电影化,他是一个主动性强的人,在关键时刻总要有所行动,而且具有一种不顾后果、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因此围绕着他,总是能够发生冲突。与他相比,陆征祥外长以及其他几位中国外交官则基本上没有安排什么动作,只能作为顾维钧的陪衬。
      顾维钧与法国总理克里蒙梭的关系是按照不打不成交的模式设置的。在这些外交摩擦中,他们各自展现了性格中最具魅力的一面。顾维钧的性格设计特点是,他在外交事务中斤斤计较,而且是公然违背上级——外长陆征祥的意愿,与克里蒙梭暗中较劲。这反而赢得了对手的注意和赏识。使之从居高临下的大国外交向趋向平等的私人外交转化,在顾维钧到医院看望克里蒙梭时,两人甚至发展成推心置腹的私交。
      这里的理想化表现为,顾维钧就外交事务而言,尽管不辱使命,但是也没有太大成就,但是就其个人交往儿童体验,他把国际政治舞台成功的变成展示个人魅力的场所。观众如果还能对于中国节节败退一让再让的外交活动兴趣盎然的看下去的话,正是依赖这种转化。他们喜欢这位在民族利益据理力争的时候,获得国家社会外交界普遍尊敬的年轻外交官。显然,在主权问题不是普通观众关注重点的今天,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尊重与观众个体联系的更加密切。
      但是,显然作者过多的使用了一种模式,那就是,每当顾维钧有所行动,总是出现旁观的外国人士发出由衷的几乎不加掩饰的赞誉。如,克里蒙梭对顾维钧说:“威尔逊总统总是跟我提起你。他对你赞不绝口。有你这样的年轻人,中国的未来大有希望。”这从语气到用词都很不得体,很难想象一位大国总理会赞颂一位他看不起的弱国的无名之辈。这对于以顾维钧本人为叙述者的影片来说,听起来倍感生硬,颇有自吹自擂之嫌。显然作者在借克里蒙梭之口为顾维钧做鉴定,以引导观众,卫冕急功近利。
      以女性的爱慕之情来表达作者的倾向性,是故事影片最常用的叙事策略。这部影片中安排让娜爱上了顾维钧也是在意料之中。但是,爱情并没有真正的发生,因为顾维钧摆出一副不解风情、坐怀不乱的神情。在电影中处理感情可以有不同方式、不同结果,但唯独以一方情有独钟,一方不解风情最为笨拙。在作者看来,来自法国女郎的爱情,其象征意义远大于现实意义。在许多中国人的观念中,法国女郎是以爱情为生的,她如果爱上对方,必是对方可爱,而她是不在乎世俗的外在条件的。让娜被设计为美丽、多情而又有正义感,她倾心于顾维钧只是验证了顾维钧的个人魅力逼人,不可阻挡。中国人往往更盼望外国人的肯定,以从中找回自信,其实这正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顾维钧获得让娜的爱,得到的是自尊心的满足。但是没有感情回报依然不可理解,作者白白浪费了题材提供的机会。人们能够想得到最常见的情节是,顾维钧本来也想娶让娜为妻,但是担心有了法国夫人,不能在外交事务中站稳中国立场,只好放弃,虽然俗套,但总比毫无反应好。
      顾维钧形象的最大的不足在于,既然这部影片是以他的叙述为主线,就应更多的展露他的心理活动,表现他内心的矛盾和忧虑。只有更多的利用旁白进行自省,才能使其精神世界丰富起来,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风采。毕竟他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叙述人。
      在这部影片中,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是法国总理克里蒙梭。他的性格丰富,个性鲜明。他应该是一位铁腕人物,号称“老虎”,却总是笑眯眯的,令人捉摸不透。他确实是表里不一,老奸巨猾,但精神状态却被设计的非常放松,生活态度更是潇洒自如。对于顾维钧,一方面爱惜人才,称赞其有魄力,有骨气,另一方面,在内心深处,他根本看不起这位弱国的小外交官。这造成了顾维钧的悲剧,即,外交是靠国家实力发言,外交官的个人能力根本无法左右国际政治。
      克里蒙梭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也更危险,他必须为自己坚持的外交政策付出血的代价,几乎丧失生命,由此显示出他的临危不惧,这种设计显然是易于换取人们的同情。与此对比,顾维钧虽然两次挨打,却没有生命危险,观众的同情大打折扣。
    叙事
      影片在表现为中国争得利益权益方面,设计了两条路线、两种方式。一种是以顾维钧为代表的官方路线,一种是以肖克俭为代表的民间路线。
      我们可以设想,作者主观上准备设计为两条并行的线索,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互相对照。但是这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故事影片最成熟的叙述原则是根据二元对立模式设置冲突,发展情节。但凡电影对两个事物进行对比,必然进入二元对立模式,对于二元对立的双方,不可能保持完全公正,作者在其中必有倾向性,关键是,作者肯定谁,否定谁。
      肖克俭的所作所为,在传统观念中代表激进的革命,而顾维钧则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改良。但是这部影片显然没有遵循传统的价值观念塑造人物形象。
      就理论而言,肖克俭应该得到更多的肯定,因为他的行为,其实基本上就是“五四”运动时的学生们行动的再现,只是把活动场所从北京转移到了巴黎。当时的政府之所以没有明目张胆的指示外交使团在“和约”上签字,重要原因是收到来自全国各阶层的压力。西方大国畏惧的也正是这种来自民间的反对列强的民族情绪。
      但是,顾维钧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示威游行无助于国家和社会,无助于山东问题的解决。作为历史人物,他当然可以而且也确实持此观点,这本无可厚非,关键在于,这实际上也代表了作者的观点,这就前斟酌了。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华侨、工人殴打顾维钧而让娜奋不顾身的保护他,这种情节安排欠妥,因为它不符合事实。据顾维钧回忆录记载,当时学生并未动手,只是扬言如果签字就杀了他。因此学生、华侨与官员在拒签方面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
      关键在于,作者把拒签看做了一种至高无上的举动,是一种终极目标,而且是属于顾维钧个人的伟大的举动。其实,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是历史合力的结果,实属不得已而为之,顾维钧只是顺应了这种历史合力的趋势。
      显然,这部影片最基本的叙事策略是,把顾维钧个人的一切都赋予了民族含义,外国人对他个人的尊重被看做是寻求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外国人对他个人的喜爱被看做是对中华民族的喜爱,对他个人聪明才智的赞美被看做是对于中国人的赞美。顾维钧还不能算是历史环境中的真正个人而是中国人这个集体的代表,因此这种叙事,表面上是个人化的感受,实际上是写中国人的共同感受。
      以肖克俭的自焚身亡与顾维钧的拒签进行对比,同样是表达中国人的意愿,前者付出了生命代价,而后者只有举手之劳。但是,观众都愿意与顾维钧认同。原因就在于后者更符合中国人的幻想。
      历史真实事件与这部影片最大的不同是,中国代表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从外交角度来看,中国代表不到场也属一种拒签方式,只是不如到场戏剧效果强烈,电影需要提供一种直观的方式,观众需要亲眼看到自己的代表当场拒绝签字,看到当时外国人的震惊或失望的表情,从而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在顾维钧回忆录中,描述了他对对当时签字仪式的想象:“当出席和会的代表们看到为中国全权代表留着的两把椅子上一直空荡无人时,将会怎样的惊讶,激动。”“甚至是整个世界为之愕然,即使不是为之震动的话”历史也是用想象的方式记载的。
      这种想象同样也激励这电影编导,因为它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满足,电影更有利于这种想象的直观表现。与此对比,肖克俭的自焚,尽管悲壮,却难以激发这种由想象带来的精神满足,因为观众心里明白,外国人绝不会因此而有任何心理反应。
      在顾维钧与肖克俭的对比中,顾维钧完全占据上风。从作者选定了电影叙事方式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必然如此,只是需要指出的是,作者的历史观是大有可疑的。
    疏漏
      影片开始,法国伤残退伍兵阻拦顾维钧的马车,殴打他,这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群兵痞与中国代表没有任何利害冲突,这种设计完全偏离了主题。影片开始部分的冲突按照常规往往是为后来的基本冲突确定基调,根据这种逻辑,观众会认为,法国而不是日本将与中国直接争夺山东权益,因此有误导观众之嫌。其实这部分需要交代的是日本与英法美等大国的秘密外交,他可能损害中国利益,才能交代出产生危机的前提。
      顾维钧利用日本代表的怀表借题发挥,作者似乎非常偏爱这个细节,其实考虑欠周。在场的外国代表未必相信日本代表会用一块自己使用过的旧手表去贿赂中国代表,而且日本代表既然已经把表作为礼品送了人,为什么还要在发言前当着众人寻找这块表?真是匪夷所思。因此可以推论,在中日代表各执一词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可能说了谎,不幸的是,观众知道,确实如此。这种行为在外交场合是积极危险的,因为你既然可以当中撒谎,其他的言论就不可信,他表明这个人在的道德方面有缺陷。这显然不应该是对西方社会比较了解的职业外交官的行为。编导可能有一个观念:只要动机是好的,就可以不择手段。中国观众出于民族大义可能不会提出异议,但是一个旁观的外国观众未必会同情中国,因为他也许不能容忍顾维钧当中撒谎。
      顾维钧在发言中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这个比喻有着明显缺陷,因为耶路撒冷是有争议的地区,而山东属于中国却是无可置疑的。
      梅作为影片的重要形象是苍白的,甚至有些多余。据说在原来的设计中,梅与顾也有感情纠葛,这样他就成为了顾维钧和肖克俭共同争夺的对象,在完成片中,这种设计被舍弃了,她只是被肖克俭冷落的妻子,更显得无足轻重。其实,她应该更多的显示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的风采,更多的引出一些时代特色,才不枉成为女主角。
      中国代表签字或者拒签,对于各方的利害关系并没有交代清楚,西方各国只是丢了点面子,中国代表无论选择什么,对于他们个人没有任何影响,既不丢命,也不丢官,不冒任何风险,拒签的唯一输家是日本,这样它无法堂而皇之的将山东据为己有。果真如此,对于任何一位中国人来说,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只管放心大胆拒签就是了,谈何伟大意义呢?没有反差巨大的利害关系,就谈不上选择的优劣,作者在设置基本冲突时显然不够周密。
      在如此严肃的正剧中,日本的形象依然被漫画化,与全片的人物造型和人物风格不统一。对电影编剧而言,也许需要用更加严肃的态度去观察日本的各种人物,特别是反面人物,谨慎地探求其内心世界,才会塑造出真实可信的形象。
      肖克俭等人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谁去自杀明志,并非上策,这本应该是一种完全自愿的选择,如果抽签就有碰运气的成分。谁抽上谁倒霉,就冲淡了慷慨就义的意义。
      结尾时安排躶体法国男子的意义不明确。
                                             
                                           摘自《中国电影美学1919》
      

     6 ) 被人看不起的那个人,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被人看不起的那个人,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我的1919》,最近再看完它,内心总是波涛汹涌,为那个时代下为了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赤诚儿女们深情点赞,他们在那个灰暗的时代,活出了一束耀眼的光,照亮了后辈们前行的路。

    如果说拥有全权代表职位,被称为民国第一外交官的顾维钧先生是生活在镁光灯下的耀眼星河,那么,他的好朋友肖克俭则是在黑暗中点亮那些镁光灯的勇士。

    一个为外交而生,一个为爱国而亡,生命鲜活而炽热,令我们无比佩服。

    肖克俭和顾维钧都是爱国勇士,顾维钧用自己的专业和能力,为爱国撑起一片天。肖克俭用自己的演讲和倔强,为爱国铺好一条路。

    在时代的洪流下,顾维钧令人敬佩,肖克俭也同样令人敬佩。

    当然,最初的肖克俭,是不被认可的,就连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好朋友顾维钧也不例外。

    一向隐忍克制的顾维钧不清楚好朋友肖克俭这样做有何意义,是有助于国家,还是有助于人民?顾维钧不留一点情面,直接质问过他。

    可一向被别人认为是鲁莽,做毫无用处事情的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当他得知作为战胜国的祖国,在巴黎和会上仅仅给两个席位搪塞的时候,他愤怒了。他组织起爱国人士,一起发出抗议。他们质问外交团,抗议英、法、美、意的居心叵测。

    他也因此被捕入狱,后来被放出来后,又被殴打得遍体鳞伤,他也无怨无悔。

    当妻子拿到外国人拍的国人参战的照片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外交官好朋友是否用得上,是否在巴黎和会上有助于好朋友的发言。

    所以,他不顾跋山涉水前来看望他的娇妻,一心投奔到为心爱的祖国摇旗呐喊的事业上。

    顾维钧在会上将日本代表牧野男爵怼得哑口无言,最卓有力的证据是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它足以推翻日本的胡搅蛮缠,也足以证明祖国为这次战役付出的诸多努力。

    那场辩论,顾维钧赢了,肖克俭的努力做了大贡献。

    后来,日本欲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几次交涉无果后,英法美为了自己在亚洲的利益,包庇日本的巧取豪夺。

    肖克俭看透了英法美的丑恶嘴脸后,他聚集起爱国人士,阻止罢工,举行游行示威,竭尽全力为祖国捍卫尊严和死守底线。

    甚至在看到好朋友时,拳脚相向,想以此打热他体内已经冰冷麻木的华夏血液。其实,好朋友顾维钧从来没有弄丢过他的爱国心,只不过是与肖克俭不同的方式爱国。

    老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肖克俭和顾维钧属于前者,日本代表牧野男爵属于后者。

    后来,眼看着英法美越来越受日本左右,便和一群爱国同僚们抽签决定谁去英勇赴死,以此换取英法美的关注,以此打消支持日本的念头。

    后来,肖克俭坐在英法美国旗拼凑的大旗前,在滚滚大火中献出了生命。

    可能很多人看到肖克俭的做法会觉得他幼稚,又或者觉得他一意孤行,毕竟他从未考虑过妻子梅的感受。而且,就像顾维钧说的,他这样做不知道是有助于人民还是有助于国家,站在外交官的立场,好朋友肖克俭的行为甚至会给外交带来不利。

    可是站在肖克俭的角度想,他不顾个人安危,顾不得妻子,不惧列强的欺辱,敢于在异国他乡唤醒华人、国人们的爱国热情,燃烧赤子之心,这是何等的勇气与激情。

    他很清楚自己可能会被人看不起,也很明白自己的做法太过激进,但他很明确自己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热爱祖国,所以他不惧狂风暴雨,依然勇往直前。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有多少人苟且偷生,有多少人离经叛道,有多少人忍辱负重,而肖克俭却敢于掷地有声的为祖国努力奋斗,不屈不挠,这是何等的赤诚?

    别说是生活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的人们,敢于向祖国掏出真心和实意,就是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今天,却仍然有人崇洋媚外。

    很佩服肖克俭的勇敢和执着,为了爱国的初衷,坚持到底,哪怕付出生命,他依然是今天我们应该尊重和怀念的爱国志士。

     7 ) 我的1919

    2023年6月27日17:14:34

    电影《我的1919》是由黄健中执导的历史故事片,陈道明何政军许晴等参加演出。

    影片讲述了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参加巴黎和会的经历。

    《我的1919》不仅是在叙述历史中的一页,而且重新点燃了1919年熊熊燃烧的那股烈火。片名即道明了影片独特的叙事角度,它不是在历史的洪流中表现扭转乾坤的人物,而是在追溯个人的经历时回顾历史。银幕上第一次以北洋政府的一名外交官──驻美国公使、签订巴黎和约的全权代表顾维钧作为第一主人公,通过他拒绝在出卖中国领土和主权的1919年的巴黎和约上签字,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讴歌了以弱抗强、威武不屈的中国人的扬眉吐气的精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戴光晰评) [4]

    (一)法国真是革命老区了

    (二)那个法国老太婆还趾高气扬的不肯接受帮助,真是矫情

    (三)对这些精英的小资阶级情调感到恶心,本国压迫剥削者比之外国侵略者更加可恶

    (四)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别想得到。开会其实就是走个流程,没有实力就算说的天花乱坠也没用!

    (五)总结:存林法则、弱肉强食。

     8 ) 那年1919,那年泪水与汗水并存

    影片主要讲述了在巴黎和会上西方国家对中华民族肆无忌惮的欺辱和中国人对这种屈辱的义正词严的抗争。这里面不但有为国家流下的屈辱的泪水,也有伟大的外交家们为捍卫祖国主权留下的汗水以及无数仁人志士挥洒的热血。 泪水篇 这个和会是胜利国举行的和会,又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除德国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也被特殊对待——五个席位临时被降为两个,而原因是在日本认为中国在一战中未出一兵一卒,毫无贡献,没有脸面出席会议。可实际上是这样吗?显然不是,中国十四万劳工血洒欧洲(见链接),中国却沦为“打酱油”的角色,本质上还是因为弱国无外交。 除了席位减少外,英美法三国同意日本从德国手中接管山东及获得其所有特权,这从凡尔赛传来的噩耗降临在中华大地上,立即引得全国哗然一片,土地上飘荡着满是失望与沮丧的空气。帝国主义国家各自打着算盘,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中国的利益,丝毫没有公正平等可言。 汗水篇 顾维钧,作为本片的主人公,在剧中展现了机智与勇敢,更重要的是他时刻忧国忧民,捍卫着着国家主权不受侵犯。 一次会议开始前捡到的日本代表的怀表,看似无用武之地,顾却抓住了机会,以此影射日本偷走山东,巧妙地打比方引出中国人民决不允许一定会无比愤怒的论断。这,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辩论技巧以及足智多谋,更重要的是心中对祖国的那份赤诚让他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为国争光、争气。我非常欣赏他这点。 顾的抗争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代表团的同僚们在他精彩辩论后对他进行否定,他们可曾记得当时是谁第一个站出来为祖国伸张正义,这种强烈的对比又极大突出顾维钧的勇敢,在他心中,祖国才是最重要的,而恰恰是这一点让他有足够勇气站在台上征服全场,这使得日本代表的诽谤是那么苍白无力。除了内部反对,美国突然变卦也为中国取得合法权益施压,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威尔逊总统最终举起了他那犹豫的手,这使得中国代表团所做的一切努力化为泡影。可见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资本主义的丑恶嘴脸在此表露无疑。 《凡尔赛和约》的消息传到中国人耳中后,人民愤怒了,“五四”运动随之爆发。一方面是势如排山倒海的民意,另一方面是政府下达的签字训令,顾维钧在这两个极端中艰难挣扎着。最终,他拒绝签字,没有留下中国人的名字,没有眼睁着列强蚕食中华大地。因为他知道自己此行责任重大,“不签人民还可以为之一振,签了全国定会情绪低沉”,这种大局观使得他无愧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即使中国还是没有从和会中收回自己应有的领土主权,但,至少以顾维钧为代表的爱国之士点燃了中华大地的一把火,一把能使每一个中国人为祖国抗争的熊熊火焰,而这火焰越烧越旺,最终在1949年收货了真正的黎明。可能这是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给予我们的最大礼物——中国从此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每一个中国人都开始抗争起来,使这个国家不再受其他人的摆布。 希望我中华儿女在世界每一个地方听到国歌时,都能有强烈共鸣,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骄傲。 我想,1919年流下的汗水也好,泪水也罢,终究告诉了我们弱国无外交的真理。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少年的你要努力、奋斗。 附:不能忘却的历史——法国华工墓前的哀思 http://news.sina.com.cn/w/2005-04-20/20015705035s.shtml?from=wap(来自网络)

     短评

    推荐看这部片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拍的多好,而是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国人了解一下这段历史以及顾维钧这个人。陈道明演的不错,规规矩矩,有素质有修养,基本符合一个年轻外交官的形象,许晴则让人提神醒脑,那时候的她还非常年轻,美的没话说,举手投足之间都给人魅惑。故事本身让人振奋,也发人深思

    9分钟前
    • 润物
    • 推荐

    肖可俭这样的盲目热血最自私无益。一死什么也改进不了,一辈子能做多少事,一辈子又能为社会做多少事。自以为重于泰山,抛下爱人逞什么英雄!

    14分钟前
    • +Rae
    • 还行

    虽然顾维钧据理力争,但无论其多么有外交辩才,最终的结果仍然是被其他国家操纵着的。陈道明很适合演这个角色。

    15分钟前
    • 阵雨
    • 推荐

    巴黎和会期间,顾惟钧的所言所为确实将本应"无外交"的“弱国”带上了“强者”的舞台,而最终结果也足可当得起一句举国同庆,即使只是在列强环伺下的痛苦挣扎。

    20分钟前
    • 如是
    • 力荐

    很惭愧是因为徐涛老师才知道这部电影(似乎很多人都不听话没有等到考研结束后再看……),我自己也是学英语的,但是老师从来没有推荐我们看过这种电影。学外语的人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学?也许有的人以后可能成为一名外交官或是其他职业,你的言行能否对得起自己?更对得起国家?最后说一句,陈道明在电影里帅爆了!!!

    25分钟前
    • 快乐小张
    • 力荐

    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本片上映于反帝爱国运动再度高涨的1999年,可与同年的《横空出世》对照观看,后者中也出现了“说不”。以使馆被炸的五八国耻为代表,90年代的“新中国四大国耻”刺激了一代中国人。

    30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唉唉唉陈道明太你妈帅了!!!!!!!!!!!!【抓住重点好吗亲

    32分钟前
    • 马自挂
    • 推荐

    ……-日本代表牧野:我抗议,这是盗窃。中国代表偷了我的怀表。这是公开的盗窃!无耻!极端的无耻! -中国代表顾维钧:牧野男爵愤怒了,他真的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表,那么我倒想问问牧野男爵,你们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呢?四万万中国人该不该愤怒?我想请问日本的这个行为算不算是盗窃?是不是无耻啊?是不是极端的无耻?……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圣者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山东是中国的,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 弱国无外交,愿祖国越来越强大和美好。

    3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1919年6月28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拒签不平等条约,顾维钧:请你们记住,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2021年杨洁篪: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39分钟前
    • 超能力者管埋员
    • 力荐

    虽然很欣赏陈道明,但此片政治意图太重。

    41分钟前
    • cucu
    • 还行

    在2021.3.19中美外交日看了此片,真是热血沸腾,我的1919,我们的2021

    45分钟前
    • 向左
    • 力荐

    第一次鼓掌,为拒绝签字中国人最有骨气我一直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自豪和骄傲

    50分钟前
    • Nox
    • 力荐

    1919-2021顾维钧先生: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重的一天。杨洁篪先生: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53分钟前
    • 什么是快乐星球
    • 力荐

    考研政治徐涛老师推荐的。面对厚重的历史,作为后人的我们知道的太少太少,从一个受人欺凌的弱国到今天,泱泱大国经历了太多太多,这一切真的来之不易,不能忘本,不能退却。反思今天的爱国教育,真的太心痛,太多人只在乎自己头顶上的那一片天。民族前进,让祖国越来越好,任重道远。社会主义接班人,加油吧

    57分钟前
    • cherish静
    • 推荐

    顾维钧拒签的演讲大概已成为历史老师们必备的近代史教材,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观念很重的国家,违背政府的软弱指令纵然是一种对集体主义的反叛,但好在顾是在维护更高维度和更长远的民族利益,总得有这样的个体不顾一切去做对得起历史的事,这才是有价值的担当。这样的人,即使在当下,也是稀缺的。

    59分钟前
    • 樹一
    • 推荐

    道明很帅,许晴也很美。但是结尾那句“中国说不”和“新旧革命”的字幕很假。而且作为历史电影,不懂克制之道,不注重反思,反而像写新闻和檄文似的一厢情愿,可不是什么好习惯。(我最喜欢的镜头却是烈士和许晴躺在草地上的回忆蒙太奇。爱情多美好,比政治、比信仰都要美好。)

    1小时前
    • 高歌
    • 还行

    觉得拒签太酷了:弱国无外交!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这句话常响耳畔,须知居安思危,祖国强大起来!

    1小时前
    • 七七
    • 推荐

    看了《我的1919——从剧本到影片》后又看了一遍,一点没快进。被我老师帅出新境界。与陆徵祥争论一段,陆露出软弱,顾欲大声,推门看到十字架硬生生憋回去,后看到陆夫人流泪一段,真是精彩至极!

    1小时前
    • 零度
    • 力荐

    杨洁篪:“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历史会证明对中国采取卡脖子的办法,最后受损的是自己。

    1小时前
    • 落雪飞花
    • 力荐

    7分。好代表也抵不过猪队友,更何况这个猪队友是自己的政府。耻辱写在历史上永远不会被忘记,弱国无外交,自强才能不受欺负。许晴和外国美女的爱情戏属于累赘,剧情过于流水,不够深刻。

    1小时前
    • 瑶瑶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