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动作片 危机13小时

    危机13小时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作片美国2016

    主演:詹姆斯·戴尔,约翰·卡拉辛斯基,马克斯·马蒂尼,多米尼克·福穆萨,巴勃罗·施瑞博尔,大卫·丹曼,马特·莱斯切尔,托比·斯蒂芬斯,艾莉克西娅·芭利尔,弗雷迪·史卓玛,大卫·科斯塔贝尔,莉莎·伊娃斯蒂娜,安德烈·克劳德,大卫·君图力 

    导演:迈克尔·贝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吉星拱照

    • HD

      虎胆龙威

    • HD

      世纪虫

    • 正片

      归零地

    • HD中字

      明日世界

    • HD

      特遣侦查

    • HD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

    • 正片

      荒野女囚

     剧照

    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危机13小时 剧照 NO.2危机13小时 剧照 NO.3危机13小时 剧照 NO.4危机13小时 剧照 NO.5危机13小时 剧照 NO.6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6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7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8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9危机13小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迈克尔·贝导的这部新片根据米切尔·朱可夫(Mitchell Zuckoff)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2012年9月11日,在利比亚班加西的美国领事馆前发生一起反美示威事件,入夜后数十名武装分子冲进领事馆,示威演变为暴力冲突,最终导致包括美国大使约翰·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Christopher J. Stevens)在内的四人死亡,这也是33年以来第一个被恐怖分子杀害的美国大使,影片《危机13小时》就是由这一真实事件取材。

     长篇影评

     1 ) 危机13小时:电影攻心战

    软实力是硬实力的宣传片。
    如果你能在电影里打得敌人心服口服,现实中的敌人一样会被吓到认怂。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政治战争电影《危机13小时》在07:12秒的时候,有一场戏:两名美国人,驾车被一群手持AK47的利比亚当地武装堵在了街头。
    硬拼,人先死,车后丢。
    服软,车先丢,人后死。
    主人公Tanto,前海豹突击队员,决定选第三条路,吓唬人。


    他对领头的、戴眼镜的、知识分子暴徒说:
    抬个头,看见无人机了吗?
    你没看见?无人机看得见你。
    无人机看见你,就等于美国知道你是谁,知道你全家是谁。
    要是我出了什么事,你们全家都地炸死!
    没事儿老上网追美剧的暴徒怂了。
    他知道无人机的厉害之处,也知道美国人的报复是来真的。
    扯了一句淡:我有权决定我祖国的未来。
    然后,撤了。


    《危机13小时》的故事真实发生于2012年,拍成电影公映是2016年,现在是2018年。
    观众看热闹,敌人看门道。
    6年前,那场6对600的夜战、近战中,美方使用的武器,战术素养,为国捐躯的奉献精神,跨国打击能力,你方现在有吗?


    没有,你方就老老实实地盯住人家的软肋,普通家庭的反战意愿。
    怎么在自己家里吹牛都行。
    一旦到了公海,必须把“和平”挂在嘴上,见谁跟谁说,挨打也要说,坚决不开枪,以免漏了馅,变成卡扎菲。

     2 ) 13 Hours: The Secret Soldiers of Benghazi 危机13小时——两个半小时够不够长之真实再现

    《危机13小时》没有刻意塑造英雄,没有刻意烘托氛围,甚至没有特别的高潮,也没有完美的结局,它只是默默地展现了2012年9月11日在利比亚的班加西发生的一个针对美国的示威暴力冲突事件本身,整个事件约十三个小时左右,而真正的无名英雄,只是那六个备用的秘密战士。

    刚刚开始的烘托,还是很必要的,真实展现了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以及埋下一些伏笔,以至后面的温情爆发不至于太突兀。敌人,设置就有些模糊,有好的人,有坏的人,而好人与坏人的界限又是那么地模糊。而对于战争的反思,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反思。没有严格地指明谁对谁错,而战争的罪恶却一目了然——谁都不是真正的赢家!

    关于两个半小时是不是太长,其实本身不重要——也许导演狠心一点,删减到两个小时,或者一个半小时,也能够成立,只是会牺牲一些侧面的展现。无论如何,整个影片的节奏,还是很紧凑的。

    最最喜欢的,还是纪录片式的真实呈现,而不过多地进行预设的道德判断,这一点来说,本片是难能可贵的!

     3 ) 不错的影片,基于事实,又略行升华

           关于班加西事件在国内并没有多少视频信息,其中在探索频道的关于外交安全局的纪录片中提到了班加西驻所遭袭的经过,但主要讲了外交安全局(Diplomatic Security,以后简称DS)在事件中的作用(当然因为DS随行人数少,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危机13小时》这部影片其实主要讲述了6名私人军事承包商(Military contractors,以后简称MC)在事件中的行动。MC在国外的任务主要是保护重要目标。在班加西事件中,6名MC的任务便是保护CIA在当地的一个秘密哨所,距离班加西驻所约1英里。其实从整个宏观层面看,这6名MC已经间接或直接参与了军事行动,而且在6名MC从班加西驻所接回伤患返回CIA秘密哨所后的行动(也就是抵抗暴徒入侵的过程)也很类似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纳查夫事件。其实一句话来说这6名MC的行动似乎超出了军事承包商的职责,但是这些主要是政客们和军事观察者的观点,接下来我们主要聊聊这部电影。
          对于军迷来说,观看任何军事题材的电影都是一种享受,从《黑鹰坠落》到《勇者行动》,之所以不说《孤独的幸存者》和《美国狙击手》,是因为后两部电影已经被改动的比较多了,和原著出入比较大。当然了解摩加迪沙之战的朋友也会发现《黑鹰坠落》也不全面写实,但总体上是真实的。
         《危机13小时》的影片叙事风格让我很容易联想到《黑鹰坠落》,但是基于迈克尔 贝的风格,让她的光影效果又很像《变形金刚》,两者的结合似乎减弱了战争片的那种枯燥,让任何观众(主要指非军事爱好者)也能享受影片,看得热血沸腾,所以抛开一切舆论,这是一部值得观赏的战争动作影片。
         从影片的严谨角度讲还是做得很到位,但有几个细节还是有待斟酌,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我就主要从军事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吧。首先,杰夫在飞机上摘掉戒指这个动作很符合老兵的身份,因为身上佩戴的任何饰物都可能暴露出个人信息和弱点;随后泰罗恩跟随站长进屋时把手机交出来也是一个不错的细节特写;然后是在和当地雇佣兵兵进行武器交易时的一段狙击手眼镜上的汗水,这个细节表现的很好,但是却有一个明显的错误,那就是狙击手的枪管居然伸出了窗外,正常的军狙击手是绝对不会主动暴露自己的方位,把枪伸出窗外在任何时候都是禁忌,这一点导演没注意到很遗憾;再然后就是在班加西驻所交战的场景,DS的几名探员战术撤退时的走位明显错误,穿红格子衬衫的探员居然从MC们的火线前直接跑过去,正确做法是从队友身后撤退一段距离后停下掩护其余队友,呈阶梯式;其次是OZ的夜视仪中弹后,导演没有忘记保持这一夜视仪损坏这一细节;加装了夜视仪的狙击步枪在射击时需要移开头盔上的夜视仪,这一点导演也注意到了;最后是影片的灯光,虽然在电影中坦途和站长都提起过关灯,但是关来关去,院子里还是灯火通明,这一点处置欠妥。以上是本人在观影时注意到的一些细节,提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4 ) 班加西事件

        事件发生于2012年9月11日,第一次袭击发生在当地时间晚上9:40分(3:40 EDT,华盛顿特区时间),针对班加西领事馆。翌日当地时间清晨4点左右,一发迫击炮击中距领事馆约1.2英里外的中情局附属基地,并持续了11分钟。

        据报约有125至150名枪手参与了攻击行动,部分攻击者的脸被遮住,并身着防弹背心。攻击中所使用的武器包含火箭推进榴弹、AK-47及FN F2000突击步枪、汽油桶、迫击炮,以及车载重机枪及火炮。

        攻击于晚间展开。攻击者先是以载有机枪的卡车封锁领事馆外围的主要道路。卡车上印有安萨尔•伊斯兰组织的标志;该组织由伊斯兰激进武装份子组成,并与地方政府合作管理班加西地区的治安。(安萨尔•伊斯兰组织于2014年1月被美国国务院列为恐怖组织)

        在攻击事件前,领事馆的周边区域尚称安静。领事馆内不超过7名美国人,其中包含史蒂文斯大使。

        史蒂文斯大使当时造访班加西是为了审核一项在该地兴建文化中心及将当地医院设备现代化的计划。史蒂文斯大使当天的最后一场会议是与土耳其外交官会面,结束后史蒂文斯护送土耳其外交官至大门口,当时时间约为当地时间晚上8:30分。领事馆外的街道十分冷清,国务院的纪录亦显示当天外面没有任何不寻常的情况。史蒂文斯大使大约于晚上9时回到他的房间,且根据后来警卫的说法,他是单独在房间内的。大约9:40分,一群高喊「Allāhu Akbar」(意为真主至大)的武装份子自各个方向涌向领事馆。攻击者向领事馆内丢掷手榴弹,并在大批自动武器及火箭推进榴弹的射击下强行进入领事馆,后方还有装载于卡车上的火炮以及防空机枪提供支持。一名外交安全勤务局(Diplomatic Security Service, DSS)的干员从领事馆的监视摄影机上看到“一大群人,持有武器的人,涌进领事馆。”他立即按下警铃并透过播音器大喊“攻击!我们受到攻击!”。领事馆随后通报位于的黎波里的大使馆及华盛顿外交安全指挥中心(Diplomatic Security Command Center),并向2月17日烈士旅(February 17th Martyrs Brigade/كتيبة شهداء 17 فبراير——利比亚当地的精锐佣兵团体)及远在一英里外的美军快速反应基地(即中情局附属基地)求援。史蒂文斯大使致电予人在的黎波里的代表团副主任雷格利•席克斯(Gregory Hicks,史蒂文斯大使的首席副官),希望告诉他领事馆遭受攻击。然而,由于席克斯不认得领事馆的电话号码,因此并未接听电话;史蒂文斯大使拨了两次电话,席克斯两次都没有接听。最终在大使拨打第三次时,席克斯才终于接起电话。

        外交安全勤务局的特别干员史考特•史崔克兰(Scott Strickland)将史蒂文斯大使及外交事务情报管理主任尚恩•史密斯、一名信息管理官员等人领入主建筑物内的紧急避难室中避难。其余干员则至另一栋建筑物内取出他们的M4卡宾枪以及战术装备。他们曾尝试回到主建筑物中,但因遭遇大批武装攻击者而被迫撤退。

        攻击者闯入主建筑物中,破坏了紧急避难室铁窗。他们接着搬入数桶柴油,并将之泼洒于地板及家具上,然后点火。很快地,整栋建筑物便充满了浓烟。史蒂文斯、史密斯及史崔克兰等一行人移动至浴室,并躺在地板上以躲避浓烟。但他们最后仍因无法忍受浓烟而决定离开避难室。史崔克兰自窗户逃出,但史蒂文斯及史密斯并没有跟着他。史崔克兰曾数度折返避难室,但由于浓烟密布,始终无法找到两人;他于是爬上屋顶,并以无线电联络其他干员。三名干员随后乘坐装甲车回到主建筑物;他们搜索建筑物,找到了史密斯的遗体,但没有发现史蒂文斯的踪影。

        根据赶来支持的安全小队队员的说法,大约于当地时间9:30,他们已知悉领事馆遭受袭击,并于5分钟之内进入待命状态,随时准备支持领事馆。然而,他们的救援任务却因一位“班加西地区首席中情局官员”而被迟误。事件发生时,领事馆的区域安全办公室开启警报,并以电话通报班加西中情局附属基地以及的黎波里大使馆,表明“我们遭受攻击,我们需要支持,请立刻派出支持......”等语,接着通话便中断。在经过简短的讨论后,中情局附属基地内,包含资深安全干员泰隆•伍兹在内的全球响应人员(Global Response Staff , GRS)便立刻决定要实施营救行动。10:05分时,救援小队已听取简报,并已登上装甲车准备出发。与此同时,中情局附属基地内的通讯员正在告知上层指挥炼目前的状况发展。另外,一小群中情局干员(包括后来身亡的干员葛兰•多赫提)及联合特种任务司令部成员正在的黎波里规画前往班加西的最快路径。

        自中情局附属基地赶来救援的GRS小队一到达领事馆便封锁周遭区域,并试图搜寻史蒂文斯大使以及尚恩•史密斯的下落。外交安全干员戴维•厄本寻获无意识而后来被判定死亡的史密斯,但小队却迟迟无法于浓烟密布的建筑物中找到史蒂文斯大使。小队接着决定带着生还者以及史密斯的遗体回到附属基地。在回到基地的路上,小队的装甲车被AK-47突击步枪及手榴弹等武器攻击。虽然装甲车有两颗轮胎在攻击中破裂,但依然成功回到基地;基地大门于晚间11:50分关闭。

        利比亚最高安全委员会发言人阿卜杜勒-莫内姆•赫尔于事件后表示通往班加西领事馆的道路都已被利比亚国家安全部队封锁并包围。

        攻击发生当晚,曾有一支美国陆军突击队被派往意大利西西里岛的西哥奈拉基地,但并没有被派往班加西。美国官员对此表示该部队于攻击事件结束后才抵达西哥奈拉。

        外交安全勤务局的干员以及区域安全官于攻击事件爆发的第一时间便知会了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总部;当时利比亚当地时间约为晚间9:40分,美东时间则为下午3:40分左右。当时他们以“恐怖攻击”一词形容该次事件。美东时间4:30,五角大楼的官员告知美国国防部长里昂•潘内达攻击一事。五角大厦随后命令正在监控武装份子营地的无人飞行机飞往班加西。无人机大约于当地时间晚间11:10分(美东时间下午5:10分)抵达现场,并随即回传画面及影像至华盛顿。约半小时后(美东时间下午5:41分),国务卿希拉里致电中情局局长戴维•彼得雷乌斯,中情局于班加西当地有一支驻扎于附属基地的十人安全小队,而国务院相信这支小队将能有效支持领事馆。

        午夜过后,中情局附属基地便遭到机枪、迫击炮及火箭弹的强烈攻击。基地内的人员持续抵抗至9月12日早晨。清晨时,利比亚政府军与一群自的黎波里赶来且刚抵达班加西机场的美军增援小队(其中包括葛兰•多赫提)碰头。小队内包含两名现役的联合特种任务司令部成员(绿色贝雷帽)以及5名中情局雇员;他们以支付飞行员30,000美元的代价在的黎波里征用一架小型喷射机,并要求飞行员将小队载往班加西。在机场碰头后,利比亚军队及刚抵达班加西的增援小队于早上5:00左右前往中情局附属基地,并协助将约32名美国人送往机场等候撤离。在撤离车队离开基地大门后没几分钟,基地又遭受强大火力袭击。增援小队立刻进入防守状态。在炮火稍歇之际,中情局雇员多赫提开始寻找他的朋友,即同样为中情局雇员的泰隆•伍兹。多赫提被告知伍兹在屋顶上操作Mk 46机枪。他在屋顶找到伍兹及另外两名雇员;他们很快地相互拥抱,互道安好,接着便重回战斗岗位。仅数分钟后,一发迫击炮弹击中了伍兹的位置,并造成相当严重的伤害。而在多赫提试图改变射击位置并找掩护的同时,第二发炮弹击中了他,并造成他当场身亡。31岁的外交安全勤务局干员戴维•厄本在迫击炮轰炸中遭受严重的破片伤害,并有数根骨头断裂。

        数名干员立刻冲上屋顶评估伤者伤势,并协助运送伤者下楼。同一时间,一名联合特种任务司令部成员透过手持显像装置监看由美国非洲司令部回传的“掠食者”无人机的影像。该名成员告诉基地长官:基地外有大批武装份子集结,我们必须马上撤离所有人!上级官员马上同意;基地内所有人员被告知收拾各自的随身物品及安全装备,并准备撤离。数分钟内,所有人皆已登上撤离车辆。在前往机场途中,车辆依旧遭受小口径武器的持续攻击,但他们成功抵达,且没有任何进一步的伤亡。

        在战斗过程中,中情局特工成功救出6名国务院人员、收回史密斯的遗体,并将约30名存活的美国公民撤出班加西地区;但他们仍迟迟无法找到史蒂文斯大使。

        史蒂文斯大使最终被发现时,独自躺在一间黑暗、充满浓烟,门被锁上且仅能由窗户进出的房间内;他是被一群跑来协助的利比亚民众找到的。民众将大使从窗户拉出来,让他平躺于庭院的石纹地板上。然而,群众并不知道他的身份。一名名为阿卜杜勒-卡迪尔•法德勒(Abdel-Qader Fadl)的自由摄影家当时也在现场,并通知美联社,表示大使意识不清,而且“可能有动一下他的头部,但只动了一次”。当群众寻获生还的大使时(群众仍然不知道他是大使),不断高呼「Allāhu Akbar」(真主至大),虽然当时无人能够确定大使是否依然存活。一名22岁主修艺术的学生艾哈迈德•沙姆斯(Ahmed Shams)当时也在人群中,他向美联社表示很开心能找到生还的大使,他们试图施予急救,但当时附近没有任何医疗器材或是可用的救护车。另一名名为法赫德•巴库许(Fahd al-Bakoush)的自由摄影师后来公开发布了一段利比亚人试图从浓烟密布的房间内救出大使的影片。根据巴库许的说法,当地民众见他仍然存活,尚有一息,但他的眼皮却不断跳动。群众虽然知道他是外国人,但却不知道他就是美国大使。

        大约于凌晨1点左右,由于没有任何可用的救护车,史蒂文斯大使被当地人以一辆私家车紧急送往被安萨尔•伊斯兰组织武装份子控制的班加西医学中心。在医院,值班医师齐亚德•阿布•扎伊德(Ziad Abu Zeid)对史蒂文斯大使施予长达90分钟的心肺复苏术(CPR)。根据札伊德医师的说法,大使因吸入过多浓烟窒息而死,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外伤。医师表示不清楚遗体后来被送去哪里,但他相信遗体是被利比亚内政部送往机场,并交由美国政府保管。美国国务院则说他们不清楚是谁将大使送往医院,也不清楚是谁将大使遗体运往机场交予美国政府。

        大使的遗体被带至贝尼纳国际机场,从那里被送往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并以运输机送至位于德国的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所有遇难者的遗体(共4名)接着从德国被运至邻近华盛顿特区的安德鲁空军基地(Andrews Air Force Base);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基地内为遇难者举行纪念仪式。

        攻击事件之后,所有班加西的外交人员皆被移至首都的黎波里安置;部份不重要的人员则被撤离利比亚。许多存于领事馆内的敏感文件依然下落不明,其中包括与美国合作的利比亚人名单,以及与石油合约相关的文件。

        共有4名美国公民于攻击事件中丧生,包括大使约翰•史蒂文斯、外交事务情报管理主任尚恩•史密斯,两名前海豹部队成员的中情局雇员葛兰•多赫提与泰隆•伍兹。约翰•史蒂文斯是继1979年于阿富汗喀布尔身亡的阿道夫•杜布斯后首位于任职期间殉职的美国大使。

        2012年9月10日,离班加西攻击事件至少18小时前,基地组织领导人艾曼•扎瓦希里释出了一段与2001年911事件11周年相呼应的影片,片中号召穆斯林攻击在利比亚境内的美国人,以为基地组织利比亚分支领导人阿布•叶哈亚•里毕的死复仇(于2012年6月在巴基斯坦死于美国无人机的攻击)。目前并不清楚扎瓦希里本人是否知悉攻击班加西领事馆的计划,但他于2012年10月12日的另一段影片中仍然大力称赞了班加西事件的攻击者。2012年9月14日,在阿拉伯半岛的基地组织分支发表声明表示班加西事件是为阿布•叶哈亚•里毕的死复仇,但却并未说明该事件是否是他们的作为。后来据报,该组织确实有3名成员涉入攻击事件中。另外,一通于攻击事件后由班加西地区拨出且被截听的电话显示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的领导人穆赫塔尔•贝尔默克赫达尔(Mokhtar Belmokhtar)可能与攻击事件也有关联。

        纽约时报记者戴维•柯克派崔克(David Kirkpatrick)报导一名20岁居住于领事馆附近的民众穆罕默德•比沙里(Mohamed Bishari)目睹了攻击事件。根据比沙里的说法,攻击事件爆发前没有任何征兆,且是由伊斯兰主义武装份子安萨尔•伊斯兰组织所领导的。柯克派崔克的报导中称安萨尔•伊斯兰组织说他们的攻击行为是为了报复反穆斯林影片《穆斯林的无知》。报导更进一步表示阿哈穆德•阿布•卡塔拉被目击者及当局称为此次攻击事件的罪魁祸首,虽然他本人坚称他并没有参与攻入领事馆的活动。根据卡塔拉的说法,他与安萨尔•伊斯兰组织有密切关系,但并不是该组织的正式成员;然而目击者、班加西地区的居民以及西方新闻媒体皆称他是安萨尔•伊斯兰组织的领导人。卡塔拉更进一步声称他是阿布•乌巴达•伊本-贾拉圣战旅(Abu Obaida ibn al-Jarrah/أبو عبيدة عامر بن عبدالله بن الجراح)的领导人,而该组织中部份成员亦有参与安萨尔•伊斯兰组织的活动。

        被囚禁的奥马尔•阿卜杜勒-拉赫曼圣战旅是一个基地组织的专业武装组织,他们的主要要求是释放被囚的奥马尔•阿卜杜勒-拉赫曼。今日美国则报导先前在开罗的示威活动主要即是抗议囚禁奥马尔•阿卜杜勒-拉赫曼的作为。

        在攻击事件后数周,奥巴马及其他行政官员表示《穆斯林的无知》一片煽动了许多针对美国外交设施的攻击事件,并宣称该片是班加西事件最主要的催化剂。攻击过后两天,CNN记者莎拉•亚尔森(Sarah Aarthun)引述一位匿名的美国高级行政官员的话:这群暴民不是无知的。那部影片(指穆斯林的无知)及9月11日(指艾曼•扎瓦希里于9月10日释出的影片)给了他们发动攻击很棒的理由,而且对他们而言这样的攻击纯粹是偶然的。但很显然该事件是早有预谋的军事攻击。

     5 ) 你本不该出现在那里

    原来事件过去都要4年了,还记得当时看到新闻的时候。
    长达2个多小时的电影看完竟不觉得冗余,也许正体现了这个电影不俗的水平。

    前有一众电影曾反应或反思美国士兵在中东的境况,包括The Hurt Locker, Zero Dark Thirty, Argo, Lone Survivor, American Sniper。但这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的战争片,没错,大使都被袭击了,虽然那不是正式的大使馆,但这就是突如其来的战争。
    这是美式的爱国主义,但又不那么爱国主义,片中对官僚主义的暗讽比比皆是,从自信的大使到CIA长官再到背后那个一直没有露正面的美国政府,他们说着严肃正经又冠冕堂皇的话,而真正历险的是士兵个人。
    你本不该出现在那里。
    在历史和地区的焦点上,身为士兵的无奈。没有一个人有责任去营救大使,但还是去了。因为不能眼睁睁看着有人去死。那一刻是个人心中的信仰和准则,而不是国家利益。
    其实每一个士兵都一样,包括对面的。或许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打这一场,开火了,就要打,至少为了生存和信仰。这是每一个人的战争。
    等黑夜过去,弹片烟花般散落,清晨的阳光下,总有人为你哭泣。
    你本不该出现在那里。可是你已经在了。
    All the gods, all the heavens, all the hells are within you.

    Flag也立了不少,真的煽情起来也并没有太大效果,反倒是和开车的妈妈打电话一段很有趣,小孩子的吵闹特别具有反差感。士兵是真实的人,他们背后是国家,其实是每一个家。

    电影在人物塑造上比较突出,每一个都鲜明锋利。男主一眼就认出了是血战太平洋中的帅哥,能从太平洋胜利而归,可惜这次没有从班加西全身而退。民众的刻画也颇有意思,隔壁子弹横飞,我还是要看美式足球,民主更多是有心人的口号,大众更关心的是实在的生活。

    摄影不禁让人想起提名了奥斯卡的Sicario,虽然连贯性差些,但对于城市和对战场景的展现很棒,体现了类似的冷峻凄美的质感。音效看看导演是谁就有数了,而配乐来自Hans Zimmer大师(的工作室)。

     6 ) 大使完全是被那几个安保人员坑死了

    麻痹大意无人值守,导致袭击者长驱直入,没时间反应,取武器导致被分割。

    那个弹药库,距离主建筑应该很近(如果太远根本就不应该把武器库设置在那儿),安保主力取回武器竟然无法返回,声称敌人火力太强大。

    但是回顾整晚战斗,美军除了两人被迫击炮炸死,另外两个都是烧死的,袭击者一个人都没打死。。。

    更可怜的大使先生最后一个人逃到了小房间,这时候可以说所有的安保人员都已经严重失职,即使这样大使既没有被袭击者发现也没有被枪弹打死,最后还是被朝阳区群众发现延误治疗而死。。。

     短评

    这片对于卖拷贝来说堪称救赎

    7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如果拿卖拷贝跟昆汀比,就能知道循规蹈矩毫无新意的电影学院好学生和鬼才的区别。导演太自恋了,觉得自己拍的都牛逼,一秒也舍不得减。三个小时闷死了。剪成一个半小时能多给一星。

    12分钟前
    • 反正要换随便啦
    • 较差

    超级真实 突突突突的很爽 熬过前半小时就超级精彩,没有过分渲染英雄主义,让人感叹战争的残酷。

    17分钟前
    • Lilyace
    • 力荐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其实卖拷贝也有一颗拍“黑鹰坠落”的心。放在他近年的烂片中算是一股清流了,可惜还是太长,而且我受不了一群人CS从晚上打到天亮...

    2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确实称得上黑鹰坠落之后最精彩的军事题材电影,比孤独的幸存者、刺杀本拉登等等都好看

    25分钟前
    • 原教旨托利党人
    • 力荐

    利比亚义和团事件,战斗的理由比《黑鹰坠落》还莫名其妙。搞倒卡扎菲,美国人还觉得自己挺无辜,浑水未必能摸到鱼。迈克尔•贝确实是大师级烟火大师,炮弹主视角玩的漂亮。

    29分钟前
    • daangel
    • 还行

    干净利落的美式主旋律,一晚上的困兽之斗,真的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纯粹的战争动作片了,给卖拷贝大师点赞!

    34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卖拷贝烟火大师no.1啊!抛开偶像套路,跟黑鹰坠落有一拼。绝对意义上的导演个人秀,无论镜头调度,色调连音乐都太有个人色彩了!40分钟之后切入正题烟火秀上演,突突突通通通,男性荷尔蒙爆棚肾上腺素喷勃。but主观镜头有点儿过文戏煽情略多……ps,兔子那个我乐了

    36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给2星的人有些过分了。如果黑鹰坠落给5星,这个给4星不过分。

    38分钟前
    • 一团团
    • 推荐

    那些武装分子死后,家人前来纷纷认领尸体,掩面而泣的这一段视角很少见。

    39分钟前
    • 高尔吉亚
    • 推荐

    卖拷贝终于拍了部自己的黑鹰坠落,熟悉的镜头语言和流光四溢的爆炸。故事单薄老套,紧张气氛堆砌远不如Sicario. 对事件本身缺乏反思力度,冲突点是典型的下级抗命。但是爆炸和枪战真的很爽。

    40分钟前
    • 查克同志
    • 推荐

    两波攻势看的直接高潮 有黑鹰坠落既视感

    43分钟前
    • ゛`修羅;
    • 力荐

    非常直白完整纯粹的一部战争片。节奏,摄影,剪辑,演技,音乐,都非常到位。不断发生的冲突场景包括战争都拍得非常记实紧凑。几乎没有任何政治评论或者立场。实打实的讲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枪战过瘾”!

    44分钟前
    • Jean
    • 力荐

    看得我。。。脸盲症患者请绕道,真是分不清谁是谁,一群男人在打CS,唯一的美女还像白痴一样,男人们穿得一样,大部分都是满脸胡子,脏兮兮的也看不清轮廓,一会哪个伤了,一会哪个死了,到底谁跟谁??

    46分钟前
    • 阳光清清
    • 还行

    三星半,枪战片拍出了丧尸围城的感觉,前半段太啰嗦,后三分之二非常过瘾好看,没什么野心的爽片。“我在想我的女孩儿们,想着她们如何评价我:他死在了他不该死的地方,一场他不理解的战斗中,在一个对他一点儿意义都没有的国家。”

    49分钟前
    • 雪后林中有鹿
    • 推荐

    想起黑鹰坠落。开始我觉得在这样的情色片里进行角色塑造非常鸡肋,看着很尴尬,不过看完觉得还是有必要的,毕竟真实事件改编。且后续令人窒息的车轮战和密集的砰砰砰,顿时让人忘了一切俗套。像动作游戏一样过瘾,然而越游戏,越沉重,越嘲讽。这才是卖拷贝的正常发挥。

    54分钟前
    • Rebel Scum
    • 推荐

    舔屏看老公(之一)Krasinski达成:)没有说得那么无聊或冗长,也不算流水线出来的英雄大片吧(海报太有误导性)?角色魅力/人物形象/真实感有大加分,Pablo也演得真好(有一场戏太棒)!对班加西事件很有兴趣了解,这片也算是帮助开了头吧,扣除有些桥段略显滥俗,总的来说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55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真事改编,不是单纯一味的讲述英雄主义。很棒。

    57分钟前
    • 海鲜高汤面
    • 推荐

    最后穆斯林女人去地里找自己的男人,哭天喊地的样子。真是可怜。

    59分钟前
    • Mateo DIaz
    • 推荐

    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够含蓄,有些镜头有些很尬的主旋律台词不应该出现,应该用行动代替或是暗示,

    1小时前
    • DrMatthew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