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海外剧 王冠第三季

    王冠第三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海外剧美国,英国2019

    主演:奥利维娅·科尔曼,托比亚斯·门基斯,海伦娜·伯翰·卡特,乔什·奥康纳,本·丹尼尔斯,查尔斯·丹斯,科林·摩根,德里克·雅各比,杰拉丁·卓别林,埃默拉尔德·芬内尔,杰森·沃特金斯,查尔斯·爱德华兹,玛丽昂·贝利,哈里·崔德威,米哈伊尔高里沃,皮普·托伦斯,萨克·霍兰,史蒂芬·萨姆森,约翰·霍林沃思 

    导演:本·卡隆,克里斯蒂安·施沃霍夫,杰西卡·霍布斯,塞缪尔·多诺万 

    猜你喜欢

    • 更新至06集

      昆妮

    • 更新第05集

      科塔工厂第三季

    • 危险罗曼史

    • 男校风云

    • 全4集

      探长薇拉第一季

    • 完结

      乌托邦第一季

    • 完结

      爱情综合症

    • 已完结

      金钱骗局

     剧照

    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1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2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3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4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5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6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16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17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18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19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奥利维娅·科尔曼将在Netflix大热剧集《王冠》第三、四季中饰演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王冠》由皮特·摩根担任编剧及执行制片,共六季,故事线从二战后女王的早期执政生涯一直延至现在。

     长篇影评

     1 ) 只要掩盖的好,没人会发现我们正在崩溃

    出于感情还是要给五星,虽然还有一点小失望但无论是节奏视角还是摄影配乐都太合口味了,之前担心的换演员问题也完全没有影响本季的观感,科尔曼在与前两季的女王外型差距极大的条件下毫无违和感,神态甚至还能看到点克莱尔·芙伊的影子,不愧是奥斯卡影后。

    菲利普亲王也没马特史密斯那么招人烦了(本人并不讨厌马特史密斯,毕竟是演过十一任博士),除了面相温和了以外也和这一时期的人物转变有关。《德雷尔一家》的大哥演查尔斯实在太招人疼了,对爱德华八世和查尔斯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可能是本剧对我最大的荼毒。

    为每集故事做一点笔记,希望第四季不要等太久。


    E01 ★★★ 政治导师丘吉尔去世,工党领袖哈罗德·威尔逊上台,美苏冷战下间谍风波四起,整个英国在相对无趣的六七十年代开始转向温吞的颓败。随着女王的藏画鉴定师安东尼·布朗特KGB身份败露,有间谍传闻的首相也与女王误会消除。

    时间推移,真理终会显现,安东尼·布朗特可以大摇大摆地讲解《金匠的三面肖像画》和《真理和时间的寓言》疯狂暗示自己身份,甚至可以在女王家里住到退休,更有趣的是他与另外三人组成的剑桥谍帮,四个人最终都暴露了身份,但没有一个因此被捕,Samuel West在16年前的《剑桥风云》中扮演同一角色。

    E02 ★★★ 玛格丽特公主大出风头,靠喝酒和黄段子完成了一次天秀外交但邀功失败。前两季频繁出现的头尾闪回呼应叙事,穿插起了玛格丽特与伊丽莎白从姐妹情深到又一次被无情伤害。

    “每个维多利亚都会有个爱德华七世,每个乔治五世都会有个艾迪王子,每个乔治六世都会有个爱德华八世,每个莉莉贝特,都会有个玛格丽特。”历史每一次都把没有准备好的人推上王位,战战兢兢地维持着一滩死水,同时付出透支亲情的代价,而那些危险的、大胆的、极富创造力的,却连规则的一毫也无法撼动。

    结尾出现了老汤米,好希望乔治六世也能在回忆里再打一次酱油啊!

    E03 ★★★ 1966年威尔士艾伯凡矿难,116名儿童遇难。逐日叙事方式讲述灾后惨状甚至令王室两个男成员都现场落泪,女王却迟迟无动于衷,以影响抢救为由拒绝到现场慰问,面对政府甩锅最终选择作秀。

    女王理直气壮地对威尔逊说我就是天生缺乏悲悯,威尔逊回应了更惊人的秘密:作为工党领袖,我一天体力活也没干过,我是牛津学者,喜欢雪茄远胜过烟斗,但雪茄是资本主义特权象征,所以在电视上我叼着烟斗,这样显得更亲民,这是我们的工作。

    科尔曼贡献了最后考验演技的一幕,反省的眼泪,后来的历史也显示女王将这份工作做得远超过其他人。

    E04 ★★★★ 菲利普为维系形象找来BBC拍摄皇家纪录片,在苦心经营面子工程之际最“见不得人”的母亲——流亡在希腊的爱丽丝公主被接进白金汉宫,亲王迟迟拒绝与母亲照面,甚至在暗中阻止她出现在公共视野,然而努力割裂的童年伤疤越埋藏越反噬。

    纪录片的播出将王室拉下神坛,变成了一步何不食肉糜的臭棋,皇权就像一个拔掉呼吸管的将死病人,做越多错越多,菲利普救助于女儿,没想到却被母亲的采访救场,两人互相道歉,最终达成和解。

    菲利普喜欢给家人起外号,满屋喊“甜心”和“椰菜头”,也许是因为曾经也有人叫他“Bubbikins”。

    E05 ★★★ 英国经济崩盘,国民反王室情绪高涨,首相带领内阁独自抵挡媒体的压力时女王却带着赛马经理出国参观马场,开始了一段完全出于私人爱好的假期,饭桌上的中年危机还没讲完就接到首相打来的求救电话。蒙巴顿爵士研究了一切发动政变的可能性,可堂堂海军大元帅最后却“被一个小女孩教训了”。

    70岁一到,可能会不想退休,也可能会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参与者。

    ps.亲王人到中年还在吃赛马经理的醋是不是有点失真了,还不如吃马的醋

    E06 ★★★★★ 民族主义抬头,查尔斯擅自修改演讲稿并夹带私货以谋求威尔士民众的同情和认可,最终被女王发现后引发两人争吵,诞生本季最经典的一段对话:什么也不说是最困难的工作,它要求你不偏不倚,这不符合人性。人们总是要求你同意或否定,一旦你说了,你就有了立场。

    “没有人想听你表达想法。”

    “你是在说我的国家还是我的家庭?”

    “没有人。”

    查尔斯可能是最有底气的一段自白对峙在duty之下早已经放弃human nature的女王,微弱的火焰被完全浇灭,最后以舞台上的《理查三世》结尾,懦弱一生埋下伏笔。

    E07 ★★★★★ 1969年登月大事件背景下,人们从宗教神学的慰藉中走出,转而为理性和科技狂热。菲利普沉迷登月英雄,却在与宇航员的尬聊中被击溃,从对唯心的不屑(放弃去教堂)到发现唯物的崩塌(航天梦碎),最终回归信仰,通过宗教得到自我释怀,亲王完成了一次“登月”,但只找到了尘土与虚无,最后仍要向上帝求助。

    中间穿插爱丽丝公主去世,呼应了E04母亲对他关于信仰缺失的忠告,像是一次对本我探索的续写。

    本季个人最喜欢的一集,视角太独特了

    E08 ★★★★ 温莎公爵临终前与女王和解,上一代的最后一个传奇也迎来落幕,爱德华八世到底是王室背叛者还是牺牲品边界实在太模糊,身在不同立场会有完全不同的判断,想起第一季那个最后身在法国对着远方家乡吹风笛的老者,画面一转是张泪流满面脸,仅用一个镜头四两拨千斤地让人忘掉此人的可憎。

    本季把温莎和查尔斯这两个人串联在一起就更巧妙了,命运的相似之处就像神奇的隔代遗传,女王看到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儿子在温莎公爵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成为了危险的、大胆的、极富创造力的一方,女王对温莎公爵是同情和谅解,而查尔斯对他却是狂热和崇拜,这之间的微妙差别或许已经冥冥之中让查尔斯不再适合做君主,永远成为一枚废子,更糟糕的是还将得不到自己选择的婚姻。

    E09 ★★★★ 煤矿罢工的政治角力隐喻本集婚姻与家庭的主题。

    菲利普亲王看到厚厚一沓“反矿工计划书”的时候吐槽:作战计划都没这么复杂。

    来自普通家庭的保守党首相对罢工代表说:我们的背景差不多,小时候我家里也买不起钢琴,你我之间的阶级分歧是虚假的,但我选择了民主,必须维护它。

    另一边即便是身在同一屋檐下,查尔斯与家庭也到了无法对话的地步,在婚姻上不得不做出的妥协似乎已经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他完全地推到了至高体系的对面。

    两种完全无法调和的纠葛,最后都已惨败收场。

    女王25周年结婚纪念演讲说:我们婚姻的成功源自家庭,亲情和信任将我们维系。

    台下坐满了一群为王权牺牲到遍体鳞伤的人,讽刺至极。

    E10 ★★★ 威尔逊再度上台又卸任,流水的首相铁打的女王,把一个工党领袖都熬成了保皇派。

    玛格丽特婚姻破裂自杀未遂。没有恳求没有讥讽没有程序,经历了三季的互相伤害后这对姐妹终于有了一次最真诚的对话。温斯顿说伊丽莎白二世的时代在我看来真的不怎么样,玛格丽特却说只要掩盖的好没人会发现我们正在崩溃。

    (最后发现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姐妹情啊)

     2 ) “王冠”强势回归,王室女人私服大揭秘

    S3演员合照

    英国王室的逸闻趣事向来是咱小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个叫Peter Morgan的王室迷把现任英国女王Elizabeth ii的故事拍成了电视剧《王冠》。第一、二季播出了反响十分热烈,斩获了不少大奖。Peter Morgan趁热打铁,于2019年11月17号开播更换了主演的第三季,时间线设在1964-1977年间。

    对Crown这样基于历史事件的美剧戏服,复刻和自主设计都不容易。本季新任设计师是奥利弗奖和英国学院奖最佳服装设计得主Amy Roberts。

    Olivia Colman:“Amy,这个服装设计师,太出色了!这是非常大的团队努力。几乎每个场景都有不一样的女王衣服。全是手工制作的。太不可思议了!”

    工作中的Amy Roberts

    Amy Roberts:“所有女王的衣服、Margaret的衣服、Anne公主的衣服、王太后的衣服,所有王室重要成员的衣服,所有男士成员的衣服,都是手工做的,都是从零开始做的!”

    左侧为Amy Roberts手稿

    剧组真的有钱啊!但是如果没有优秀的团队,钱也不是万能的。一起来致敬一下Amy的服装部成员吧!

    服装部在制作Crown服装

    Part1 历史复刻盘点

    No.1 1969年Charles在Caernarfon城堡授封威尔士亲王

    历史vs剧照

    女王穿着由Norman Hartnell设计的淡黄色丝质套装(手里的伞是配套的)。女王在这个重要的场合选择了设计师Simone Mirman的都铎风法式帽,没有戴王冠(这当时威尔士人民颇有微词)。帽子镶着细小珍珠,像一个头盔。

    历史vs剧照

    Margaret公主穿着玫红色外套连衣裙,深粉色缎束起发髻;王太后的柠檬绿蕾丝裙和鹳鸟羽毛帽十分醒目;Anne公主的蓝色迷你外套连衣裙更为新潮,佩戴的圆盒帽后有很大、易辨识的花状装饰。其实,Amy在领口和腰间等处做了些许改动。

    No.2 1966年Aberfan矿难

    历史vs剧照

    在灾难发生8天后,女王看望受灾的Aberfan小镇。此时她穿着赤褐色呢子外套,搭配红皮草帽,外套斜襟用帽子同款皮草装饰。

    No.3 1977年女王加冕25周年庆典

    剧照
    历史

    女王穿着粉色套装,头戴坠着25朵风铃草的圆盒帽,象征女王25年的统治。绿色丝绸制作成花梗,黄色丝稠制作成花蕊。

    Part 2 迷人的自由设计——Winsor姐妹

    服装部会仔细研究每一个场景,找到最适合此场景的着装方式。先给每个历史阶段定一个基本准则。Amy为男士们选择结构性强、有大翻领和领带搭配的现代设计;女士服装选择更有棱角、带双排扣的外套,拥有更整洁的外型。前两季故事的时间线在二战结束后不久,服装色彩比较克制;第三季是60-70年代了,让我们乐观起来,给生活多添点“颜色”。

    剧组事先购足了各色面料

    Philip亲王:”It’s always been the dazzling Windor's and the dull ones.”

    (一直以来都是魅力十足的Windor和沉闷的Windor之间的较量。)

    在每一季Crown里都有专门的剧集讲述两姐妹之间的竞争。第三季女王扮演者Olivia Colman约有70-80套衣服;Margaret公主扮演者Helena Bonham Carter约有40套。

    Amy Roberts专门制作了“女王心情板”

    战后女王的服装颜色越来越靓丽,倾向薄荷绿、温莎蓝和粉色。在对君主和妻子两个身份的转化越发有自信的女王相较婚姻出现问题的Margaret更为安稳。Margaret是英国王室的Elizabeth Taylor。她更有好莱坞光芒,着装更大胆、更自由。她享受自己飞扬的个性,同时也被这种强烈的个性所害。Amy Roberts在Margaret的着装上多用紫色、橄榄色和橘色。

    下面着重介绍女王和Margaret的衣柜,但是Simpson夫人会不时“乱入”...

    No.1 优雅的女人都爱穿套装

    第三季Olivia版女王拥有数量众多的套装,颜色较柔和,剪裁极简约。

    Amy偶尔在领口搞点花样:加蝴蝶结或打扣,或开V形领,或用丝巾和帽子。

    时尚icon Margaret公主在美国受到热烈欢迎。她穿着湖蓝色套装站在美国媒体镁光灯下,自信地应对各种尖锐问题,机智又风趣。头上系着橘粉色印花丝巾,左手腕夹着白色手袋,戴白色手套,白色高跟鞋镶着各色小花,非常时髦。

    另外一套皇家蓝Margaret套装是其回到伦敦、首相来到机场迎接时穿着的。此时她戴着橄榄绿手套、头巾式帽子、墨镜,左手挽着棕色手袋。

    另外一位穿套装的时装精是Wallis Simpson,衣品好的让你嫉妒(哈哈)。

    Vogue上的Wallis Simpson,1936年由Cecil Beaton拍摄。

    第三季的Wallis主打小香风套装,粉色这套最贴近真人Wallis的审美。

    女王去巴黎看望病危的温莎公爵。他此时已非常虚弱,所以由Wallis代为接待。现实中,wallis穿的是海军蓝连衣裙。剧中的Chanel look是Amy的自我解读。

    (其实她的裙子更美丽…)

    No.2 裙装的较量

    女王的日装裙装延续套装的简约和柔和色调。

    裙两侧装饰假口袋,或胸前做褶皱、前开襟,或凸显接线,或用纽扣装饰,或有清新的印花图案,整体比较朴素。

    Amy在揣测女王居家着装时, 跟前两季设计师类似,选用了大量衬衣加半裙、外搭针织衫或者呢子外套的形式。衬衣多是一些低调的小碎花,很有田园气息。羊绒针织衫让人觉得十分温暖。

    女王的衬衣
    休闲外衣

    Olivia版女王陛下有三套礼服裙是极美的。一套菱纹格镶金片短上衣配嫩绿色无袖缎面裙,戴钻石王冠和珍珠耳环;一条浅蓝色镶同色系珠子短袖缎面裙,戴钻石王冠、蓝宝石项链和耳环。

    现实中,女王在1969年有两件非常华贵的裙子,与剧中上述裙子相似之处。右图是女王在访问挪威时从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艇登陆;左图为出版协会百年时,女王在市政厅参观皇家照片展览。

    1974年,女王和菲利普亲王在伦敦观影时的照片。此时女王穿的深蓝色丝质长裙,荷叶袖上镶着钻石,非常飘逸。剧中女王去为妹妹Margaret庆生,穿了另外一条更为飘逸的长裙,蓝白色印染,走动时后背的薄纱会飞扬起来。

    着装一直都是Margaret的武器,即用来展现风华,也用来掩饰失落。

    Margaret颇耀眼的美国行

    露肩设计、大胆60/70年代风格印花、鲜艳的色彩、珍珠耳钉/项链、赫本式发型,Amy又一次“不按历史出牌”,她“手下”的公主在白宫吃饭时,还是那位极具个性的时尚缪斯。

    据说在美国时,Margaret和Tony感情回暖,应是非常快乐的一对儿。这是本季Margaret最美的晚宴裙!

    Helena和Olivia

    现实中,Margaret和Johnson总统见面时,穿着粉色长裙搭配短上衣,上衣领口和袖口均有流苏装饰,公主带着钻石耳环和项链,是非常端庄得体的造型。

    在Mustique岛上的斑马纹长裙、海洋风印花长裙、热带迷炫印花裙,每一件都是精品,为我们的度假着装提供了参考。

    即使在不如意的时候,Margaret都是很有型的。是Amy用深橄榄、深咖、橘色表达公主的失落。

    没有家人安慰的她跑到好友的家里散心。躺在泳池边的公主殿下,穿着深色印花衬衫连衣裙,同时披着皮草大衣。Amy解释说这件皮草象征Margaret自我保护罩。这件自我保护性质的皮草在她的出轨曝光,回伦敦的车上也有出现。

    说到裙子,自然少不了Simpson夫人。

    1971年日本裕仁天皇和皇后到访温莎公爵和夫人在巴黎的住所。Simpson本是穿着格纹连衣裙,腰间系突出的白色腰带;剧中Amy把格纹换成了千鸟纹,据说这样观众透过电视比较容易看清楚。这个最会穿衣服的女人用一条珍珠项链混搭一条金质长链;剧中用的珍珠项链个头偏小一些。

    No.3 睡衣风采

    前两季王冠中,Margaret有很多穿着精致睡衣的镜头,慵懒又迷人。

    本季E01公主殿下出场时,穿着紫红色迷炫艺术印花丝质睡衣躺在床上抽着烟;随后去找Tony时,同款睡袍随着步调飞舞,很有气势的感觉。

    这一季女王穿睡衣的镜头比较多,尤其是E03中Aberfan矿难一集。女王的睡衣较为朴素,多有温柔的碎花。细小菱纹格淡绿色丝质睡袍最惹人爱。

    No.4 配饰的较量

    剧中保留了女王一贯的搭配技巧:珍珠耳钉/项链和珠宝胸针。

    正如戴安娜王妃所言,一个女人一辈子如果只能选一件首饰,那一定是珍珠了。据说女王有三条三串式珍珠项链,一条她祖父乔治五世在1935年给她的,第二条是女王自己在1952年定制的(也是她带的最多的一条),第三条的珍珠最大、项链最长,是正式宴会的不二之选,是卡塔尔国家元首送给女王的加冕礼物。剧中的珍珠项链颗粒相较现实要小一些。

    帽子是英国王室搭配风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尚媒体每年都在盘点女王等皇室要员戴过哪些美貌或搞怪帽子。据CNN报道,Beatrice公主参加William王子婚礼时戴过的Phillip Treacy大师制作的、那个非常前卫的帽子为儿童慈善事业拍卖得13万美元。

    在六七十年代,女王戴过很多花瓣帽。帽子设计师Sally Victor和Simone Mirman都为女王设计过花瓣帽。

    1966年,女王访问比利时时穿的蓝色外套,内搭印花裙子,头戴贴花帽;同年访问北爱尔兰时,黄色纯色外套内搭印花裙,戴着花瓣型帽;1967年女王访问马耳他岛的时候,穿过一件粉色印花外套,戴着贴花帽。

    在E05中,女王、王太后戴着花瓣帽、穿着花花衣裳,一起看马术比赛。这件粉色衣服跟真实女王马耳他行的衣服很像。

    当年的大红人Elizabeth Taylor也很爱这些花花帽子!

    那么王室的时尚领袖Margaret公主自然也不能落后。

    Margaret公主的标志配饰当属烟杆和墨镜。Helena说扮演Margaret最重要的动作就是握烟杆的姿势。

    三代公主握烟杆照

    时尚达人可少不了墨镜

    No.5 女王的最爱和Margaret的泳装

    Peter Morgan解读女王最愉快的时光:如果不做女王,她真的愿意和马儿作伴一生;养马,马术比赛,才是她最想要的生活。

    E05中,女王和Porchester一起出国考察养马技术。Beburry风衣、丝巾和骑马装是亮点。

    Margaret公主穿着泳装、在Mustique度假的照片,最惊艳的是用到一件和式长袍:

    剧照
    公主在Mustique的真实照片

    Part3 迷人的自由设计——最酷的公主

    E04,爱丁堡亲王在广播中呼叫着“sweetie”。然后穿着马裤、马靴、高领针织衫和格纹衬衫的公主殿下出现了。剧中Erin Doherty扮演Anne公主。

    现实中的Anne可是英国王室第一位参加过奥林匹克运动会马术比赛的人!

    公主穿格纹衬衫不是瞎编的!右图为60年代去看爱丁堡亲王打马球的Anne公主照片。

    在王室纪录片中可稍窥见一些Anne公主私服:

    剧中年轻有主见的Anne公主:60-70年代最潮的摇摆伦敦(Swinging London)风,A-Line迷你裙(Mini-skirt),70年代的蓬松发式(Bouffant hairstyle)。

    穿下面一样的衣裳,听着David Bowie的“Starman”,王室也可以是酷酷的!

    (1)红色半高领迷你裙

    (2)典型60-70年代花朵迷你裙两件套

    (3)60-70年代几何图案Mod迷你裙

    结语:

    我觉得戏服设计最让人心动的原因在于通过设计师的“手”,我们可以感受故事和人物形象,这样的服装是带着感情的。现代的我们每天都是匆匆忙忙,穿衣总少了一种情绪和态度。日本有一家古着店,会在衣服的标签上写上前主人的故事和联系方式,通过这样的延续,穿衣就成了一种有趣的、要认真对待的事情。

    文化需要塑造,一起努力吧!

     3 ) Moondust

    王冠第三季有一集的名字叫moondust,内容核心一边是菲利普步入中年后对宗教信仰的缺失和质疑,另一边则是著名的美国登月事件,菲利普表现得对此格外上心。科学昌明,科技进步,人类可以向太空进发、踏上月球,宗教中某些神秘感似乎被科学撕破了面纱,在菲利普心中出现了无法弥合的漏洞。他鄙视偏安一隅为自己内心信念局限性而纠结的牧师们,无上崇拜那些敢于冒险登月的勇士们,他认为与其自怨自艾,更应该行动起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菲利普在要求安排同宇航员单独会面之后甚至写上了关于上帝之外的哲学问题,但当他真正见到面前三位年纪轻轻、稍显稚嫩而且还生着病的宇航员时,可能是年龄差距带来的些许难于“不耻下问”的矜持感,可能是他隐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太过超脱,最后他们只是含糊其辞地寒暄。菲利普最终发现这些孩子们完全不如之前所想,他们有勇气、胆量以及专业能力来完成登月之旅,但他们并不是参透宇宙奥义拥有终极问题答案的使者。理由很简单,这是人类的第一次登月之旅,宇航员们全程不断地根据手册和指挥台的指令进行操作,不敢有疏漏,他们关心的可能是飞船下一步需要做什么、待会儿吃什么、什么时候能轮班睡觉、该上厕所了等等这些实操性的细碎的客观问题,完全没有时间、心力或者说是广度与深度去考虑那些形而上的思辨。

    宇航员们在这场人类进步的探索之旅中其实只是整体行动中的一小部分,他们更多是执行者,如果看做一个人体,也许不恰当,但他们更像是四肢,而不是头脑。但他们行动带回来的结果与现象可能会引发地球上更多头脑的运动——超脱原本层面去思考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当星际飞行、登陆月球这些技术还不为人类所熟练掌握,星际飞行的概念还不普及,每进行一趟飞行仍旧需要多个团队倾注全力的时候,往往我们无法强求进行星际飞行的人多进行主观哲学思考。电影《星际探索》的发生,披着太空科幻外衣对人类心灵进行探索的故事,它发生的土壤还是需要航空技术的成熟化和常见化。所谓“饱暖思淫欲”,进行星际旅行时我们可以从安全飞行中分神,次数累计后的宇宙穿梭对我们内心产生的影响可能才慢慢浮出水面。

     4 ) 《王冠》第三季分集个人笔记

    这一季横跨14年,从1964年威尔逊成为首相为开始,到1977年女王登基25周年结束。

    第一集 OLDING

    片名是英国新首相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的代号,曾被怀疑是KGB的间谍。

    1964年,工党代表威尔逊在大选中赢得上一届保守党首相亚历克爵士(Sir Alec)。

    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正式名称是保守与统一党(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俗称托利党(Tory Party),偏右政党,也是英国历史最悠久,英国下院第一大党。
    辉格党(Whig)现在可指代自由党,辉格一词的来源是“驱赶牲畜的乡巴佬”(whiggamore),本来是歧视语,但后来约定俗成,辉格党员也乐于以此自称。
    自由党(The Liberal Party)成立于1859年,曾与保守党并列两大政党,直至1922年被工党取代,成为第三大党。到了1988年和社会民主党合并组成自由民主党(Liberal Democrats)。
    工党(Labour Party)是英国一个偏左政党,当时工党新首相威尔逊(Harold Wilson)的内阁成员大多为反皇派。

    Harold Wilson大选获胜

    1965年,温斯顿·丘吉尔爵士(Sir Winston Churchill)去世。

    丘吉尔国葬

    在当时还真发现了一位苏联间谍,安东尼·布兰特(Sir Anthony Blunt),女王的艺术品鉴定师,为了顾及MI5的颜面和英美之间的信任,这个消息一直到1979年被撒切尔发布。

    第二集 MARGARETOLOGY

    片名是玛格丽特公主访美时的粉丝团名称。

    1964年,越战(1955年-1975年)在约翰逊执政下进一步升级,英国在此时并没有施以援手。第36任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为此心怀不满,再加上他担心和肯尼迪的对比(此为剧情描述),就拒绝了白金汉宫的邀请,直接会见来美的玛格丽特公主。

    1965年,玛格丽特公主去白宫参加了约翰逊招待的晚宴,也成功完成一场delicate外交。当时英国深陷经济危机,有着八亿英镑的赤字,英镑不断被抛售贬值,很有可能违背IMF的承诺,急需来自美方的不少于十亿财政援助。

    这一集格外好看,借亲王菲利普之口,讲了玛格丽特那样更为代表个人主义,迷人但也危险,而女王所代表的无趣的沉稳,才是这个国家的基石。

    第三集 ABERFAN

    1965年10月,南威尔士的一个小村庄艾伯凡发生了一起矿难,一是因为煤矿山的高度超过数倍的规定,一是因为降雨造成塌陷。这场灾难夺取了144人的生命,其中116名是儿童。

    艾伯凡矿灾(Aberfan disaster)是一场发生于1966年10月21日的灾难性坍塌矿难。发生地点位于英国南威尔士格拉摩根郡的艾伯凡镇(Aberfan)。
    事故发生在当日早上约9时15分,第7垃圾场(Tip 7)废土堆因长时间受天雨而液化,并在毫无预期的情况下崩塌并冲击艾伯凡镇,事件后来导致当时执政的工党政府面临政治危机,甚至对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个人及管治威信成影响。

    首相第一时间飞往事故现场

    第四集 BUBBIKINS

    1967年,希腊发生了军事政变,82岁的爱丽丝公主,菲利普的母亲,从雅典被接往白金汉宫。

    爱丽丝公主,全名维多利亚·爱丽丝·伊丽莎白·尤丽叶·玛丽(Victoria Alice Elisabeth Julie Marie,1885年-1969年),出生于英格兰的温莎城堡,是路易·蒙巴顿及其夫人维多利亚公主的长女。
    她嫁给了希腊的安德烈阿斯王子,有四女一子,唯一的儿子就是菲利普亲王。

    当时菲利普亲王在美国节目上哭穷说多年没有涨过工资了,然而王室的年度支出高达250万英镑,一下子引起了争议。菲利普以为邀请BBC来拍一部他们“辛苦工作”的纪录片就会让纳税人觉得钱花得物有所值,反而迎来更多的批判。

    而抨击力度最猛的卫报对爱丽丝公主的一篇报道算是为此转移了注意力。

    菲利普最终去见母亲

    第五集 COUP

    英国经济一团糟,内阁恶评如潮,首相决定裁减国防费用,蒙巴特爵士(就是和查尔斯很亲近的Dickie)卸任。

    王室看赛马

    1967年11月,为了削减财政赤字,工党政府只好将英镑贬值。

    首相宣布贬值英镑

    威尔逊政府曾两度几乎被军事政变推翻,英国则差一点沦为军政府。第一次阴谋发生在1968年,蒙巴顿牵涉到英国国内的一场政变传闻中。

    路易斯·蒙巴顿于1900年出生于英国的温莎堡。他是英国第一海务大臣路易斯·蒙巴顿亲王的二儿子,母亲是黑森-莱茵大公国的维多利亚公主。
    他是英国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的舅舅,他的姐姐就是爱丽丝公主。

    蒙巴顿将军(菲利普的舅舅)

    而此时女王正在法国和美国学养马,得知消息后立刻回国slay,应该是三季目前女王最威风的一次。

    女王在美国学习赛马管理

    第六集

    1969年7月,查尔斯作为威尔士王子在威尔士发表演讲,为此提前学习了三个月。

    查尔斯在Wales演讲

    第七集

    1969年7月,美国登月成功。

    菲利普陷入中年危机,与牧师们做了一番关于“行动力”和“信仰”的探讨。

    查尔斯和女王一起看新闻

    第八集

    1970年,爱德华希思(Edward Heath)成为首相,可惜在他任内的1972年的“血腥星期日”没有出现在剧情中。

    1972年,温莎公爵在法国去世。

    新首相Edward Heath上位

    第九集

    煤矿工人罢工,白金汉宫内都不得不开始点蜡烛。

    女王与菲利普1947年结婚,到1972年庆祝25周年结婚纪念,因为10周年时是菲利普做了一段演讲,这次是她。

    查尔斯王子被海军破格派任到海外,卡米拉结婚。狗血的一点是,查尔斯的妹妹安妮曾和卡米拉的男友交往过。

    第十集

    玛格丽特公主的婚姻开始产生裂痕,1973年结识了新欢一个青年设计师,1976年与丈夫正分居。

    1974年,Edward Heath落选,Harold Wilson又重新成为首相,但在1976年因为患上了老年痴呆不得已只好辞职。女王此时已经经历了6位首相。

    女王(1926-)1952年即位,到1977年25周年。


    《王冠》第二季影评:

    《王冠》背后,分集剧情介绍

    《王冠》第四季影评:

    《王冠》第四季分集简介-第1-2集

    《王冠》第四季分集简介-第3集世纪婚礼

    《王冠》第四季分集简介-第4-5集马岛战争

    《王冠》第四季分集简介-第6-8集

    《王冠》第四季分集简介-第9-10集

    《王冠》第五季预测:

    《王冠》第五季剧情预测

    同类影视推荐:

    不列颠历代英国君主影视作品

     5 ) 老一辈和新一辈的故事

    依旧精彩。

    电视剧中途换卡司其实风险很大,当然这里也是迫于无奈,但《王冠》几乎把风险都规避了。前两季的主角们不再年轻,他们的故事不再那么夺目,而与此同时,年轻一代浮出水面。虽然换了演员面孔,但角色根骨犹在,灵魂犹在,本人认为这就已经很好。

    先说年轻一辈。是真的同情查尔斯。一个生来敏感的孩子,从小就背负着“未来的国王”这个沉重的包袱,父母常不在身边,感受到众人看他那种不同的眼神,你怎么能指望他好好长大?他想得虽有些偏激,但也有道理,一直被教导以大局为重,渐渐失去自己的每个部分,只有演戏时才在角色的面具裂缝中以真实的自己而活。第六集结尾编剧借戏说话真的是点睛之笔。正因以上种种,他才会转向唯一一个在他看来支持他的温莎公爵和夫人,也才会在明知卡米拉情况复杂的情况下仍不愿放手——他太需要被关心了。不是大部分人对他角色的关心,而是穿透皮囊,对他个人本质的关心。

    然后是我们的老主角。亲王在美国登月那段真的打动到我。当他说出因为我选择了现在的身份,所以有些冒险我一辈子也不能去体验时,我仿佛能触碰到他那个向往远方的灵魂。记得他不管不顾把飞机开到最高,说我们也真正地活过,也记得当他发现那些他以为的神只是一群庸人他眼中的失望。他也许永远不会变得圆滑老道,但我觉得这样也很好。当他和女王在最后一集相视一笑,我便知道他心里还活着当年的那个男孩。

    再说说玛格丽特公主。说句实话,我并不认为她在Peter之后真正那样爱过任何人,就像Tony也并没有那么深爱过她,但他们的确是彼此欣赏,倾心的。但婚姻最终还是回归到繁琐小事,回归到平淡普通,这对这样的两人都是无法忍受的。最终他们其实都在麻痹自己,用酒精,情人,说服自己现在的声色犬马就是从前的生机自由。但事实是,当我们开始在旁人身上寻找青春时,我们就真的老了。就像玛格丽特公主再也不是那个和父亲一起弹钢琴时会落下眼泪的女孩了。在最后一集回想起她的从前——还记得那时的自己么?那么骄傲,青涩,被众人反对,但却会爱另一个人爱得发狂。 现在想起来,那仿佛是另一个人生。

    王室身份使他们每个人都几乎不可能在外寻找真正交心的朋友。就像女王最后说的,姐妹真的就是最重要的一切了。想起彼时乔治六世对她们两个说的,从此以后你们一定要相互扶持,因为你们唯一确定的就是彼此了。

    好了,终于把前三季补完了,要开始最新季的旅程了。

    P.S.Charles Dance老先生气质也太好了吧!

     6 )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最近身体欠佳,所以闲时就选择看剧。找了半天,《王冠》算是最后一个选择,但也是坚持下来的选择。

    大概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三季囫囵吐完,略有得失。倘若真要把看完这三季的情绪做个总结,那我也只能说是: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从大的构架上来说,这部剧算是我理解英国的一个极好的影视材料。我是读英语系出身,英国的古代史还是学的,但到了20世纪之后的历史,则多数拜影视所赐。这其中二战的作品尤其多,但可惜的是二战里英国真的不是主角。后来是追《唐顿庄园》,那部剧所体现的正是一战前后的英国社会动荡与变革。最新一集的影院版,把镜头拉近到乔治五世时期(1936年之前)的英国,暴露出那个时代的政治与社会关系变革。

    而说到二战后,《王冠》则给我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第三季中的女王

    《王冠》的故事起于二战之后的乔治六世,也就是乔治五世的儿子时期。乔治六世的故事因为一部《国王的演讲》而让大家家喻户晓。这位被迫继位的君主带着英国熬过了二战,但也因此心力憔悴,不到60便黯然辞世。这样的年龄在温莎王室里算是短命了,毕竟他那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哥哥,爱德华八世活了80多。更不用说他女儿如今已经90多岁高寿,而即便是纵情烟酒婚姻不幸的妹妹也活了80多。

    乔治六世本尊

    《王冠》的主角是女王和王室,其中间固然有不少个人感情的纠葛甚至八卦,但这些人终究属于历史,因此也就逃不开那些硬核的起伏和沉落。

    这一方面当然是英国国内的问题。二战后的英国早已没有了帝国之荣耀,其内部问题日益紧迫。紧缩政策,配给制度,货币贬值,煤矿矿难,工人罢工……说实话,这些真实的历史再现简直要改写我对英国这个国家的认知。这哪里还是一个帝国,这真是一艘到处有窟窿的破船。

    另一块则是国际关系,这其中又以英美关系为核心,间或涉及英欧。但无论如何,这些大国之间的恩怨,多多少少也体现了这个昔日帝国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

    正是在这样国内外交错的历史语境之中,我们看到的是这部剧集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政治人物。从丘吉尔这种更懂外交不懂治国的首相,到林登约翰逊这样的德州大老粗总统,甚至于工于心计的肯尼迪总统夫人,这些角色无不各有其特色,也各得观众的爱与恨。

    女王本人也不是置身事外者。她也需要为自己的存在而斗争,她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当然,在大多的时候她是一个被动者。这种被动甚至于让她无法应对自己妹妹和儿子的爱情挣扎。她试图做一个人,但她最终还是一项制度。

    当然,这项制度对她有所伤害,但也保护了她。在无数的风雨旋涡之中,她只要秉承do nothing的这项根本原则,就可以战胜那些无所不用其极的政客。白金汉宫里来来去去了多少首相、总统,但唯有她岿然不动。

    第一季中的女王

    第二季中的玛格丽特公主

    所以说,固然是朱颜辞镜花辞树,她的身躯在臃肿,她身边的人在不停轮换,她的君国也早已不复当年,但也许这只是旁观者和悲观者的世界观。而我们的女王和亲王之所以能如此长命百岁,能够优雅的顺流而下,这背后也肯定自有其不可复制不可学习的诀窍。

     7 ) 第三季小预测及前二季小回顾

    英国又迎来一位新首相,行事风格长相都有点像隔壁川大叔的鲍里斯。为了等着与这位首相见第一面并宣布任命,女王不得不推迟今年去苏格兰巴尔莫拉城堡的度假。

    作为一个剧迷,看到这条消息,首先想到的是那部描写这位超长待机、号称“活化石”的现任英王的电视剧《王冠》。第一季是2016年十一月份播出,第二季是2017年的十二月,都赶在圣诞节之前。以此预测,今年秋天一定能看到这部《王冠》的第三季。

    《王冠》第三、四季的时间跨度是1964-1976年,第三季主要聚焦1964-70这几年。根据这个时间段,本季可能出现与以下内容相关情节:

    1964-70年,首相Harold Wilson,比女王大十岁。

    1969年美国的Apollo 11登月计划。

    玛格丽特公主离婚。

    卡米拉将在第三季末出现。

    1964年Edward王子出生。

    1969年查尔斯王子加冕成为威尔士王子。

    第二季重要事件回顾:

    一、以苏伊士运河危机开场。这场危机是当时首相安东尼-伊登下台的直接原因。

    二、国防大臣Profumo艳闻事件。剧中强烈暗示菲利普亲王与此事有关联。

    三、玛格丽特公主与摄影师的婚姻。历史上的玛格丽特公主对其性取向有所怀疑,但剧中直接露骨地表现了出来。

    四、菲利普亲王的首席私人秘书Parker夫妇离婚。剧中Parker写了许多关于菲利普亲王在外巡游时调情的信,导致王室丑闻,实际上这些信并不存在。

    五、美国传教士Graham到英国。女王为其理念所吸引。

    六、Lord Altrincham在电视讲话中批评王室,因此被观众掴脸。此后王室开始接近平民,开放王宫让民众参观,女王也有了第一次电视转播的圣诞演讲。

    七、菲利普亲王坚持把查尔斯王子送到苏格兰的高登斯顿学样。据说女王因此剧情震怒,因为该剧把菲利普塑造成一个不关心孩子的父亲形象,与事实不符。差点叫停(thankfully no)。

    八、肯尼迪夫妇到访。女王与第一夫人之间的剧情都是基于猜测或流言。

    九、爱德华八世夫妇与纳粹的关系。

    十、女王为了地缘政治与一位非洲黑人总统跳狐步舞,朝野上下各种言论。

    十一、关于菲利普不忠的各种剧情,史上并无实证。

    第一季重要剧情回顾:

    一、乔治六世去世,女王即位,祖母玛丽王后必须向年轻的孙女行屈膝礼。

    二、玛格丽特公主与国王侍卫Peter私下有恋情,与当年的爱德华八世情形类似:要么放弃王室头衔与平民结婚,要么一刀两断。

    三、丘吉尔的画像。“一个松垮可怜的糟老头子”。

    四、1952年,由于空气污染和无风天气造成的伦敦大雾。最初没有引起首相丘吉尔的重视,导致他的迷妹秘书死去。女王差点解他的职。

    五、丘吉尔中风,但对女王隐瞒的身体状况。最终年轻的女王给衰老的首相上了一堂关于“忠诚与背叛”的课。

    六、暗示女王与发小Porchie的不寻常关系。以女王对菲利普说:“你是我唯一爱过的人。你能看着我的眼睛,说同样的话吗?”而结束。

    七、加冕。先是回忆父亲乔治六世加冕前试戴王冠的情形,然后剪辑到年轻的女王加冕前夜。

    八、玛特丽特公主最终与Peter分手。

    九、关于加冕日是否要亲王下跪,女王与亲王的争吵。

    -你到底是我的妻子还是我的女王?Are you my wife or my queen?

    -I'm both.

    -Can you make an exception for me?

    -No!

     8 ) S03: Dedicate to Delicacy

    这篇大概两个月之前写的,中途因为毕业论文的ddl断掉了,只写了两集,今天突然想起来就先发出来吧。狠长,口水话,慎看。

    王冠拍到第三季,整体剧作水平只增不减。换了一批演员只让我注意到了两批演员对剧中人物动作习惯细节的完美继承,比如Phillip亲王经常站在更衣的房间里低头却抬眼地看着女王、Tony因小儿麻痹症而轻微跛足、Margaret公主抽烟的姿势和眼神、甚至Martin向女王报告时因问题棘手而偏头眨眼……更不提女王本身的微表情与动作的精到。三季的主要任务都非常明确,第一季主要交代温莎家族的背景和女王继任前后的转变,第二季主要解决女王和Philip之间的感情问题,到了第三季女王和Phillip之间就非常甜了,还时不时发糖。而第三季的每一集相较于前两集更有主题感,集与集之间相对独立,每一集都对王室家族的一个问题作了剖析,我狠喜欢。

    E01: Olding

    Olding是新任工党(左翼)首相Harold Wilson在初上任时,Philip亲王从lunch club听来的所谓Wilson在KGB(苏联情报机构)的“代号”,本集基于此和Annibale Carracci的《真理和时间的寓言》(Allegory of Truth and Time),阐明了真相和表象的关系。另一方面,olding也可以理解为“逐渐老去”,呼应了片头女王看着两版邮票自嘲“old bat”,表明新一季的时间跨度。

    真相和表象在本集中有三组对立:艺术作品视觉表象掩盖下的真相:作者的不确定、画面的深层寓意;身边有着双重身份的亲信,和本有着先入为主的偏见最后却证明可信可靠的新合作伙伴;王室和国家的面子工程,和对奸细的忍气吞声。如何从表象中揭露真相?只有依靠时间老人。

    时间在大多数文艺复兴的艺术作品中都被描绘成老人的形象,以片中Annibale Carracci的《真理和时间的寓言》为例,直接复制Sir Anthony Blunt的原话:

    An Allegory of Truth and Time,Annibale Carracci,1584-1585,oil on canvas

    As time passes, so we learn. Truths are revealed.

    In the late Renaissance, painting after painting, masterpiece after masterpiece, seem full of hidden intentions, multiple meanings. Annibale Carracci’s Allegory of Truth and Time, painted in 1584 or 1585. This winged figure here, rescues a young woman, his daughter from the darkness. He is Time, she is Truth. And this figure below trampled by truth is Deceit. Carracci’s message is clear: be patient, the truth will out. The message in coded in the painting is repeated in reality.

    Deceit is two faced, she has a second monstrous visage. Truth may lie beneath the surface, buried, forgotten, but time has a way of uncovering it.

    One thinks as the Merchant di Venice, truth will come to light, murder cannot be hid long, a man’s son may, but at the length, truth will out.

    拿着沙漏的时间老人从黑暗中救出拿着镜子的真理

    E02: Margaretology

    在前两季不断被探讨的女王和Margaret的角色关系算是在第三季的这一集做了集中的回答。其实姐妹俩本身关系很好,但女王生性内敛、不喜受人关注却需要肩负重任、成为英国乃至世界最受关注的女人之一,Margaret生性自由张扬、永远需要他人的关注与赞扬却只能位居公主、永远活在女王的阴影下,角色矛盾由此而来。在之前的剧情中,Margaret在女王外出时代替女王执行王室工作,风格一反王室的威严沉闷,个性而富有人情味,得到了舆论的偏爱却被女王质疑为不稳重和浮夸,Margret反批女王没有性格,女王回应:“人民想要的是稳定性,个性使人民恐慌。”

    Margaret坚守自己的but(大家都知道在英文中but前面的都是废话)

    谈及父亲George VI对俩姐妹的评价,女王说:“Elisabeth is my pride and Margret is my joy.” 但是Margaret坚持:“Elisabeth is my pride but Margret is my joy.”

    对君主角色的探讨贯穿三季,这一切可以缘于George VI的哥哥Edward VIII为了与离异的Wallis Simpson结婚而放弃王位,延续至Charles作为一个有性格、有想法的王储与曾任国王Edward VIII的共鸣。在传统的王室和保守党观念中,君主应该神圣至上,更多地是一个符号象征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给予人民精神的凝聚力、来源于神秘感的威严,而非现实生活的真实感。王室做过一系列透明化自身的举动以拉拢民众,在不同的时期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反馈,王室也仍在不断探索二者之间的平衡。

    关于个性化与符号化,借用Philip亲王引用的一段服务过四位君王的私人秘书长Tommy Lascelles关于温莎王室的理论:

    He asked me to imagine a mythological creature, a Reichsadler, a polycephalous, a two-headed eagle.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conversation,I want you to think of it as representing us. This family,your family. There have always been the dazzling Windsors and the dull ones. Your father…dull, sorry. Your grandfather, too. George V, deadly dull. At the height of the Great War, when the Tsar and the Kaiser and the Emperor of Austria were dazzling the world, where was he? He was sticking stamps in his album. His wife, Queen Mary…ditchwater. And so it goes, through George V to Queen Victoria and back. An uninterrupted line of stolid, turgid dreariness. “Culminating in me?” Well, yes, but...alongside that dull, dutiful, reliable, heroic strain, runs another. The dazzling, the brilliant, the individualistic, and...the dangerous. And so, for every Victoria, you get an Edward VII. For every George V, you get a Prince Eddy. For every George VI, you get an Edward VIII. For every Lilibet…you get a Margaret.And she may have had a success in Washington, but let's not delude ourselves that serious diplomacy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drinking and dancing. Let Margaret have the glory, but let's not rewrite the constitutional rulebook because she got lucky once.

    照片上是Margaret

    最后整理一下此剧目前尺度最大的dirty jokes,是Margaret为了帮助英国政府得到美国经济援助,应邀与美国总统约翰逊在白宫共进晚餐,在after party上俩人对酒的打油诗。

    M: There was a young woman from Delaware/ Who liked to make love in her underwear/ A terrible prude/ She would never go nude/ And her bum, hips, and tits she would never bare.

    J: There was a young man from Wisconsin/ Who was blessed with an enormously large Johnson.

    M: There was a young lady from Dallas/ Who used a dynamite stick as a phallus/ They found her vagina in North Carolina/ And her arsehole in Buckingham Palace.

    然后俩人亲了一下

     短评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